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状副词“猛地里”的语义、句法及词汇化

2021-12-31李思旭

关键词:屠龙记句法音节

刘 梦,李思旭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目前学术界没有关于三音节词“猛地里”的相关研究。《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和《现代汉语八百词》两部权威词典也没有收录这个词。但是它构词相似的三音词,“暗地里”、“背地里”[1](2020)和“蓦地里”[2](2020)等都已有所研究。本文主要基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猛地里”的有效语料,共68条(现代汉语55条,古代汉语13条),从语义特征、句法特征、词汇化历程,以及与近义词(“猛地、蓦地里、忽地里”)的对比这四个方面,对“猛地里”进行共时与历时两个角度上的探讨与分析。

一、“猛地里”的语义特征

由于“猛地里”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和《现代汉语八百词》中都没有相关解释,我们在在线词典上查到“猛地里”的解释为:副词,突然的意思。而《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于“猛”的解释为:1.形容词,猛烈;2.副词:忽然;突然;3.把力气集中地使出来。根据北大语料库中“猛地里”的68条语例,“猛地里”的语义特征可以分析为:

(一)急促迅猛性

“猛地里”的急促迅猛性指事件或动作是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的,而且带有气势迅猛之义。

(1)人吹笛不停,曲调悠闲,缓步向正自激斗的三人走去。猛地里笛声急响,只震得各人耳鼓中都是一痛。(金庸《天龙八部》)

(2)说到这里,慢慢转身,双手指著远处一个青年,叫道:“给我死!”说了这三个字,猛地里回过身来,疾驰而去,月光下但见他越走越远,终於不见。(金庸《白马啸西风》)

例(1)中,笛声刚开始是比较轻柔的,而后突然急响,“震得各人耳鼓中都是一痛”,表明这笛声是很急促而且响亮的。而例(2),“猛地里回过身来”是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的动作,而这个急速的回转和接下来的“疾驰而去”都是气势比较猛烈的。

(二)非可预见性

“非可预见性”指事件或动作行为的发生及产生的变化不是说话人可以预见的,也就是表明“猛地里”的后接事件超出人的意料之义。

(3)只听他自唐而宋,逐步骂到了南宋末年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 骂 到了郭靖、杨过,猛地里骂到了武当派开山祖师张三丰。(金庸《倚天屠龙记》)

(4)殷素素抱着无忌正要走出,猛地里风声响动,五柄长剑一齐指住了无忌。殷素素吃了一惊急忙倒退。(金庸《倚天屠龙记》)

例(3)中,谢逊在骂武林人物时猛地里骂到了张三丰,该事件是众人所没有想到的,因为当时张三丰的徒弟张翠山还在旁边,该事件是出乎在场人的意料的。例(4)中,根据例句的上下文我们可以得知,殷素素本来是抱着张无忌要逃生的,没有预料到后面还有危险出现,这不在她意料之内。

(三)顿悟性

顿悟性表现在人的突发性的思想意识活动,带有突然领悟或茅塞顿开之义。

(5)原来虚竹背诵歌诀之时,在许多难关上都迅速通过,倒背时尤其显得流畅,童姥猛地里想起,那定是修习了“小无相功”之故。(金庸《天龙八部》)

(6)某一日在山间闲游,仰望浮云,俯视流水,张君宝若有所悟,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里豁然贯通,领会了武功中以柔克刚的至理,忍不住仰天长笑。(金庸《倚天屠龙记》)

例(5)中,童姥是看到虚竹背诵歌诀时的状态,突然间意识到他修习了“小无相功”的,这是她突发性的思想意识活动。例(6)中,张君宝是在苦思冥想之后突然间领悟到了武功中的真理。

(四)转折/对比

“猛地里”在表达转折的语义时,后接事件与前面所要表达的语义是对立的或者是两种情绪和状态的对比。

(7)这一次却急沉而下,猛地里眼前一亮,他心念一动,忙向光亮处游去只觉一股急流卷着他的身子冲了过去,光亮处果然是一洞。(金庸《神雕侠侣》)

(8)殷素素大喜,嫣然而笑,猛地里脚下一软,坐倒在椅上。(金庸《倚天屠龙记》)

例(7)是杨过跌入潭中往下沉,本来是陷入困境的,但是“猛地里眼前一亮”,这表明事件出现了转折,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例(8)中,殷素素本来是开心的一种状态,突然间自己的状况发生了改变,这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五)偶发性

表示事情的发生或产生的变化不是经常出现的,对于一般情况而言,具有偶发性。

(9)好在他精通医道脉理,遇到难明之处,以之和医理一加印证,往往便即豁然贯通。练到一大半之处,猛地里气血翻涌,心跳加快。(金庸《倚天屠龙记》)

(10)她猝不及防,猛地里着了人家的道儿,实是她行走江湖以来从所未有的事。(金庸《倚天屠龙记》)

例(9)中,张无忌在练神功的过程中一般都能豁然贯通,这一次却“气血翻涌,心跳加快”。根据下文我们可以得知,张无忌自从练第一层神功起,从来没遇到过这种情形,这是一次偶然发生的事件。例(10)中郭襄被青脸老者夺去了短剑,这是她行走江湖从来没遇到的事情,这表明“着了人家的道儿”这一事件对于郭襄来说是具有偶发性的。

通过分析语料及上文我们可知,“猛地里”表示突然间发生的事情,而且是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带有急促迅猛性、非可预见性、顿悟性、转折/对比以及偶发性的语义特征。

二、“猛地里”的句法特征

(一)位置分布

“猛地里”作为一个副词,在句中的句法位置也是比较丰富的,可以出现在句首和句中,但不可以在句尾使用。“猛地里”出现在句首的,如例(11);“猛地里”出现在句中的,如例(12)。

(11)猛地里轰隆一声巨响,一股猛烈的热气冲来,震得他向后退了两步,小昭仰后便倒。(金庸《倚天屠龙记》)

(12)他在幽谷中诵读这几句经文之时,始终不明其中之理,这时候猛地里想起,以灭绝师太之强横狠恶,自己绝非其敌。(金庸《倚天屠龙记》)

“猛地里”68条语料中,出现在句首的有47例,只有21例在句中出现。由此可见,“猛地里”更偏向于在句首出现。

(二)共现成分

“猛地里”其前一般是名词,人名居多,还有集合名词。

(13)但听那人唠唠叨叨,正自说得高兴,俞岱岩猛地里一声大喝,纵起身来,左手挥起断锚,右手推出一掌,往那人面门胸口,同时击了过去。(金庸《倚天屠龙记》)

(14)丐帮帮众之中,大群人猛地里高声呼叫:“乔帮主,乔帮主!”数百名帮众从人丛中疾奔出来,在那人马前躬身参见。(金庸《天龙八部》)

“猛地里”一般可以后接“一NP”或“一VP”结构。

(15)卫天望只觉击向对方小腹的一掌如打在空处,击他面门的右掌却似碰到了铜墙铁壁,甫觉不妙,猛地里一股巨力撞来,已将他身子直送出石亭之外。(金庸《倚天屠龙记》)

(16)只见张三丰闭目坐下,片刻之间,头顶升出丝丝白气,猛地里口一张,喷出几口鲜血。(金庸《倚天屠龙记》)

“一”是最小的自然数。沈家煊从肯定和否定的角度认为, “一”是一个极性词, 一般表示极小量。[3]所以“一NP”在使用当中体现出“主观小量”的语用含义。短时义是“一”的主观小量含义固化的结果,[4]而“猛地里”本身就带有短时义的语义特征,它是一个表短时义的副词,所以“猛地里”与“一NP”连用,更加强化了它的瞬时性特征。如例(15),“猛地里”与“一股巨力”连用,表明一股巨力撞来的时间是非常短的。

从“一 VP”本身来看, 当它包含一个续段时, 如果动词不是瞬时动词或解释为短暂延续的动词, “一 VP”的主观小量还可体现短时义, 如例(16)“口一张”中的“一张”。在其他情况下, “一”的主观小量含义, 也一般会体现为“紧促”等情态特征,[5-6]所以“猛地里”与“一VP”连用,也增强了它的急促迅猛性特征。

三、“猛地里”的词汇化

跟其他三音节词一样,“猛地里”的词汇化要从两个方面去探讨,“猛地里”是由“猛地”+“里”构成的三音节副词,而“猛地”的词汇意义主要由“猛”来承担的,我们从“猛”的词义解释中就可以看出。所以,我们需要先探讨“猛地”的词汇化,再分析“猛地里”的词汇化。

词尾“~地”构成的副词在唐代就已经出现。“猛地”早在元代就已出现,在句首做副词使用。

(17)猛地回身来合并,床儿畔一盏孤灯。兀良,早则照不见伴人清瘦影。(郑光祖《倩女离魂》)

明代,“猛地”出现了位于句中的情况。

(18)把个青鬃马猛地里加上一鞭,实指望小秦王三跳涧。(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

到了清代,“猛地”在句中做状语的用例逐渐多了起来。

(19)何小姐猛地一绞一收,只听“刮辣”一声,琼花的枪近着尖处三五寸已绞得粉碎。(文康《侠女奇缘》)

而且从语感和韵律方面看,“猛+地”已经紧紧地连接在一起,而且作为双音节副词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副词“猛地”的“猛”的意义和“猛地”大致是相同的。从语料库中我们可以看出,“地”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这符合杨荣祥所列举的“地”作为副词词尾的三个原则。[7]

其次,在探讨“猛地里”词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里”是如何从一个实义名词虚化为副词词缀的。“里”先由上古的普通名词发展成为中古的方位词。“里”最初是一个名词,表示“衣物的衬里”,是一个表示二维空间的平面概念。如《礼记·檀弓》中的:“练衣黄里。”修饰“里”的“黄”的空间感是比较弱的。在汉代,出现了“里”与空间名词相结合的情况,如“宫里”、“殿里”和“门里”等。与“里”搭配成分的空间感增强了,所以它的词汇意义就越来越虚化,“里”最终由一个实义名词发展成方位词。“里”的第二次转变是由中古的方位词发展成为近代的三音节副词的后缀。近代汉语中的“里”还可以与方位词及指示代词搭配使用,如“这里”、“那里”等,在宋代,“里”开始与副词或其他词构成三音节副词,副词的空间感为零值促使“里”作为方位词的特质彻底消失,“里”最终实现了由方位词向副词后缀的转变。[8]如“忽地里”、“蓦地里”,这时与“里”搭配的“忽地”、“蓦地”为副词,它们的空间感为零值,“里”在这时已经完全虚化,没有任何词汇意义,只起到标示词性的功能。

通过检索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我们发现,“猛地里”作为一个三音节词最早在明代出现。

(20)一杆狼牙钉遮前挡后,左架右拦,大战多时,张狼牙又杀得性起,猛地里喝上一声。这一声喝,如天崩地塌一般。(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

(21)猛地里一块火老鸦飞将过来,把个天师的九梁巾儿一抓,抓将过去。天师心上只在堤防他的箭,堤防他的枪,那晓得有个飞鸦,会抓得他的巾子动哩。(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

例(20)中,杀性大起的张狼牙“喝上一声”这一动作行为是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的,带有急促迅猛性的语义特征。而例(21)中,“一块火老鸦飞将过来”这一事件不是天师可以预见的,天师指提防他的箭和枪,没有预料到自己的巾子会被抓去。

根据语例我们可以得知,“猛地里”表示突然的含义,一般是表示动作行为或事件的急促迅猛性以及非可预见性,在现代汉语中,“猛地里”的语义特征和用法更加丰富起来,除此之外,还带有顿悟性、转折/对比以及偶发性等语义特征。从语料库中可以看出,“里”附于副词“猛地”之后,已经与“猛地”形成一个整体,它的意义已经完全脱落了。

四、“猛地里”与相近词语的比较

(一)“猛地里”与“猛地”的异同

“猛地里”最早出现在明代,而“猛地”的出现时间要早一些,在元代就已经作为副词出现了,但是用例很少,只有一例。“猛地”的语义及句法特征和“猛地里”大致是一样的,因此在两者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相互替换的。“猛地里”和“猛地”一般都可后接动词性短语和小句等。“猛地里”如例(2)和例(21),“猛地”如例(22)和例(23)。

(22)当车进入清湖乡时,车上三名歹徒猛地跳出来,围住一个湖北商人叫嚷:“你欠我的钱,还不还?”(1994年《报刊精选》)

(23)罗兰·巴尔特这段话猛地使我想起常挂在嘴边的三个词语:“目击”,“洞察”,“切身”。(《读书》)

而且二者一般都用于陈述句中,在表示疑问及感叹等句中几乎不出现。“猛地里”与“猛地”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使用频率不对称。通过检索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我们发现,“猛地”共有2953条语料,而“猛地里”仅有68条。由此可知“猛地”的使用频率是远远高于“猛地里”的。出现这种使用频率不对称的原因是:“猛地”的句法功能要比“猛地里”更加丰富,用法也比较丰富多样,所以人们在选择使用上更倾向于“猛地”。这一点我们将在下文的句法特征对比中具体讨论。

2.句法特征不同。“猛地”表示的是对某个短时期内发生的动作行为的出乎意料,它的前面可以出现“却、又、只”等表示语气的副词,与这些表示语气的副词连用以后,加强了“猛地”后接事件的非可预见性。而“猛地里”前面则很少出现这些表示语气的副词,尤其是有转折语义的“但”、“却”等。我们也可以说,“猛地”与副词组合的能力要强于“猛地里”,如下面的例(24)和例(25)。

(24)声音瞬间温和让人感到一种不真实。女孩儿却猛地看见护士长睫毛上的湿润。(1994年《作家文摘》)

(25)一位战士已把一只脚伸向车外,又猛地折转身来,一步跃到车上一个少数民族儿童身边,抱起就跳。(1994年《人民日报》)

“猛地”还可以单独作小句,而“猛地里”则不行。

(26)猛地,他们停住了脚步,只见一条用中英文书写的横幅展现在他们面前:“欢迎‘飞虎队’回老家!”(1994年《报刊精选》)

(27)突然,他看见三牛向洞口跑了两步倒下了,猛地,三牛又爬起来,还在火里跳来蹦去。(林鹏程《保卫延安》)

3.使用语体不同。“猛地里”大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且是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猛地里”共有63条语例,其中有52条都出自金庸先生的作品中。而“猛地”的使用语体则比较广泛,除了文学作品以外,报刊等中也常常出现。这也就造成了它们在语用功能上的差别。而且,“猛地”的语气相对来说较强一些,“猛地里”因为后缀“里”的原因,它的语气要比“猛地”舒缓一些。在句类选择上,“猛地里”和“猛地”一般都用于陈述句中,几乎不出现在表示疑问及感叹等句子中。即使出现这种用法,一般会选择使用“猛地”而不是“猛地里”。如:

(28)谁料得到?十年后,深更半夜,他猛地又钻了出来!”(白先勇《孽子》)

(二)“猛地里”、“蓦地里”、“忽地里”的异同

“猛地里”、“蓦地里”、“忽地里”三者都是带“里”的三音节副词,而且这三个词语的意义也大致是相近的。“蓦地里”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为:“蓦地里,犹蓦地。”[9]而“蓦地”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解释是:“【副】出乎意料地;突然”[10]。我们没有查阅到关于“忽地里”的解释,只有对“忽地”的解释:副词,突然;忽然。由此结合语料,我们可以得知,“猛地里”、“蓦地里”还有“忽地里”这三者的语义是非常类似的,都表示突然的含义。三者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互换的,且语义基本保持不变,如例(29)。

(29)谢逊猛地里跃起身来,伸手在自己胸口狠击一拳,口中鲜血狂喷。(金庸《倚天屠龙记》)

根据语义我们可以得知,例(29)中的“猛地里”换成“蓦地里”和“忽地里”,该句的意思基本没发生变化。

除了语义特征相类似之外,三者的句法特征也是大致相同的,而且词汇化历程也相近,都是由“猛地”、“蓦地”、“忽地”双音节词+词缀“里”构成的三音节副词,用来描摹情状的。三者的不同点体现在两个方面:

1.使用频率不同。通过检索语料库可以得知,“猛地里”的现代汉语语例有55条,“蓦地里”有154条,而“忽地里”仅有1条语料。而且三者的现代汉语语例几乎全部出现于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三者的使用频率为:蓦地里>猛地里>忽地里。2.句法特征不同。在分析语料时,我们可以发现,“猛地里”和“蓦地里”都可以和拟声词共现,而“忽地里”则没有这种用法。

(30)谢逊猛地里“啊哟”一声,叫了起来,说道:“为甚么灵蛇岛火光烛天?难道他们要焚烧韩夫人么?”(金庸《倚天屠龙记》)

(31)蓦地里忽喇一声响,韩千叶从冰洞中跳了上来,不住的喘息。(金庸《倚天屠龙记》)

“猛地里”更多用于表现人的突发性的思想活动,如上文例(5)、例(6);而“蓦地里”更多地是描摹人的心理活动或是状态。

(32)蓦地里心中感到一阵没来由的悲怆,只见该山侧有一块大岩,智光大师说中原群雄伏在大岩之后,向外发射喂毒暗器,看来便是这块岩石。(金庸《天龙八部》)

“忽地里”最早出现在元代,最初的含义也是表示人的突发性的思想活动,如:

(33)忽地里想起∶“那金山寺长法海禅师曾分付来∶‘倘若那妖怪再来杭州缠你,可来净慈寺内来寻我。(元代《元代话本选集》)

“猛地里”和“蓦地里”虽都是突然的含义,但是“蓦地里”的语气要舒缓一些,“猛地里”的急促性特征要强于“蓦地里”,这是因为“猛地里”带有迅猛之义,语意比较重,给人的震撼是比较强烈的,“蓦地里”则有一个缓冲地带,相对来说急促性是比较弱的。“蓦地里”在表示出乎意料义时,包含着“不如意”、“不愉快”的消极情感色彩,如例(34);而“猛地里”则更多地暗含着中性色彩或者是偏积极向的,如例(7)。

(34)郭芙眼见丈夫艺冠群雄,将丐帮帮主之位拿到了手,于当世豪杰之前大大露脸,哪知蓦地里生出这些事来。(金庸《神雕侠侣》)

根据下文我们可以得知,例(34)中,“这些事”对于郭芙来说并不是好事,而是阻碍了丈夫成为丐帮帮主,这是消极的事件。

总之,本文主要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来探讨三音节副词“猛地里”,首先探讨了它的语义特征,“猛地里”表示“突然”的含义,有急促迅猛性、非可预见性、顿悟性、转折/对比及偶发性等语义特征。其次,从历时角度分析了“猛地里”的词汇化,“猛地里”是“猛地”+“里”的结构,它的词汇化经过了两个阶段。我们还将“猛地里”与其相关结构“猛地”以及“蓦地里”和“忽地里”进行了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大致是相同的,但是使用频率等其它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猜你喜欢

屠龙记句法音节
[新倚天屠龙记]张无忌,我在大都等你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r(re)音节单词的拼读规则
拼拼 读读 写写
The Way to Stardom
It Was Nice Getting to Know You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看音节说句子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