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阐释及其意义
2021-12-31武月锋
武月锋,汪 兵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的重要变化,不仅体现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要求,也是进一步适应于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逻辑基础。关于这些观点的解读,党的若干中央全会已经作出了明确的结论。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2]。因此,可以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总体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性体现。而且,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至十九届四中全会期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向纵深推进。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整体构建来看,其中,还深刻蕴含着极具中国特色的新型举国体制。并且,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多个场合对新型举国体制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与运用。比如,关于2020年这场全国范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已取得了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战“疫”的重大阶段性胜利。当然,若回顾这一艰难的战“疫”历程,这就是我们党成功运用新型举国体制的一个极好范例,也突出了运用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性。不过,综观学术界有关新型举国体制研究的成果来看,主要聚焦于我国重大科技研发领域或竞技体育项目领域中,而较少用此概念来审视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因此,本文拟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阐释及其意义作一学理性的探讨。这对于进一步深刻认知新型举国体制的内涵及其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关于新型举国体制概念研究之缘起
就现有的文献资料梳理来看,我们党关于“举国体制”的运用大致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间的新中国竞技体育事业。当时,这一有效做法不仅有利于在短时期内能快速高效聚合人力、物力、财力,选拔和培养有竞争实力的体育运动员。并且,这也比较适应于当时的计划经济实践境遇。不过,限于多种因素,在改革开放之前,理论界并没有形成从学理上对新型举国体制开展研究与探讨的自觉性。
关于“举国体制”概念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中国当代史研究专家萧冬连先生著的《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一书。萧先生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至少还包括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三个方面的重要变化。这由此形成了新中国的举国体制[3]。当然,如果对此进行追根溯源,1949年起着临时宪法性质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早已作出了规定:应争取早日制定恢复和发展全国公私经济各主要部门的总计划,统一调剂中央各经济部门和地方各经济部门的相互联系。[4]因此,在这一总体指导思想的影响下,经过新中国成立初期财政战线上的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经工作,和实现粮食统购统销等工作的稳步推进,以及从1953年开始进行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这样至1956年底中国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确立了。并且,随着具有高度集中性质和特点的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在广大农村范围内,绝大多数农民都被吸纳进各级合作社;在城市范围内,则消灭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私有产权制度。整体来看,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我们党从一开始就要把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追求的重要目标。总之,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最终形成,适应于当时运用举国体制的客观需要。比如,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间,我国的体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不少运动项目取得出色的成绩”[5]。
不过,总体来说,真正从学理上对新型“举国体制”概念进行阐述和运用,是在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了。而且,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无疑为深刻认知和运用“举国体制”奠定了基本的经济条件。关于“举国体制”的内涵,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曾经作了阐述。他指出:举国体制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挥社会主义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和独特性,通过各部门、各行业的相互协同,不断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到国际赛场为国争光,不断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之处[6]。尽管,他的这一阐述主要是从体育竞技项目的角度来说,但仍为我们认知和运用“举国体制”提供了清晰思路。因此,实际上,举国体制的基本含义就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下,通过科学有效配备资源并进行统一调度,在特定时期内迅速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应付紧张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应付国家生存发展战略,短时间内在关键领域和重大项目方面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形成的一种有效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党和人民政府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运用新型举国体制,在体育竞技项目、航天科技事业、卫生防疫工作等重大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总之,梳理新型“举国体制”的演进过程,是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举国体制重要阐释的逻辑基础与前提条件。
二、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举国体制内容的重要阐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党治国治军方面都作出了诸多的重要论述。其中,在有关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作用,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独特优势。而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论述中,除了进行了整体性阐释以外,主要集中于体育竞技项目、航天科技事业、卫生防疫工作三个重大领域。下面,就对此展开作一简要的考察与阐述。
(一)关于体育竞技项目
有关体育竞技的项目,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精神风貌的重要视角,也是进行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若就我国运用新型举国体制的范例及其历程来看,较早就大规模地运用于国家的体育竞技项目训练之中。这在上文也已经作了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就我国体育事业领域要注重运用新型举国体制作过重要的阐释。2016年8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指出: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更好发挥举国体制在攀登顶峰中的重要作用”[7]。并且,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提出了“四个希望”,即其一,要通过不断提升我国体育事业的综合实力,有力地带动人民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其二,要充分认识体育事业发展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积极意义,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其三,要加快推进体育事业的改革创新步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其四,要加快我国冰雪运动的普及发展[7]。2017年8月27日,在会见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代表以及在全运会群众比赛项目中获奖的运动员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更好发挥举国体制作用,把竞技体育搞得更好、更快、更高、更强”[8]。2019年9月30日,在会见中国女排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指出:“坚持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不忘初心,持之以恒,助力开创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新局面”[9]。
(二)关于航天科技事业
从现代国家历程发展来看,航天科技事业是展现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要注重运用新型举国体制作出过重要的论述。2016年8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统筹各方面力量资源不断拓展融合深度和广度,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能力”[10]。2019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这次嫦娥四号任务,坚持自主创新、协月创新、开放创新”,“是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又一生动实践”[11]。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关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就是要尽快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12]。应该说,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国家科技实力提升的有力抓手。
(三)关于卫生防疫工作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健康的问题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事业的重要部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人类遭遇到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凸显了公共卫生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就我国来说,取得这场新冠战“疫”的阶段性胜利,也是生动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以及新型举国体制的独特优势。2020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举国体制,采取最全面、最彻底、最严格的防控措施,已经取得积极成效,疫情防控呈现良好态势”[13]。2020年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推进人口健康、生物安全等领域科研力量布局”[14]。2020年5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完善我国公共卫生体育,切实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15]。2020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专家学者座谈会时,强调指出:“要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研投入,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16]。
综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三个大的方面比较明确阐释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内容和必要性。当然,如果从学理概念来看,这个新型举国体制大致有三个基本特征:其一,中国共产党整合资源。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能够整合和调动各方面资源的能力,是能够持续执政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更是展现新型举国体制的根本要件。因为,社会资源的多寡,并能够快速集中于某一领域,不仅体现了资源集中的程度,而且,也由此看出中国共产党推进国家建设的政治能力。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是衡量执政党权威的重要指标。其二,在某个领域突破关键。中国共产党调用一切社会资源的中心任务,就是寻求在某一重要领域取得突破。因而,在关键的时期内,充分调集所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是寻求在关键之处取得突破来达到特定的目标。可以说,这是新型举国体制存在的现实意义与根本目的。其三,市场和政府的结合。具体言之,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这是新型举国体制中最为重要的“转型”表现,也成为建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性环节。
三、习近平总书记新型举国体制重要阐释的意义
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举国体制内容的重要阐释,可以进一步引申出这个体制内在机理的意义。或者说,我们不仅需要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举国体制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还需要理解新型举国体制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因此,这就是不仅需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层面作深刻理解,也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层面进行溯源。
(一)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而且,特定的系统及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就主要表现为全局和局部的关系。若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来审视新型举国体制的内涵,就需要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就是要着眼全局,坚持全国一盘棋,突出大局观念;其二,就是要把握问题的关键,集中力量办大事,体现关键少数;其三,就是要照顾局部,统筹兼顾,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我们对此可以以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为例子作一简要说明。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在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局面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贯彻了我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想和原则,做到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统筹兼顾和全面安排相结合的原则,取得了重大的建设成就。特别是至1956年底,在中国大陆范围内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总体而言,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所逐步形成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是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而且,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逐步实现了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安居乐业,更是“集中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17]。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充分重视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发挥,即坚持全国一盘棋与发挥地方积极性的有机统一。他明确指出: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18]因此,在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基础上,党和政府就需要照顾各地区以及各部门的实际特点,统筹兼顾其利益的平衡。而且,“一大批重大创新工程上取得突破,实现科技突破和科技创新跨越。这背后依托的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19]。总之,依托于广大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绩效,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的显著优势在防灾救灾、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等诸领域也得到了重要的体现。
(二)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的体现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体现执政党执政能力的关键一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全面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时,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基本内涵。他认为:“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20]。总体来看,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要充分发挥党领导一切的原理和作用,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形成并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和蓬勃活力,为治国理政提供制度保证。其一,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正确规范了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制定。这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制度优势。其二,集中统一还是党的力量凝聚和行动一致的根本保证。而且,只有做到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形成正确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以形成全党的统一意志。并在这个总体要求的指导下,确保能够维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机统一的良好局面,最终才能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其三,要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一步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主要从新型举国体制概念的生成和演进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举国体制重要阐释的主体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举国体制重要阐释的内在意义三个方面简要挖掘了习近平对新型举国体制重要阐释的基本内涵。实际上,如果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阐释进行整体性透视,其中则深刻蕴含着他鲜明的领袖政治思维。对此,我们大致主要从两个方面作一简要梳理。一方面,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构重要性的思考。主要体现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会议所讨论通过的若干重大决议决策之中。另一方面,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新时代的新型举国体制的问题。展开来说,就是这种新型举国体制的运用要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新形势,要能够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与调节进行有机结合起来。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指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21]。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运用发挥“现代政府”和“市场经济”两只手的相互配合作用,使得新时代新型举国体制的显著优势不断充分地展现和发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优化政府职责体系”[22]。若从制度供给的角度而言,就是要强化政府的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的能力,不断完善政府运行的规则。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地提出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2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运行的内在运作逻辑,也是对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提供了有力的注脚。并且,我们还应该从市场化、现代化、全球化三个方面来深刻认知与动态审视这种新型举国体制发展的重要取向。其中,市场化主要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举国体制要不断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使得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协同发力,“凝聚和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资源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难题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24];现代化主要是指这种新型举国体制的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耦合,并要注重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25]的培育和型塑,成为不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举措;全球化主要是指适应全球化发展大势的要求,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我们要积极吸纳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以及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总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26]进入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要始终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这个显著优势,积极应对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丰富对新时代新型举国体制概念的认知,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向纵深发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