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职教思想与智能时代设计专业人才工匠品质培育
2021-12-31李红玉
李红玉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贤江艺术与体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336)
黄炎培职教思想是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风向标,其教育理念系统全面,具备较强的职业性、时代性和实践性。黄炎培职教思想与智能时代工匠精神内在要求相一致,是当代工匠品质的价值旨归。将黄炎培职教思想与工匠精神融入设计专业人才培育中,不仅形塑设计师优秀品质,提高设计认知能力,且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提供保障,有助于国家整体设计能力的提升。因此,传承和发扬黄炎培职教思想,对当代设计教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黄炎培职教思想与设计专业人才工匠品质概述
(一)黄炎培职教思想源起
世界性的职业教育随着近代工业产生而兴起,中华民族工商业兴盛促使职业教育体系发生质的变化,先后出现一系列探寻职教思想的大家,如:职教鼻祖张謇,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中国现代幼儿教育奠基人陈鹤琴,致力于乡村平民教育的晏阳初、梁漱溟。他们分别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幼儿教育等领域引入和传播西方教育思想,在探索改革中国传统教育方面作出了贡献。黄炎培先生毕生倡导的职业教育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大量培养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倡导‚教育救国论‛‚实业救国论‛。以培养符合时代需求‚做学合一,手脑并用‛且具备职业精神的实用性人才[1]为己任。同时,他从‚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出发,倡导劳工神圣的职业教育观,注重人的个体与整体的职教体系发展、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敬业乐群、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规范。他的思想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得到传承和深化,影响着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二)智能时代黄炎培职教思想和工匠精神的演化
黄炎培职教思想体系包括职业教育的地位、目的、办学方针、教育原则和职业道德等,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检阅。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教育‛是其条件,其作用与地位贯穿教育始终,已形成了社会化、科学化的办学方针。职业教育应与时俱进,教育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受其制约,具备社会化特质,并认为职业教育犹如人的‚灵魂‛。以‚百业进步为追求‛,关乎国计民生,无论国内外,不可脱离科学之外[2]。黄炎培职教思想重视四个‚变‛‚三大意涵‛‚四个视觉‛的价值审视[3],以培育‚工匠精神‛的社会使命。关于从职业学校到大职业思想的演变、如何在智能时代发挥其价值和力度都是值得深入探析的[4]。黄炎培职教思想和工匠精神在目标追求、核心理念和实践方式上体现了二者间的高度吻合性和关联性,劳工职业教育观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祝士明、马睿智从三个层面诠释了黄炎培倡导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并在此基础上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助于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全面性[5]。
工匠精神的价值透过人的劳动体现。许多研究表明,时代的更替并未弱化它的价值,而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广泛性[6]。中华工匠考核体系建构强调‚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的核心价值。在智能化背景下,工匠精神起着引导和激励作用,提升技术工人整体素养和能力,满足岗位最新要求[2][5]。培育‚高精尖‛设计人才创新能力已被纳入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标准,我国也已提出‚万众创新,设计立国‛,重视‚工匠精神‛‚工匠文化‛的培育。
(三)黄炎培职教思想与工匠精神品质的内在联系
黄炎培职教思想与工匠精神在目标上高度一致,都重视技能强国之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把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强国之路的关键。在培养原则上,追求‚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与黄炎培毕生倡导的‚做学合一‛二者具备融通性,同时也与‚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相契合[4]。
工匠精神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瑰宝,融入到各行各业中促进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也是职业教育目标输出窗口。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的核心价值,且作为一种信仰,不但具备工匠所包含的超越性品质,也是人类健康发展的驱动力。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以工匠为主体、工匠精神为信仰、工匠文化为核心组成,工匠精神可谓其灵魂支柱,具备当代价值。黄炎培职教思想倡导以‚百业进步为追求,科技兴国‛,工匠精神以‚追求百工匠心‛,二者间在工种追求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和耦合性[4]。在考核体系中,黄炎培职教思想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把‚敬业乐群‛贯穿在教与学的每个环节中;而在工匠考核体系中,强调德与能,且德是首要考核标准,立人先立品,具备‚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
二、智能时代设计专业人才的工匠品质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形态和交往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且各类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智能产品日益普及,渗透率显著且驱动着经济的持续增长。设计与科技同步密切影响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现有的教育模式和理论架构急需调整和完善。尤其是人工智能取缔设计师基础性工作对艺术设计人才培育调整影响巨大,透过‚人脑‛和‚机脑‛的不同设计思维和设计工作方式探索,以培养出满足时代需求的人才[6]。
(一)知识体系化、高规格化以及人机分离协作化
人工智能改变社会结构的分工,设计专业人才不再以简单的传统工种显现,高知识含量的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拓宽了应用面向;知识结构的复杂化、多元化以及体系化要求认知结构趋于全面性和产品设计高规格化标准,在科学技术的导向下,产品质量要求整合多门学科之间的连结关系,特别是精密仪器的设计,每一个螺丝钉的合理安排都将决定产品的安全指数。况且,人与机器的分离,既要考虑人的需求趋势和使用感受,机器作为个体独立存在是否符合人的使用需求,关乎二者之间协作的有效性。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应以用户为中心,注重设计的意图和目的。好的产品设计能使用户快速完成所需的任务,主动引导用户参与人机交互[7-8]。
(二)拓观念、塑品牌,倡导大局观和人本思维
职业教育与人格精神的培育完美融合,形塑完整的人物特质。原研哉认为‚纸‛原本作为信息传播媒介一直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纸‛作为一种材料的同时也是一个‚无意识的平面‛。原注重其传递信息的功能性,而非其本源物质性。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无纸化成为趋势,此时的‚纸‛开始脱离原有固定媒介身份,将其从担负的实际任务中解放出来,复原到它在‚物质‛向度中充满魅力的本来面目[9]71-107。这些思维的转化成就日本许多优秀设计案例,如‚无印良品‛‚松屋银座的二次设计‛‚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册‛,充分调动了纸张的‚五感‛领域优势,形成新的品牌观,成就一代设计佳话。可见,观念的拓展与转变,有利于新品牌意识的形成。
这种信息建构的思维方式打开了设计师固有思维模式,改变设计策略显得尤其关键,并因此促成新的设计语言的诞生。它不仅为设计师开拓个人设计生涯,同时为人类设计创造新的可能,深化了社会、群体、世界观的意涵。这表明设计要努力脱离原有的‚用‛的思维,更应考虑到设计的本源立场以及如何创造出对人类有益的服务。许多发达国家把设计作为企业生存之本,如制造业,除核心技术由本国设计之外,大部分采用代工模式,此前我国就是超级代工国家。这培育了大批中后期设计人才,但前端创意人才匮乏。中国市场为设计师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设计具备引导消费市场欲求、推动消费者审美意识、为商业经济开创新的‚大局面‛的功能。人们的吃穿住行离不开设计的创建,智能时代为设计创新提出新要求和挑战,即设计科学的意义。设计思维的转变,离不开设计教育的导向,以人本思维为主导提升创造力是设计的本源。
(三)突破和创新,强化专业型、复合型人才需求
创新在于突破,固步自封无法凸显设计的力度,设计需因时因地作出相应的策略和改变。疫情之下,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影响着各行各业。设计作为服务领域,为创新经济提出多种可能,引入新传播媒介有效促成各行业间合作的有序开展[10],如钉钉APP、全球疫情信息跟踪系统、网上商城等平台的构建设计,透过视觉直观显示,充分调动了设计对各领域的渗透。设计是文化创意活动,其最终的目的在于形成生活文化,营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智能时代为设计提供了广阔空间,其生产规模扩大化和精密化,要求具备专业品质、具备解决核心问题的能力。因其涵盖知识量大以至于设计人才知识储备朝复合型转化,要求设计专业人才扮演多重身份,方能应对所操作的任务[7-8]。人作为需求的复合体,涉猎到不同人群的认知和心理,加之人们对产品需求的潜在意识不断提高,设计认知由单一到复杂,多维透析用户需求,方能屹立于竞争市场。
三、黄炎培职教思想启示下设计专业人才工匠品质培育的新路径
智能时代,新形态人才结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设计专业人才核心地位的转变。黄炎培职教思想对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倡导交叉学科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和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样,工匠精神随着时代的流变,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并强调在培育路径上要转变功利取向,关注技术的人文向度和人的整体性育成,转变观念,提倡探索性学习法,以普职渗透和职业体验,搭建工匠精神的成长阶梯[10]。
(一)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关注人的追求
传统的职教思想主要以解决就业为基准,黄炎培以倡导‚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教思想为目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就业率。然而,随着科技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传统的单向思维已无法满足现有职业需求,尤其是一些‚高精尖‛技术对人才要求更高,强调人才知识结构复合型和全面性。此外,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职教思想应关注人的本源特质,力图完善人的自我思想品质追求。这种人本思维能有效贯穿在设计实践中,恰如人们日益追求的生活品质,高端产品作为评量生活品质的直接载体,不仅具有使用性,还应考虑产品所带来的用户心理,即用户体验[7-8]。这些理念的形成能有效连结设计实务,促使产品设计更具人性化。
(二)扭转传统“传递观”,推行教育“变革观”
教育发展史中存在三种不同取向的教育观,即传递观、交流观、变革观。传统教育推行‚传道授业解惑‛思维模式,以课堂班化教育传递知识,教师以讲述知识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这类教育方式适合培育工业时代流水作业的技术工人。交流观,人被视为理性的、合理的以互动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变革观则强调人与社会双向变革意识,具备符合事物发展脉络[10]。这种整体式的认知观点有助于智能时代设计人才结构需求,而后工业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都需具备高知识含量应用技术,设计师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跨学科认知以及视觉审美意识等,这与工匠品质强调的观念相一致。[11]以创意和创新为立身之本,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设计生态系统,挖掘中华民族内核,实施高科技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震惊全球的华为芯片设计之战,充分表明了培育交叉创新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黄炎培教育思想重视对知识和方法传授并举、手脑并举转换教学模式,倡导‚以人为本‛的启发式、体验式、参与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做到引领有业和乐业的共同发展,并结合线上线下模式实施教学策略[12]。高校设计教育在推行智能化的转型时,明确定位教育方向及目标,打造特色专业群建设,形成独特的竞争力,并融合黄炎培职教思想和工匠精神,有助于促进特色转化,构建完善设计理论体系。
(三)突破匠人思维,拓展全面性人格培育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人文、地理、科学、经济等多方因素,其审美标准及意识也是随着时代流变[13]。在衡量标准上凸显动手能力和高度的想象力,这与黄炎培职教思想强调‚做学合一、手脑并用‛高度吻合,有助于设计师人才形塑。同时,黄炎培职教思想还强调‚德、能兼备,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当下尤其是‚高精尖‛人才,更应强调以‚德‛为先,打破技术壁垒,拓展全面性人格魅力的培育。原研哉指出,关于设计的认知向来容易停留在表面,这与设计的功能和地位未被强调有关,加之未被放置在一个适合的场域中,导致无法顺利运转。他还提到,平面设计自20 世纪50 年代后成效显著,其海报与商标的有效应用与推广,证明了设计的力量;然而,随着智能时代的开启,新的媒体技术成为传递信息的主流媒介,海报与商标这两种表现形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导致平面设计褪去往日光环。所以,资源重新配置成为设计领域当务之急,也为设计开拓新的用武之地[9]189-209。要结合新科技和地域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元素并有效地运用到设计实践中。突破匠人思维,提高设计认知,设计不能仅停留在技术上,更应站在全球经济、全人类文明,以及环境生存问题上进行深入的思考,让设计直面人类的困难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