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老人“守望互助”养老模式构建探析
——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2021-12-31陈晓东
陈晓东,徐 黎
(沈阳化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142)
0 引言
农村人口的基数大,老龄人口占比大。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分布在农村[1],因而中国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致使农村社会中出现了大量空巢老人。预计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 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人将占54%以上[2]。2017年8月,辽宁省老龄办向社会发布的《2016年辽宁省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末,辽宁省户籍总人口为 4 267.9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21.7%。与2015年相比,增长率5.3%,与全国老年人口2.3亿人、占总人口16.7% 相比,辽宁省老年人口比全国高出5.0个百分点[3],辽宁人口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国前列。农村是中国老年人口的主要聚居地,与城市空巢老年人相比,农村空巢老人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保障制度补充支持不足,因而农村空巢老人的处境更加艰难;同时,目前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沿袭的宗族制度在不断解体,大家庭逐渐减少,农村老年人大多和子女分开居住,彼此之间的照料减少,互助养老支持不足,使老年人的生活面临诸多困境。
空巢家庭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杜瓦尔提出,是从家庭的第一个子女到最后一个子女陆续离家开始。从空巢期开始,许多家庭就一直处于空巢的状态,直至家庭解体[4]。根据我国 1964 年第一届全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规定,60 岁为老年期[5]。本文中所研究的农村空巢老人是指居住在农村,年龄在60周岁以上且父母与子女不在一起居住,或者无子女的老人。农村空巢老人由于自身的自我养老能力不足,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以及社区及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建立,面对着一系列的困难,因而,需要以空巢老人为主体,以社区为依托,为空巢老人构建外部的环境支持系统,并提高其内部的自我效能感,实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1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分析
1) 自身养老能力不足。第一,收入来源有限,养老能力不足。农村空巢老人获得经济收入的渠道有限,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国家养老金补助以及不确定的子女赡养金,自身在退休前养老金储备较少,而老年期收入伴随着体力的下降而降低,但疾病困扰却增多,致使养老金不足。第二,身体损耗较大,健康状况不佳。农村的空巢老人在进入衰老期前主要依靠体力维持生计,身体损耗大,损伤程度较高,年轻时候并未重视自己身体上出现的种种疲累,因而步入老年期时,身体损耗凸显出来,疾病缠身,需要有人进行或者协助进行长期性的照护。第三,自我定位不佳,悲观情绪浓厚。疾病缠身、家庭困窘增加了空巢老人的心理压力与负担,老人担心自己成为子女的负担。在思想上,老人对晚年期的养老准备不足,空巢老人经常面对一些同龄或者年长老人离世等事件,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影响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农村空巢老人由于自身知识能力水平有限,并且跟不上最新的事物发展潮流和趋势,常常会有一种失败落寞感,自我效能感不足,找不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第一,经济支持不足,生活照料较少。中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的加速期,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年轻人大多在城里安家,对于第一代在城市定居的年人来说,住房、子女教育等各类生活开支,使他们生活压力巨大,在经济赡养服务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子女远离父母在外工作,来回探访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高,致使子女在地理、经济上照顾老人劣势明显。而老年人大多不想拖累子女,且无法适应与子女共同在城市生活,一般选择自我养老,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衰弱。第二,地理位置较远,身体照料不便。老年期是各类疾病发生的高频期,农村空巢老人中有不少是失能或失智老人,需要子女和亲属的长期照料,但是子女在外工作,距离较远,无法长期照料,并且经济条件不足,无法让父母持续住在疗养机构接受专业化的照料和服务。第三,探访互动较少,精神陪伴不足。空巢老人子女工作较忙,很少有时间回来探望,即便回来一般也是一起吃顿饭或者停留一晚,很难发现父母心灵上的孤单和失落,给予心灵上的支持。很多空巢老人思念自己的孙子孙女,但是却很少有机会见面,家里没有条件安装宽带,也很难时常与自己的子女以及孙子孙女进行线上的视频互动,家庭的亲情缺失。
3) 社区养老支持不足。第一,朋辈联系减少,互动支持不足。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曾说,中国农村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宗族关系紧密,但因城市化进程加快等诸多因素,农村的家族关系弱化,互帮互助大幅减少,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行动能力下降,与自己的亲属的联系减少,互动频率降低,农村空巢老人更多会由于日常生活的共同性事物和地缘关系较近的邻居互动,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参与率降低,因而邻里的互动也在减少,朋辈支持不足。农村社区中,以社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养老互助的意识还有待加强。第二,养老设施有限,服务供给不足。尽管农村空巢老人照顾需求明显增加,但目前东北村里可供老年人使用的可供锻炼身体、丰富日常生活的设施基本为零。因农村社会的经济资源有限,发展滞后,社区内部没有资金基于自身实际状况,开展相关的老年支持服务。第三,社会组织空白,外部支持较少。农村社区由于经济水平限制,社会外界资本力量投入较少,相关的养老服务组织、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农村社区中并不存在,因而农村空巢老人的实际需要,缺少相关组织的关注和支持,需要较难得到满足。
2 农村“守望互助”养老模式构建
社会支持网络是在一定范围内个人之间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指个人能够由此获得各种资源支持(如金钱、情感、友谊等)的社会支持网络[6]。在社会支持理论的指导下,从个人、家庭、社区角度分析了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实际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在自身健康状况较差、子女在外工作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提出以社区为依托,在村委会及党员的带领下及社会组织的专业支持下,提供针对农村空巢老年人生理、心理的系列活动,旨在构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服务以及社会适应方面服务的“守望互助”站,鼓励有活动能力的空巢老人以及中老年人志愿者参与到助老服务活动中,并采用时间银行的管理模式,对参与到养老服务中的志愿者进行积分及绩效管理,在激励志愿者的同时,保障“守望互助”养老模式的持续运行。“守望互助”养老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空巢老人无人照料、精神生活空虚、生活缺少支持的实际困境,将村落中已有的社会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发挥邻里间的互助合作优势,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促进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
1) “守望互助”开展的必要性。第一,农村空巢老人照料供需不平衡的现实状况。目前农村高龄空巢老人在日常生活支持、心理情绪疏导支持、外部资源支持等方面存在强烈的需求,但是目前个人、家庭及村里环境并不能满足空巢老人的实际需求,农村空巢老人迫切需要获得来自朋辈、家庭、社区及外部环境等的支持,因而“守望互助”模式十分必要。第二,农村空巢老人可利用的资源十分有限。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农村空巢老人自身的文化素养较低,子女不在身边及经济状况相对较为薄弱致使支持有限,农村环境的支持帮扶较少,因而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需要将周围的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使资源效用最大化,构建“守望互助”养老模式。第三,国家倡导推动互助养老解决养老问题。《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13号]中强调,通过邻里互助、亲友相助、志愿服务等模式和举办农村幸福院、养老大院等方式来发展互助养老服务。“守望互助”养老模式采纳互助养老的理念,基于农村空巢老人实际状况,通过构建“守望互助”的养老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支持网络,实现老有所养。
2) “守望互助”养老模式的含义。“守望互助”养老模式是在社会支持理论的指导下,倡导邻里之间相互支持,构建支持网络的一种养老模式。是采纳互助养老理念,基于农村老龄化现象严重、养老服务资源有限的现实状况,党建引领,党员发挥模范表率作用,号召组织村委会发起建立“守望互助”养老模式服务平台,挖掘农村社区中的骨干、乡贤,并组建包含村民和党员的志愿服务队伍,社会组织介入开展专业化的服务活动,志愿者及社会组织共同提供包含“日常生活支持、精神慰藉、生活护理、社会支持”等内容的服务,采用“时间银行”的管理方式对志愿者进行管理,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并实现互助养老的长效机制,形成农村互助养老的新局面。
3) “守望互助”养老模式服务平台的建立。首先,在当地政府及村委会的支持下,结合当地居民的房屋坐落位置及实际资源及需求状况,共同选定该村落的“守望互助平台”的线下地理位置;其次,与该城市的为老服务社会组织合作,派驻一定数量的社会工作者及专业人员,负责统筹策划老人空巢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服务活动;再次,发掘村民骨干,尤其是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党员,培养村中的友好访问员,深入了解空巢老人的实际生活需要,辅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守望互助”养老模式的凝聚力和有效性;最后,对接该村落中的医疗卫生室,为空巢老人提供身体健康方面的指导。综上,包含卫生室、社会组织、村委会三个主体的守望互助平台即可建立。
4) “守望互助”的理念及视角。“守望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秉持优势视角,使社区资源效用最大化。“守望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在与服务对象接触的过程中,要积极发现空巢老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提升空巢老人的自我效能感。并积极挖掘村中善于言辞表达的村民,在社会工作者专业指导下,定期上门开展空巢老人的心理疏导、人生回顾等活动,并且采用视频通话的方式,使空巢老人与子女有更多的互动,增强亲子间的联结;定期为空巢老人开展小组服务活动,增强同辈群体间的互动和支持;村卫生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在与访问员信息沟通后,有针对性地为空巢老人提供依赖服务和支持。“守望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倡导互助合作,构建多方支持的互助养老体系。“守望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倡导互助合作理念,深化社会工作者“助人自助”精神,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帮助自己,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在提高空巢老人自我效能感的同时,为自己未来可获得的养老服务进行储备,通过党建引领、社会工作者发力、志愿者支持以及村委会、卫生院共同助力,形成包含老人个体、家庭、社区及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新模式。
5) “守望互助站”的支持团队。“守望互助”养老服务模式是由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和老年、青年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结合而形成的。一方面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组织的指引下,开展综合性的统筹安排及专业服务,保证服务质量。“守望互助站”主要提供日常生活、健康照顾、心理疏导、人生回顾、亲子互动等五方面的服务,解决目前空巢老人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理、心理及精神类的问题,并根据空巢老人的实际行动能力,开展谋求经济收入的活动,并做好政策上传下达。另一方面,发挥村中老年人的志愿服务精神、邻里情谊和宗族关系网络,为自己的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照顾,并且需要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做好管理工作。专业社工和中老年志愿者进行优势互补,在村民志愿者熟络的关系网络基础上,开展专业的、高质量的服务,达到最优的服务效果。
6) “守望互助”管理模式。“守望互助”养老服务模式采纳“时间银行”的方式进行运作。“守望互助站”在成立之初,应根据实际状况制定清晰的管理规章制度,明确积分原则与兑换程序。由于“守望互助”平台成立之初资金有限,鼓励村民尤其是空巢老人提供一定金额的养老互助金,并采用银行账户的管理方式,兑换一定时间量和数量的养老服务。并积极争取政府及基金会的相关支持。同时,充分利用村中已有的资源,鼓励辖区范围内有行动能力的空巢老人或者中年人,在农忙之余为有需要的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生活、健康照顾,并且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津贴,并且自己及配偶也可以享受“守望互助站”的相关服务,激励有志愿服务能力的空巢老年人参与到服务中,激发人们的志愿服务热情,实现互助养老的长期发展。
3 结语
本研究是基于东北农村空巢老人的实际生活状况,概括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由于南北方农村生活存在差异,因而空巢老人的实际问题存在不同,本研究只代表东北农村空巢老人的实际情况。本研究的“守望互助站”是根据实际问题思考形成,没有进行相关的实践,仍需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加以检验和验证,从而使农村养老问题得以丰富、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