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指导

2021-12-31庄雯培

关键词:舆情舆论抗疫

庄雯培,关 丛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充斥多种多样的海量信息,给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当大学生伴网而生,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因此,高校要准确把握各种“黑天鹅”事件突发给网络意识形态带来的新变化,充分认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风险挑战,科学研判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总体发展形势,深入思考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动态发展趋势,紧密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需要,找准着力点,采取有效措施,补短板、强弱项,以“危”为“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推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落地见效,全面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有效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和引领力。

一、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发生的变化

1.网络舆论环境明显好转

面对网络上复杂多样的海量信息,我国主流媒体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利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紧跟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变化形势,网上网下齐发力,开展线上线下群防群控,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工作,网络阵地凝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正能量,涌现出了大量的吸引人、打动人、鼓舞人的优秀宣传作品,注重用网络发声,用事实说话,同时加强网络阵地监管,对有害信息和网络谣言进行整治清理,积极应对突发舆情事件,及时、有效回应社会热点问题,有效宣传党和国家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大力弘扬中国伟大抗疫精神,网络正能量传播精准、有效,积极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极大地激发了我国人民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爱国情绪和民族自傲感空前高涨,爱国言论占据主流,网络舆论环境明显好转。

2.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增强

我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科学有效举措,使得我国疫情防控取得了显著成效,让中国人民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看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本质,是党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真实写照。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一起投身抗疫战争,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了全民抗疫的最大合力,激发了伟大抗疫精神。反观“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然免疫”消极应对方式,有着天壤之别。国际、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通过全网传播,将中西方国家的疫情防控形势充分展现在广大人民面前,两相比较,中国体制的优越性得以彰显,主流意识形态得到更多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增强。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但是疫情形势仍然复杂多变,国家持续不断的应对举措通过网络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得以持续巩固。

3.网络传播格局发生变化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短视频平台蓬勃发展,无论是用户规模,还是使用率都在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6月,短视频用户达8.18亿,同比去年增长1.7亿,使用率达87%,同比增长11.2%。[1]短视频平台已经进入网络主舆论场域,给人们的思维、生产、生活方式都带来了深远持久的影响,给网络环境和舆情形态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短视频给网络新闻带来了极大冲击,原有文字、图片、传统视频新闻,被短视频以短、平、快,更直观、更具视觉冲击力的优势,截留了很大一部分网络新闻用户。由此,网络新闻视频化的调整更加明显,短视频成为新闻报道新选择。网民们观看、拍摄、制作短视频成为一种全新的网络热潮,短视频“人人随手拍”的方式为网络新闻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渠道,拍摄者的不同视角也对新闻叙事方式有了改变,新闻传播方式有了新的选择,短视频成为重塑网络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的重要力量之一。

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的风险

在积极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我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得以增强,但是网络舆论环境仍然非常复杂,有许多的错误思潮、论调把网络作为温床,以疫情为切入点,在网络空间里滋生、发酵,并广泛传播。当代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体,几乎“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人不网”,他们伴网而生、思维活跃、社会责任感强、价值观念多元,但是自身涉世不深,存在知行缺乏统一、媒介素养良莠不齐等问题,难以甄别复杂多样的信息真假,容易陷入不良言论的误区。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疫情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风险,发扬斗争精神、讲求斗争策略,积极主动加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全力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各种错误思潮侵袭风险

新冠肺炎疫情具有广泛的社会关注度,各种社会思潮围绕疫情展开了激烈交锋,这种疫情之下的思潮争锋,影响力将更大、更持久。在疫情背景下,西方敌对势力借疫情搅局,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兴风作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诋毁我国的防疫抗疫措施,歪曲事实,妄图煽动群众不满情绪。新型肺炎在武汉爆发后,党中央以维护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出发点决定“封城”,而西方媒体再次老生常谈,以人权、民主、自治为幌子,诋毁中国的抗疫举措,并频繁在网络社交媒体使用“中国病毒”、“新冠病毒中国制造”等恶意言论,宣扬“中国崩溃论”、“中国原罪论”,还通过雇佣国内的网络“大V”,试图用“见证者”身份造谣抹黑中国抗疫举措,试图改变网络舆论走向,降低我国的国际地位,丑化我国的国际形象。高校是意识形态话语聚集争夺的关键场域,这些恶意言论正在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舆论渗透、思想迷惑和精神侵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极大挑战。

2.网络舆论突发事件激增风险

疫情的未知性、高风险性,以及疫情给我国经济、政治、外交、社会生活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加之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爆发性等多种因素叠加,现实疫情所牵扯出的网络舆情复杂多变,容易导致网络舆论突发事件激增。进入秋冬季节以来,随着疫情形势发生变化,我国疫情同样面临着再起风险,疫情防控工作将进入动态调整阶段,就业困难、收入减少以及社会暴力事件等不稳定因素,如果经别有用心之人传播到网络上,可能滋生各类网络谣言,从小热点演变成大舆情,由简单问题演化成复杂矛盾,从而引发群众焦虑和情绪极化,将关注的焦点延伸到其他领域。

3.网络舆情管控能力不足风险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有着明显的时代特点。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用网技术纯熟,融媒体聚合效应凸显,网络意识形态渗透形式呈现多样化,网络舆情的管控难度日益增加。网络媒体自身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等显著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其更有利于各种思潮和主张在网络空间中迅速的传播,给网络舆情管控带来挑战。新冠疫情的突发极具冲击性,人们对疫情信息的渴求度提升,由此网络信息量剧增,而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真假信息并存,极易诱发舆情风险和隐患,这对网络舆情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证快速回应,即时效性,还要把握分寸节奏,回应核心关切,即实效性,这给网络舆情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策略

高校要充分认识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特殊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存在的风险挑战,科学研判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总体形势,紧密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需要,找准着力点,采取有效措施,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网络意识形态“隔离墙”,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为夺取疫情防控斗争全面胜利壮大舆论声势、筑牢精神之基。

1.毫不动摇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高校作为传道授业、青年教育培养的主体,要毫不动摇的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严格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强化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坚持为党、为国家发声,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各高校党委要强化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员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有关疫情防控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加强理论修养,壮大主流舆论,明晰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任务,梳理任务清单,充分抓住这一有效时机,大力弘扬中国伟大抗疫精神,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深入、持久的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中国精神、民族精神落地生根,让广大青年学生在抗疫实践中受教育,坚决抵制和防范各类错误思潮侵袭。

2.努力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习近平指出,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一些群众存在焦虑、恐惧心理,宣传舆论工作要加大力度,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2]按照这一工作要求,高校要坚守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加强和改进网络宣传引导工作,丰富内容供给,深挖疫情防控过程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用身边事、眼前事感染人、教育人,既讲好抗疫英雄感人事迹,也要讲好默默无闻、坚守岗位的身边“逆行者”故事,增强大学生认同感和思想共鸣,以做大做强网上正面舆论宣传。创新舆论引导,坚持辨证施治、疏堵结合,提高网上议题设置能力和舆论引导水平,主动寻找、发现大学生兴趣点、关注焦点,并以此为突破口设置议题、引领舆论导向,在网络空间大力弘扬正能量,积极争取学生的支持与信任,鼓励学生主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从而提升大学生对抗网上不良言论的斗争力,增强主流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竞争力。积极应对网络舆论突发事件,及时回应师生核心关切,畅通密切联系师生的网络渠道,确保舆情问题回应既快且准。建立网络负面清单,运用技术手段屏蔽不良言论,切实增强网络舆论引导和斗争能力,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3.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管理机制

高校要加强责任落实、工作制度、风险防控、阵地管控、思想引领“五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责任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健全网络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应急处置到位、安全管控到位,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做实、做细、做精、做透。高校要进一步提升网络舆情管控能力,从技术手段、管理机制、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多方面入手,在源头上对信息真假进行全面把关和审核,严格履行信息发布审批制度,加强信息发布者和网站、新媒体平台的管理者、运营者的培训培养,提高政治素养,提升网络信息传播、反馈管控能力,对网络舆情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加强网络阵地管理。积极推进全方位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充分整合校园各类资源,如利用思想政治课、学工队伍、各类宣传媒介及育人途径,全方位开展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有效夯实网络意识形态基础。

4.增强网络话语感染力生命力

习近平指出:当前,社会上思想活跃、观念碰撞,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我们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设充满生机活力。[3]高校要深入了解学生喜好和网络话语习惯,以贴近大学生的表达方式,强化网络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契合度,转换话语风格,提升网络话语的感染力、亲和力,使大学生主动接受、主动分享传播。高校党委、行政、宣传、团委、学工、教务、信息化等有关部门要形成合力,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调研了解深受学生喜爱的网络媒介新方式和新话语,创新应用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让学生在喜闻乐见中、润物细无声中关注主流文化,而不是生搬硬套、硬性灌输。我国在防疫抗疫过程中,涌现出大批的优秀事迹和人物,给高校提供了生动的网络宣传素材。高校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紧密结合时代背景,主动转变话语表达方式,创新网络话语的传播方式,广泛应用新兴网络传播载体,增强网络话语的感染力、吸引力和亲和力,让网络话语更加形象、鲜活,更具针对性,从而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敢于、善于回应网络舆论热点问题。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网络意识形态发展趋向多样化和复杂化,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任务仍然艰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紧迫性更加突出,不确定因素更加复杂。高校只有准确认识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积极应对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的风险,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动态调整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才能够做到有效化解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难点问题。高校要始终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5],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慎终如始、持续用力、常抓不懈,守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责任田,为夺取疫情防控全面胜利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