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服务健康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1-12-31何学华
何学华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都匀 558013)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健康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已进入新的阶段,健康乡村建设作为两大战略的“交汇点”,既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时期,面对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持续推进,民族地区健康乡村建设要明晰乡村振兴与健康乡村建设内在契合的逻辑性。然而,民族地区健康乡村建设需要面对的乡村人居环境、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和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等困境,民族地区医学院校作为健康乡村建设的重要“智库”,需要积极谋划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等实践路径,切实提高服务健康乡村建设的服务质量,同时增强医学院校自身的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内涵建设和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水平,为圆满实现健康乡村建设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既定目标贡献智力支持。
1 乡村振兴与健康乡村建设内在契合的逻辑性
1.1 乡村振兴与健康乡村建设在具体内容上有内在契合的逻辑性 在健康中国的宏大叙事背景下,通过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为农民提供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差异化的基本健康保健常识,以此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治理的精准性,同时积极推动慢性病、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预防宣传,积极干预重点人群、特殊人群的健康风险,提升农民的健康素养。曾经一些人错误地把经济蛋糕做大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需求等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将经济蛋糕的追逐作为唯一的落脚点,从而造成了只有增长没有发展的现代性境遇。当我们重思发展之时,才明白发展的目标是改善人类生活和社会安排,以便为人们提供日益广泛的选择来寻求共同的和个人的福祉[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长征路上,广大人民群众所寻求共同的个人的福祉就是“健康”。
1.2 乡村振兴与健康乡村建设在具体发展目标上有内在契合的逻辑性 增加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供给,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提质升级,大力推动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和水平是乡村振兴和健康乡村建设的具体发展目标之一,二者完全契合,此目标的实现既有助于改善民生质量,提升民生水平,又有助于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的健康内涵。当前,健康乡村建设在数量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基层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在质量层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农村公共服务精准供给是农村公共服务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2]。
1.3 乡村振兴与健康乡村建设在远景规划上有内在契合的逻辑性 远景规划是发展观的体现,乡村振兴与健康乡村建设体现是“新发展理念”具体化彰显,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具体措施。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基本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旨在缩小城乡之间发展的鸿沟,激发农民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活力和动力,从而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健康乡村建设对实现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作用,最终有助于增加医疗资源供给,强化政府主体责任,持续保障医疗服务事业为人民服务的公益性。
2 民族地区健康乡村建设面临的困境
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民族地区健康乡村建设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环境,但由于历史欠账多,发展动力的持久性面临考验,民族地区健康乡村建设所存在的人居环境、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建设等困境将制约健康乡村建设的高质量实现。
2.1 乡村人居环境的困境 良好的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生活质量的体现,也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外化。当前乡村人居环境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和地膜等,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在发展农家乐、畜牧养殖等产业时,白色垃圾、生活污水废水等处理措施,是直接排入江河湖泊或者地下,造成严重污染。二是由于乡村居住主体受心理状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意愿不强烈,主动求变的动力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三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破坏,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政绩,导致林田湖草沙等资源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石漠化、荒漠化等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一些化工企业为节省资金,私自排放未经处理的工厂废水、废气,对周边乡村人居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给当地人民群众带来严重健康威胁。
2.2 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困境 当前,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与无限的卫生需求之间矛盾,已成为改革的难题和焦点,寻求以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满足不断增长的卫生需求是健康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推进健康乡村建设过程中,医疗卫生资源分配面临的困境具体表现为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发展和增速远远落后于城市,呈现严重不均等;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重治轻防现象突出;卫生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闲置率高,现有医疗设备的更新升级比较缓慢;由于地方债务风险加剧,政府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上的投入费用不足。
2.3 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困境 “十三五”期间,我国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卫生硬件条件持续改善,软件条件得到优化,学历提升、能力培养、继续教育、对口帮扶等方面亮点频出,卫生惠民工作取得实效,大健康观、大卫生观深入人心,基层老百姓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然而,在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仍面临一些困境,由于基层工作、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福利待遇低,致使在人才招录、引进、留住等方面面临困境,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人才和社区护士总量严重不足;由于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学历、职称、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与城市有差距,致使老百姓舍近求远;机构编制、目标考核、职称评聘等限制,导致福利待遇低,积极性不高。
3 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服务健康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
3.1 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服务健康乡村建设要积极谋划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也是健康乡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动力之源。如果没有产业振兴,健康乡村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服务健康乡村建设要积极谋划产业振兴,将学校发展要素、服务功能、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等与健康乡村建设有效对接和融合,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康养等康旅产业、林下药物种植、有机食品加工,同时强化校农合作,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供给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创业的积极性,创造就业机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产业振兴也将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卫生条件的改善,改变传统健康观念,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抵御健康风险的脆弱性,改变消费结构,促进健康领域的投资。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消费比例的增加,间接减轻大病医疗负担,减少贫困—疾病的恶性循环,能使农民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能力[3]。
3.2 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服务健康乡村建设要积极谋划生态振兴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也是健康乡村建设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服务健康乡村建设要积极谋划生态振兴,一方面要加大乡村环境精准治理的宣传力度,积极使用各类传播媒介宣传乡村环境治理的利与弊,如人居环境脏乱差对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潜在影响,生活污水随意倾倒对地下水的污染,未经处理的生活垃圾滋生各类害虫,是各类传染性疾病的隐患,开展厕所革命的必要性,80%的传染病因厕所粪便污染和饮水不卫生而引起[4]。另一方面建立多渠道、多路径的乡村生态环境精准治理渠道。如农技中心积极指导化肥与农药的合理使用,最大限度减轻农药残留;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建设垃圾处理站,有条件的村落探索建立保洁员队伍,既能美化家园又能加强监督,切实增强村民生态环保意识。
3.3 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服务健康乡村建设要积极谋划文化振兴 当前,乡村文化的再生能力逐渐弱化,轻农、贱农、离农、去农的文化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甚至愈演愈烈[5]。文化是乡村振兴最好的营养剂。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服务健康乡村建设要积极谋划文化振兴。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心智,在产业兴旺的前提下自觉抵御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的侵袭和渗透,同各类邪教组织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作斗争,维护国家安全,同时积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另一方面要积极宣传优秀公共文化产品,利用好高校自身优势资源,创新“三下乡”的形式和内容,共建共享文化广场、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等,传播健康生活理念,引导健康生活方式,普及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知识,从而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升科学素养。
3.4 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服务健康乡村建设要积极谋划组织振兴 组织振兴是健康乡村建设的价值起点,也是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的逻辑归宿。首先要构建学习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抓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中包括对健康乡村建设的领导。党中央关于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发展规划能否贯彻执行,打通最后一公里,关键就在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其次,医学院校服务健康乡村建设既需要学校自身内涵建设的完善,也需要依托基层卫生服务支持系统的外因保障。国家层面,要纠正“重医轻防”的理念偏差;乡村层面要明确自身主体职责和经费投入渠道,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学校层面要利用自身内涵建设机遇,拓展合作办学样态和模式,推动资源、人才、信息、理念等要素共享。最后,要深化医学教育体制改革,构建更具针对性、适应性和特色性的民族地区医学院校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其在服务健康乡村建设中的推进器和能量场的角色和功能,强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交互耦合,激发各资源要素的实际效能。
3.5 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服务健康乡村建设要积极谋划人才振兴 人才是健康乡村建设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直接影响健康乡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因其所处地理空间和专业特性,在健康乡村建设中有其不可替代作用。首先,人才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要素协同作用,因此需要建立以核心素养为主导的育人体系,大力推进医教协同,精准把控健康乡村建设的人才需求,优化专业和专业群设置,构建与健康乡村建设高度耦合的专业和专业群,使人才需求链与人才培养链同频共振。其次,人才是健康乡村建设的主力军,要加大健康乡村建设人才的培养力度,结合健康乡村建设的需求和乡村医生的诉求,创新培训模式,通过“结盟”、“组团”等方式,重点培养一批骨干和技术能手,同时要开放学校的实验室、实训室、名师工作室等,共享共用优质资源,助推健康乡村建设。再次,要拓宽学生的培养路径,提升核心素养,正确认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和趋势,转变就业观念,把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看成有温度、深度、厚度和态度的事业、平台。最后,要深化校地合作,充分发挥医联体、医共体优势,加强学校医学类、卫生服务类、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精准对接,无缝交流,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的精准配置,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可供给性,从而更好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