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对策研究
2021-12-31丁洁琼
丁洁琼
(绍兴文理学院 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0 引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史的学习、总结和运用,重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重视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尤其在中共百年华诞这样一个重要历史时刻来临之际,我们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务必要用好红色资源,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强化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本文以绍兴红色文化资源为研究样本,探索大学生党史教育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合策略。
1 红色文化资源的党史教育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创造、积淀的一种物质与精神形态共存的宝贵资源,承载了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忠于理想、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勇于牺牲的高尚品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资源由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个层面的内容构成。物质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革命旧址、领袖故居、革命遗迹、纪念馆、革命文物等;非物质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文献、影像、歌曲、楹联、碑刻、革命精神等。[1]
红色文化资源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与党史教育具有内在契合性和高度一致性。新时期,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号召大学生就地就近学党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有利于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理论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党史教育体系。
(2)有利于推进大学生党史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切实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大学生在学思悟践过程中真正做到接地气,并进一步增强地缘亲近感。
(3)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党史观、国家观,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厚植家国情怀,促使青年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4)有利于传承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进一步扩大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升华新时代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自信。
2 绍兴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党史教育的优势及现状
在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各个地域都形成了具有地方属性和气质的红色文化,这种红色资源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党史教育的生动教材。
2.1 绍兴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名士乡”绍兴文化底蕴深厚,古越文化得天独厚,在近现代更是一方革命热土,一座“英雄之城”、“红色之城”,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在中共党史上,绍兴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绍籍共产党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工农运动、开展革命斗争,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多项事业的基础。晏东在《浙江籍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研究》一书中对21位浙江籍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背景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绍兴籍的共有11位,占比达到52.4%,包括邵力子、徐白民、宣中华、王一飞、张秋人、何赤华、叶天底、俞秀松、梁柏台、汪寿华、庄文恭。[2]74-78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绍兴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绍兴样本”,成为“枫桥经验”、民情日记、驻村指导员制度、社区党建“契约化”共建制度、“乡村典章”、“夏履程序”、“八郑规程”等的发源地。
与此同时,在绍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凝炼出了“坚忍不拔、奋发图强、崇尚科学、务实创新”的绍兴精神和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的“胆剑精神”,滋养了历代绍兴“红”人,这些红色人物又进一步丰富了绍兴的红色基因库,为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提供丰厚的滋养。着眼于红色资源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的特点,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绍兴将全市100多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列为党史学习现场教学基地。全市范围内(三区两市一县)现有多个省级、市级党史教育基地,包括越城区的周恩来祖居及纪念馆、鲁迅故居及纪念馆、范文澜故居、曹素民故居、府山革命烈士墓、后堡抗日纪念堂等,柯桥区的绍兴县烈士陵园,上虞区的浙东新四军北撤会议旧址、龙山革命烈士陵园、叶天底烈士纪念室及中共上虞独立支部诞生地、许岙战斗纪念馆等,诸暨市的俞秀松烈士故居及陵园、“枫桥经验”陈列馆、张秋人烈士墓、中共诸暨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成立地旧址等,嵊州市的马寅初故居、石璜缴枪旧址及纪念馆等,新昌县的梁柏台烈士故居及纪念碑亭、回山会师纪念馆、新北区革命纪念馆等。
2.2 绍兴高校大学生党史教育与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合现状
为客观、全面地了解在绍高校大学生党史教育与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合现状,本次研究选取绍兴文理学院、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等多所在绍高校作为调查样本,调查对象涵盖了不同性别、不同政治面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研究以问卷调查方法为主,访谈为辅,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党史关注度、党史知识传播载体、党史学习动力、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红色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参与形式等。共回收问卷1 115份,其中有效问卷1 00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13%。同时,从大学生党史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及大学生党史教育中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程度、融入模式、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开展了对绍兴高校部分师生的“线上+线下”访谈。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归纳出当前在绍高校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党史教育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1)认识深度不够
当前,在绍大学生总体上比较关注党史内容的资料信息,普遍认为在党史教育中融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很有价值,对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及红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等概念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与认识,但访谈过程中对于红色文化的内涵、类型等基本信息缺乏较为准确的描述,认识深度还有待加强。学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各种媒体、各类书籍、实地参观、学校党团课等多种途径接触绍兴本地红色文化,其中,借助“三微一端”新媒体的比例最高,占到85.29%,但一半以上的学生对绍兴红色文化资源实际情况仍了解不多。
2)融合深度不够
整体上,在绍高校能够较大程度地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党史教育,教育活动形式包括党团组织的集中理论学习、观看红色电影、参观红色基地、参加红色专题讲座、唱红歌、读红书等。教育活动中虽不同程度融入了绍兴红色元素,但缺乏深度融合,红色资源利用不充分、不均衡。其中,周恩来、鲁迅相关红色文化资源运用最为广泛,与大学生党史教育的融合度明显高于其它红色资源,而越城区的“红色地标”打卡比例又明显高于柯桥区、上虞区、诸暨市、嵊州市、新昌县。
3)融合新意不够
63.05%的学生对红色文化表现出较大兴趣,但表示当前党史教育中,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方式比较单一、陈旧,理论教育明显多于实践教育,缺乏新颖性和创造性,且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事实上,通过调查显示,相比传统的平面化、单向型、灌输式教育,学生更倾向于既有“党味”,又有“趣味”的立体化、互动型、体验式红色党史教育活动。76.68%的学生对利用新媒体手段开展红色党史教育最感兴趣,其次是文艺演出,所占比例为67%,而56.23%的学生选择社会实践。
4)统筹协同不够
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党史教育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工作仍然以“单线干”为主,工作推进中统筹协同不够。主要表现为:高校各教学行政部门之间缺乏有效联动,党史教育合力不足;高校辅导员、党团行政干部、思政课教师是融入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其他教师群体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员育人的氛围不够浓厚;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课堂教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有待整体规划,尚未形成系统性保障体系。
3 促进大学生党史教育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合的对策
红色文化资源是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文化根基、天然载体和不竭源泉,[3]地方高校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创新思维,多措并举,有效发挥红色文化资源“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坚持制度先行,加强顶层设计
要想巩固、规范、深化大学生党史教育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的工作,高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将大学生党史教育融入教育教学、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奖惩激励等制度,构建系统化制度保障体系。
1)建立健全校内校外联动机制
校内各部门应明确职责分工,注重联动协作;校内各教师群体应全员参与,在教育教学中群策群力,促进大学生党史教育与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真融合、深融合、巧融合。
除了加强校内联动,应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共建富有地域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增强全面立体的红色文化教育体验,释放红色文化资源的“倍乘效应”。
2)建立健全红色教育考核机制
根据党史教育总体安排要求,各学院党团组织应结合组织生活,特别是要精心策划每月一次的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以史为线索,以重大节庆日、重要活动、重要节点为契机,融事件、人物为一体,建立红色文化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制度,尤其要立足本土红色文化,凝练特色,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红色品牌。
此外,在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可建立科学合理的党内红色教育考核制度。将红色党史学习元素有计划地融入党章学习小组培训、党校预备党员培训等党员培养、教育、考察的重要环节,对教育效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党员个人及基层党组织选树先进典型的重要依据。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各学生支部利用好本地的红色教育资源,走进党史现场学习基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并将活动情况作为支部标准化、特色化建设的年度考核指标之一。
3.2 坚持科教融合,发挥高校优势
地方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依托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平台优势等,深耕细作,对全域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挖掘、整合、研究,探索地方红色文化教育、研究、宣传、普及的新途径,为大学生党史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在党史教育中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最核心、最关键的是挖掘、凝练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使之贯穿本地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全过程,为高校铸魂育人提供精神动力。在继承好这些红色精神的同时,又要秉持与时俱进的理念,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党史学习教育才能做到常学常新。
除了培育建设研究基地、特色智库等,地方高校应致力于打造红色文化教育中心、传播中心,让红色文化走进校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生进行“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的红色教育。同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结合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地域红色文化素材讲授红色文化资源知识、党史知识概论,把政治话语、理论话语、学术话语转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使其充分认识到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党史教育价值,在学习教育中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教材方面,可适当引入地方党史文献、特色资料,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同时应注重开发新教材,遵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编写红色文化“本土教材”,让党史读物真正“立起来”,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整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把握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既要让大学生学“大党史”,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完整历史进程有系统全面的认知,尤其要了解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又要学“小党史”,从地方党史中见微知著,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
3.3 坚持创新引领,丰富活动载体
地方高校应结合属地红色资源优势,设计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的党史教育活动。在党史教育活动中融入地方红色元素,要注意把握好“度”,既要立足“党史”定位,又不能一味强调政治性,既要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又不能偏离“党史”主题,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实现高大上与接地气相结合。
1)多让学生“唱主角”
注重激发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主体动力,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创新党史教育与本地党史素材的融合手段,在实际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鼓励学生发挥专业特长,运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多种形式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尤其要讲好当地真实的“红”人与“红”事,用身边党史教育人、启迪人、感化人、鼓舞人。
2)多利用新媒体手段
坚持推陈出新,深化媒体融合,探索“融媒体+党史阵地”模式,构建全新的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党史宣传教育平台,打造一批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创意融媒体作品,上线一批聚焦红色主题、彰显地域特色的“又红又专”的党史“微课堂”,在网上红色阵地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故事,活化地方红色资源。
3)多拓展实践渠道
结合学科特点,围绕实践育人主旨,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利用地缘优势,积极与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共建与学生专业相关的项目活动实践平台,组织各专业的大学生,以教育小分队、法治小分队、政策宣讲小分队等形式参与社会调查、参观学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用好红色资源“家底”,开辟党史教育“第二课堂”。
4 结语
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开展大学生党史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地方高校应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加强制度建设、课堂建设、载体建设等,用好用活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这样的“活教材”。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只有走“心”又走“新”,才能真正入心。本文提出的促进大学生党史教育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相融合的策略,希望能为推动大学生党史教育走深走实、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为高校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