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2021-12-31韦山秀

科学咨询 2021年7期
关键词:理工科教育工作者人文

韦山秀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广东广州 510800)

从本质和整体上说,高等教育仍然是一种基础教育、全面的教育。大学生的素质,应该是全面的,既包括科学文化素质,也包括人文素质。自恢复高考以来,大学教育就表现出重理工轻人文的态势,且一直持续至今.这样走偏的大学教育对大学生的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影响到了中学生,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高中分文理科时的重理轻文,以及高考填报志愿时的喜理厌文倾向。同时从大学生参加工作后的社会反馈,以及看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些问题(例如各种心理问题、由恋爱或学业问题而最终导致的各种身心问题等等),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缺失,正在成为危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成为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根本原因。大学生中,尤其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严重,而理工科学生数量又居多,因此要探讨其人文素养缺失的深层原因,培养和提升其人文素养,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社会环境原因

大学生虽然身处高校,环境相对单纯,所接受的教育主要也是正面教育,但毕竟都是社会性的人,会受到社会的强烈影响。学生通过调研、实习等与社会的接触,也会直接受到社会的影响。高校里的教师、管理人员等也是社会性的人,同样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进而影响学生。可见,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等,与社会环境有根本关系。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心理的原因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大量的基础建设项目,包括交通、土建、电信、电气、汽车等行业,理工科人才相对更受社会需要和欢迎。在此背景下,人们的思想心理也更加带有实用性、功利化、利益导向性,所有这些本质上都更远离,甚至背离着人文素养。经过多年的影响积淀,这些思想心理进一步上升到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高度,甚至成为一种无意识的思维定式,仿佛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世俗化,是天经地义,是普世真理,这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塑造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随着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负面影响的逐步显现。我们发现社会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经济发展需要道德支撑,大学生需要人文素养。缺失了这些,就会出问题并付出代价。

社会的问题,作为个体的人无力改变,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就完全无所作为?当然不是。我们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现实,辨别社会中的复杂现象,倡导真善美,批判假丑恶,弘扬主旋律。在这方面,最根本的教育机制应该是:让学生由自发与无意识地接受社会影响,变成自觉与有意识地接受社会影响,批判地分析接受,而不是被动而无批判地接受。自觉接受健康的、向上的、正确的东西,自觉批判抵制并拒斥病态的、低俗的、错误的东西。总之,面对社会上各种思潮和倾向,要有选择,有批判,有自觉意识,有辨别能力,有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的能力。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引导学生具备这些素质和能力,单凭学生自身自发去学习和修养是根本不够的,这也是大学教育的职责所在。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思想原因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社会环境在本质上主要是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还有自身的思想原因,通过思想的作用,大学生思维和思想趋向于实用化、功利化,这是人文素养缺失的思想原因。

一是社会生活中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接受高等教育,往往被简单地看作是掌握一门技术,获得文凭这块敲门砖,然后好找工作,能挣钱,能过上较体面的生活。这是当前社会相当一部分人主导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在这样一种实用主义思想影响下,理工科,尤其是工科,往往被认为是有用的,而理科,尤其是文科,往往被认为没什么用,不好找工作。不少学生家长在孩子填报高考志愿时,往往喜欢说一句话:“学习一门技术,好找工作”。在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文科往往成为冷门,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知识、人文素质、人文素养每况愈下。

二是现实中的功利化倾向的影响。“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在相当程度上支配着一部分人的思想和思维,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思维。不可否认,大学生在整体上思想是健康向上的,但负面因素也在影响他们,不可忽视,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就是影响大学生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一部分大学生来说,并非受功利主义的直接影响,而是间接影响。他们还保持着理想化的纯真,保持着自身的兴趣爱好、报效祖国的信念、实现自我价值的梦想,这为我们加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旗帜鲜明地批判实用主义、过度功利化倾向,呵护好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尤其是其理想主义因素相结合,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阶段,大学生的“三观”还在继续形成和定型过程中,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育工作者需要把大学生从错误和腐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引向正确和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要争夺大学生,要占领思想阵地,旗帜鲜明批判假丑恶,旗帜鲜明弘扬真善美,使大学生真正树立崇高的理想、陶冶高尚的情操、保持健康的心理,为今后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三、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主要表现

人文素养缺失,总要表现出来。对于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其人文素养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对人生与社会的认知和理解严重不足。

人文素养,是对于人与社会方面的素养,而不是对于物的素养,其精髓是对人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还有对社会的理解,以及在理解基础上的体认和实践,在理解和体认基础上最终形成的人格和精神。我们怎样对待人,对待社会,表现着我们的素养。我们怎样对待物,直接表现我们的自然科学知识及其素养,但在间接意义上,它也可以表现人文素养,因为对待物的态度往往以对待人、社会为基础。例如,一个人奢侈浪费,如浪费粮食,从表面上看,是对待物的态度,但从其反映了对待劳动(粮食是需要劳动才能获得的)的态度,从而进一步间接反映了对待劳动者,尤其是对待农民的态度(因为劳动需要工具、需要科技,需要农民付出体力和脑力)。在此意义上,对待物的态度,也往往体现着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素养通过一个人的行为和态度而表现出来,体现着一个人的“三观”,体现着其思想和心理的品质和水平。总之,一个人的素养是其“三观”和思想及心理的集中体现。

大学生对人生理解较浮泛,对社会的理解往往具有片面性,对许多人生社会问题缺乏全面、辩证、深入的理解,这既是年轻、知识面不够造成的,但更多却是人文素养缺失的表现。因为他们(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不太感兴趣,甚至一定程度上有排斥之心理。在大学课堂上,专业课较受学生重视,如果专业课不好,其将来的职业前景堪忧,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科类通识课,往往不太受重视。因为学不学或学得怎样,表面上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对课业的实用性、功利性的喜好,这是人文素养缺乏的一个重要表现。

(一)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不够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文科类通识课程,理工类实践课程,往往需要撰写论文或报告。从他们的写作情况看,不少学生都有语句不通顺、错字连篇、语法不通、格式错误等问题,观点和逻辑性也同样有此问题。甚至有大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写一篇文章,理工科大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不少学生甚至连写一份证明、一份检讨都不会。这是较普遍性的问题,并非偶然或个别现象。

笔者曾经从高中语文老师处了解到,现在的高中生普遍不重视语文学习,这可能是大学生文字处理能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再加上进入大学后,理工科学生的培养计划已没有大学语文的课程,学生在学业压力下,也很难通过自我阅读获得提高。作为最基本要求的语句通顺、没有错字、表达确切,成为难以实现的奢望。

(二)缺乏理想主义情怀和对以人为本的真正理解和体认

在普遍而长期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潮影响下,理想主义逐渐萎缩,以至于几乎消散殆尽。凡事都用工具理性来思维,凡物都用算计式思维来衡量,知识必须是实用的,并最终可转变为金钱和财富。直到最后,人也被当作物来对待,或趋向于最大限度地当作物来对待,尤其是当作商品来对待,当作金钱和财富的代理人来对待。所有这些,都不断蚕食着理想主义。理想主义的式微,反过来进一步促使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膨胀,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有学者惊呼传统价值观崩塌了,眼看着它在崩塌却阻止不了。更有不少学者不断发出警示,我们过去坚守的传统价值观在迅速走向衰落和崩塌,而这些价值观是人类千百年来经验和教训的结晶,它的崩塌,将导致社会的动荡甚至解体。因此,呼唤理想主义,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务,重建这个社会的价值观,使人类社会成为一个健康的、有凝聚力的、充满生命力的共同体,正在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大学生作为青年,是一个社会的活力及健康状况的晴雨表,代表未来,代表希望,大学生应该具有理想主义情怀,这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也是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同样也需要理想主义,而不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即对以人为本的认识往往囿于表面,缺乏深入理解和体认。如果不能深入体认,又谈何实践?以下这类现象屡见不鲜:例如大学生的自杀现象,面对金钱和财富的诱惑时不惜牺牲人格尊严、甚至出卖肉体的现象,选择专业、职业时的功利主义原则,恋爱婚姻中的商业化思维(例如很多年轻人认为只有事业成功了,有了强大经济基础条件,才能恋爱结婚)。所有这些,完全与以人为本背道而驰,与以人为本的理念渐行渐远。作为大学教育,使大学生真正理解以人为本,能在一定程度上体认以人为本,实践以人为本,以后走向社会,“成家立业”后能从根本上全面实践以人为本,则从根本上体现其意义!

四、人文素养的精髓

(一)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质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育人、成人。知识是最初级、最基本的路径和手段,知识本身并非目的和宗旨,人文知识也是这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学习知识,这是第一步,但不是最后的目的。首先是获得知识,然后是获得能力和素质,最后是获得素养。能力、素质,当然与知识有关,但又不等于知识。我们经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就相当于知识,渔就相当于能力和素质。如果仅仅传授知识而不指向提高能力和素质,这样的知识学习就是没有灵魂的,也就是没有可持续性的。这样的知识不能积淀内化为能力和素质,不能转化并滋养创造力。若一个人经过多年的学习,掌握了很多知识,但却没有获得相应的能力和素质,这样的知识就是死的知识,是没有生命力、活力的知识,他会感到空虚,感到厌烦和无趣。我们甚至可以说,这种死知识是扼杀生命意义的罪魁祸首,也必将带来无穷的后患。“高分低能”,虽不能说是普遍现象,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们警醒。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质,必须由人文知识上升为人文素质和能力,并由此培养一种自觉的不断学习、自觉的不断自我提高的能力。人文素质是知识和实践的结晶和积淀,又是指向并开展未来的源头活水。

(二)人文素质不等于人文素养

有了人文知识,也有了人文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到人文素养高度。人文素质还仅仅是一种素质,它更多是静态的,有待于应用和展开,还没有完全内化为人格,没有成为一个人的精神内核。而人文素养,是人文素质的进一步升华,它相对人文素质而言,具有更多的活动性,具有更大的适应环境的弹性,它已基本内化为人格,甚至成为一个人精神的内核。我们经常说,教书育人,育人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何谓育人?知识、能力、素质、素养,最终都要指向“人”,即指向人格和精神的内核,这才是真正的育人。知识不能代表人,能力和素质也不能代表人,但素养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人,因为它指向人格和精神。一个高级先进的机器人,可以具有知识,也可以具有能力,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素质,但却难以说机器具有素养,更不能说机器具有人格和精神。可见,培养人,育人,成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必须把传授知识和提高能力与素质,进一步上升到提高素养的高度。只有完成了这一系列环节,大学的高等教育,才算是较圆满地完成了其任务和使命。

(三)人文素养的精髓

人文素养的精髓,在于对人的理解和领悟,在于人格和精神。对物的理解,对自然的研究,是自然科学的源泉和任务。对人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社会的理解,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源泉和任务。如何理解人,如何对待人,如何做人,这是人文素养的本质要素、首要前提。我们经常说,要学会做人,其深层意义就在这里。如果做人不行,其他一切就缺乏基础和前提。做人不行,做事就不可能行。做人是根本,这是普遍共识。人文素养的精髓,即做人,做一个有健全人格,有健康心理,有生命活力,有精神和灵魂的人,这是人文素养的精华和精髓。

五、加强人文素养的关键:以人为本

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这是一般规律。育人、树人、成人,必须遵循这样的规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然后才能养成一种健全的人格,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精神气质。人文素养作为一种结果,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环节和阶段是相互隔绝、没有内在联系的纯粹并列关系,而是具有内在一体、贯通始终的灵魂,这就是以人为本。

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较高要求,是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指向。要把这几个方面和环节贯通起来,统一起来。以人为本,具体就是以学生为本,大学教育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大学管理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传授知识的过程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过程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如此才能为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基础和土壤,大学生正是在这样的大学生活中体会到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六、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以学生为本

以人为本,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主要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要首先摆正教育工作者的位置和态度,要摆正学校领导层的治校理念,要处理好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处理好学校领导层与教职工及学生的关系。

为何要以学生为本?因为学生是学校存在的根本原因。为何会有高校?因为有培养人才的需要,有大学生学习的需要。这是以学生为本的根本。但教师、学校管理者等,也是必要条件,这些主体与学生是利益共同体。高等院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是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共同体。

以学生为本,最重要、最直接、最集中地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作为教师,如何以学生为本?首先要把育人、树人、成人作为核心理念,把职业道德作为精神原则,把培养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心理精神健康并具有创造性生命力的人,知识和能力、素质和素养都较充分发展的人,作为自己的职责和最根本使命,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等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与人格成长。其次是在具体教学管理工作中,要付诸实行以上理念和原则,体现育人、树人、成人的精神。

使学生成人,也是使教育工作者自己成人。让学生学会做人,意味着教育工作者自己首先要学会做人。教育工作者自己成人、做人的过程,就是使学生成人、学会做人的过程,这是完全一致的。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相成就的关系。从二者的统一和一致性上说,一个教育者育人很成功,树人很有成就,使学生成人很有建树,这说明这个教育工作者本人就是一个很会做人的人,是一个已经成人的人。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育人很失败,教育学生成人很失败,不能立德树人,这就说明这个教育工作者本人是有问题的,他还未完全成人,没有学会做人。一个自己还没有学会做人,自己还没有成人的教育工作者,又如何能使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成人呢?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映照着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心理精神;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心理与精神、人格和素养,会映照投射到学生身上。以学生为本,其幕后的基础和本质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教育工作者为本,统一以人为本。

七、结束语

理工科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不仅是学习一门专业技术,还需要学习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质,提升人文素养。从教育工作者角度来看,就是将其作为人来培育。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这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使命。但教书与育人,在重要性上不是并列的。从教育的时间顺序上说,或从教育的环节上说,教书是前提,育人是结果。但从本质上说,育人与教书是分不开的,教书中蕴含育人,育人要通过教书,这两方面不可分割。从重要性上说,教书只是手段,是次要的,育人才是根本,是根本目标。育人是整体目标,是根本任务,体现着教育的本质和灵魂,教书是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手段,但最终要服务于育人这个根本目标。总之,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这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职责和崇高使命,但教书要以育人为宗旨,育人、树人、成人是教育工作者最核心最本质的任务。

猜你喜欢

理工科教育工作者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究
不理
澳大利亚国防部发布理工科人才发展战略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理工科学生知识产权素养培育研究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