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片区实践教学的共建共享
2021-12-31于春梅马艳萍潘贺男
于春梅,马艳萍,潘贺男
(齐齐哈尔大学,a.哲学与法学学院;b.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黑龙江省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积淀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多、分布广、影响大。其中,广大人民群众广为传播,耳熟能详的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其重要的“精神标识”和“典型代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凝聚民族力量、发挥资政育人功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是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优质资源和素材。
一、黑龙江片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梳理
黑龙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基于黑龙江省的地域文化,是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本土文化,它深深扎根于黑土地,经过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逐渐被凝练与萃取,形成了具有黑龙江地域特征的边疆文化。黑龙江人在革命战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形成和积淀下的遗址遗迹、实物、图片、影像、日记信件、回忆录、图书报刊等宝贵资料和史料,以及形成的红色记忆、红色故事、红色家书、红色歌曲等,不仅是黑龙江人的红色记忆,也是黑龙江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要的依托平台。按照就近原则,从地域上可以将之划分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伊春、黑河-大兴安岭等几个片区,每一片区都拥有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其蕴含的深邃内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片区实践教学共建共享的优质资源。
1.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片区红色文化资源
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座城市形成了地域上相连的一条直线,也是黑龙江省在发展建设中的哈大齐工业走廊地带,其地域广阔,交通便利,是黑龙江省具有代表性和标志性的几个城市。其中,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省会城市,是黑龙江省中心所在,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代表性的红色场馆有东北烈士纪念馆、辽沈战役前线指挥部旧址纪念馆、萧红故居纪念馆等,还有为纪念东北抗联英雄杨靖宇、赵一曼、李兆麟等人修建的纪念地。大庆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红色资源有由油田开发建设形成的纪念地和纪念馆,主要表现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汇聚成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和以“爱国主义、忘我拼搏、艰苦奋斗”为核心内涵的铁人精神等。目前,大庆拥有以“大庆精神”为核心“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和以“北大荒精神”为核心的“黑龙江省学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这两处研修基地已经建设成为全国各地思政课教师研修,接受红色教育的重要平台。齐齐哈尔市的红色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一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十余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牡丹江-佳木斯-伊春片区红色文化资源
牡丹江、佳木斯和伊春等地是黑龙江省西南部自成一线的三个城市,各自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依托,其中牡丹江拥有以东北抗联纪念馆为代表的展现抗联战士英勇抗战英雄事迹及由此形成的伟大抗联精神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也是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的历史见证。此外,牡丹江还有为纪念黑龙江最早的共产党员,革命家马骏烈士而修建的马骏烈士纪念馆,纪念以冷云为代表的八女投江纪念馆和八女投江革命烈士陵园,杨子荣烈士纪念馆和烈士纪念碑,其中牡丹江的全省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东北抗联精神党性教育基地”是其代表。伊春红色资源主要有中共北满省委旧址和伊春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遗址,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遗址、抗联战斗遗址老钱柜、中共北满省委旧址、伊春烈士陵园和马永顺纪念馆等景点作为开发重点。佳木斯市号称“东北小延安”,拥有佳木斯市烈士纪念塔、东北抗联战绩纪念塔等红色资源。
3.黑河-大兴安岭片区红色文化资源
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被授予“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黑河市瑷珲镇拥有黑河知青博物馆、瑷珲海关历史陈列馆等各具特色的博物馆。“黑河好八连”被驻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北疆铁门栓”,锻造和培育了“忠诚使命戍边关、科学建连谋发展”的“黑河好八连”精神。大兴安岭地区红色资源以呼玛烈士纪念塔、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和第三支队烈士纪念碑为核心,已经成为国家级养生旅游度假区。
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不仅丰富了黑龙江红色文化的内涵,唱响了黑龙江红色文化主旋律,而且开辟了黑龙江红色文化新航向,促使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与黑龙江社会发展进步高度融合,成为促进地域进步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更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省内各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就要充分发挥片区红色资源的优势,探索片区内实践基地共建共享问题,使之发挥出最大效能,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服务。
在梳理几个片区红色文化资源时,可以按照圈点连线铺面的方式进行。如果以每个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参照物,那么这些城市拥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分别确定为各自的“点”,每个城市的红色文化资源因地理位置的便利,由“点”连成主轴的“线”,然后由“线”辐射到片区周边各地区,形成了铺“面”。在这个圈点连线铺面的过程中,如果以时间年代为参照物,还可以将红色文化资源按照不同时期进行分类整合,将时间节点作为“点”,将时间顺序作为“线”,“线”周围的红色资源铺成了“面”,最终形成了以点连线带面的辐射作用。如果以每个城市为参照物,那每个城市就可以确定为“点”,各个片区城市之间连成“线”,最后全省红色资源铺成了“面”。因此,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要探索片区实践教学资源的充分发挥,积极构建片区实践教学共建共享的有益模式,思考黑龙江红色文化资源在片区思政课实践教学共建共享中的价值和进路。
二、黑龙江红色文化资源对思政课片区实践教学共建共享的价值
黑龙江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黑龙江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黑龙江人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更要把黑龙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仅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更要落实到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中。因此,高校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原则,依托片区红色文化资源,通过课外实践教学共建共享,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环节,使广大青年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和感受黑龙江红色文化精神,使新时代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培养对党忠诚、勇于担当、爱国敬业的政治品格和素养。
1.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共建共享提供优质教学资源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是广大学生接触社会认知社会的主要方式,也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重要手段。习近平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黑龙江红色文化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化,黑龙江红色文化资源集中体现了不同时期黑龙江人英勇不屈、顽强抗争、奉献牺牲、勇于奋斗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优质教学资源和素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片区实践教学共建共享中就要充分发挥片区红色资源优势,要在细、小、微、实等方面开发好红色文化资源,把优质的蕴含众多红色资源的平台发挥好、利用好。
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以历史为主线的黑龙江红色文化资源包含了众多珍贵的遗址和遗迹,这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难得素材。将黒龙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片区实践教学共建共享建设中,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多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需要对这些红色资源进行创新性开发与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包括人们所了解和熟知的典故、事迹、纪念馆、遗址和故居等,而且还包含珍贵历史资料、图片、影像、日记信件、回忆录、图书报刊、影视作品书籍和其他形式的文化产品。如果将生动具体的黑龙江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丰富的红色资源不仅可以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实现片区间、校际间资源共享,还能增强实践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成为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立体教材,促使学生早日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建设者。因此,要积极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和载体来改变传统的单一实践教学模式,积极构建片区内实践教学共建共享新模式,从而进一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与手段,打造片区内优质实践师资团队,以弥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不足,进而将书本知识立体化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践素材。
2.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
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为了实现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教学目标就要努力把各片区红色遗址遗迹、红色景观、红色历史和革命传统等素材引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并积极构建片区实践教学共建共享,以此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实践教学共建共享不仅整合了片区内优质教学资源,构架了共建共享的顶层设计,跨校际组建了师资团队,而且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有效互动,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性,提升了广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与政治品格,增强实践教学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通过实践教学共建共享使学生在理解和感悟黑龙江红色文化后内心受到强烈震撼,思想得到深刻教育,激发起对国家对民族的担当,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任务。
总之,黑龙江红色文化资源在推进思政课片区实践教学共建共享中,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提升了学生对黑龙江红色文化的现场感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而且激发了学生对黑龙江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忠于党、忠于国家、热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浓厚感情,使黑龙江红色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载体作用得到真正发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配方”更加新颖、“做工”更为精细、“包装”更加时尚、特色更加鲜明的“金课”。由此可见,黑龙江红色文化优化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片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高校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具有积极作用。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黑龙江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加快推进黑龙江红色文化进课堂、进头脑,使之成为促进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精神动力。
3.为弘扬黑龙江红色文化提供了传承路径
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片区实践教学提供了优质资源和鲜活教材,实践教学为弘扬传承红色文化提供了依托平台和传承路径,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尤其是实践教学共建共享,不仅整合了资源,打造了优秀师资队伍,增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而且也宣传了龙江文化,扩大了龙江文化影响力。为了使黑龙江红色文化资源更好的发挥其资政育人功能,黑龙江省加强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共建共享增强教学效果,进一步加深对红色文化的深度理解,有助于青年学生在思想上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强化了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将黑龙江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不仅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要求,更是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弘扬与传承发展的要求。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关键时期,使他们深刻的感受到黑龙江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深厚精神力量和浓厚家国情怀,从而将红色精神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来。此外,还要充分利用黑龙江红色文化资源,将黑龙江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本土红色文化有效进行红色精神教育,使之成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成长的力量源泉,促进学生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进一步提升。这一过程,不仅加强了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又保护传承弘扬了黑龙江红色文化,扩大了黑龙江红色文化影响力。
三、黑龙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片区实践教学共建共享的进路
实践教学是实现思政课育人功能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将黑龙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是通过开展以弘扬黑龙江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共建共享中通过开展现场教学讲好红色故事,通过体验教学感悟龙江红色精神,通过智慧教学共建共享实践教学平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情化人以情感人的作用,使黑龙江红色文化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
1.开展现场教学,感悟黑龙江红色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青年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人才培养问题,多次强调“爱国”这一主题,多次提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因此,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一个永恒主题,黑龙江红色文化资源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因而要发挥黑龙江红色文化对新时代广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必须在实践教学共建共享中,通过现场教学将黑龙江红色文化讲精、讲深、讲透,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才会内化为内心的精神力量。
因此,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可以根据相关章节内容在各片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现场教学,结合黑龙江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表现,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拓展和补充,讲述黑龙江人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勇于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无私奉献、舍身忘我的奋斗精神,深刻回答“推进民族复兴的时代伟业,我们必须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凝聚力”这一命题。通过现场教学,使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和生动的影像图片资料更加全面了解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黑龙江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深邃底蕴,明确黑龙江红色文化具有的强大精神力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理解和把握。
将黑龙江红色文化融入片区实践教学共建共享中,使学生能够从中学会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扩大了教师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渠道,使学生真正学懂、弄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进而证明黑龙江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奋斗精神和伟大团结精神的生动展现,从而加深对教材知识和课堂教学的理解,做到真学、真懂、真会、真信、真用。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落实到行动自觉之中,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2.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开展黑龙江红色文化智慧教学
在思政课片区实践教学共建共享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实践形式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但在信息化时代,积极探索黑龙江红色文化智慧教学是符合时代特征要求的一种有效模式。智慧教学能够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使青年学生参与实践教学之中,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实现片区实践教学共建共享,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一是制作微视频。微视频录制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在视频制作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收集到的影像资料制作微视频,以影音史料还原革命战争历史史实,或者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巨大成绩。然后组织学生观看,撰写心得体会。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导自演以黑龙江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微电影”,以微电影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在制作微视频和微电影的过程中,通过收集资料和制作视频资料不仅进一步深入了解红色文化,掌握红色文化精髓,而且深化了实践教学效果,实现视频资料片区校际之间共建共享。
二是运用网络平台。在当前媒体、新媒体、融媒体等多元传播时代,思政课教师更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这一优势。为了让学生更准确理解黑龙江红色文化,还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内容和特点,把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人物、故事、事件、调研报告、采访内容等,运用新媒体软件的视频功能,讲述黑龙江红色文化故事和事件。新媒体网络平台的使用,更加方便了片区之间实践教学共建共享的实现。
三是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合作。与黑龙江红色文化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合作,带学生到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参观和体验更加深刻领悟红色文化深刻内涵。这些学生参与其中的实践教学形式,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短板和不足,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使黑龙江红色文化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3.开展体验式实践教学,开展黑龙江红色文化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学思践悟,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的入脑、入心、入行。高校可以开设黑龙江红色文化的选修课程,同时通过开展黑龙江红色文化主题实践教育活动讲好龙江故事。高校要依托黑龙江红色文化基地及片区红色文化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以“重走革命路”、“当一天革命战士”为主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活动,带领学生用脚步丈量革命路、用心灵感受革命魂,教育学生牢记革命战争年代民族最深最痛的记忆、牢记那段屈辱与抗争交织的历史、铭记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共同追忆在极端艰难困苦时期的奋斗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使学生在参与主题实践活动后更为深刻的理解黑龙江红色文化的内涵及精神实质,使黑龙江红色文化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达到增强历史记忆、传承黑龙江红色文化和提升学生政治觉悟的目的。
通过开展这种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感受历史,亲自了解和感悟先进事迹,了解红色历史遗存,追寻革命先辈足迹,更直观、更生动的感受历史的悲壮与现代化建设的自豪,激发他们的奋斗激情和报国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