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论视角下城市外宣英译研究

2021-12-31张学玲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译者译文语境

张学玲

(南昌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

全球化背景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为一些新兴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展示城市特色的窗口,城市对外宣传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对外宣翻译提出了更高要求。成功的外宣翻译有助于树立地方形象、提升地方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招商引资和对外文化交流;反之则不然,甚至有损地方和国家形象。外宣翻译绝不仅仅是将外宣材料简单地进行语言转换的过程,其实质是以“译文读者为中心”的“适应”与“选择”的过程,是“译有所为”的一个过程。语言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要受到交际者的主观意识、语言内部因素和语言外部因素的制约。[1]”因此,在进行相关的城市外宣翻译时,应该顺应目的语的语言习惯,顺应其文化语境,顺应目的语读者的理解能力,跨越汉英语言之间的鸿沟,引起译文读者的熟悉感和认同感,从而提高城市的外宣效果。

一、语言顺应论与翻译

语言顺应论(the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是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在《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的重要语言理论。在他看来,语言的使用是“一个经常不断的、有意无意的、受语言内部或外部因素左右的选择过程。换言之,一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对语言进行不断地选择和顺应的过程;其核心概念是语言的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1]。变异性定义了可以做出选择的可能性范围,指语言使用者可以选择不同单词、短语、表达、结构甚至策略,以满足语言交际的需要;商讨性表明选择不是机械地做出的,也不受一定规则的限制,而是基于灵活的原则和策略;语言的顺应性使人类能够从各种可能性中进行可协商的语言选择,从而满足言语交际需求。语言顺应包括语境因素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等四个维度。语境因素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语言结构包括词汇、句法、语体、语篇等语言层面的因素;顺应的动态性指语言选择是一个不断做出调整的过程;顺应的意识性是指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从而产生不同的语言表现和顺应度。由此可知,语言顺应论结合了微观层面的语言结构因素和宏观层面的语境和文化,并关注语言交际过程中的动态性和语言使用者的顺应意识性,全方位考察语言现象及其运用。

在翻译过程中,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及其承载的两种文化之间存在必然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视角的转换。“在理解阶段,译者要身处源语的语境和交际背景,考虑源语的语法、习惯、文体等因素,才能准确、完整地理解原文;在表达阶段,译者要顺应目的语的语法、习惯和文化背景等,才能把原文信息用最合适的方式传达给读者。[2]”换言之,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在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语境之间不断做出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这正契合了顺应论的观点。时至今日,国内已有不少学者从顺应论的视角切入翻译研究,不过现有研究成果大多数局限于理论介绍,用顺应论来指导具体翻译实践的成果还相对较少。以“顺应论”和“翻译”为主题,时间设定在2016—2021年,范围选定为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笔者在中国知网(https://www.cnki.net/)检索到相关研究论文共14篇。其中与顺应论相关的理论介绍论文2篇、书评1篇、文学翻译研究7篇、企业商品翻译2篇、法律文本翻译1篇。现有的研究成果几乎没有涉及城市外宣文本的翻译研究。有鉴于此,本文试图探讨语言顺应论对城市外宣文本的翻译指导价值,以期为城市外宣翻译提供理论借鉴,提高城市外宣文本的英译质量,从而更好地发挥城市外宣文本的交际功能,更好地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城市形象。

二、顺应论视角下城市外宣英译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宣传材料的翻译是一种“门面”工作,翻译不当将放大错误和缺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一个国家对外交往水平和文化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3]。江西生态良好,资源丰富,文化灿烂,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在外宣材料的翻译方面却存在很多问题,影响宣传效果和城市形象。从顺应论角度来看,其根本原因在于翻译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顺应意识不强,没能做到充分的动态顺应,造成语言结构和文化语境顺应欠缺。

1.语言结构顺应欠缺

翻译作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微观层面的语言结构顺应贯穿于整个翻译的理解和表达过程。如果译者未能顺应目的语的语言结构,未顾及目的语的语法习惯、文体特征等因素,就会使得译文可读性差,甚至晦涩难懂,从而影响翻译文本的实际交际效果。“要研究语言表意功能发挥的诸种层面,就得参照具体的顺应性的结构性对象,这些成分首先来自语言、语码和风格三个层面。[4]”译者在进行城市外宣文本词汇层面的英译时,要特别关注中英两种语言之间的语言结构差异。在中文词汇中四字成语居多,用以修饰,词藻华丽,通常还附有多重含义,在很多时候与其他词汇叠加使用。相较之下,英文词汇则显得更加直白简单,具有较强的信息突出性,在词汇表达上更加直接。因此,在进行英译的时候,译者需要省去对部分中文表达的翻译,或概述其主要意思,使得译文简洁明了。“有力的写作是简洁的。一个句子不应该包含不必要的单词,一个段落不应该包含不必要的句子,就像一幅画不应该包含不必要的线条,一台机器不应该包含不必要的零件一样。[5]”

句法和语篇层面的差异同样存在。在句子中,主语和主题是描述和分析句子基本句法关系的两个基本要素。英语是主语突出语言,而汉语是主题突出语言。据研究,“多达83%至97%的英语句子是用SVO结构构成的,而现代汉语中只有9%的句子是用SVO 结构构成的”[6],“话题”才是解释汉语句子结构的关键。句法结构的不同导致了英语的形合和汉语的意合。英语的意义主要受形式的限制,而汉语的形式则受意义的影响。根据主谓一致原则,一个英语简单句只有一个谓语动词,这使得英语的语义层次和句子结构趋于稳定,形成了英语的“静态”叙事。而汉语句子的主题与附属内容之间没有强制性的限制,信息以松散的线性结构呈现,动词可以连续使用以增强语气,这就产生了汉语的动态属性。译者如果缺乏对中英文语言结构的必要认知,就会在翻译中造成语言结构顺应的欠缺。因此,在英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按照英语的语言结构特点,重构完整的英语句子,突出主语,以标准的SVO结构为中心,以不同的从句为从属成分,顺应英语句法结构和语篇特点。

2.文化语境顺应欠缺

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要想达到真正成功的翻译,熟悉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才更有意义”[7]。在城市外宣英译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生成的特色元素和社会氛围也有所不同。语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交际双方,这要求译者去关注和顺应翻译交际参与者各方的因素,在传达原文作者及其意图的过程中,要考虑译文读者在语言、语用和文化方面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 力。特别是源语中一些特色词汇,由于它们源于特定的文化,在目的语中可能并没有完全对等的表述,这就需要译者准确理解特色词汇的内涵,并用有效的方式呈现给目的语读者。当然,顺应并不是完全为了关照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而忽视原文独特的文化信息,而要通过宣传源语文化来扩大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除了文化负载词之外,对于有中文特色的固定句式、华丽的辞藻以及语义的重复等表述,在翻译的时候也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要,避免造成文化语境顺应的欠缺。

3.顺应意识不够凸显,动态顺应不够充分

任何人类的行为或者活动,都离不开意识的指导,翻译活动亦是如此。译者的顺应意识凸显度,会决定其在翻译过程中能在多大程度上去顺应目的语的语言结构和语境,不断做出动态顺应和选择。一般情况下,如果译者的顺应意识凸显程度低,顺应意识较弱,那么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就很有可能会忽视作者意图、文本特点,忽略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趣味等因素,影响译文的质量,从而影响翻译交际效果。反之,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持较高的顺应意识,自觉地将以上因素充分考虑在内,那么他在翻译过程中就会选择最贴切的词语表达和翻译策略,在语言、语境、文化等层面做出最大程度的动态顺应,译者的主体性也因此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和体现。

三、顺应论在城市外宣英译中的应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顺应、取舍、调整,以适应另一种文化、另一种语言。基于顺应论语境因素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过程和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等分析维度,该理论对城市外宣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与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因动态顺应贯穿翻译的整个过程,在其他三个维度均有体现,因此下文不做赘述。

1.语言结构的顺应

(1)词汇的顺应

在城市外宣文本的英译中,词汇的顺应包含一般词汇和特色词汇的顺应。

首先是一般词汇的顺应。词汇意义为目的语意义的产生提供了无限的资源,词汇顺应的重点主要在于句子中词语选择的正确性和得体性。从下面这段关于庐山的外宣资料翻译,我们可以看到译者对词汇的顺应性选择:

原文:五老峰位于庐山的东南侧,为庐山著名的高峰。五峰中以第三峰最险,奇岩怪石千姿百态,雄奇秀丽蔚为大观。[译文:Five-Old-Man Peak(Wulao Peak),the famous high peak,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of Lushan Mountain.The third peak is the most adventurous of the five,featuring fantastic rocks and magnificent view.]

上句中最难以准确翻译的部分,是如何呈现“险”的意义。“险”的一般含义是“危险,不要接近”。但是在这句话中,它承载着积极的意义,用来展示它的壮丽景色来吸引游客,相较之下adventurous是一个比dangerous更好的选择,这个词汇选择更好地顺应了词汇表达的原初目的。

其次是带有中国文化和地方特色词汇的顺应。特色词汇是在某一特定语境下生成的,只有在该语境下才能具备其意义。由于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环境中都存在差异,导致中文特色词的翻译很难在英文中找到对等的词汇来替代。因此,采取直译等简单的翻译方式是行不通的,更多的时候要采取更加复杂的翻译手段,比如意译或者对特色词汇加以适当的改编,通过这类手段使翻译过程适应源语和目的语的认知环境,以便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认知和理解。下文中关于贵溪城市外宣文本的英译,对其中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词汇,采用了“解释性翻译”的策略:

原文:贵溪“道意”盛浓,是中国道教发祥地。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根柢在道教”,而道教的根柢在贵溪境内的龙虎山。[译文:Guixi is the birthplace of Taoism.Luxun once said that the root of China lies in the Taoism and that of which is in the Mt.Longhu in Guixi.Taoism is a religious philosophy of Chinese origin emphasizing living in harmony with the Tao,which denotes the principle that is the source,pattern and substance of everything that exists.]

在上面的例子中,中国读者对道教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外国读者可能对此感到茫然。所以,在英语译文中需要加入进一步的解释,如此才能使得目的语读者获取有用的信息,真正起到宣传文化和城市的交际功能。

(2)句法的顺应

“任何一种语言中,语法规则都是句子构建的基础;但是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它们只是反映了结构上的习惯,这些习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被打破”[1]。中英句法存在较大的差异,在顺应论指导下进行翻译,要按句法结构中的特殊规则进行调适,以达到交际意图。下文中笔者将从形合与意合、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展示城市外宣英译中的句法转换。

中英句法之间最显著的差异在于英文的形合与中文的意合。英文在句子中会更多地用到连接词,用以串联字词和句子成分;中文则较少使用连接词,词句成分之间的串联多是借助感知、判断和语境的映衬。“据估计,中文三分之二表达推理与结果关系的句子是在没有任何连接词的情况下构建的”[8]。因此,在进行城市外宣文本英译时,要尽可能地顺应英文的句法结构,注重对连接词的使用,从而使英译文本更加符合英文句法形合的要求。以景德镇外宣资料的英译为例:

原文: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鄱阳县接壤,总面积525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为167万。[译文:Jingdezhen City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Jiangxi Province,adjacent to Wannian County in the So uth and Poyang County in the west,with a total area of 5256 square kilometers and a permanent resident population of 1.67 million.]

这是一个介绍城市的经典句式,包含了城市的地理、面积和人口,中文表达中没有任何连接词。在英译文本中,译者需要添加and、with之类的衔接词汇,以使英文句式结构更加连贯,更加接近形合的句法要求。

中英句法之间另一个重要差异表现在英文的静态表达与中文的动态表达上。英文句式中出现动词的频率要远低于中文句式,更多的是名词、介词、形容词等。一般来说,在英文的简单句式中通常只有一个谓语动词。从下面关于井冈山的外宣资料翻译中,可以看到两种表达的转换。

原文:当前樟树市正着力打造“中国药都·养生天堂”的旅游品牌,占地6000亩的古海盐药康养文旅度假小镇,正是基于樟树独有的盐药资源,对特色康养文旅度假模式的创新实践。[译文:At present,Zhangshu City is working on the tourism brand of “Chinese Medicine Capital and Health Paradise”,and the 6000 mu(4 km2)Guhai resort town is a innovative practice of characteristic health culture travel mode based on unique salt and medicine resources of Zhangshu.]

在该段外宣材料中,中文句式中以动词为主,先后使用了打造、占地、基于、创新实践等动词。在译文中,译者将中文的动词转化为静态的名词和分词,达到了英语语言结构的顺应。

(3)语篇的顺应

根据语言顺应论,语篇受其谈论的主题和使用的文本类型等语用风格或情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城市外宣文本的语篇中经常会出现诗句和重音词,目的是营造意境、提升气势,但这些词在重写实的英文文本中很少出现,这是由于中西方在思维方式、看待事物的眼光上不同。面对这些诗句或重音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基于语言顺应的可协商性原则,对文本中一些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删减,以此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

原文:信丰境内山川毓秀,四周山高林密,群峰逶迤,中部为缓坡宽谷,阡陌农田。[译文:Xinfeng County has beautiful sceneries,high mountains standing around,broad valley extending and fertile farmland crisscrossing in the middle.]

鉴于目的语读者对外宣文本的阅读诉求是 “The simpler,the better”,译者在英译过程中将原文中五个四字词结构所表达的内容进行了压缩,去除了重复信息或者信息含量较低的部分,以便向目的语读者传递主要信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混淆或者误读。

2.文化和语境的顺应

(1)顺应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认知水平

认知指的是通过思想、经验和感官获得知识和理解的心理行动。认知元素以概念化的形式提供了 精神世界和社会世界之间的桥梁,并以此解释社会互动 。认知涉及很多方面,包括不同的社会和物理环境,以及不同个体的认知能力。也就是说,对于一些中国读者熟悉的东西,外国读者可能会不太理解,所以译者必须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补充,以消除文化障碍,实现有效交流。例如:

原文:海昏侯遗址已然成为南昌市的新地标。[译文:The heritage site of Marquis Haihun has become a new landmark of Nanchang City,which is the largest and best preserved cemetery with the most abundant connotations of Western Han Dynasty(BC202-8)in China.]

南昌海昏侯墓因其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价值受到极大关注,但是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仅仅翻译名字所传达的信息几乎为零。因此,笔者在英译的时候,通过添加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形式,对其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以便吸引目的语读者,真正发挥外宣文本的交际功能。

(2)顺应目的语读者的情感和审美

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是交际语境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其中包括情感和审美,其能激发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一般来说,人们对世界的反应更多的是情感而不是逻辑。在进行城市外宣英译过程中,不能将所有的信息不加筛选、全盘照搬,译者必须做出选择以满足外国读者获得必要信息的期望,迎合他们的审判标准,以便进一步激发积极情感,使得他们付诸行动,参观或投资于一个城市。例如:

原文: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译文:Investment attraction has always been our focus.]

原文使用数字式的口号是政府宣传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以增强气势,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和情感。但如果逐条译成英文,会使外国读者感到困惑,甚至破坏他们进一步了解城市的兴趣,因为他们注重事实,更喜欢简洁的表达。因此,为了适应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在翻译中删去多余的部分,把核心意思进行概括,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3.动态翻译要保持顺应意识

如果动态顺应显示了翻译所涉及的过程,那么顺应意识性则决定了这个过程的运作,这实际上是译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对语言选择过程的反思性意识。并非所有发生在语言行为中的事物在意识中都占据着相同的位置,从潜意识、下意识到意识,不同的意识凸显决定了语言的选择和顺应的程度。“译者站在交流的动态过程的中心,是源文本的生产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调解人。[9]”Verschueren认为,感知、平移、记忆三种心理过程有助于做出语言选择。第一种要求译者对翻译的“现实”有良好的感知,并能有效地表达信息和思想。例如,在翻译一些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必须先理解其内涵,然后再试着用适当的语言形式来再现它们;第二种主要指在进行信息平移传达的过程中,译者要把读者和翻译目的记在心里,能够预测可能的结果,做出选择和调整,以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如果译者能了解目标读者的审美标准,他就不会按照中国城市流行的宣传材料那样,将一个城市获得的所有荣誉都翻译成英文;第三种强调译者在翻译工作中可以提取和运用的“信息储存”,包括他所掌握的翻译技巧,他所学习的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他的翻译经验等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激活自己所有潜在的知识和能力。毫无疑问,译者所具备的不同顺应意识凸显程度会指导其呈现出不同的语言表现,实现不同的交际效果。本文前面所论述的翻译实例中所采用的不同策略和调整,即所有的动态顺应,正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顺应意识凸显的表现。再如,“萍水乡逢,缘聚天下”(译文:Meet the world in Pingxiang)是萍乡市的地方宣传口号,四字结构,对仗工整,加以修辞,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不仅信息传达准确,而且调动了读者的兴趣,成功地体现了口号的信息和感染功能。如不加思考,直接将其译为“Meet by chance,gather together under heaven”则会使得原句表达形式和意义面目全非。将其译为“Meet the world in Pingxiang”,虽然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大的区别,但却体现出译者充分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在两种语言、语境和交际功能等方面做出了充分顺应。

四、结语

当前,江西正处于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江西发展进入“快车道”,因此必须扩大外宣力度,抓住发展机遇。本文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指导,以江西一些城市的外宣实践为例,分析了城市外宣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基于语言顺应论的四个维度,结合翻译实例,探讨了顺应论在城市外宣英译中的应用,以期为该领域的外宣翻译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

猜你喜欢

译者译文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