APP下载

践行践悟,做实践育人先行者

2021-12-31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志愿青春育人

秦 皓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 300387)

高校培养人才的体系中实践育人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实践育人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教学、社会和军政教育等实践活动。其目的是不断加深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和理论课程的理解,同时帮助同学们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虽然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高校起着主导作用,但是仅仅依靠高校发挥力量是不够的,也是有限的。因此,需要以高校为主体构建实践育人新模式,拓展实践基地,形成一方主导多方参与的新形势,从而实现输送-反馈-再输送的新实践育人格局,帮助高校摆脱实践育人瓶颈,发挥实践育人优势。

1 高校实践育人的现状

1.1 实践活动的创新性不足

目前,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缺乏实践创新性。从服务的类型来看,大多数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助老爱幼、动物救助、社区文明建设等方面。这一现象暴露出实践活动缺乏结合专业学科的短板,其服务过程所需技能与大学生的专业技术课程关系较远,主要以体力劳动和基础服务工作为核心。从活动形式内容来看,一般的志愿者活动形式单一,每次实践活动的内容重复较多,活动内容缺乏创新性,这也是同学们积极性降低的原因之一。从活动范围上来看,实践服务的区域相对较小,这样不仅降低了社会实践育人效果的影响力,而且无法促进服务方式的更新,同时还会影响高校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志愿服务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1.2 志愿服务活动存在局限性

目前,高校实践育人存在的局限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意识引领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结束后服务者的收获较小,且存在为获得实践学分而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不端正情况,这有悖于实践育人的初衷;二是缺乏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统一,提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契合度是十分重要的,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是增强思想教育引领的重要途径,端正志愿服务态度的重要方法,而实践教学则是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能够与课堂教学共同发挥对大学生的育人作用。因此,高校应逐步形成第一课堂理论指导,第二课堂实践引导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育人模式。

1.3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存在缺陷

大学生志愿服务团体是自发的,凝聚了一批又一批具有相同道德价值观的学生,这些学生自愿投身于社会公益服务,因此,高校在一直以来不断尝试丰富实践内容、日益拓展实践形式、逐步增强实践效果,但往往忽略了志愿服务团队的内部建设,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数大学都在成立实践服务部门后,部门未构建有效的沟通协调发展机制。二是大多数高校无法提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需的相关资源,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资金供给不足。

本文以某高校为例,努力探索新时代实践育人模式、功能和方法。结合实践育人新特点、新思路、新举措,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在实践-认识-再实践以及其他方面给予志愿者更多积极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同时积极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工作新模式,使实践育人更具创新性、普遍性、多元性,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并不断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为学生创造直接参与实践育人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未来的育人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和内在动力,实现学生自主育人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育人质量,充分锻炼青年骨干力量,让学生骨干力量作为先行者、开拓者,对于高校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和创新提出新思路。

2 高校实践育人的创新策略

2.1 拓展实践育人模式

为构建新型实践育人模式,高校应打破已有常规育人方式方法,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志愿服务成员不受本专业实践活动内容拘束,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有针对性、时效性、创新性的实践锻炼,进一步提高志愿者的参与率,激发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同时着力打造与学科专业相关的志愿服务品牌活动,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专业素养,使其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并力求在活动模式上有所突破,如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青少年普及大学文化知识,此外,可以因地开展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公益活动,如组织社区居民捐赠衣物,为社区宣传环保知识,提倡废物利用,让资源可持续可循环,进一步提升社区文明素养,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做到“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并举。同时,志愿活动应全力发挥专业特长,结合学校其它相关专业组建志愿服务团队设立多个志愿服务岗位,着力拓展多种志愿服务模式,践行实实在在的育人活动。此外,高校应不断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例如“实践育人+就业”,“实践育人+网络”,利用多种模式共同打造协同实践育人形式,构建多元化、多类型实践基地。

2.2 创新实践育人方法

实践育人是通过将书本以及平时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从实践中不断凝练总结从而提高自身认识,也就是“认识—实践—认识”。为搭建更宽、更广的实践育人平台,高校与其它兄弟院校共同打造实践育人活动,帮助学生拓宽实践思路,提升实践能力。同时利用多举措、多渠道实践育人方法开展一系列实践育人活动。此外,还应筛选出志愿服务队伍的领头羊、排头兵,如联合学生党员积极开展线上活动,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升党员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同时不断提升志愿者所在社区的服务质量。在一些志愿服务活动中,高校青年志愿者在线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广大青年党员同志们主动请缨,率先垂范,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协助高校完成一项又一项的艰巨任务,目的是第一时间帮助有需要的群体迅速了解相关知识,充分理解相关内容,正确做好防护措施。除在线上组织党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外,线下也积极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帮助社区完成各项志愿服务任务,为社区注入新生动力。为进一步挖掘可利用资源,通过发挥学科优势,结合专业特长,拓展志愿服务队伍,高校应持续走出去与其他院校、社区、企业协同联动,提升丰富志愿服务内涵。

2.3 完善实践育人机制

在实践育人开展的过程中,要求志愿者们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标准,高校自上而下形成多级实践育人小组,以学生党员、骨干力量为核心,带领其他成员组建工作小组,同时以小组为单位构思活动内容、形式,进一步提升实践育人效果、参与度和志愿服务成员的存在感,形成一个自上而下全员参与的实践育人工作小组。同时在每次活动结束后,各组成员代表应针对此次实践活动展开研究与讨论,分享志愿服务活动心得体会,并提出此次活动的不足之处,最终共同商讨解决问题,将实践育人过程形成一个闭环,从而形成全过程实践育人。同时还应设立评分机制,在活动结束后志愿服务小组对此次活动和其他志愿者进行评分,这样做可对实践活动进行及时反馈,也可将表现优秀的成员纳入评优参考,不断促进提高育人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成效,在志愿服务内部形成互相促进的良好风气。通过加强完善实践育人机制体制,让实践育人成为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帮助学生走向社会,同时不断提升和锻炼学生骨干力量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

3 高校实践育人的创新展望

3.1 提升实践育人平台质量

实践育人平台的搭建是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创新实践形式和丰富实践内容的保障。高校应着力打造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不同实践平台,从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践育人,目前校园中存在的实践活动多以围绕低年级服务类志愿活动为主,因此,将产学研相结合建设协同育人实践基地是十分重要的。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地弥补高校硬件设施的不足,将师资人才与企业资源相结合,进一步拓宽教师专业视野。同时帮助学生提升动手能力,了解专业发展前景,提前规划大学生活,这一举措不仅可以提前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前沿知识、熟悉工作内容、为毕业后求职筑牢基础,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为企业培养优质人才。

3.2 增强志愿服务培训水平

对于实践育人,各高校各部门要齐抓共管,其中志愿服务培训环节更是要落地落实,一方面培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生未接触此项活动前提高同学们自身保护意识,提升对待事物的辨别能力,明确志愿服务的最终目标,有利于活动的进一步开展,避免出现徒劳无功,同学们在参加活动后没有参与感、获得感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同学们坚定志愿服务的理想信念,端正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培训、研讨成立志愿服务小组,明确个体责任,将个人能力最大化,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质量。

3.3 加强实践育人思想引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的思想则是指导大学生完成实践,践行实践的风向标,实践是育人的基本保障,育人是实践的进一步延伸,二者相结合则可以引导同学们在实践中不断发挥课堂理论知识,积极提问思考,勇于开拓创新,形成他育与自育相结合的育人方式,因此,不断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领,夯实理论基础,筑牢成长之基尤为重要。同时需结合志愿服务的目标,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对同学们进行思想升华,由小我之心成长为大我之志,使同学们逐渐养成不断深化自身思想内涵和道德素养的良好习惯。此外,思想教育引领要结合实际,利用新媒体等多种渠道不断丰富和拓展形式、内容和渠道,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受教受益,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李大钊先生曾在《青春》一文中提到“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当代青年人是国之栋梁,是强国之本,特别是大学生更是青春的代表,因此打造健全的实践育人体系,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实践育人,是新时期实践育人索要探索和发展的重点。

猜你喜欢

志愿青春育人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志愿……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