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作
——《边界流动与族群变迁—宋元以来武陵地区的土客关系》评介

2021-12-31黄柏权

关键词:武陵族群移民

黄柏权

(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430062)

武陵地区族群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20世纪30年代凌纯声、芮逸夫、石启贵等人在湘西苗族地区调查的时候就关注到当地苗族和相邻民族的关系。50年代,潘光旦等人在调查湘西“土家”的时候,也关注到当地“土家”与相邻民族的关系。改革开放后,学术研究步入正常轨道,民族史和民族关系研究也进入新的阶段,侯绍庄、史继忠、翁家烈等先生主编的《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1991)、吴永章先生主编的《中南民族关系史》(1992)、伍新福、李昌俊、彭继宽等先生主编的《湖南民族关系史》(2006),这些著作都涉及到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的研究。21世纪以来,围绕武陵地区族群流动和民族关系申报立项了一批课题,形成了一系列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如王平的《武陵地区民族关系与社会稳定机制研究》(2007)、龚义龙、王希辉的《武陵山区历史移民与民族关系研究》(2018)、莫代山的《改土归流后武陵民族地区人口流动与社会治理研究》(2019)等,这些成果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武陵地区民族关系发展的脉络、族群流动及其社会影响,有力地推进了武陵地区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的研究。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曹大明教授从“土客关系”入手,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对武陵地区的移民历史和族群关系进行研究,形成了《边界流动与族群变迁——宋元以来武陵地区的土客关系》研究专著,是研究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的又一力作。

这部50多万字的著作,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出版,是曹大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元以来武陵地区的土客关系研究”(11CMZ013)的最终结项成果。该成果获得了优秀等级,并入选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选介汇编》(第一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选介汇编》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为了宣传和推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更好地促进优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而推出的重要历史文化工程。第一辑从2017年和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鉴定为优秀等级的450项成果中选介了166项,涉及21个学科,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1]能入选“优中选优”的成果选介汇编是对该书的肯定。

全书分为七个部分,包括绪论、结语和五章正文,以纵向考察的方式,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贯穿汉唐、两宋、元明、清、民国时期,将武陵民族地区的土客关系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较系统地展示了武陵地区移民史和族群关系史,并通过主客位的不同表述,利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深入分析了不同族群在武陵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通观全书,具有如下特点:

一、研究视角新颖

研究多民族地区土、客关系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从传统民族关系史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民族是一个文化实体,现今生活于武陵民族地区的各个族群,总体上是该地区历史族群族体发展的延续,然后从不同的时空中筛选一些文化因素展开分析,探讨不同族群之间的关系。这种“溯源”研究对于探讨一个或多个族群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作为文化主体的族群在历史情境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如此,武陵地区历史上复杂、生动的“土/客”关系基本上被表述成了简单、僵化的“土家族/汉族”关系;二是从人口史或移民史的角度进行探讨。该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武陵地区的移民类型、移民活动、移民文化、移民社会变迁等进行具体研究,多把“客民”等移民视为汉民,易忽略武陵地区“土”“客”的族性、族群边界的塑造以及由此引发的族群关系的变化等问题。[2]曹大明教授以新的视角将武陵地区的族群统属于“土”“客”范畴之内,并以“土”“客”关系为主线,在强调土、客族群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对武陵地区族群关系的演变以及区域社会的转型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和研究,从而拓展了研究的视野。他认为:“土著”主要是指与“客民”相对,长期居住于武陵地区的人。他们既有汉民,也有诸类“蛮夷”;既包括具有“版籍”的编户齐民,也包括没有入籍但长期居住于该区域的“化外之民”。“客民”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由外区域迁入武陵地区居住的民众,涵盖历史上迁入并留居武陵地区的“移民”“流民”“流寓”“客家”“客籍”等。这些客民既包括避乱留居的民众、为官落籍的官宦,也包含留居的屯军、屯民以及农业垦殖者、商人、手工业者,还包括传播佛道教并在武陵地区驻留的僧侣、道士等。[3]这一宏观研究视角克服了既有研究的狭隘性,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审视武陵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其创新性十分明显。

二、研究方法运用合理

长期以来,历史学被人诟病为“多骨架、少血肉”,而人类学则“强吃喝拉撒睡的铺陈、少理论的分析”。[4]全书合理地运用历史人类学等研究方法,既发挥了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方法的优势,又弥补了各学科方法的不足。

历史人类学强调挖掘历史文献或者文本背后的观念与认同,深入探讨历史文献的生成语境,将史料与具体的历史过程及书写者的观念对读,更深入地理解这种认识的形成与流行。武陵地区是中国中部向西南地区的过渡地带,历史上这一地区人口流动频繁,土客关系是这一区域发展变迁中非常重要的线索,正史、地方志、家谱、碑刻铭记、口述史料、文人笔记、民间传说故事等对客民的迁入以及土客关系都有一定的记载,特别是宋元之后,相关资料更是丰富。这些资料或多或少,或详细或简略,或真或假地记载了武陵地区客民的迁徙以及与土著之间的关系。该成果运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分析资料的生产、制造过程及其背后的社会语境、心态,透过文化看历史,进而达到分析土客关系以及区域社会变迁的目的。

与此同时,著作还使用历史时段的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放在武陵地区发展进程中探讨,注意分析不同时段政府管控措施以及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土”“客”族群风俗习惯的冲突与交融等内容,使研究较好地实现了纵向与横向的结合;还借鉴人类学对“没有历史的人民”[5]研究形成的田野调查方法,多次深入武陵地区,通过田野调查获取大量的一手材料,以及通过参与观察分析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以培养“历史在场感”,补文献特别是正史、地方志记载之不足;还擅长利用“主位”“客位”的分析方法,充分解释文本背后所隐含的信息,正如著者所言“历史的隐喻”,以此揭示了不同时期不同族群对于“土”“客”的理解。

综合上述研究方法,该成果中的武陵地区“土”“客”关系及其区域社会变迁、各族群的交往交流交融不仅具有了历史的纵深感、厚重感,而且具有了田野的在场感、生动性,实现了时间、空间、人群分析的有机统一。

三、充分吸纳了前人研究成果

曹大明教授所在的三峡大学武陵民族研究院,一批学人致力于武陵地区历史文化研究,具有较深厚的积淀。他在吸纳前辈学者关于“武陵民族走廊”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聚焦宋元以来武陵地区外来人口迁入引发的民族关系、资源分配、社会结构等一系列问题的连锁反应,全面梳理了宋元以来武陵地区不同族群共同开发武陵地区、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真实,为今人充分了解武陵地区族群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曹大明教授还充分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参考了133种著作、244篇论文,如在参考段超、田敏、杨洪林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资料分析的更加全面。第二章关于“客民”的“土化”,就以湖南桑植白族为中心,运用大量的民间传说、故事,深入探讨了客民与周边土著在经济、文化、艺术、信仰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6]在著作第三章中,对于咸丰冉姓土司历史记忆的解释,印证了武陵地区土司在明初的不同行动,以此来反映土客冲突的缘由。[7]类似的案例还很多,反映著者长期关注该领域的研究,涉猎广泛,善于借鉴参考已有成果,将相关研究推进了一步。全书还参考了250余种的资料,包括正史、政书、地方志、碑铭、家谱等,资料翔实、论证有力,观点的阐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著作灵活应用资料,将零散的资料整理成表格,插入文中或附录在文后,一目了然,为后人利用借鉴提供了方便。

四、研究结论独到

曹大明教授对于武陵地区族群关系研究视野宽阔、思路清晰,其结论令人耳目一新。长期以来,关于武陵地区族群关系的研究多是从历史学的角度,通过史料的排比解释不同族群间的互动。著者是从“土客”的角度,即本地居民与外来居民之间的博弈来展示不同时期族群关系。著者指出,“土客”不能简单等同于“土著”与“客家、客民”,不同时期的“土”指代的范围不同,前期的“客”有可能变成后期的“土”,这表明在不同时期这种身份是可以互换的,而且族群的边际是流动的,不是长期固定不变。进一步又指出,这两种变动是与历代王朝对武陵地区的统治制度、传统的“华夷”民族观念有关,包括统治者对于“土”的理解,也影响了史料对于“土”的记载。而关于这种身份的变动在前人的研究中较少涉及到,甚至一些研究者片面理解“土”“客”的涵义。其对这些学术界争论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是著作的一大亮点,也是其创新点。

武陵山区地处两平原与武陵山地过渡地带,是稻作农业文明与山地文明的交汇点,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的第二阶梯到第三阶梯的衔接处,历来是移民的通道,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深刻影响了武陵山区的人口来源和民族构成。著者在研究“土客”关系时,不是单纯的研究移民历史,而是从移民来到武陵山区之后产生的资源争夺、经济纠纷、婚姻关系、户籍变换、文化交流等方面,系统展示“土客”间的冲突与合作,反映了历史是生动的一面。

大量移民进入武陵山区后,统治者对于武陵山区的统治策略也在不断调整适应。从“豪酋统治”“土流并治”到“宗族社会”的历史转型,充分揭示族群间的文化不可能囿于地理区域范围而一成不变,它会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变更。武陵地区从“化外之区”到“内地边缘”的整体改变,也促使了生活在这里的族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圈。这在著作中的第四章、附表都可以得以印证。

著作对武陵地区族群构成及其关系的变迁、发展研究,深化了武陵地区历史上民族关系和特点的认识。著者指出,武陵地区的土人、土家、土民在一定范围上是华夏在“华/夷”族群分类观念主导下对不同时期“他者”的称呼[8],与土家族有一定的关联,但不能等同。而土丁、土军、土兵及土司的构成,虽以土人、土家为主,但他们的本质上是兵种或统治地方的豪酋、首领的称呼,并不是族群的称呼。这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过去凡“土”即为土家族先民的模糊认识,或是错误的认识,对现今武陵地区的民族史、民族学研究都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总之,该成果从“土客”关系切入,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型案例,对于研究中国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族群关系具有启示意义。该成果是一本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兼有的学术专著,是研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最新成果,也是曹大明教授学术道路上的标志性成果。希望曹大明教授能够继续关注中国中部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贡献更多学术佳作。

猜你喜欢

武陵族群移民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移民火星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新兴族群的自白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内陆移民(外二首)
『武陵追梦』湖南省文艺家采风创作活动艺术作品选
『武陵追梦』湖南省文艺家采风创作活动艺术作品选
自作诗《武陵追梦》(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