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夏泻心汤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1-12-31雷雪莉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焦泻心汤黄芩

雷雪莉,蔡 林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大枣七味药物组成,为脾胃病常用方剂,用于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此方首见于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意为小柴胡汤证误下后,损伤中焦脾胃阳气,寒邪内生,同时邪热内陷,导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胃脘部痞塞不通而成心下痞。仲景创制半夏泻心汤方以平调寒热,燮理升降,散结消痞。后世医家对此方进一步深入研究,见解也更为深刻。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五六日,……以心下为阴受气之分,与半夏泻心汤以通其痞。”清·程应旄《医径句测》:“中虚不能化气,……变小柴胡汤为半夏泻心汤,彼和解于表里间,此和解于上下际。”大抵多云半夏泻心汤用于中焦寒热互结,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而出现的呕吐、肠鸣下利、中焦痞塞不通等病症。现今,此方已广泛应用于慢性胃炎、消渴、反流性疾病及其它多脏腑疾病属寒热错杂、脾胃不和者。本文首先对此方进行深入剖析,然后立足于半夏泻心汤的临床研究进展,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此方的临床运用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1 释方

1.1 组方分析 此方君以半夏,性辛温,功善温化寒痰、散结消痞、降逆止呕。以辛热之干姜为臣,能温中散寒。黄连、黄芩性苦寒,清热燥湿以开痞。人参、大枣、炙甘草甘温健脾和胃,助其恢复脾升胃降之职。全方具有清热化湿,温运中阳,散结消痞之功。从药物性味分析得知,此方配伍精当,寒热平调、辛开苦降、补泄兼施为其特点。正如清·汪昂《医方集解》云:“泻心者,必以苦;散痞者,必以辛;欲通上下交阴阳者,必和其中。”如此,可使寒热得解,清升浊降,邪祛正复,则痞满呕利自愈。

1.2 病机 《伤寒论》原文阐述半夏泻心汤原治少阳证误用下药,损伤中阳,而致中焦虚寒、气机阻滞,加之邪热乘虚侵袭,博结中焦,形成心下痞。由此可知,本病病位多在脾胃,病性多属本虚标实;同时,从“组方分析”可知,此方寒热并用、辛苦同施、补泻兼顾。综上,本方的病机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脾胃升降失常。

1.3 现今临床运用此方的症候 半夏泻心汤临床运用扩展,日益完善。现将运用症候总结如下:(1)临床主症:呕痞利。周扬俊《金匮玉函经二注》赵以德注:“阴阳不分,塞而不通,留结心下为痞,于是胃中空虚,客气上逆为呕,下走则为肠鸣。”中阳受损,寒热互结,中焦气机不畅,上逆则见呕吐泛酸,下陷则见肠鸣下利,博结于中焦则痞塞不通。在临床上,症见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一系列脾胃病症状,均可考虑运用本方治疗。(2)兼症:中阳受损,可兼见气短、乏力、纳差等中焦虚弱表现;湿热内停,可见口干、口苦、心烦等症状。(3)舌脉:舌质边尖红或淡红,苔腻,黄白相间。临证病情复杂,切不可生搬硬套,照抄原方,而要根据辨证结果,加减化裁,方能切合病机,取得良效。

2 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中的应用

2.1 慢性胃炎 中医无“慢性胃炎”称谓,可归属于中医的“胃痛”、“痞满”等范畴。以恶心泛酸、嗳气、腹部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王艳威等人对100例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可明显提高其疗效[1];郭志刚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属脾胃湿热者,总有效率达96%[2]。湿热蕴结中焦,阻滞气机,脾气不升,下陷则肠鸣下利;胃气不降,上逆则恶心泛酸、嗳气。方中苦寒之黄连入胃经,善清中焦湿热,用于中焦湿热淤阻,气机不畅;黄芩善清中上焦之湿热,与黄连同用,使清热之效倍增。半夏、干姜,入脾胃经,辛温以除湿,与苦寒药同用,除湿而不助热。全方作用于中焦,清热祛湿,散结消痞,因此得以在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中广泛应用。

2.2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属中医“胃痛”的范畴,主要以胃脘痛、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为主症;胡丽萍对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进行研究,发现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半夏泻心汤可明显提高其临床疗效,促进溃疡愈合[3];梁平等人对206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研究,研究组予以半夏泻心汤治疗,疗效明显高于西药常规治疗[4];消化性溃疡多因外邪侵袭,致脾胃虚弱、失于运化,中焦气机阻滞,寒热错杂而致,半夏泻心汤方中半夏、干姜属阳,升散向上;黄连、黄芩属阴,通降下行;四药同用,寒热平调、升降和谐,使得中焦气机得复,阴阳调和;方中辅以人参、大枣补益脾胃,兼顾中焦虚弱;因此得显良效。此外,半夏泻心汤也广泛应用于消化道恶性肿瘤,徐云莹等人综合相关文献后认为,半夏泻心汤在消化道肿瘤的放、化疗的减毒增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5]。

2.3 消渴 刘河间《三消论》言:然消渴之病,本湿寒之阴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盛故也。消渴的病机多为阴津亏虚、燥热偏胜。上消者口渴多饮;中消者多食易饥;下消者尿频量多,病位多于肺胃肾。于亚杰对60例脾虚胃热型消渴病患者进行研究,发现给予脾虚胃热型消渴病患者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6];王广勇对63例脾虚胃热型消渴病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加常规治疗的疗效明显高于单用常规疗法[7]。脾气亏虚,运化无权,饮食入胃,脾虚无以助胃腐熟水谷,水谷滞留于中焦,积而化热,煎灼津液,而形成津亏燥热之消渴。半夏泻心汤寒温并用,苦寒以清泻胃热,甘温以补益脾虚,更加辛温之半夏,消痞散结,以除中焦痞满积滞,以达标本同治的目的。临床中,可根据脾虚与胃热偏胜的不同,方中药物的剂量也应随之调整。偏脾虚而胃热不甚者,加重干姜、大枣用量,胃热偏甚者,重用黄连、黄芩,这样才能药证相符,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此外,半夏泻心汤,对因消渴引起的胃肠道功能障碍者也应有一定疗效。殷贝等人对24组随机对照试验共1 801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进行mate分析,发现半夏泻心汤可增强疗效,降低复发率[8]。

2.4 反流性疾病

2.4.1 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胃内容物反流,造成食管黏膜炎症、糜烂等病症。属于中医“反酸”、“嗳气”等范畴。吕瑾等人对100例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联合雷贝拉唑的治疗效果比单用西药疗效更明显[9];畅玉娟采用半夏泻心汤加用西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总有效率达95%,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采用半夏泻心汤可明显降低其复发率[10]。

2.4.2 反流性咽炎 反流性咽炎多因胃内容反流至咽喉部而致咽干、咽痒、发声困难,属于中医“反酸”“嗳气”等范畴。张晓明等人归纳总结了48例反流性咽炎患者的预后与转归,发现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疗效最佳[11]。

临床中,“嗳气”“反酸”多与当代人饮食习惯有密切的关系。饮食不当,耗气伤精,脾胃功能受损,聚湿生痰,日久化热,湿热随胃气上逆,并伴有中焦阻滞,寒热错杂,阴阳不分。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黄芩、黄连苦以降阳,半夏、干姜辛以升阴,阴升阳降,痞将自解。”此方清热祛湿、苦寒降泻、散结开痞,使中焦寒热阴阳得以平衡,则痞开气畅,病灶自除。由此推论,病属中虚失运、阴阳不分,邪热壅滞随胃气上逆的反流性疾病,皆可用半夏泻心汤加以治疗。

2.5 肝胆系统疾病

2.5.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属于中医“黄疸”“胁痛”“痞满”等范畴,多以恶心、腹胀、乏力、肝区疼痛为主要表现。陈耿生等人对7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研究,发现采用半夏泻心汤结合西药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显著[12];王林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42例,总有效率达92.8%,明显优于西药疗法[13]。

2.5.2 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可归属于中医“胁痛”的范畴,临床多出现恶心、嗳气、右上腹疼痛等症。高舜天对114例慢性胆囊炎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联合西药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治疗[14]。

张锡纯:“欲治肝者, 原当升脾降胃……脾气上行则肝气随之上升, 胃气下行则胆火自随之下降也。”肝胆疏泄失常,肝气郁结,不通则痛,加之中虚失运,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则病甚。临床上从脾胃入手,治以清热化湿、温运中阳,使气机条畅,以达疏泄肝胆的目的。半夏泻心汤方祛脾胃湿热,调中焦气机;更加健脾和中之人参、大枣,使脾胃和则利肝胆疏泄。也可根据其临床症状,适当加用苦平升散之柴胡,透肝胆之邪热,与苦寒降泻之黄芩合用,一升一降得以和解少阳。

2.6 复发性口腔溃疡 复发性口腔溃疡为口腔黏膜溃疡、糜烂多次发作,属于中医“口疮”的范畴。齐伟平等人对64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配合西药漱口水可以加速溃疡愈合,在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中疗效显著[15]。脾开窍于口,久患口疮者,多为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熏蒸口腔所致,治宜清热化湿,兼温脾阳。方中黄芩、黄连清胃热化湿,半夏、干姜温脾阳散寒燥湿,更兼顾脾胃虚弱,加用人参、大枣以补益脾虚。此方寒热平调,补泻兼施,虚实同治,方显良效。

2.7 慢性咳嗽 慢性咳嗽表现为反复持续性咳嗽大于3周以上,而无明显影像学表现的疾病。中医属于“久咳”“久嗽”的范畴。张艳云对92例慢性咳嗽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西药疗法[16]。郭龙对33例慢性咳嗽的患者采用半夏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总有效率达96%,明显高于对照组[17]。肺为娇脏,最易受外邪侵袭,发为咳嗽。久咳伤肺,肺气必虚,然“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若中虚失运,水湿无以运化,聚结中焦而成痰,上逆犯肺,则在宣肺化痰的同时,更应注重顾护脾胃,可选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此方重用半夏,入肺经以燥湿化痰,更兼消痞散结,可祛除聚结于中焦之无形邪气,配伍苦寒之黄连、黄芩,升降有序,寒热平调;配伍温补之人参、大枣健脾和胃,标本兼顾。此方苦辛并用调脾胃气机升降,同时健脾土可充养肺金,可恢复肺宣发肃降之职,因此可用于肺失宣降之慢性咳嗽。

3 小结

半夏泻心汤临床运用较广,限于篇幅,仅选取了以上七种疾病进行阐释。现今临床中,此方治疗顽固性呕吐、慢性肠炎、结肠炎、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胃肠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疾病的研究也比较多,只要切合病机,效果也不错。半夏泻心汤的相关研究虽有成效,但仍有较大的挖掘空间。李东垣认为脾胃受损、元气亏虚为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更有“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助气血化生以充养五脏六腑。因受邪热侵袭,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中焦寒热错杂,痞塞不通,阴阳失常,易伴发五脏六腑功能损害。本方具有清热祛湿、温运中焦、散结消痞之功,可达治疗目的。但近年来临床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脾胃病,对于其它脏腑疾病伴见半夏泻心汤证者,相关临床研究较少,样本例数也不足。例如泌尿系疾病,《脾胃论》言:夫脾胃虚,则湿土之气溜于脐下,肾于膀胱受邪。肾与膀胱气化不利,则生“淋证”、“癃闭[18],但近年来相关研究较少,临床应用也相对受限,因此半夏泻心汤在相关系统疾病研究中仍有较大发掘空间。

猜你喜欢

中焦泻心汤黄芩
黄芩的高产栽培技术
畅通中焦选对药
李生财论治湿阻中焦型慢性胃炎经验
张永新:种植黄芩迷上了“茶”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辨证仍是中医之魂——从小泻心汤止血说起
黄芩使用有讲究
黄芩苷脉冲片的制备
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
慢性胃炎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