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音版《牡丹亭》的地域特征与现代气息
——兼与青春版《牡丹亭》比较

2021-12-31薛珊珊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腔抚州杜丽娘

薛珊珊

(宁夏师范学院 文学院,宁夏 固原 756099)

汤显祖的《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还魂记》或《牡丹亭梦》)自问世以来,就不断地被改编和续写。《牡丹亭》的故事也被诸多剧种改编搬演不绝,如昆曲、京剧、黄梅戏、越剧、川剧等,都移植上演了这部经典之作。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课题,中国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生存发展更是受到广泛关注。2004年白先勇主持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国内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到国外巡演时也大受欢迎,其成功演出为《牡丹亭》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2016年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之际,在抚州举办的“共同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逝世400周年”系列活动中,抚州文化艺术发展中心推出以盱河高腔演绎的乡音版《临川四梦》,作为纪念“三翁”活动的重点主打剧目。2017年又新创排了盱河高腔·乡音版《牡丹亭》,将《牡丹亭》从《临川四梦》中单独选出进行创排。乡音版“临川四梦”将《紫钗记》《还魂记》(又名《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高度浓缩,在两个多小时内将这四部戏剧名著串联在一起进行演出,观众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欣赏《临川四梦》的精华片段。其中《牡丹亭》摘选了《游园》《惊梦》《冥判》《回生》四出关目。新创排的乡音版《牡丹亭》将乡音版《临川四梦》第二折《还魂记》的演出时间由二十多分钟延长为两个多小时,演出关目增加为九出,演出内容更具体更丰富。乡音版《牡丹亭》在吸收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突出抚州的地域文化特色,融合了更多现代元素。

一、融入南丰傩舞与抚州方言

《牡丹亭》在明朝就已经出现了众多改本,吕改本《牡丹亭》、沈改本《同梦记》、臧改本《牡丹亭》、徐改本《丹青记》、硕园本《牡丹亭》、冯梦龙改本《风流梦》等。[1](P72-84)“吴江(按指沈璟)曾为临川改易《还魂》字句之不协者,吕吏部玉绳(原注:郁蓝生尊人)以致临川,临川不怿,覆书吏部曰‘彼恶知曲意哉,我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1](P73)尽管汤显祖对其他人改编他的作品表示不满,认为他们不能理解自己的思想,但不可否认,正是改编给《牡丹亭》的传播和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盱河高腔·乡音版《牡丹亭》融入了南丰傩舞。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舞蹈。南丰县《金沙余氏族谱》(清同治版)中有一篇《傩神辨记》(作者余辉)记载了汉朝将军吴芮向南丰人传傩以驱邪逐妖,保一方百姓平安。[2](P4)由此可知,南丰傩舞的起始,可以追溯到汉代。南丰傩舞动作简单、古朴、粗犷、刚劲。《江西诗征》(清曾燠辑)卷二十四宋二十收录了刘镗的一首《观傩》诗,记叙了当时傩舞的表演过程,描写生动形象,令人如身临其境。诗的开头四句描绘了傩舞的环境,渲染了阴森的气氛,展示了傩舞表演时伴奏的乐器,“寒云岑岑天四阴,画堂烛影红帘深。鼓声渊渊管声脆,鬼神变化供剧戏。”还叙述了阎罗、判官勾簿,钟馗、小鬼镇邪,“紫衣金章独据案,马牛权两批判。能言祸福不由天,躬履率越分愚贤。……奋髯瞠目起婆娑,众邪一正将那何。”《冥判》一出中杜丽娘死后魂归地府接受判官审问的情景,与《观傩》诗中的描述多有相似之处。开场时,舞台灯光幽暗,氛围阴森恐怖,舞台背景是面目狰狞、露出獠牙、怒目而视的鬼面,具有傩面具的特色。表演者戴着狰狞凶悍的面具,身穿“朱裳”和“绿裳”,与傩舞服饰非常相似,使用红、绿、黄三种颜色,具有鲜明的色彩对比。他们的舞蹈动作较为简单、古朴,但节奏快、动作幅度大,保持了傩舞独特的风格。例如第一个小鬼跳上桌台时,两手在胸前拉伸,姿势方正。又如穿“朱裳”的小鬼一起舞动,在原地转圈,且上身保持平稳。他们舞动时身子拧过去,但面相清楚,身子倾斜也保持平稳的节奏。身穿绿衣的小鬼围拢在一起,人上架人叠成罗汉,是南丰傩舞中的经典一幕。他们的舞姿刚劲,充满力量美,动作粗犷,并且融入了武术动作,气势威武,只舞不唱,加上配乐的烘托,气氛神秘而庄严。背景音乐以锣、鼓伴奏为主,此外还加入了鼓吹乐、吹打乐等,音乐表现力非常丰富。随后出场的判官是南丰傩舞中众多傩神之一,判官的面具凶悍威严,头上有一对犄角,身上穿着红色彩衣,脚上穿着黑色长靴。判官上场时,口吐火星,是南丰傩舞的特色之一。傩舞表演中穿插着绝技表演,其中就包括吞火吐火。“判官勾簿”这一情节在《观傩》诗中也有记载。通过加入南丰傩舞,表现冥府神秘阴森的气氛以及判官凶恶威严的形象,向观众充分地展示了抚州地方文化特色。

乡音版《牡丹亭》在剧中以江西抚州的方言为主,体现了地方语言特色。《诊祟》中,陈最良、石道姑表演时说的就是抚州方言。了解一个作家,就不能不了解其生活的环境,作家的创作风格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在汤显祖67年的人生中,52 年在家乡抚州度过。[3]抚州的地域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影响了汤显祖的创作。例如乡音版《牡丹亭》采用了抚州方言,在汤显祖《牡丹亭》中已有体现:“至于填调不协谐,用韵庞杂,而忽又用乡音,如‘子’与‘宰’叶之类,则乃拘于方土”。[1](P116)乡音版《牡丹亭》第三场《冥判》,杜宝和杜夫人请来陈最良、石道姑二人替杜丽娘看病,二人说的就是抚州方言。如陈最良介绍自己“我贺卤(读为阳去)”就是一句典型的抚州方言,意思是“我学儒”。在汤翁的家乡,使用其家乡话,能够使我们与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时的情景更为贴近。

乡音版《牡丹亭》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不仅让观众欣赏了原汁原味的《牡丹亭》,而且让观众感受到了汤翁故里的风貌,更弘扬了抚州独特的地域文化。

二、乡音版《牡丹亭》的声腔创新

乡音版《牡丹亭》以盱河高腔为基本曲调。盱河高腔,俗称广孟戏,又名广昌盱河戏,因其具有“声高”的特点,又只在盱河地区流行,故名“盱河高腔”。盱河高腔主要演唱孟姜女的故事,是一种流传于广昌境内民间的祭祀性族规戏,用于祭神祭祖,一般只在春节期间演出,并且只在族内演出。“在演唱上,孟戏中既有窄声揭高的唱法,以及类似弋阳腔的那种高腔常有的本嗓干唱、帮腔形式,同时,又有平缓的回旋式滑音润腔方式,以及与昆曲相似的擞腔唱法;在乐队、配器手法上,孟戏既有由一、两件弦乐器为乐队核心构成的丝竹乐队,又拥有由吹管和拉弦乐器与打击乐器构成的吹打乐队,以及由吹管和打击乐器构成的鼓吹乐队。但孟戏表演的主要伴奏乐队,还是以打击乐为主的武场。”[4]盱河高腔古朴高亢,帮腔丰富,特色鲜明。例如乡音版《牡丹亭》在序《闺塾》这一出开场时“外”演唱的【排歌】“红杏深花菖蒲浅芽,春畴渐暖年华。竹篱茅舍酒旗儿叉,雨过炊烟一缕儿斜。”即为本嗓干唱,曲调轻快、高亢,唱词干净利落,并在最后一句“雨过炊烟一缕儿斜”有帮唱。音乐既有吹管乐器,又有打击乐器。

20世纪80年代初,有学者运用声腔归属的方法,通过分析其唱腔、剧目,得出广昌盱河戏音乐中有[山坡羊][小桃红][点绛唇][下山虎][不是路][阮郎归][皂罗袍][江头挂枝][香柳娘][沉醉东风][棉搭絮][佚名][前腔]等18支曲牌是失传了的海盐腔遗音的结论。[5]由此可知,盱河高腔的声腔中具有海盐腔的遗响。明嘉靖(1522—1566)间,浙江海盐腔传入江西宜黄,演变为宜黄腔。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记载宜黄人谭纶以浙人归教其乡子弟,能为海盐声。自此宜黄子弟唱海盐南曲,日久与土语乡音融合,具有地方色彩。据史料记载,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为了“宜伶”而创作。《牡丹亭》首次演唱,用的就是宜黄腔,“《牡丹亭》首先被之管弦,奏之场上,当出于宜黄腔。”[6]宜黄腔是海盐腔融合了抚州独特的地方特色发展演变而来。宜黄腔和盱河高腔都保留有海盐腔的遗韵。因此,在汤显祖的家乡抚州推出以盱河高腔为基本曲调的乡音版《牡丹亭》,不仅是对《牡丹亭》原著最大程度的还原,更是通过这一熟悉的曲调,跨越时空和四百多年前的汤翁进行对话。

青春版《牡丹亭》是以昆腔为主要腔调。昆曲是我国元末明初之际在江苏昆山产生的流行于民间的一种清曲小唱,以其产生地命名为“昆山腔”。后经魏良辅改良,“吸收了海盐腔、余姚腔以及民歌小调的特点,融会南北曲,把原本平直俚俗、了无意蕴的昆山腔改良为优雅细腻的‘水磨调’。”[7]乡音版《牡丹亭》和青春版《牡丹亭》采用不同的声腔演唱,着重表现了杜丽娘游园赏春时内心情感的不同方面。盱河高腔和昆腔这两种声腔,在演唱方式和伴奏方面都各具特色。

乡音版《牡丹亭》借鉴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经验,创排了盱河高腔·乡音版《牡丹亭》,让盱河高腔这一古老的声腔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得到新的发展。但是乡音版《牡丹亭》并不是简单地模仿青春版《牡丹亭》,在剧本、人物形象、声腔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创新。乡音版《牡丹亭》一经演出,即受到广大观众的赞赏,也让更多观众认识了盱河高腔这一古老的腔调。

三、乡音版《牡丹亭》与青春版《牡丹亭》的剧本比较

青春版《牡丹亭》和乡音版《牡丹亭》都是本着“只删不改”的原则对原著进行改编,并且都保留了历来观众最喜爱的几出。青春版《牡丹亭》一改以往只改编搬演《牡丹亭》原著中几折受观众欢迎的折子戏的方式,将《牡丹亭》全剧的主要剧情保留下来,以“青春”和“爱情”为中心,删掉游离于主要剧情之外的出目。由原来的五十五出删并为二十七出:《训女》《闺塾》《惊梦》《言怀》《寻梦》《虏谍》《写真》《道觋》《离魂》(上本)《冥判》《旅寄》《忆女》《拾画》《魂游》《幽媾》《淮警》《冥誓》《回生》(中本)《婚走》《移镇》《如杭》《折寇》《遇母》《淮泊》《索元》《硬拷》《圆驾》(下本),另有上本一开始的《标目》和中本的引子《地府》。乡音版《牡丹亭》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中心,保留了原著的前半部分剧情,以杜丽娘回生与柳梦梅有情人终成眷属为结局。其演出共分九个场次:序《闺塾》、一《惊梦》、二《寻梦》、三《诊祟》、四《闹殇》、五《拾画》、六《冥判》、七《幽媾》、尾《回生》。两个版本都保留了历来观众最喜爱的几出,如《闺塾》《惊梦》《寻梦》《冥判》等。据日本学者根山彻考证,明清以来,辑录《牡丹亭》折子戏的戏曲选本有《月露音》《词林逸响》《新镌出像点板北调万壑清音》《新镌出像点板怡春锦》《缠头百炼二集》《新刻出像点板增订乐府珊珊集》《新镌绣像评点玄雪谱》《新刻出像点板时尚昆腔杂曲醉怡情》《来凤馆精选古今传奇(最娱情)》《缀白裘》《审音鉴古录》《七种曲》等。[1]此外,还有《遏云阁曲谱》《与众曲谱》《昆曲大全》《集成曲谱》等。[8]根据以上选本,统计得出《牡丹亭》折子戏被选次数为:“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惊梦》13次、《寻梦》11次、《冥判》(也称《花判》)8次、《闺塾》(也称《学堂》)7次。另外,有多个选本同时选了《游园》《惊梦》和《堆花》,其中《游园》6次、 《堆花》1次,这两出都是由原著中《惊梦》一出分化出来的。如果把这两项都加入到《惊梦》一出计算的话,则《惊梦》被选了20次,可见这一出戏最为人们所喜爱。”[9]

汤显祖的《牡丹亭》没有《地府》和《离魂》,青春版《牡丹亭》将原本《闹殇》这一出的名字改为《离魂》,“目的是更契合杜丽娘‘慕色还魂’‘因情离魂’的主题”。[10]《地府》一出是汤显祖《牡丹亭》中的《冥判》当中的一句独白“天台有路难逢俺,地狱无情欲恨谁?”白先勇先生将它单独提取出来作为中场的引子,作为一个过渡,提示观众场景的变换,以及剧情的中心发展到以表现“人鬼情”为中心的阶段。乡音版《牡丹亭》在序《闺塾》这一出将原本中的剧情顺序做了调整,改为杜宝即将去劝农,出发之前牵挂女儿读书之事,由甄氏主动提出为杜丽娘请了陈最良做先生讲授《毛诗》。汤显祖《牡丹亭》中的剧情是杜宝为将女儿培养成淑女的典范,提出为女儿请先生,并认为“请先生则是黉门腐儒”。

两个版本都注重增加或删减角色的戏份。乡音版《牡丹亭》为观众呈现了折子戏中难得一见的《诊祟》,并在这一出当中增加了陈最良和石道姑的戏份,重新塑造了这两个小人物的形象。陈最良本是一个极迂腐的腐儒,但是在乡音版《牡丹亭》中却表现了他使小性子的可爱一面,使得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立体。在《诊祟》一出中,陈最良和石道姑同时为杜丽娘诊病,两人一见面,便发生了碰撞。这两人争相自我介绍,以显示自己的“真才实学”。这里特别设计陈最良拉着石道姑手中的拂尘,石道姑拽着拂尘向前走,都争着想先给杜丽娘诊病。其动作滑稽,引人发笑。经过一番争执,陈最良先行去给杜丽娘诊脉,经过石道姑身边,石道姑伸出脚绊了他一下,捂嘴偷笑,神情颇为得意。春香把杜丽娘的情况告知陈最良,小姐是在梦中遇见一位君子后就生病了。石道姑问道:“是哪一位君子,这位君子俊不俊啊?”表现出石道姑喜欢探听小道消息的特点,使这个人物更具烟火气息。陈最良用《诗经》给杜丽娘治病,他一边念着《诗经·桃夭》,石道姑和春香一边绕着他转圈,最后石道姑和陈最良两人碰在了一起。石道姑晕坐在地上,摇头晃脑的样子也非常有趣。在给杜丽娘诊脉时,陈最良通过一条红线给杜丽娘诊脉,石道姑在一旁捣乱,不时地拨动红线,每拨动一下就向后蹦着倒退几步,复又试探着向前,再一次拨动红线。而陈最良也因为石道姑在一旁扰动红线,不时地从座位上惊起。这样的场面实在是令人忍俊不禁。乡音版《牡丹亭》设计这些新的语言和动作,增添了喜剧元素,将陈最良和石道姑这两个小人物表现得丰富多彩。青春版《牡丹亭》将原本《叫画》《拾画》合为一出,并将过去很少唱的曲牌[锦缠道]加进来,加重了巾生戏的分量。三十分钟的独角戏,将巾生表演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加强了柳梦梅这个角色,做到了生、旦并重,“使《拾画》这折生角戏与《惊梦》《寻梦》相对应,变成了‘男游园’‘男寻梦’”。应该说这种调整更有利于表现杜丽娘和柳梦梅至真至纯的爱情:“杜丽娘‘天下第一有情人’;柳梦梅也是‘一介不畏权势 ,敢于与礼教抗争的傲骨书生’。”

两个版本都对原本中的曲子进行了改编。以《惊梦》为例,盱河高腔·乡音版《牡丹亭》完全保留了原本[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好姐姐][隔尾][山坡羊][山桃红][鲍老催]前面八支曲子以及唱词,其中[鲍老催]由伴唱演唱,主要表现杜丽娘游园时看到姹紫嫣红满园春色后的美好心情及对青春和爱情的向往,因此将最后杜丽娘与柳梦梅梦中告别和梦醒后的场景的三支曲子[山桃红][棉搭絮][尾声]删去了。青春版《牡丹亭》在[步步娇]前面增加了一曲[绕池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在原本第七支曲子[山桃红]后面增加了两支曲子[画眉序]“好景艳阳天。万紫千红开遍。满雕栏宝砌,云簇霞鲜。督春工珍护芳菲,免被那晓风吹颤。使佳人才子少系念,梦儿也十分欢忭。”[滴溜子]“湖山畔,湖山畔,云缠雨绵。雕栏外,雕栏外,红翻翠骈。惹下蜂愁蝶恋。三生石上缘,非因梦幻。一枕华胥,两下遽然。”删去了[鲍老催][棉搭絮]这两支曲子。乡音版《牡丹亭》力图最大限度地还原演唱《牡丹亭》的曲子和唱词,而青春版《牡丹亭》注重取舍,对于经典的关目,其唱词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下来。在其他关目中,出于演出时间及观看对象的考虑,简化部分唱词使观众更容易理解。

盱河高腔·乡音版《牡丹亭》和青春版《牡丹亭》都本着“只删不改”的原则对原本进行改编,但是在改编的过程中,两个版本也都有各自的侧重点。乡音版《牡丹亭》着眼于爱情,并力图最大限度还原《牡丹亭》,保留了甚少演出却亦庄亦谐的《诊祟》,对原本中的经典唱段也最大程度的保留。而青春版《牡丹亭》以“青春”“爱情”为中心,在保留经典唱段的同时,也考虑到观众的感受,将原本中大段的唱词简化,改为大众更能接受的较为简短的、浅显的唱词。因此,两个版本在剧本方面的改编,各有特色,能够让观众和读者从不同角度领略《牡丹亭》的魅力。

四、乡音版《牡丹亭》的现代气息

传统戏曲的当代传播是戏曲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关键,而使其具有现代气息,得到年轻观众的喜欢,不失为可行之路。戏曲的发展,本就吸收了各个时期的文化,戏曲的生命力会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因此,在新时代演绎《牡丹亭》,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顺应了时代的变化,也为传统戏曲《牡丹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舞台设计、灯光设计、音乐、服装等多个方面都融入了现代元素。

舞台设计方面,乡音版《牡丹亭》运用了现代新媒体技术。如第一出《惊梦》使用大荧幕变换背景。杜丽娘和春香从私塾来到了花园,舞台上假山缓缓移动,并利用威亚将梅花树、柳树吊下来,营造出一片春景,让观众也更直观地感受“春色几许”。杜丽娘与柳梦梅梦中相会时,利用舞台烟雾制造出梦境中如梦如幻的感觉。在《寻梦》一出中,利用大荧幕投影出杜丽娘心中所思,通过舞台上的人物与投影之间进行互动,实现了人物跨时空的对话。以及《闹殇》通过荧幕展现鬼差拉丽娘魂魄去地府的场景,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杜丽娘因情而亡,其魂魄对父母的不舍之情。

灯光设计也各具特色。乡音版《牡丹亭》在灯光设计方面更符合大众的审美,更具有民间性。根据场景和氛围调整舞台上的灯光明暗变化,在不同的氛围当中使用颜色不同的灯光,并且使用灯光突出舞台重心。如《惊梦》一出,在舞台使用绿色的灯光,既明亮又体现了杜丽娘的阳光和少女的天性。当杜丽娘感叹春色美好时,黑暗的舞台逐渐变明亮,刹那间万紫千红都呈现在眼前,此时舞台上的大荧幕呈现出极具传统特色的牡丹水墨画,营造出春意盎然的意境,烘托了杜丽娘看见满园春色的美好心情,带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惊梦》使用温暖明亮的灯光营造美好的春景与《冥判》使用昏暗的灯光突出阴森幽暗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通过灯光变化,观众感受到舞台氛围的变化。

在服装设计和人物造型上乡音版《牡丹亭》也不是完全还原古代造型,而是融入现代审美,以时装化的明式风格突显出古典韵味,注重色彩的搭配,增加了生活气息。如杜丽娘在游园时身穿粉色外衫,展示出青春靓丽的形象,展现了春天的活力。杜丽娘病重时所穿的服饰整体以白色为主色调,外披白色内衬绣花白色服饰,肩膀处连接一条蓝色披肩,头戴蓝色头巾,色彩搭配和谐,在灯光的照射下更显病中的杜丽娘脆弱、忧郁的气质。而在杜丽娘死后,入冥府审判时,一身白衣,展示出其鬼魂的身份。

乡音版《牡丹亭》在改编过程中为了迎合普通观众的欣赏需要,尽可能地运用现代视听媒体技术,更具有亲和力,贴近大众。追求满足大众的审美,大量融入现代元素,打造出一场精美绝伦的视觉盛宴。

五、结语

乡音版《牡丹亭》融入抚州地方特色文化,融合现代元素,在青春版《牡丹亭》的基础上,弘扬了抚州地域文化,同时也对盱河高腔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盱河高腔目前濒临失传,通过《牡丹亭》这样广为流传观众认可度更高的经典剧作,能够让观众重新认识和接受盱河高腔,将这一古老的声腔传承和发展下去。乡音版《牡丹亭》的成功也对其他像盱河高腔一样、濒临失传的古老的传统声腔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猜你喜欢

高腔抚州杜丽娘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Task 10
十九大后江西第三“虎”肖毅落马
湖南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木偶头
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调查研究
新时期抚州采茶戏的发展研究
时代主题与传统文化的“高腔”
岳西高腔传承与发展的对策研究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