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角下小学古诗词趣味教学探究
——以王崧舟《枫桥夜泊》《长相思》课堂教学为例
2021-12-31孙迎桐
孙迎桐,任 强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逐渐呈现出新的面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仍然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难点。不少学者对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进行探讨,分析了现阶段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重字词解释和文字翻译,这两项就占据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课堂枯燥乏味(1)梁小涵:《小学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实践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5页。;目前仍存在灌输式教学的现象,教师并不注重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领会(2)韩雪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策略》,《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十二)》,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7年,第394-395页。;目标的设定没有充分考虑学情,内容枯燥,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足(3)李赛男:《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研究——以济南A小学为例》,山东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5-36页。。
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固定、教学内容枯燥等问题,而这可能正是小学生对古诗词学习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为改变这一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者和一线教师们积极开展研究和实践,试图将“趣味教学”理念引入古诗词教学,使语文课堂重新焕发生机。然而,目前的趣味教学实践存在片面化、形式化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对“趣味”概念的理解还存在不足。
一方面,部分学者将“趣味”简单理解为一种表面化“乐趣”:如“诗舞联姻法”和“角色扮演法”(4)刘军:《古诗词之趣味教学法》,《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年第9期,第35页。,“扮演角色、融入情境”(5)张艺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7-18页。,游诗、画诗、唱诗、评诗四点趣味措施(6)杨欢:《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趣味探索》,《小学教学研究》2018年第8期,第53-54页。,还有所谓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7)林英:《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经贸实践》2015年第13期,第267页。,都在试图探讨出某种可操作性的趣味教学举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的确感受到乐趣,但这实际上是对活动和游戏的乐趣,并没有指向古诗词自身。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做活动时有兴趣,一旦教师撤掉活动环节,学生的兴趣也会随之回落,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古诗词的有趣之处,也就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这些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环节将趣味教学与近年的另一热点话题“游戏教学”混淆了。在课堂中插入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环节固然是好的,但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段学生,注意水平比较低,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如果在古诗词课堂中过多地插入游戏、活动环节,会使小学生无法将注意力再集中到古诗词教学内容上来,喧宾夺主,反而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事实上,“乐趣”和“游戏”都不能直接指向“趣味”。趣味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本文着眼于趣味的美学内涵,通过对小学古诗词趣味教学的探讨,力图探索出古诗词教学中的“美学之趣味”。
二、美学视角下的古诗词趣味教学
学界对趣味教学的相关理念与语文课堂的结合已有一定的探索,形成了比较丰富的文献资料。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趣味教学概念的界定,绝大多数研究者将其简单定义为某种活动形式;在具体教学中,很多一线教师也忽略了“趣味”的深度,单纯关注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
趣味一词一直以来就是美学范畴的重要概念,从前人的研究可见,学者们对古诗词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都是认同的,但并未将趣味教学的理念置于美学的视角下系统地看待,在此拟从美学视角入手,探讨趣味教学的内涵及价值。
(一)趣味教学的美学内涵
探讨趣味教学的美学内涵,要先从“趣味”与“美”的关联开始。各国研究者们很早就开始探讨二者的联系。在西方,最早并没有专指“兴趣”“趣味”的词汇,常用表示味觉的词“taste”来指代。直到16世纪,趣味一词才逐渐从味觉中脱离出来,有了兴趣和鉴赏力的含义(8)向晓雪:《高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页。。到了17世纪趣味开始成为艺术审美领域的概念。趣味概念提出以后,与“美”的概念一直是相通的。18世纪时,美学之父鲍姆加登提出“美学(aesthetics)”,原本就是指以“味觉”为最原始的“感性学”,可见,美学是从趣味领域中提升而出的。在康德的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中,“判断力”一词有多种解释,其中,康德本人做出的解释为“好的趣味”,可以从1787年康德致友人的一封信中得到证实:“我现在正在忙于趣味的批判……”(9)康德著,李秋零译:《彼岸星空 康德书信选》,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157页。由此可见,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也就是“趣味的批判”。康德曾指出“美仅仅属于趣味的领域”(10)康德著,邓晓芒译:《实用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139页。,在康德看来“趣味”就是无利害的、愉悦的“美”。
趣味也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梁启超所强调的趣味“是由情感、生命、创造的融和所呈现的生命意趣及其具体实现状态”(11)金雅:《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理论特质及其价值》,《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第148-153页。,是超功利的,与康德趣味判断无利害、纯粹趣味等说法相近,可见梁启超的趣味思想是对康德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2)王元骧:《梁启超“趣味”说的理论构架和现实意义》,《文艺争鸣》2008年第3期,第128-132页。。与康德宏观理性的趣味批判相比,梁启超的趣味思想更加具体和感性。他认为“趣味即情趣”“趣味即情感”“趣味是目的而非手段”,将趣味指向一种超功利的人生态度。从这种人生态度出发,梁启超分别探讨了劳作、学问、教育等中的趣味并将趣味引入教育领域,在我国首次提出了趣味教学的观点(13)梁启超:《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福建教育》2020年第48期,第1页。,明确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养成受教育者终生的审美情趣。
从康德和梁启超的美学思想可以看出美学与趣味是息息相关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趣味就是美,趣味教学就是美的教学。当然我们也要注意,梁启超的趣味美学并不完全是超越一切功利的,正如莫先武先生所说:“梁启超的美学,是政治审美二元融合的政治美学。”“政治美学,才是梁启超趣味美学的真正品质。”(14)莫先武:《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性质究竟是什么——与金雅教授商榷》,《学术界》2015年第10期,第97-104页。因此,古诗词教学在强调趣味的时候,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从美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趣味教学的内涵可界定为:趣味教学是教育者基于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寓教于乐,使教与学双方都能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终生趣味的教学方式。在这里要注意趣味教学的实用性,即趣味教学的重点不在于趣味横生的过程,而在结果和目的,通过趣味教学,学生应该有所收获,学会迁移,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而并非只为享受有趣的学习过程。
(二)美学视角下古诗词趣味教学的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推荐篇目有75首,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共选编了109首,远高于课标要求,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课标》还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选入教材中承担着美育的重要任务。从中国语言文字的特殊性上看,古典诗词的语言形式与现代汉语区别很大,开发得当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从古诗词自身的特性上看,古诗词的节奏、韵律、意象、情感乃至创作手法,都是美的,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古诗词的“美”和“趣味”是教学的关键,只有学生意识到古诗词是美的,才能真正领会古诗词的趣味,古诗词教学才是趣味的教学。
既然给趣味教学赋予了美的含义,那么对于小学古诗词趣味教学的策略也应围绕着美来展开。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王崧舟将其语文教学称为“诗意语文”,在课程的内容价值上,诗意语文倾向于对文本的审美解读,而在课程的主体价值上,则倾向于学生的游戏天性,与趣味教学的内涵相映成趣。因此,这里主要以王崧舟先生著名的《枫桥夜泊》《长相思》古诗词课堂教学为例,来探讨小学阶段古诗词趣味教学的具体策略。
三、古诗词趣味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创建趣味情境,激发古诗词学习兴趣
梁启超“美学之趣味”观点认为“趣味即情感。”情感是人类生活和生命的钥匙,调节着人的心理状态,促使人更积极主动地向着某一目标出发。从这个意义来讲,情感与兴趣有密切关系。在小学阶段,学生爱上古诗词学习的一大前提就是对古诗词学习本身有积极的情感趋向,即学习兴趣。
从现行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来看,选编的古诗词大都具有趣味性,从一年级上册开始,不仅有《江南》《画》等古诗,在“语文园地”的“识字加油站”“日积月累”里还有《咏雪》《咏鹅》《风》等有趣的古诗。但仅学习材料有趣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兴趣论的角度出发,兴趣分为情境兴趣和个人兴趣,情境兴趣的产生依赖于具体情境,相比而言比较短暂(16)Jack Snowman,Rick McCown著,庞维国译:《教学中的心理学(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505页。,个人兴趣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愿望,在一定条件下,情境兴趣可以转化发展为个人兴趣。由此可见,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搭建趣味情境,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意境,感悟古诗词的美。
1.趣味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中,最常见的导入方式为“开门见山”式的导入,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用一段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开场白做为导入,迅速进入教学过程,这种导入方式固然直白明了,但若想在教学中营造趣味情境,普通、常见的导入方式并不能迅速地将儿童带入到诗歌的意境中,趣味教学的导入设计要有启发性,能够呈现教学重点,并且新颖独特。
王崧舟老师执教《枫桥夜泊》时,用陈小奇《涛声依旧》的歌词“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做为导入,在课堂伊始便将“钟声”这个重点意象渗透给学生,引起学生的热烈反响,激起学生对后续学习的兴趣。而在《长相思》一课的导语中,王老师将《古诗词三首》的共同要素“乡愁”摘出,将三首诗词串在一起,通过“王安石的乡愁是吹绿家乡的春风”、“张籍笔下的乡愁是一封家书”(17)王崧舟,林志芳:《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6-97页。,引发学生对“纳兰性德眼中的乡愁是什么”的思考。既复习了之前学过的古诗词,又设置疑问,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导语虽然只有寥寥几句,但利落地搭建起乡愁的情境,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趣味朗诵,增加学习兴趣
提倡创新古诗词教学方法,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今天的古诗词教学依然要重视朗读,但是,朗读绝不是枯燥机械的反复诵读,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样可以生出趣味之花。
(1)伴乐朗诵法。音乐是一种营造情境的重要工具,它充分调动人的听觉,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在古诗词教学中利用音乐来渲染意境,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诗词情感。如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和《枫桥夜泊》教学都使用了配乐朗诵法。旋律和声音总有文字无法表达的妙处(18)王崧舟,林志芳:《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第101页。。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与张维良的《怆》相映生辉,张继的《枫桥夜泊》与邓伟标的《空》意境相连。在音乐渲染出的情境下,学生对古诗词美的感受抵达高峰,古诗词的趣也就横溢而出。
(2)接龙朗诵法。传统的范读方式是教师单方面、完整地示范朗读片段,可以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情境下获得完整的审美体验。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接受者,参与度低,且小学生的神经系统还在发育,尤其在低年段,学生的注意水平较低,容易走神,这就不利于体现教师范读的意义,使得“听”这个过程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范读方式也应创新。如一首诗,第一遍范读时,由教师范读一部分,学生接续朗读其余部分,第二遍范读时,师生顺序调换,交换片段。王崧舟老师教学《枫桥夜泊》时就应用了类似的方法:
师: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师:好,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师生再次合作)
师:味道更浓了,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注意保持刚才那种节奏和感觉。(19)王崧舟,林志芳:《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第180页。
在这种师生合作的朗读中,教师的朗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看似只读了一部分,但当顺序调换后,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模仿老师上一轮时的语气和节奏。师生朗读接龙中,教师似乎没有真正的范读,但范读的作用已经体现出来了,而学生的参与度始终得到保持,这样的朗读方法无疑是充满趣味的。
“有感情地朗读不但是传达作者情感、表达个体评价、涵咏言语意味的上佳手段,还能使课堂沉浸在书声琅琅的氛围中,也容易将学习情绪调适到与文本情感相互交融的状态。”(20)王宗海:《例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调控》,《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第27-30页。王国维称“诗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读诗要先“入境”,因此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带给学生美的体验,有利于学生充分感受学习古诗词的趣味。
(二)提供趣味支架,探索古诗词之美
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兴起催生出支架式教学理论。支架是开发学生潜力的梯子,当学生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进入新的学习阶段时,撤掉这个梯子,来巩固探究学习的能力(21)郑莲香,祖毓慧:《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探索与实践》,《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276-277页。。从支架式教学理论看,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同龄人的帮助,这与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新理念不谋而合。小学生身心处于发展期,知识面不够宽广,理解能力和共情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因此,搭建“有趣的问题支架”,有助于调动学生思考,使学生在一个个趣味盎然的小问题中获得对古诗词学习的审美体验。
1.抓住意象,体会美感
“中国文化基本符号的构成,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即语言与意象的平衡互补。”(22)汪裕雄:《意象探源》,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意”指审美主体的情意、兴趣、思想等体现在作品中;“象”则是借以表达主体情意、兴趣、思想等的客体。在漫长的诗词创作历史中,有些意与象的组合沉淀下来,就成了固定的意象。意象的形成与使用,使古典诗词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美感,这也是古诗词自身一个不可忽视的趣味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分析意象,在此过程中获得审美趣味,这也是对古诗词自身的趣味性挖掘的体现。
王崧舟老师的古诗词教学,课堂从来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哪怕在关键意象的品赏上,王老师也注意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如《枫桥夜泊》课例,关于“霜满天”的感知,从“霜凝结的时候在地上、草上、树枝上而不是在天上”的常识出发,制造疑问,引发学生对这个意象的思考:
师:张继写错了!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不同意?为什么?
生1:我认为这个“霜满天”是用来表示张继的心情的,此时天气不一定真的是霜满天,但是对于张继来讲,这种心情让他觉得非常寒冷。
师:你太有才了,贵姓?来,咱们握个手,说得真好,把王老师都说动了。在这一点上他可以做我的老师。
…………
生2:我认为他说的“霜满天”不是下的霜,而是心里的那种孤独。
师:你不但记住了,而且理解了;不但理解了,而且转化了。是啊,这哪里是“霜满天”啊?是冷满天,寒满天。那是因为作者的心是冷的,作者的心是寒的。(23)王崧舟,林志芳:《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第185-186页。
王崧舟老师设置师生互动环节,搭建“张继有没有错”这一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支架,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上,与学生对话,并注意耐心、虚心地听取学生的看法。这一过程是鉴赏的过程,也是审美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美的体验,也就形成了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2.触发想象,感悟意境
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意境,或宏大,或精妙,或悠扬,或沧桑,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从而获得更深的理解和共鸣。而古诗词营造的境界往往是隐性的,需要依靠一定的想象力才能体会。在康德的美学理论体系中,想象力代表着主体的审美创造能力(24)李海霞:《康德趣味批判》,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4页。。小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课标》也强调:“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10页。教师可以利用儿童想象力丰富的特点,突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年代界限和个体界限,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调动儿童的想象力,给课堂延伸插上想象的翅膀,将藏于秘处的诗词境界呈现在脑海里。
王崧舟老师在《长相思》教学中,让学生们闭上眼睛,以他动情的朗读为支架,去想象纳兰性德的世界,并引导学生说出想象的画面。《枫桥夜泊》教学同样也有闭眼想象的环节,可见在王老师心中想象对于诗歌教学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搭建趣味问题支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从文本中找到想象的依据。如王崧舟老师《长相思》一课,抓住词人“身在何方”这一趣味问题,在启发与对话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从“身在山海关”“身在崇山峻岭”“身在船上”“身在营帐”连环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层层深入,一步步得出作者“身在征途”的结论。
想象是主体的个性化能力,不同的孩子理解不同,想象出的画面也有所不同,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自己的想象,与同伴交流,可以逐渐丰富、完善对诗境的理解。
3.领会情感,诗味升华
古诗词的创作多是诗人有感而发,其中必然蕴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词必须透过诗人的语言感受背后的情感温度(26)王书月:《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古诗词教学策略》,《语文建设》2019年第1期,第40-43页。。传统教学在分析作品情感时,通常由教师说、学生记。趣味教学重视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主动思考;或设置小组合作探究环节,让学生在同伴互动与交流探讨中自主解决问题。这里以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示范课中提供的支架为例来具体说明:
支架1:请选择一个词来形容你读完这首诗时的那份情绪,那种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27)王崧舟,林志芳:《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第181页。
在反复诵读《枫桥夜泊》之后,即使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这首诗歌的内涵,但已经大体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了,这个问题支架设置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勇敢说出自己的感觉,建立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
支架2: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还会有这种感觉吗?(28)王崧舟,林志芳:《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第181页。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后,立刻提供第二个支架,通过与感情基调相反的诗句进行对比,来巩固对这首诗表达的情感的认知。
支架3: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还会有这种感觉吗?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两首诗给你们带来的感觉不同的原因。
在此处加入一个合作探究环节,通过讨论原因,可以加深对《枫桥夜泊》的理解,而在同伴讨论中自主得出的答案,更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有利于学习动机的维护、学习兴趣的激发。
从这一课例来看,未必只有轻松、有趣的诗歌能给学生带来趣味。事实上,只要学生能够领会诗人的情感,随着诗人的愉悦而愉悦,随着诗人的悲伤而悲伤,即无论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到底是怎样的,只要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情美、意美,就可以算作一种审美趣味,并且趣味也会在学生内心中升华。
总之,利用趣味支架,引导学生从背景到情感对古诗词进行全方面的把握,在热烈的讨论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充分享受古诗词学习的趣味。“得意和得言是语文阅读课程与教学范畴里的核心目标或内容,至于进一步认识世界、熏陶情感、启迪思想、发展思维、培养语感、获得审美体验、热爱语言文字等都是二者的附加目标或内容。”(29)王宗海:《“‘得意’更要‘得言’”吗?——语文阅读教学中得意与得言内涵及其关系之辨》,《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第25-28页。这里所说的趣味在于学生对古诗词美的体验和感受,是学生审美的过程。美的体验能够促进学生将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内化,在今后的学习中更主动地去探寻古诗词的诗意。
(三)巧用延伸趣味,拓展古诗词意趣
从美学角度来看,趣味不是手段,而是人生目的,因此古诗词趣味教学绝不能仅限制于一堂课、一首诗之内,而应扩大审美范围,培养学生终生的审美趣味。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要善于打破作者与读者的界限、诗歌与诗歌的界限、阅读与写作的界限,设计有趣的延伸环节,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寻找美,帮助学生真正领会古诗词的意趣。
1.追溯背景,探寻趣味
古诗词篇幅有限,大多数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不会体现在寥寥几行的诗句中。尽管没有呈现出来,但创作背景也以隐性知识的形式存在着,学生学习古诗词如果对背景有所了解,便能拓展其学习兴趣。古典诗词的创作背景往往体现出诗人的生平经历,蕴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30)王琴:《小学古诗词创作背景对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研究》,《语文课内外》2019年第11期,第301页。,决定这首诗的创作情感基调。学生理解诗歌背后的故事,能加深古诗词的审美体验。诗词的创作背景,作为延伸内容,既可以让学生课前了解,也可以在课后让感兴趣的同学补充阅读。
《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3页。,要求教师尊重和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自觉主动的学习。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图书、报刊、网络等渠道,获取学习资源。即使是小学低年段的学生,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了解到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的知识往往会掌握得更牢固。
了解古诗词创作背景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主动思考,领会创作前情,有利于促使学生产生对古诗词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开阔视野。
2.群文印证,深入诗心
群文阅读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教学思路,许多语文教师都在积极尝试将群文阅读与古诗词教学相结合。简单来说,群文阅读就是在短时间内,针对某一个具体目标组合一系列文章进行阅读教学。
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互文印证”这一环节,引用纳兰性德另一首《菩萨蛮》中的两句词,让学生站在父亲、妻子、儿子、兄长等不同角度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得出纳兰性德“不轻离别”的结论,实现了让学生“读透词心”的目的。
王崧舟老师的互文印证虽未直接采取群文阅读,但这一设计却给笔者很大启发:在古诗词教学中,互文印证可以延展为群文印证,即针对诗词情感或某一重点意象,可以打破诗词之间的界限,利用一组诗词来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加深理解。
如王老师教学《枫桥夜泊》时,针对“月”意象的延展,就体现了“群文印证”的思路。以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月是故乡明”、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中的“月”意象与思乡愁绪的联系,对比《枫桥夜泊》“月落”之后,作者将思乡之怀寄托给“钟声”的做法,来显示张继“钟声”在文化上的独创性。
群文阅读是单篇阅读的必要延伸,为单篇教学进行有效补充,针对教学重点进行群文印证,有利于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帮助学生走进诗心,从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3.读写结合,趣味训练
《课标》中强调读与写的有机结合(3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24页。,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诗歌扩写、续写、改写等,站在今人的视角想象作者作诗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不失为一种有趣的教学方法。古诗词的迁移训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课例《长相思》在结束了想象和交流后,王崧舟老师播放乐曲《琵琶语》,在音乐渲染出的气氛中鼓励学生将想象到的画面写下来,并进行交流,这就将古诗词文本从静态的教科书中解放出来了。学生的童言童语落在纸张上,正是自己对古诗词的认知,而许多学生的想法汇集在一起,就给课堂延伸建构起一个趣味学习的宝库。在交流中,学生们汲取他人思想之精华,完善自己的认知。
除此之外,古诗词还具有形象美、修辞美、语言美等特点,这些都是在写作中需要着重训练的地方,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尤其是小学中高阶段,教师要着意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修辞手法、形象塑造的方法等用在日常的习作中,来提升语言的表现力。
四、结语
美学视角下的古诗词趣味教学要围绕着古诗词的美来进行,并不局限于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古诗词教学是师生关乎美的交流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始终处于美和趣的熏陶中,同样收获了审美趣味。趣味教学在顺应儿童心理特征与天性的基础上,体现了“乐教”“乐学”的思想,并旨在升华趣味,形成内化的“乐”,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实则指向学生终生的审美趣味。
但是,在趣味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注意趣味的张弛有度,不可为趣味而趣味,也不可让整节课都充斥着无用的趣味,否则将违背趣味教学设计的初衷。其次,趣味教学的应用不应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在古诗词课堂中所有趣味的设计都应围绕着古诗词教学,尤其是教学重点来进行。另外,教师也要注意提升自身素养,掌握美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确保自身有能力把控好一节趣味课堂。“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以有趣、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促使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以发现美、观察美、创造美的心态来看待这个世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3)邱姣娇,王宗海:《小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187-1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