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媒体的高校大学生心理自助系统构建研究
2021-12-31张家苗
张家苗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个体表现出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2016 年12 月30 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1]。该《意见》就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出了指导意见,即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创新宣传方式,广泛运用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平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意见》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引导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营造积极心态,预防不良心态,学会调适情绪困扰与心理压力,积极自助。
构建学生心理自助(mental self-help)系统是实现积极自助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高校要倡导大学生面对心理问题积极自助,就需要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自助系统,为学生提供自助的平台和渠道,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自助系统的作用在于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大学生形成心理自助的能力,提供心理自助的途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中具有重要价值。
一、心理自助的内涵
心理自助是个体基于心理学的指导,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利用身边的有效资源,识别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实现心理发展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过程[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教师引领、朋辈互助和自我成长三个途径实现心理育人的根本目标,心理自助充分体现了学生自我成长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引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在教师的引领下,最终引导学生学会自助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宗旨。
通过心理自助维护心理健康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要素来支持,这些条件和要素包括自助意识、自助目标、自助环境、自助方法和自助活动等,它们在自我意识的调控下共同构成个体的心理自助系统。构建心理自助系统应当从培养较强的自助意识、确立合理的自助目标、创建良好的自助环境、选择适当的自助方法、参加多样的自助活动等方面来考虑[3]。
二、心理自助的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该理论在人的成长方面关注自由意志和人的价值,主张发展自我,发挥人的潜能,强调在问题解决以及克服困境等方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心理自助是人本主义理论在心理教育实践中最好的体现,学生在系统的指导下识别问题、自我调节,最终实现自我疗愈,充分发挥了人本身潜藏的积极力量。
(二)积极心理学
20 世纪80 年代,马丁·塞利格曼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丰富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使积极心理学得以发展成熟[4]。积极心理学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积极力量和发掘人的积极品质,研究获得幸福的要素。心理自助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一方面,利用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帮助个体自我疗愈;另一方面,通过自助帮助个体获得成长的动力,习得自我效能,燃起生活的希望,收获幸福和快乐。
三、当前高校心理自助系统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局限,辐射学生范围狭窄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多把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在“问题学生”的发现和干预上。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为心理普查、心理约谈、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这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动出击、“问题学生”被动改变的模式,没有调动学生主动性。尽管这种对“问题学生”的集中关注,能有效地减少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利于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但忽略了其他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需求。
(二)形式单一,心理自助不成系统
部分高校教师更新了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坚持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导向,关注了学生的积极成长,但是形式多集中在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为契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单一。从心理自助的角度看,也只是提供了自助活动,心理自助并未形成体系。在培养学生较强的自助意识、确立合理的自助目标、创建良好的自助环境、选择适当的自助方法、参加多样的自助活动等方面,没有提供有效的措施。
四、基于新媒体的高校大学生心理自助系统构建
“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一项创新。“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以新媒体开发技术为支撑,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通过新媒体以生动、有趣、即时、共享、互动的形式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推送心理健康资讯。各高校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综合素质,实现学生心理问题积极自助,在校园内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人人拥有健康心理”的心理文化氛围。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心理自助教育,培养学生心理自助意识
在对高校大学生心理自助意识的调查中发现,47.2%的大学生表示未听说过“心理自助”这一概念。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有48.4%的大学生未想过心理自助。因此,高校有必要开展心理自助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自助意识。
高校设置大学生心理服务中心,以心理中心为依托,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资本开发与培养”“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校要借助线下课堂教学机会,在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同时,传授“心理自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自助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自助的途径和方法。高校还要开发录制心理自助线上培训课程,充分利用慕课、微信公众号、QQ 等途径传送心理自助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满足学生在心理自助方面的需要。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心理自助教育模式,让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扰时,能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地自我调节和自我帮助。
(二)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理念,确定合理的自助目标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人格正在不断完善,心理品质逐渐成熟,仍处于可再塑造时期。大学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时期,学生可能面临着适应新环境、恋爱、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学业规划、生涯规划等重要的人生课题,这需要学生具备充分的能力和有效的方法去应对。在应对这些重要人生课题时,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严重者甚至会形成心理危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提出“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宗旨,其根本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寻求心理健康发展成长的积极状态。大学生应该学会主动觉察自己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状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和特点,找准问题,确定合理的心理自助目标。
(三)建设全面的心理功能室,营造舒适的心理自助环境
舒适、安全的环境对心理自助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通过建设包括个体心理咨询室、团体心理咨询室、情绪宣泄室、音乐放松室、心理沙盘室、心理测量室、团体活动室在内的全面的心理功能室,可为心理自助提供重要的环境保障。个体心理咨询室和团体心理咨询室可为专业的心理咨询提供安全放松的咨询环境,有利于学生倾诉自己真实的感受。情绪宣泄室通过配备情绪呐喊仪、宣泄假人以及情绪管理训练系统,为学生提供安全有效的情绪宣泄平台。音乐放松室装设音乐放松系统,学生通过在舒适的环境中体验放松的音乐,进行生物反馈训练,达到放松效果的同时,学习控制情绪。学校要各部门联动,在各二级学院建设心理辅导站,每个心理辅导站建设一个舒适的心理活动室,配备心理书籍、音乐放松系统等,给学生一个安静的开展心理自助的空间。学校心理中心还可联合图书馆创设一个舒适放松的心理成长环境——“心理氧吧”,提供心理图书阅读、心理电影赏析、心理沙龙等,还可作为学生互助小组活动的场所。
(四)以网络为媒介,搭建丰富有效的心理自助平台
1.建设在线心理资源库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了解心理自助方法的途径主要是课堂、网络和书籍,课堂依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阵地,这凸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重要性。然而传统的线下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课时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对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需要。网络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便利,建设在线心理资源库,使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这是对线下课堂的有效补充和拓展。在线心理资源库的建设内容可包括大学适应、恋爱情感、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情绪管理、人格完善、学业规划、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资源,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全面补充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体系。学生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在讨论区发布学习困惑和学习思考,借助朋辈的力量,实现心理自助。
2.开展网络心理咨询
传统的心理咨询多为线下的面对面咨询,面对面咨询的好处在于可以更好地通过来访者的表情、动作、语音、语调等反应获得更多的咨询信息,因此线下的面对面咨询依然是心理咨询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心理咨询因其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应运而生。随着网络心理咨询蓬勃发展,心理咨询人员应对网络心理咨询的伦理和操作有进一步的规范。对于一些对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有疑虑,不愿走进心理咨询室,或者只是存在一般心理困惑的学生,他们可以通过QQ、微信、邮件等网络的形式咨询。高校开通网络心理咨询通道作为线下面询的补充,应该在开展咨询前对来访学生的问题初步筛选,简单问题可网络解答,对于复杂心理问题则建议来访学生预约面询。
3.搭建校园心理网站
学生存在着心理自助的需要,希望通过心理自助平台获取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问题,最终自助解决心理问题。学校要以此为目标,搭建一个集心理知识、心理测试、答疑解惑、心理树洞、活动信息、咨询预约等内容为一体的校园心理网站。学生可以通过校园心理网站获取心理知识,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获得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可以通过网站提出自己的困惑,也可以在心理树洞专栏留下自己的心声,抒发情绪。
4.运营心理微信平台
微信软件在当代学生中拥有广泛的用户,借助微信平台开展心理健康宣传与教育,能起到广泛的辐射作用。在调查中发现,对于心理自助信息的获取,学生更希望通过微信的方式推送,其次是QQ 和其他手机APP。可见,建立微信平台是心理自助推广的有效途径。应设立一个具有本校特色的心理微信公众号,发布学生关注的活动信息,推送科学有效的心理自助方法,也可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的优势举办形式多样的心理活动,如通过打卡小程序开展习惯养成类活动,通过“心理书籍阅读21 天”活动学习心理知识,通过“我的一天三事有幸”活动养成积极的思维习惯。
5.运用心理测试平台
学生希望通过心理自助平台进行自我探索,了解自身心理问题,这需要有专业的心理测试平台。调查发现,学生对自身心理状态、思维方式、情绪反应、性格能力等方面的自我探索更感兴趣。他们希望心理自助平台提供的心理测试涉及自我意识、人际关系、性格倾向、抑郁倾向、焦虑状态等方面内容。81%的学生希望平台提供自我意识测试,其次是人际关系测试和性格倾向测试。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对自我探索的需求。高校应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专业便捷的手机心理测试平台,开发心理健康、情绪情感、人格等类型的心理测试,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探索的自助需要。
(五)丰富学生心理自助活动
心理中心可利用现有资源为学生提供活动便利,比如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素质拓展、心理沙龙、心理剧等活动,或者定期组织开展专题式的心理活动,包括自我意识、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恋爱发展、学习困惑等内容,招募有心理成长需要的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团体的活动中获得成长,达到自助的效果。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渴望通过心理自助平台获得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方面的困惑,从而解决心理问题。
(六)创建自助管理团队
学校可成立大学生心理协会,集中一批对心理学感兴趣,渴望了解自我、完善自我、服务他人的学生,为学生提供成长的平台。可在心理协会中发展一批学生骨干,组建一支专业的自助管理团队,充分发挥学生团队的力量,由学生团队负责活动策划组织、功能室管理、网络平台管理等工作。心理中心要对这支自助管理团队进行专业培训,培养其管理能力、活动策划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文案编辑能力和心理专业素养等,对团队开展的工作进行指导和审核。学校采用自助管理团队进行管理的模式,一方面,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学生团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另一方面,学生站在自身的角度,更能理解学生团队的需要,同龄伙伴之间可以很好地发挥朋辈互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