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种植紫花苜蓿前景与思考

2021-12-31索南才让徐成体

青海草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豆科饲草苜蓿

拉 旦,徐 可,索南才让,徐成体,王 伟

(1.青海省饲草料技术推广站,青海 西宁 810008;2.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青海省草地可利用面积4 191.72×104hm2,其中高寒草甸类占全省天然草地面积的60.68%,优势种有莎草科嵩草苔草,禾本科早熟禾、羊茅披碱草及菊科、豆科等植物。牲畜及野生动物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等牧草为食源,豆科植物虽有19属187种,但除去有毒、有害、有怪味的不食草外,草食畜喜食的豆科牧草种类少,并且分布零星、低矮,利用价值较低。加之省内冬春季漫长,牧草枯黄期长,饲草营养价值变低,粗蛋白含量只有鲜草的30%左右。因此,牲畜饲草蛋白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而豆科牧草因其富含蛋白质、钙及多种维生素,饲用价值及营养价值均优于禾本科牧草,加工成青干草、青贮后的草产品能切实解决饲草不足、蛋白缺乏和畜产品质量不高的现状。所以,省内积极引进优质豆科牧草,并在各地种植,取得了显著成效。

1 青海省紫花苜蓿种植现状

为了有效解决青海省天然草地植物中豆科牧草缺乏,草地质量不高的问题,省内各地积极探索豆科植物种植技术,科研人员对省内广布野豌豆、箭筈豌豆、白花草木樨、黄花草木樨、杂种车轴草、格兰氏三叶草、紫花苜蓿、高山豆、百脉根、羽扇豆等多种野生豆科植物在高寒地区进行了引种栽培试验,但由于野生的豆科种子采集难度大、种子硬实度高、发芽率低等原因,引种试验效果不理想。

2018年开始,通过奶业振兴-高产苜蓿种植项目支撑,逐步在全省适宜地区推广种植豆科牧草紫花苜蓿。紫花苜蓿作为豆科苜蓿属多年生植物,被誉称为“牧草之王”,具有蛋白含量高、饲草产量高,品质优良的特性,是世界上栽培历史悠久,栽培面积最大的豆科牧草。截至目前,青海省主要栽培品种有耐寒品种:龙牧801、草原1号、图牧2号、甘农1号、阿勒泰、北疆等,国外品种如苜蓿王、金皇后、阿尔冈金、巨人等;耐旱品种:草原1号、草原2号、图牧2号、北疆、阿勒泰等;高产品种:中苜1号、中苜2号、公农1号、龙牧801、龙牧806、甘农3号、新牧3号等。主要种植地区在海西州的德令哈市、都兰县、乌兰县,黄南州的尖扎县,海东市的民和县、乐都区,西宁市的湟中县、大通县等。据行业不完全统计现种植面积保持在0.93×104hm2左右。

2 青海省种植紫花苜蓿前景

2.1 种植面积及产量潜力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省有撂荒地面积4.93×104hm2,退耕还草面积达1.93×104hm2,农闲田0.53×104hm2,粮食低产田2.38×104hm2,加之近两年来因市场原因缩减的枸杞、藜麦等种植区域,可种植饲草面积达百万亩以上。如果能充分利用全省现有资源,大力发展饲草种植,采取复种、套种等方式种植紫花苜蓿,种植面积可达到3.33×104hm2,平均按收割两茬,亩产鲜草2 000 kg计,可收获100×104t鲜草,可以在半年全舍饲情况饲喂牲畜139万羊单位。

2.2 发展多种经营潜力

据报道,紫花苜蓿不仅是饲用价值较高的优良饲草,还含有多种有益人类健康的独特生物活性物质,有降低胆固醇和血脂、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调节免疫、抗氧化、防衰老等药用价值,而且作为蜜源植物具有花期长、品质佳特点,如果能引进切叶蜂等蜜蜂进行授粉,不但能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对推动省内蜂产业发展也具有开创性意义。

2.3 土地改良及社会效益潜力

紫花苜蓿在柴达木盆地盐碱化严重、土壤贫瘠的弃耕地种植,可有效增加土壤中氮含量,促进土壤中有效钾的转化,增加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降低盐含量,促进微生物菌落形成,对改良土壤的作用明显。种植紫花苜蓿不仅能改善土壤结构,对保护生态平衡,防治水土流失,节约粮食精料,改变青海省粮经饲三元产业结构、带动种养结合、增加群众收入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3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1 苜蓿种植专业化 规模化 集约化程度低

相比临近省份甘肃省紫花苜蓿种植面积63.33×104hm2,苜蓿草产品加工企业近70家。而青海省种植面积仅0.93×104hm2左右,且大都靠项目支撑发展紫花苜蓿种植,种植户把苜蓿作为商品开发意识淡薄,新技术、新成果应用举步维艰。以苜蓿草产品为主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产业链条短,苜蓿草深加工滞后,导致苜蓿草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类型少,商品率转化低等问题。

3.2 机械化程度低 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紫花苜蓿从种植、收获、加工、运贮等过程,没有专业的机械设备,特别是适合省内荒山、荒坡和砾石土壤等特殊地理地形的机械缺乏,所使用机械都是农业机械改造,没有专业机械,造成劳动效率低、生产成本提高;加之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收储、加工厂房紧缺。这些短板满足不了紫花苜蓿生产全过程对机械和设备的要求,极大的制约了全省紫花苜蓿种植进展。

3.3 栽培技术落后 种植结构单一

表现在栽培前对土壤营养成分分析不够,施肥不进行测土配方,不对种子进行有效处理,田间管护不到位,杂草、虫害不能及时进行防除,刈割时间不统一,收获不科学,加工方式局限于青干草和青贮两种方式,鲜有草粉、草颗粒草产品制作。种植时多采用单播,很少与其他农作物实行间作套种,土地资源不能充分发挥潜力。

3.4 科技投入少 科研 推广 种植环节链接不够

由于省内没有专项科研经费用于紫花苜蓿生产投入,研究紫花苜蓿方面,与其他省份差距巨大。参考中国知网统计分析:2000年至2020年,关于以紫花苜蓿主要主题研究进展类文献1059篇,其中,研究进展类文章19篇;初步研究类17篇。而关于青海省紫花苜蓿研究进展类材料尚无报道。机构改革后,由于职能分工不同,推广饲草种植单位人才流失,经费短缺,未能在各地开展有科技含量的推广种植工作。种植户在种植过程缺乏科学指导,管理粗放,一遇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影响,雨季倒伏减产、春季根部腐烂绝收现象屡屡发生,种植户即在经济方面损失惨痛又挫败了种植紫花苜蓿的积极性。科研、推广、种植环节不畅的问题亟待解决。

4 紫花苜蓿产业发展建议

4.1 加强紫花苜蓿种植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加大对苜蓿产业发展的项目资金支持,提高苜蓿生产加工机械、收储补贴标准,同时将全省紫花苜蓿种植纳入国家专项发展项目。

4.2 加强机械选型研发

积极引进筛选适宜在面积小、坡度大的浅脑山地区进行饲草种植、收割和加工的小型农机具,以解决饲草生产加工机械化程度低下的问题。

4.3 优化扶持加工企业

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对现有种植紫花苜蓿大户及企业进行技术设备升级换代,培育和扶持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苜蓿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苜蓿产业稳定发展。

4.4 建立科研 推广 种植环节联席机制

科研单位做好前期研究和科技储备;推广单位加大新技术、新成果推进工作;种植户加大种植科技含量,科学合理安排生产。各环节主动作为,紧密联系,发挥协作优势,打破各自为阵、部门封闭局面,深入探索建立健全科研、推广、种植联席机制,打造紫花苜蓿种植、加工一体化平台,为青海省大力推广紫花苜蓿产业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豆科饲草苜蓿
加快推进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
又到苜蓿飘香的季节
不同种植区陇东苜蓿营养价值的比较研究
苜蓿的种植技术
科学家破解豆科植物幸存“密码”
饲草生产机械化与草原畜牧业发展研究
不同饲草饲喂西门塔尔牛效果分析
中国豆科观赏乔木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要造就一片草原……
青岛崂山豆科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