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视阈下校企共建多元产教融合高端平台研究
——基于苏州智能制造产教融合联合体的创新实践

2021-12-31唐祥金成秀萍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联合体双高产教

唐祥金,成秀萍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a. 对外交流与校企合作处; b. 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系, 江苏 苏州 215104)

0 引 言

被业内视为职业教育领域“双一流”建设的国家“双高”计划,是继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等几轮大的改革项目之后,对整个高职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总体设计,也是“牛鼻子”工程,旨在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1]。贯穿“双高”建设始终的主线是更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培养和更有质量的人才供给,关键是共筑多元产教融合高端平台[2],共性的难点是如何“多元”投入和多方协同,助力产业链和专业集群携手向“高端”攀升,“多元”是手段,“高端”才是目标。江苏省教育厅和财政厅2019 年开始一次性遴选、分批次培育100 个省高职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并引导院校及其主管部门、行业企业等多渠道投入和配套支持,为扶优扶强2021 年启动的144 个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和11 个培育项目而提前谋划。近年来,苏州将职业教育列入城市发展规划和各类产业发展规划,由市发改委、工信局和教育局等部门联合组建了包括“苏州智能制造产教融合联合体”(简称联合体)在内的首批4 个千亿级产业产教融合联合体等高端平台,在强化与政府、智能制造产业深度对接,建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智造领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本文拟以苏州智造产教融合联合体的创新实践为例,探讨多元产教融合高端平台的深度协同合作策略,以期为引领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新格局和全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参考。

1 智能制造产教融合联合体及其特点

支撑地方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应然价值取向。强化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尤其是与智能制造产业的精准对接,是职业教育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直接体现。因此,建构起“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命运共同体[3]成为关键。以苏州智能制造产教融合联合体为例,该联合体是以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为首要目标,聚焦智能制造产业和国家“双高”计划,协同政行企校多方之力共建形成的[3]。

该联合体的特色之一是“小而深”。联合体平台共有11 家成员单位,包括6 家企业①6 家企业分别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单位苏州创元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产教融合型企业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牧野机床(中国)有限公司和科创板上市公司苏州绿的谐波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和5 所职业院校②5 所院校分别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首家省市共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常熟理工学院、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及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其中,6 家地标型名企居于需求侧一方的产业链高端,深耕苏州“智能工厂”技术领域,对源自“智能车间”的真需求和新产品、新工艺、新流程的真问题,能第一时间反馈给作为供给侧一方的高水平专业集群,可在校企“同频共振”中引导联合体内院校融入该千亿级产业,深耕专业领域,顺应企业技术更迭。5 所驻苏院校抱团打造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形成了从中职、高职到本科院校有效衔接、贯通培养的职教支撑体系。

该联合体的特色之二是“小而特”。联合体坚持以“小而特”共建项目为抓手,以推进联合协调专业设置、联合制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联合优化课程体系、联合共担“育训结合”、联合共推“产学研训创”一体化、联合共助“引入”“输出”并举的“六联合”为目标,加强校企“双主体”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协作,锚定“苏州智能制造”千亿级高端产业的定位,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筑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共建共赢”的深度合作平台[4]。

2 多元产教融合高端平台的建设路径——以智能制造产教融合联合体为例

2.1 联合调整专业设置:增强与产业的适应性

产教融合要达成产业与教育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专业产教深度融合是核心,这也是联合体政行企校多方协力共建的方向。产教融合联合体的根脉在产业,因此,应针对产业发展的前沿实际,动态优化专业群结构,增强专业与产业的适应性。苏州智能制造产教融合联合体依据国家“双高”计划凸显“高”、彰显“强”、体现“特”的顶层设计,不断加强专业协同、校企协作、跨界整合,持续增进与苏州千亿级产业的契合度[5]。以联合体牵头单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学院聚力工业特色和工科优势,聚焦智能制造技术领域,先后增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机器学习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服务、智能产品开发与应用、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等15 个新专业,升级改造了高端数控设备维护、智能工厂物流等多个专业,撤停了5 个老专业。同时,校内各专业聚焦服务面向和前沿走势,对接联合体内龙头企业,对标国家“双高”建设要求,综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带来的新需求,共同进行专业论证、专业改造和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建设,不断提高专业与产业的适配度和专业建设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2.2 联合制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与企业岗位需求的适应性

全力共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质升级是增进与日新月异的产业发展需求契合度的固本之举,也是多方协力涵养育人生态的强基之策。在面上,组建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面向“智能产线”主体岗位总体要求,量身定制专而精的人才培养方案。在点上,针对“数控机床技术”专业五年制项目,联合体内校企共同调研该领域高端人才需求和“00 后”学生个性差异、多元化特点,研制并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协同指导学生学业、就业、创业。企业将产线上最先进的机床搬进实训室,校企双导师团队做给学生看、带着学生做,学生在校企文化的共同熏陶中做中学、学中做。经培养,80 %的订单班毕业生留企发展,他们“入得了岗、上得了手、吃得了苦”,基本上都成长为生产技术骨干和班组长。联合体内企业经此获得一批批适合岗位需求的“准员工”,提升了持续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积极性。牧野机床于2020 年3 月入选“江苏省第一批产教融合试点企业”;学院“数控机床技术”专业也在联合体协同共建中发展成市级品牌专业,并继续以此为核心专业创建江苏省五年制示范性专业集群。这种实现了校企共赢的“高水平”共建,是对“双高”建设所追求的“高水平”内涵的有力诠释[6]。

2.3 联合优化课程体系:增强与岗位任务需求的适应性

人才培养方案是“纲”,课程体系是“目”,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育人。所谓“纲”举“目”张,应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之“纲”,联合优化课程体系之“目”,针对岗位需求共育职业人、技术人。一直以来,制造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追求“大而全”,与“专而精”的职业能力要求相脱节,导致部分毕业生难以精准对接具体工作岗位。联合体内的博众精工与学院共建企业学院——博众精密制造学院,建设“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紧扣“数控机床功能控制能力”主线并参考职业技能资格鉴定标准,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基于工作过程共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基于博众精工等典型企业的典型产品,校企专业团队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合作开发与岗位技术技能相对应的典型教案和校企“双元”教材、新型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等。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根据岗位任务需求动态调整,全程对接行业标准、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理论讲授坚持以必备和够用为度,兼顾“智能产线”师带徒和学生(徒)自主学习之需,并施之以基于岗位需求特性的过程性、项目化、小组式等多元评价。联合体内另一家省产教融合型企业汇博机器人与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联合开发了以课程模块为主体的典型性、多样性和专业指向性的特色课程体系。实践表明,校企联合优化课程体系,既能让学生练就岗位任务所必备的一技之长,又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备的家国情怀和大国工匠精神,还能为莘莘学子“有业就、好就业、就好业、高端就业”创造更精准的岗位选择机会,同时将“人人皆可成才”“以学生为中心”“干一行精一行”的育人观落到实处,为联合体共建和“双高”建设迈向“地方离不开”的目标夯实基础。

2.4 联合共担“育训结合”:增强与任务技能需求的适应性

专业与市场联系最直接,与人才培养关系也最密切。产业链高端企业是专业人才刚性需求的订制者,也是联合体受益者之一。因此,校企联合采取“育训结合”方式,增强专业教育与任务技能需求的适应性,是满足人才培养刚性需求的有效保证。联合体内汇川技术等省产教融合型企业,依托与学院共建的苏州市优秀企业学院汇川机电学院,并就近联合常熟理工学院共同开展“机电一体化技术”“3+2”贯通培养项目,以订单式分段培养和工学结合方式为主,辅以“识岗”“习岗”“顶岗”等三岗实践,在专创融通育人中提升了对接任务技能需求的契合度,在适应和支撑发展中增强了与“智能车间”岗位的适应性,最终实现校企合作共赢。常州对参与“3+2”项目的高职院校,给予50万元支持;对支持“3+4”“5+2”等分段联合培养项目的本科院校,给予每个项目最高10 万元支持,这些举措也激发了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等多方共同投入的积极性。

联合体内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依托优质专业优势,与市属大型国企创元集团合作开设“新能源汽车”等多个与当地产业布局吻合度高的五年制专业,有效提升了专业服务发展能力。学院也牵头面向该集团及其旗下10 多家企业,共建“创元社招班”项目,既顺应了创元学员在职攻读大专学历和企业“技能跃升”、国企产业大军转型等多方需求,也赢得了政府、行业企业、家庭社会等多方参与和支持。联合体内国家重点职业(技工)学校还联手学院及常熟理工学院,长期与牧野机床、博众精工等龙头企业共担“学历互通、证书互认”等岗位培训、继续教育、考工考证和职工技能大赛等项目。

实践表明,联合体采取的“育训并重”“长短结合”联合共建模式,既坚持以生为本,努力让学习者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又兼顾企业一线的内在需求,赢得行企和社会广泛支持,最终带动其他成员单位更紧密地汇聚于联合体,实现“合作共赢、互惠互利”且行稳致远。

2.5 联合共推“产学研训创”一体化:增强与技能人才需求的适应性

随着职业院校功能从人才培育向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延伸,推进“产学研训创”一体化育人,成为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是孕育职业教育的根源,职业教育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动力。“职业院校最希望从企业那里获得的,应该是企业对人才培养过程的参与。所以应该把校企合作的国家制度建设聚焦到如何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上来。”[7]

联合体追踪“苏州智造”千亿级产业前沿,以高水平专业集群助力数控专业团队与牧野机床、工业机器人专业团队与汇博机器人、机电一体化专业团队与汇川技术等联合体内公司共筑“智能产线”工匠育训中心、教师实践工作站、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产教融合集成平台,直面区域、行业、企业重点科技领域和“智能产线”的真问题,做真研究、出真成果,或流程再造,或工艺改进,或新品研制,或技术推广,或成果孵化,在联手解决企业燃眉之急中切实推进“岗课赛证”融通和“产学研训创”一体化育人,补齐社会服务上的不足和技术创新上的“短板”。

实践证明,通过针对企业需求的科技攻关和“产学研训创”一体化育人,能真正实现“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从而把牢科研方向、增进技术积累;以接地气的产学研成果反哺教育教学,可把准技能人才需求、练就结构化“双师”团队;合力打造的联合体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供给源、未来“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成长摇篮,为突破“作而不合”“合而不融”的产教融合瓶颈提供参考样本。

2.6 联合共助“引入”“输出”并举:增强与人才国际化需求的适应性

联是手段,合才是目的。高质量的教育是开放多样的教育,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比较思维[8]。因此,高水平专业集群建设只有坚持与产业链高端企业联手,政行企校结伴“走出去”并持续加快和扩大对外开放,才能增强“双高”建设与国际化人才需求的适应性。

处于联合体需求侧的牧野机床、汇博机器人、博众精工、汇川技术等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大多拥有国际化资源和优势,既能扎根中国大地抓发展,又能坚持“看着世界地图做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联合体下设专业国际化建设专委会等5个分支机构,紧密对接这些“走出去”企业,携手迈向世界智能制造业高端。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工业园区技工学校等在校企共建五年制示范性专业集群和领航学校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入”西门子NX CAD/CAM 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AHK 切削机械师认证、Oracle OCJP 和 Oracle

OCJA 专业认证等国际通用的优质资源,合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产业大军。学院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打造苏轴精密制造学院、汇川机电学院等企业学院平台,与联合体内深度合作企业联合招收并以学徒制共育南非留学生,助力输出南非学徒班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双语课程和教程等,为长三角一体化、为“走出去”的京东方集团等苏州智造企业培养和输送专业国际化人才,实现“国际可交流”的共建目标[9]。实践证明,通过联合体平台对接产业链高端企业,可充分发挥其国际化资源与优势,协同产教融合创新发展。

3 结束语

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职业院校应积极抓住机遇,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双高”专业集群及其高端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为抓手,努力培养适应新兴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效增进服务发展的能级,真正以行业企业离不开的贡献率证明施行类型教育的现实价值。实施产教融合联合体育人,可实现产业更高质量的发展,增强产业内龙头企业的“获得感”,促进高水平专业集群建设“有为”“有位”,充分发挥产教融合联合体在“双高”建设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联合体双高产教
“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推进“三教”改革研究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说高教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EPC总承包模式下联合体合作体系构建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湖北省智能建造科技创新联合体成立
对于联合体EPC总承包模式下成本控制的得与失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