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键在党”命题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逻辑与创新路径

2021-12-31常素芳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关键命题

常素芳

(开封大学,河南开封 475004)

“关键在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验,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研究成果,是概括当代中国政治特征和中国共产党地位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命题,其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关键在党”命题依托于一系列支撑性机制,呈现为一系列丰富的子命题,如“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在党”“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关键在党”“强军兴军,关键在党”等。如何将散落于思政课教材各章节的子命题进行深入挖掘、有机整合,并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是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有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一、“关键在党”命题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逻辑

(一)完善课程教材体系,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完善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思政课的重要使命和课程属性作用;办好思政课,关键是教师。[1]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个要”,居于首位的就是“政治要强”,讲政治是思政课教师的鲜亮本色,事关党和国家教育大计的顺利实施。因此,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完善课程教材体系,更有效地立德树人,培养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而“关键在党”命题融入高校思政课则与立足立德树人、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高度契合。无论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还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涉及“关键在党”命题的课程内容立体丰富、鲜明生动,将“关键在党”命题有机融入教学体系中,将思政课的政治性与学理性有机结合,思政课的价值性与知识性内在统一,[2]积极探索构建立体的、富有时代特色的“关键在党”命题教学模式,对于回应新时代思政课程教材体系的改革创新要求,实现培养和造就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至关重要。

(二)推进“四史”教育,提升政党认同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指出,各高校要持续深化所有思政课必修课中“四史”学习教育相关内容的有机融入,讲清讲透各门必修课中蕴含的“四史”道理学理哲理。将“关键在党”命题融入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则是推进“四史”教育进教材的重要抓手。无论是党史、新中国史,还是改革开放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贯穿始终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不懈奋斗,开展理论探索和自身建设、自我革命的历史,取得的伟大功绩充分彰显了“关键在党”的命题。思政课教师将“关键在党”命题融入思政课各门课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讲清楚“关键在党”命题的学理性,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科学认识与理解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本质、主题主线,正确把握与评价党史上的重要会议、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重要抓手,[3]有助于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到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在党”的现实必然性,认识到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个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凝心聚力的主心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就越要坚持党的坚强领导。[4]

(三)赓续精神之源,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党以来,我们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成为我们党的精神之源。”[5](P7)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思政课的主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及进入新时代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则揭示了不同时期伟大建党精神的主题主线、核心要义、内涵实质。思政课教师如将“关键在党”命题融入不同课程体系,创造性解读党百年历史中锻造出的伟大精神,有助于学生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昂扬基调、根本支柱与政治本色,引导学生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教师将“关键在党”命题融入思政课中,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党的建立和领导地位的形成,不是特殊事件发生后的偶然结果,而是历史的必然逻辑。[6]正是党的精神之源、伟大的建党精神与百年奋斗实践,使得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5](P5)学生真正理解了“关键在党”命题,在新时代将伟大的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的历史主动性和政治自觉性就会油然而生。

(四)探寻制胜法宝,坚定“四个自信”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5](P9)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伟大胜利生动说明了“关键在党”的道理。“关键在党”命题中蕴含了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魅力密码。思政课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而“四个自信”的根本源泉就来自于党的坚强领导。如“把制度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就是通过思政课教学,讲好办好中国的事情的实质与逻辑是什么,是党的领导。”因此,“关键在党”命题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5](P10)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成就是党举旗定向、不懈探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形成的。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险阻和生死考验却不断开创新局、再创辉煌的鲜明品质。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植根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永远走在时代前列。

二、“关键在党”命题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创新路径

(一)立足立德树人,精准融入

“关键在党”命题融入高校思政课既要讲微观的历史事件,也要讲宏观的历史背景,既要讲事件,更要在事件中讲政治、讲精神、讲信念。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讲政治、讲精神、讲信念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关键在党”命题本身就是政治性很强的问题,更要注重其中所蕴含的立场、信念等方面的要求。因此,我们将“关键在党”命题融入高校思政课,不是简单的传授一般的历史知识,而是在选材、解读、讲解中,提高政治站位,要着力四个角度、四个“讲清楚”,在思政课中有机融入“关键在党”命题。四个角度,即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是历史与人民选择的必然结论;从时代的角度看,它是解决我们党自身存在突出问题的迫切要求;从人民的角度看,它是人民群众发自心底的殷切呼唤[7];从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制胜密码。四个“讲清楚”即讲清楚“关键在党”是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取得辉煌成就的高度概括,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热情,提升政党认同;讲清楚“关键在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引导学生把握党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无往而不胜的生命力所在;讲清楚“关键在党”体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价值旨归与使命担当,引导学生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用如磐初心永葆青春赤诚;讲清楚“关键在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保障,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培铸学生奋力前行的精神力量与信念信仰。

(二)把准质、量、度,恰当融入

“关键在党”命题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与“进入”截然不同。进入只是单向的被动的,而“融入”则是双向主动的。因此,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在整体和部分的统一中准确把握“关键在党”命题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与特殊性。立足整体性,全景式分析融入过程中涉及思政课教学的各个环节,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向度,要把准质、量、度。首先是保质,“关键在党”命题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随意、随性、随便地融入,不是简单浮现,不是生硬贴入,插入或嵌入,而是要有机自然地融入,着力不同课程的特殊性与课程属性,具体把握不同课程融入的基本原则与关键点,找准最佳契合点,实现融入内容与章节教学目标的有效贯通,切实保证融入的实效性。其次是适量,不是思政课每一门课程的每一节课、每个教学环节都要融入“关键在党”命题,也不是力求全面、全覆盖,结果淡化了教学主题,忽略了重点内容,喧宾夺主。而是一定要依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为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针对性地融入,有的放矢,收放自如。再次是适度,由于教材体系自身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教学时数设置的有限性,融入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精当管用。融入内容的取舍、筛选要围绕是否“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是否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与政治认同。

(三)讲好中国故事,立体融入

“关键在党”命题作为一个体系,既包含党的自身建设,也包含了其他一系列子命题,内容丰富,涉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等诸多领域。这些子命题分布在思政课的不同课程、不同章节之中。如何科学、准确、恰当、有效地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着力“形散神不散”,挖掘“关键在党”命题的育人功能是思政课教师面临的问题之一。而讲好中国故事则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的抓手之一。中国共产党党史是一部鲜活生动的故事素材宝库。在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与“关键在党”命题相关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数不胜数。思政课教师要对各个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材料进行收集、加工、整理,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血有肉、有理有据地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讲好风雨如磐革命征程中最独特、最感人的红色故事;讲好春潮涌动改革开放中最精彩的创新故事;讲好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最真实、最接地气的奋斗故事;讲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最美好、最激扬的奋斗故事;讲好“关键在党”命题相关的会议故事、人物故事、旧址故事、展馆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期,坚持真理、刀刃向内,修正错误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的和平时期,不忘宗旨初心、居安思危、勇于自我革命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自律除弊、励精图治的故事。

(四)创新教育形式,多元融入

“关键在党”命题融入高校思政课,既体现在理论教学和课堂教学,也体现在实践教学和课下教学。一是着力“明”“活”“亮”,推进红色影视作品进课堂。红色经典影视片段与红色歌曲等文艺作品是时代的再现和浓缩,生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党史的不同时期弘扬优良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从严治党的发展历程,是主题鲜明、内容鲜活、形式鲜亮的思政课教育载体与形式。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与教学进度取用,并适时评析讲解,组织学生欣赏和演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军民情深、纪律严明、奋勇向前的场景历历在目,更易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共振。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通过微电影的形式进行团队创作和课堂展示。这些剧情微电影虽是小专题、微视角,但积极参与的过程将与课堂教学的内容一同在学生一生中留下深刻印记,对其产生长远而积极的影响。二是追“根”溯“源”,挖掘地方红色教育资源。“关键在党”命题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愈接地气,愈具有实效性,地方红色教育资源就是学生身边宝贵的“鲜活教材”。党的百年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的艰辛探索史与不懈奋斗史。每一个地方都涌现了大量的杰出人物,凝铸了自身独特而丰富的精神财富与红色资源。用好地方红色教育资源优势,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将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更好地汲取开拓前进的强大勇气。

猜你喜欢

思政课关键命题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高考考好是关键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蒋百里:“关键是中国人自己要努力”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