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视野下的中国电影高潮论析
2021-12-31周星张萌
周 星 张 萌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5)
一般而言,判断电影最忌讳的是将一个时期的电影确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因为众说纷纭是难免的事情。电影高潮的论析也是一个危险的事情,认知的差异性还是很大的。但是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已经到了如何看待当下中国电影的时刻,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背景下的发展状况的判断。如何判断电影的高潮需要一种和常态相比较的认识,同时对于高潮的认定,也应当由梳理我们自身的历史发展而论。另外高潮也并不能以域外的电影简单比较的认知来确定,而应该以我们自己的价值观来看待。尤其是高潮并不是全盘的轰轰烈烈才显出的一种获得爆发式的状态,而应该是有多种层面来显示出它突出的成绩。比如形成他的某种突出的潮流,比如出现了众多的创作者并且后继有人;还必须有许多出色的作品并且足以为这个时代所接受,而且获得很高的荣誉;以及这个时期的电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形态、类型样式等方面的创造性。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电影的确该进入一种高潮时期。
一、三次高潮的梳理
在我们所知的历史上,中国电影曾经有过三次明显的高潮时期。
1.20世纪30-40年代的进步电影深度表现高潮。中国共产党人在三四十年代以自己的思想力量,通过曲折的方式介入电影,使得30-40年代的电影具备有明显的揭示现实、批判社会,引导人们认识时代弊害的特点,创作了不少佳作。那时期电影对于百姓的生活和时代的状况的反应,打破了20年代娱乐浪潮而实现了对于现实社会的批判性价值。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默片到有声片,我们所知道的如《春蚕》《小玩意》《渔光曲》《神女》《大路》,以及《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等。一直到40年代,中国电影从史诗类的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到现实主义深刻性表现的《万家灯火》,讽刺喜剧《乌鸦与麻雀》,人文影片《小城之春》,还有包括《艳阳天》《太太万岁》等。至今这些影片还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形成艺术创作独有的特色,并且在历史的淘洗中还留下非常出色的身影。在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的高潮时期的判断依据,是当时市场上的反响和后来在历史中被中外影评家们认定的经典性作品。
2.新中国电影建立的建国10周年电影高潮。中国电影第二次的高潮的认知也有各种异议,但是我们坚持认为新中国建立之后围绕建国10周年前后产生了中国民族化电影的一次高潮。当时,中国电影需要确立自己新的规则和新的发展方向,显然对于中国电影的传统未必全盘继承,却试图造就新中国电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创作。这个时期的电影的高潮的评价,人们认识参差不一,但实际上梳理此时的中国电影,从《我这一辈子》《南征北战》,到《祝福》《冰山上的来客》《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青春之歌》《红色娘子军》《红旗谱》《林家铺子》《甲午风云》《林则徐》《农奴》《早春二月》《舞台姐妹》,以及《五朵金花》《阿诗玛》《刘三姐》等,构成新中国电影厚重的历史存在。这时期的高潮很明显的是聚焦在建国十周年而听从国家政策的导引,国家鼓励人们从事电影艺术的创作,艺术家们突破此前一度明显的观念约束,焕发出青春,对于整个社会历史既往传统和自身的新社会规制最大限度地发挥的影片,形成了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次中国本土创作。多样的电影形态创造出新中国电影别具一格的经典。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主流价值观确立和表现之间固然还有偏差,但确定无疑的新中国特色凸显,就是辞旧迎新的倾向和对于中国革命的歌咏。看看表现战争却充满柔情地演唱“我的祖国”的《上甘岭》,呼喊出“为了新中国前进!”而舍身拉响炸药包的董存瑞,为了阻止侵略者喊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英雄儿女》等等。尽管这里艺术表现高低不等,但是在艺术的精致度和时代的反应上,它们构成了中国电影第二个高潮的主体的部分。
3.改革开放的80年代中国电影创造性呈现的第三次高潮。改革开放时期是一次被人们普遍认可的中国电影第三次高潮时期,展现出许多从表现形态到艺术语言新鲜开拓的创造。在这个时期之中,无论是《苦恼人的笑》《小花》,还是《城南旧事》《良家妇女》《乡音》《乡情》等创作,均显示了中国电影既有自身的文化承传,又有对于既往过去电影的历史继承,同时又有开拓性的电影表现。这个时期,少有的中国电影三代电影人聚会于此,此起彼伏的联袂创作不断。第三代电影人谢晋、谢铁骊、凌子风、水华、吴永刚等,基于对于历史对于文化、生活各自的特色发挥,创作出厚重的经典作品,包括《牧马人》《芙蓉镇》《天云山传奇》《边城》《骆驼祥子》等,构成了第三代电影为这个时代的高潮奉献出自己艺术思考的厚重创作。而在显示对于历史文化的思考方面的作品更重要的是第四代电影人,他们蛰伏多年,终于有机会为这个时代增添直面现实、直面文化和对于生活批判性的创作作品,郑洞天的《邻居》、张暖忻的《沙鸥》、颜学恕的《野山》、吴天明的《人生》《老井》等第四代电影人力作,在80年代初期为中国电影创造的现实主义高峰提供了沉甸甸的厚重的影像创作,激发起人们对于生活与影像之间关系的思考。第四代电影人的创作在这个期间不断地延伸,包括后来的谢飞等的创作,将中国电影始终和现实生活构成紧密联系的精神彰显出来,他们造就了中国电影原生态的泥土气和勃勃创新发展的时代朝气相呼应的特征。
这一时期特别彰显的锐气创作来自于新生力量,第五代电影人带着一种锐气,带着一种不服输的气息开始创作,他们以技术手段的革新和电影语言的世界化,以对文化的反思打开新的影像天地,产生了许多出色的作品,以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黄建新为代表的创作,《一个与八个》《黄土地》《盗马贼》《黑炮事件》等展开新鲜的影像世界,这一批第五代电影人,使得中国电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得到世界的极大的关注。从世界电影节的得奖角度来说,《红高粱》打开了中国电影既往的沉闷气息,张艺谋、陈凯歌在世界电影节继续获奖,黄建新、田壮壮给予中国影像世界的创造性表现提升了中国电影的艺术品质。第五代电影越来越多地令人刮目相看。即使在当下,依然具备有一种独特的魅力。8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高潮的显现期,有多样的电影人创作交相辉映,培育了许多新生一代的电影人,他们从不同领域汇集到导演领域,而形成中国电影的创作转换的典型的标志。许多经典作品绵延至今,在这个时期,中国电影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其后便从娱乐片的被遏制而转向到市场改革时代潮流中的沉浮嬗变。
当我们列数中国电影的三次高潮的时候,是要再次印证,就是中国电影人不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始终把电影当成了一种社会文化表现和个人情感表现聚合的对象,他们始终不渝地用影像来表现这个时代,用域外接受的电影的传统来和中国电影的传统相结合,产生出许多优秀的作品。
毫无疑问,中国电影的三次高潮无论得失,都和中国共产党对于电影的介入、引导和建构,以及主流价值观在电影中的坚守和延续相互呼应。
二、新主流电影托举的第四次高潮呈现
一般而言,人们都承认中国电影的近年表现的确不同凡响。在整体上它已经跃升到世界电影的重要位置,中国电影的存在对于世界电影来说越来越显得突出而具有自身的特点。中国电影市场的成绩成为世界电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电影的文化成色和国家兴旺发展一样,成为世界电影之中不能不刮目相看的对象。中国电影在自主自立的基础上,一方面吸引着好莱坞的电影试图在这一个市场上赢得扩张势力的场域;另一方面,又以自己顽强的努力,始终坚守着中国电影自身的创作从而维持着占据大半壁江山的持续性的局面。而中国电影稳扎稳打地在实现满足自己内部市场的需要的同时,始终坚持不断地向好莱坞和世界电影学习,不断努力尝试着走出去而去建立自己的电影景观。对于中国人而言,中国电影越来越成为自己的文化欣赏的组成部分,中国电影并不缺少所需要的各式各样的题材,以及和各种类型电影导演进行创作的场域。最重要的是中国电影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民对这个国家自信心和对于国家文化确认性的重要体现对象。相比于既往,中国电影已经在整体上呈现出自己的成熟姿态,也在某种程度上烘托着走向自己的高潮,这包括市场呈现的高潮、人性需求的高潮、创作多样类型的高潮、创作者充满信心的去托举的高潮、以及国家的文化政策所给予的电影更大宽容地去创造高峰的一种政策支持的背景。
中国电影进入第四次高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是和市场改造而进入世界电影处于同一序列的环境之中,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电影更加开放的引导,和更加鼓励的政策支持紧密相关,电影人越来越把自己的创造性更大程度地去体现在作品之中,还有大众对于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考量均衡度上,越来越偏向于对中国电影的支持等等方面的体现。考察中国电影走向第四次高潮的路径,大约以近10年为时间窗口,而以党的十九大作为明显的标志,以《湄公河行动》作为引人注目而凸显的节点,逐渐形成了中国电影的呈现高潮。
也许我们可以近三年的中国电影,来全方位认知中国电影的高潮呈现。这高潮典型地体现了时代政治的变化和中国在这样变化之中呈现出的一种坚韧和它的后劲。
1.时代潮流的新呈现
2019年中国电影达到有史以来的高点。这一年,中国电影实现它最高的票房,全年有642.66亿票房的收入,位居世界第二票房,全球银幕数第一,电影产量位居前列。这个成绩是呈现在前两年中国电影遇到了一些瓶颈及其困难时期,即我们称之为寒冬的考验之后,我们从中看到了中国电影人和中国中央政府对电影支持的力度不减,以及中国电影自身已经形成了一些好的传统,并且顽强地保持着。从电影与市场的关系看,其时,中国电影已经呈现出刚性的繁荣局面。
2020年是对中国电影的一个考验,是因为在同样的尺度下,全世界电影的市场都受到影响,电影的创作和电影的发展遇到了极大的问题,然而就在这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电影人的努力聚力呈现出中国独特的特点。《八佰》成为世界第一高票房影片。这就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得到世界最高票房,虽然这是一个和常态相比并不高的票房数据,但是它相比于世界电影而言,是一个国家的安全形态的折射,它印证着国家安全和环境对于电影的生产和呈现起到什么样的重要作用。这也是反映中国政治历史的重要表现的一部影片,它是中国电影在困难的疫情未除时期,特别是其它影片定档处在犹豫担忧的困难时期,坚决投向市场,呈现出电影人顽强的信心和对于自己创作的一种自信。就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期,我们看到中国电影的特殊类型之《我和我的家乡》再次呈现出自己的创作特色,该片是以中国社会重要事件——扶贫攻坚和乡村改造等为主题的现实表现,继承延续前一年《我和我的祖国》的经典创作,对中国人投身社会生活改造取得的成就进行歌咏。
并非只有这一类的本土自创类型电影凸显,这一年中国电影又有许多出色的影片折射着既往的政策,也显现中国电影人的多元艺术创作姿态,“任何电影都是一件艺术作品。”[1]比如万玛才旦的藏地电影《气球》在这个时期,依然本真地表现他内心里对于人的生活状态、内心状态以及关于女性对自己身体和支配权利的追求。它与前一年王小帅重要创作《地久天长》一样,是对有厚度、有深度的生活表现姿态的延续。同时,它又和前一年中国电影创作高潮期的出现相呼应。
在现实表现的路径上中国电影一直没有停止过追求的脚步。包括此前的《过春天》《春江水暖》等中国电影的现实表现的出色之作,其后,更深入更抓人心的有《我不是药神》和《少年的你》,后者入选奥斯卡奖国际影片的五部提名之一,尽管没有最终获奖,但中国电影现实表现的价值与实力也可见一斑。我们往回看,中国电影近十余年来从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集结号》,到张艺谋的《归来》《一秒钟》,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深度关注,并且不掩饰地去表现人在社会生活之中的命运坎坷。而在对历史生活的严峻性的表现方面,管虎执导的《八佰》和多人合作导演的《金刚川》,又一次显示了中国电影对于无论何种背景下的生活表现都可能有其深入探索的能力。而对于中国重大社会生活题材和时代跃进的影片之中,我们可以前伸到此前的《战狼2》《红海行动》,以及相关的触及国家命运、个人奋斗和时代大主题的创作,都构成了中国电影出色的新呈现。
2.时代精神的新拓展
2021年的中国电影呈现出在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克服困难奋力向前的姿态。前半年,中国电影取得275.7亿人民币的票房,相比于疫情之前的2019年上半年313亿,已经恢复了88%。在创作上继续呈现出多样的变化。在春节档期五部影片上映之中,高科技的影片呈现出它的亮点。尽管高科技的电影在生活表现上还有一些不足,但是中国和世界电影高科技上的差距在缩小。《你好,李焕英》又一次让我们看到新一代人的成长和他们对生活的感知表现,也看到大众对于一种情感道德观的回归,具有多么大的观影热情。贾玲映射的是不少新时代转型导演的年轻人,她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演员/导演却得到了世界最高票房女导演的殊荣。这部影片最终以目前中国电影第二票房高峰,证明大众对于影像怀旧和感恩的热情。此前,跨年度出现的一部电影,感动了无数人,这就是《送你一朵小红花》,其可以看作是辞别病患年代的2020到迎接2021新时代的中国人心态的影像折射。影片最后所给予人们的,是中国克服疫情而向新生活进军的昭示。动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索,家庭的重荷,人心的隔阂,生老病死的痛苦与精神上的慰藉和抱团取暖的精神,都是今年中国电影所呈现的一种精神状态。而《送你一朵小红花》最为典型地“成为中国电影在送别2020年迎接2021年大发展的一部独特影片。”[2]
2021年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张艺谋老导演在70岁的创造。《悬崖之上》堪称是中国的新主流电影在表现历史生活、主流价值观精神创造上,和商业类型完美结合的典范。它给予人们的更多的是这个时代的中国人,从历史上传承到现在的顽强精神的体现,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岁月中彼此护持、相互爱护而顽强地为自己的信念“乌特拉”——即黎明而努力奋斗的高尚精神的致敬。2021年迎来了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一批新主流电影更多地深入对历史人物表现,呈现现代人对于历史生活的认知理解。包括《1921》和《革命者》《中国医生》等影片,掀开了这一类电影的新的探索,其中有得有失。《1921》是一种大历史的全面化影像布排,也探索了新主流大片的独特形态。但是其依然在艺术表现上顾念多而中规中矩,缺少对一些重点人物的深入表现。相比之,《革命者》的艺术探索对于新主流电影领袖人物的塑造,实现了这一阶段的创造性呈现。2021年中国电影的影像,和这一年广受欢迎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等影像作品,共同为中国新主流形态的艺术表现做出了经典性的支持。他们演绎着如何理解历史、如何表现人物以及如何让书面上的资料成为人民心目中服膺的对象,《革命者》应该说在这些方面做出了许多的努力。
3.时代新主流电影的丰满度
论及当下的中国电影,已经进入到中国电影又一次高潮的阶段。这里不能不提到关于新主流电影的概念。学者贾磊磊认为新主流电影可以看成为是“在商业类型上具有兼容性,在文化取向上具有通约性,在审美趣味上具有当代性的主流电影。”[3]我们既往说中国共产党对于电影的影响始终把持着价值观的根基,而从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电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如何适应世事变化而坚持主流价值观就成为一个不断演进变化的课题。中国共产党思想的力量对于电影对于大众的影响,从30年代的介入已经看得很清楚,因此,在树立了中国电影的基本规范,并且形成了中国电影不同于既往电影的一种新的形态之后,置身改革开放多元开放之中,电影的多样态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对于自己主流价值观的肯定,所以我们看到中国电影在主流价值观的呈现上经历了一个不断的扩展和变化的过程,一般而言,可以把它分为主旋律电影、主流电影、新主流电影这样三个连续性的发展的阶段。
三、新主流电影与中国电影的高潮论
当我们谈论中国电影进入新的第四个高潮的时候,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进行论证。包括中国电影市场的规模,中国电影独树一帜的风格体现及中国电影学派的形成,中国电影多代导演持续性的创作,中国电影容纳多种形态的电影创作并且有许多创作的精品出现,中国电影形成了自己一种相对成熟的市场机制并且在2020的疫情之间体现出国家强盛、主流价值观和关于安全性等方面的体现,以及中国电影的观众越来越对于国产电影的热爱,而国产电影在市场上的占比一直在超越50%以上等等。最重要的还是中国电影呈现出一种中国价值观,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电影成为独树一帜的景观。而这一切可以聚焦在从主旋律电影到主流电影,一直到新主流电影的一种相对持续发展而成熟的过程中,并且可以从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不少中国优秀电影这一角度来加以分析。
(一)主旋律电影的广义与狭义认知
在论及中国电影进入新高潮的时间延续中不能不再提到,中国电影的高潮是与国家对于主流价值观的确认坚守,以及不断扩展外延内涵紧密相关的。现在人们不断地用主旋律电影来称谓主流价值观体现的创作,事实上我们要对主旋律电影加以区分,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认知。
1.狭义的主旋律电影,人们都以1987年以及随后的多个文件将面对电影在发展之中需要坚守主流价值观的主观意识和国家电影的基本精神,作为概念的含义。包括坚持主倡导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等等这一类说辞,都是针对于开拓放开各种类型之中,要特别给予主流形态的电影一种张扬和倡导。狭义的主旋律电影也事实上被逐渐置换为一种表现特定的英雄人物、模范人物、领袖人物和直接表现主流价值观思想的一类电影的代称。它的专一性和后来相对僵化的实操,对于主旋律电影的本意是有所减弱的。
2.广义的“主旋律电影”,则是时至今日人们不断习惯性地提到,并且已经多少顺口而出的主旋律电影其实已成为广义的主流电影的代称。这些涵盖国家意识形态精神和正向表现的电影,其开放视野打破了狭义的主旋律电影的不足。而人们心目中还是认可主流价值观对于中国电影的重要性的。这些主旋律电影又演化成为一些约定俗成的或是人们期望中的主流电影。
准确来说,所谓的主旋律电影从80年代被提出来,是为了和多样化的电影形成一种呼应,但是其坚守的是国家的主流形态必须在电影之中得到呈现,因此在这类电影之中,为了呈现一种国家主流形态的外存在表现,不免出现对于主旋律的一种狭隘性的理解,主流人物、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和带着政治性题材的创作有的时候就被局限在主旋律电影之中,多少使得主旋律电影变成了一个相对僵化的一个对象领域。但是无论如何,在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发展之中,就像是一根弦,紧紧拉着中国电影在多样化,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要坚守着中国的主流价值观这一根底线。随着中国电影自身取得比较丰富的发展之后,在新世纪中国电影面对着社会主义市场化的改造,和日益扩大的中国电影的影响力的时候,主流电影的概念逐渐开始取代主旋律电影概念。
(二)主流电影应运而生的历程
1.变化的背景
显然,狭义的主旋律电影不与时俱进则并不能构成中国电影走向高潮的标志。狭义的主旋律电影很多时候是多少带着依附政策的表象而缺乏艺术感染力,更不是宽容大度包涵进步向上健康发展时代趋向的电影。时代需要更有囊括力的召唤,而主流电影涵盖着主旋律电影,但已经把主旋律的相对固化的对英雄模范人物和政治性主题的死板表现打破,在坚守价值观的基础上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有利于国家发展的电影都归入其麾下,因而极大地促进了电影创作,包括对市场兼顾的创作。即不死守所谓的政策宣传不被表面的题材所限,而以一种投资回报和人民群众所需要的多样电影的兼顾作为自己更扩大的范围。同时,主流电影本身又规定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利于人民美好生活期望的主流形态的创作,其多样形态的艺术方式和不同类型的创造都应该鼓励和支持。这就无形中打破了一种被拘束、被狭隘化理解的主流价值观。事实上是扩大了主流价值观的电影在不同的进步的积极向上的电影之中的多样态呈现。因此,中国电影开始呈现有松有紧,但是和开放的中国相匹配的一种创作状态。更多的主流电影,或者说更多样的创作被纳入主流电影的范畴之中,无形中既是一个松绑,也同时是对于中国电影应该有多样形态的表现的一个鼓励。而主旋律不能成为一个窠臼或者说他应该成为骨子里的中国价值观的体现,但不是外在形态和题材的约束概念。21世纪的十余年之间,从大片的进展和多样形态电影的展开,以及学习西方电影的类型影片,使得中国的主流电影越来越蓬勃发展,特别是包括多样的民营企业进入电影的创作活跃了市场。包括中国可以倡导多样化的电影的资金资助,使得包括儿童电影、主流形态的电影都有自身有别于市场选择的电影形态的支持,也包括各种电影人按照自己的艺术习惯去创作自己的艺术佳作,他们汇集而成为中国主流电影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主流电影宽泛性之中,依然有一个问题还是存在的,就是随着水涨船高,如何提高中国电影的价值尺度和价值观的凸显与艺术形式的结合,从而纠偏纯粹为了市场、为了娱乐而创作的心态?于是在近年的中国电影中,从党的18大、19大的各项良好的文化政策的鼓励,到电影要以艺术的质量来体现进步的价值观,以及为整个社会向小康社会进发给予更多的主流形态精神表现的影片需要,催发出创作的开拓与理论认知的突破,此时评论界和人们对于影片的眼光投注和鼓励语,就转移到主流电影的概念上。
2.概念的含义分析
前所述及主旋律电影是有一种政策的明确倡导,但主流电影和新主流电影却是一种与人们的理论认知呼应的约定俗成。尽管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检测到较早提及主流电影或者新主流电影的一些理论文章出处,但更应该提到的是其实人们的意识需要突破主旋律电影的固化,而又遵守主流价值观的要求,同时期望和中国电影发展所需要的新鲜宽容,以及和整个社会发展更大的境界相匹配,于是理论倡导的主流电影和新主流电影就应运而生了。简言之,其背景就是期望改变既往主旋律创作的一种呆板和固化的理论投射,在新世纪之后,主流电影的概念开始适应时代的呼唤,人们期望电影的价值观要更多地隐藏在艺术创作之中,并且有更为宽容的多样的电影成为中国主流价值观表现的载体。而事实上时代发展趋势的确证明,主流电影这一称谓更自由,它和时代发展的契机性更吻合,并且它能够使得中国电影向宽大宽容的电影境界进化。回顾以往,我们对于前17年中国电影在建国10周年前后,打破了一度死板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对人民革命、历史发展等给予了多样形态的电影表现,其艺术创造性,就成为前17年优秀电影出现并且形成高潮的一个标志。由此,主流电影和新主流电影呼唤评判的意义也与之相类似,只是相比起来新主流电影是明确适应时运要求并且逐步积累而生。
要注意,主流电影并非是生产概念并且由此去生产的创作;而是一种理论认知,试图矫正既往的不足,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对于电影发展趋向的一种倡导,并且是由当时已经开始形成出色成果的创作之中提升而出的。而恰好它和时代发展的趋向与电影创作的实际成果相吻合,并且成为中国电影逐渐走向新的高潮的一个独特而形象的包容性概念。主流电影的提出既包容着狭义的主旋律电影的内涵,又呼唤着时代影像创作在遵守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对多类型创作更为开放的鼓励。而出于一种概念的宽容性认识似乎松绑,投射到影片创作,而形成了人们的一种共识。也就是主流电影是适应着时代的发展,适应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适应着中国社会更宽容地向着独立自主而具有自己文化体制的方向发展而前进,它招纳更多的创作者为中国社会的宽容和进步发展奉献文化产品,与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的这一主体目标相呼应,主流电影开始向着一个新的高峰跃进。
3.新主流电影的意味
如果说主流电影倡导的是试图克服狭义主旋律电影的单一化而丰富主流价值观创作的影像,新主流电影则是上承主流电影对主旋律电影的扩展,又适应开放市场的多元兼容与多类型创作混合,而实现主流价值观的丰富化表现。这恰好是中国电影进入新高潮必要的精神支撑和创作多元化的基础。
新主流创作明显的特征是直接切近于中国电影市场化,商业性的容纳是它的标志之一。我们一般把2016年的《湄公河行动》出现作为一个典型标志。因为它把现代电影的类型片的方式和主流意识形态保持的要义自然融合于一身,其中的内容——国家政府对每一个中国公民安全责任的保护直至探入到域外主张国家责任。影片以中国的正面的价值观,中国人的精神形态矗立作为表现形态,特别切合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化受众要求的模式,打破了既往的主旋律电影在表现人物对价值观的体现羁绊和叙事上一成不变的规矩,形成了现代形态的电影表现。新主流电影的呈现让人眼睛一亮,把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在整个影片的叙事之中,把“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一种大时代国家意志托举而出。中国必须以自己的力量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雄姿和精神,且毫不犹豫地凸显出来,同时在艺术手法上把类型片的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影片又是一个中国电影在扩大发展之中的一个创新:由香港北上的商业导演开始执导指导中国主旋律电影。林超贤把商业电影的因素、类型片的表现方法、中国警察以及中国文化价值观符号体现的对象的精神风貌,以及结合市场的一种活跃娱乐的状态等相结合在一起,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电影新鲜的姿态。当有某种标志性的作品出现之后,中国的新主流电影的宽容度和它的聚焦点,它的艺术形态的接受性和大众对它的认可,在国家文化的形态和品牌上的呈现,以及与大众市场所需要的状态的结合,就成为中国电影新主流电影某种程度上微妙的示范。
中国的新主流电影,既有它的召唤力的所在,产生了后来的中国第一票房之作《战狼2》,以及《红海行动》等作为标志性作品,又好看又卖座,而又具备有中国文化主流价值观和中国人精神状态的体现,同时吸纳香港出色的熟悉好莱坞商业化的电影创作人才进入中国电影的创作领域,执掌中国的主流类型的电影创作,创造出新主流经典。这一示范也对更多的艺术创作形成了鼓励,因此,也呈现出包括年轻导演毕赣的《路边野餐》、顾晓刚导演所拍摄的《春江水暖》以及其他形态的电影的创作。新主流电影需要在市场上得到锤炼,或者换一个角度需要在人们的舆论评价中得到更多的肯定。总而言之,近年中国电影整体趋向兴旺,多样题材样式的突破、年轻创作者不断涌现、主导倾向的健康丰富以及赢得社会欢迎的热度,已经使得中国电影成为社会文化的最为重要的对象之一。
中国新主流概念包容的创作,已经突破了以概念来认定电影的政治意识形态这一单一方略,而把电影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文化因素作为追求方向,多样形态汇聚同时又朝着艺术精湛、思想端正这一角度共同发展。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中国新主流电影的发展,已逐渐从摸索到价值肯定,发展到形态上颇有独创的一个新的阶段。其代表作品就是《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这一类中国特色主流价值观歌咏和重大历史表现为代表的中国化形态影像,呈现这类形态最初还被不少人暗中不以为然,但事实上,它是一个中国新主流电影的重要呈现。它以中国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作为表现对象,但是又以更多的青年演员明星作为融入这个时代创作的一种标志,其导演创作多元化执导,巧妙地将中国电影的商业因素与新主流状态相匹配,形成了中国电影独一无二的形态。按照传统观念而论,这类独有的形态未必成为中国电影,或者世界电影的共有趋向,但是慢慢地就形成了更扩展化的满足,更多人们对于电影作为娱乐对象但又具备有主流形态的价值观的期望,同时又能够吸引电影市场给予鼓励支持的一种新的中国电影形态。这一形态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既有独具特色的档期创作的所谓拼盘式的表现,又成就了中国电影的另外一种特性,即以《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以及将来要出现的《我和我的长辈》等一类影片的出现。他们更多的是多样的导演和多样的明星汇聚,以段落式的连缀而去寻找符合一种主题需要的时代创作,它适合碎片式的时代又加以提升,是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自己喜爱的明星的拥戴而爱屋及乌的情感的满足,又是对于中国蓬勃发展的时代多样的生活在一个影片之中,通过聚焦式的杂糅而呈现出更多的主流形态的信息集合。在这一形态之中,我们看到它的滋生形态:《金刚川》由三位导演来执掌的一个题材分段拍摄的一种尝试,以及《长津湖》由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人执导的拓展。这一新形态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又感知锤炼了新主流电影隐含其中的价值观。
四、小结:中国电影第四次高潮涌现
“电影不但是文化生产的有利工具,也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表达。”[4]的确如此。如前所述,从新世纪以来到新阶段的中国电影,20余年逐渐建立了自己进入高潮的准备。包括总体政策上,以新主流电影的建设显示国家对电影文化精神建设的重视,也显示出对于电影价值观坚守基础上的更加开放和包容态势。在市场机制上中国电影和世界电影接轨,完成了市场化的电影体制与建构,也实现了电影在银幕块数世界第一、电影票房世界第二和电影产量世界前三的高水平。在鼓励创作者个性创造和主流价值观内涵坚守的协调上,多代的导演们共同为中国电影向新百年进军做好了各种准备。多元化的导演的涌现,不拘一格地鼓励年轻人的创作,使得中国电影创造的队伍更加扩大而包容万象。中国电影的评价体系也更加多元化,以市场为基础对于艺术创作的支持,从纪录片到动画片等多种样式的创作都能获得市场大电影的接纳。尤其在北上的香港导演们借助自己的商业电影的创作经验,为中国的新主流电影的创作奉献了重要的力量。中国电影自身的类型样式的创作在形态上不拘一格,在受众的欢迎度上获得了很大的认同。在电影和互联网结合的从售票到评价,以及更多的互联网参与电影的创作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尤其是在电影的创作作品的经典性上,多种类型多样形态的电影作品成为市场的一种刚需,涌现出不少被高度认可的影片。“21世纪的艺术电影,依然在大市场电影的巨大发展背景下顽强坚守,不时产出惊人之作,也培育着有个性的创作者。”[5]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电影已经进入自己的第四次高潮的阶段,而判断中国电影的高潮,既不需要以国外电影的标准来简单恒定,也不是以求全责备的方式拿既往的优秀电影来单一比较。从当下电影创作中国电影市场受众和国家意识形态多者综合评判的角度来考察,已经形成了可堪欣慰的好局面,中国电影也成为国家文化之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