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大学生培养路径

2021-12-31王春懿李广宇

科学咨询 2021年29期
关键词:大学生能力发展

王春懿 唐 晶 李广宇 刘 娜

(辽宁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6)

终身发展是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转向。探讨本科教育改革尤其是大学生培养模式的改变,离不开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自1972年,“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由埃德加·富乐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首次提出,即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针对终身学习的讨论也日趋热烈,甚至有许多学者认为终身学习将是21世纪最值得研究与关注的前沿课题。终身学习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以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理念与目标下,终身学习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建设中具有了新的意涵,而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研究作为终身学习研究的重要分支,也理应重新定义其时代意涵。

一、我国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要义

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本科阶段,通过政府、社会、学校、教师等提供的支持和帮助,实现自主且自洽的有意义的学习,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随时随地克服新困难、解决新问题,持续学习新知识、提升新技能的能力。强调了以下几点要义:一是基于大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大学生的个体学习权、自主选择权,重视学习者的需要意识和参与意识。二是主体的转移。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政府、社会、学校、教师等为客体,是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外在力量。三是时间的阶段性和延续性。不同生命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对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时间进行界定,体现了这一阶段发展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确了终身学习能力是具有延续性的,将作用于人的一生。四是其目的在于培养能力,学会生存,适应社会变化。大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正在成为一种主观的重要的生存责任,也正在成为其在未来社会中的一种生存方式。

二、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意义

(一)为大学生未来发展提供赋能

本科阶段是“应试教育”逐渐向“实用教育”的重要过渡时期和环节,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青年期社会化的关键节点,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具体任务是如何适应个人角色的转变,从单一的校园生活向社会生活转变,从被动学习知识到主动掌握知识的过程。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顺利完成青年期社会化的过程。现代知识日新月异,大学生只有在本科阶段掌握了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不断做好知识更新,将持续性的学习贯穿一生,才能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领域更好地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需要,提高生存和生活质量。

(二)高校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高校的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不仅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教育体系的“龙头”,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指出,本科生要有广博精深的知识储备,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尤其要具备更新知识即自学或持续学习的终身学习能力。这意味着随着知识经济及网络时代的到来,高校的功能正在被重新定义,高校绝不是为大学生提供终结性教育的主要场所,而是着眼于大学生未来生活、生存与生命的,为大学生提供持续终身发展能力的重要阵地。

(三)拓宽终身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研究视角

人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研究价值,每一个阶段的教育也都有其特色,而终身学习则是人生每一阶段的学习和教育的总合。在终身学习的视角下,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有交集的。大学生在本科阶段所锻炼掌握的学习能力,也必将在未来成为成人学习群体、社区群体、老年学习群体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对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展开研究,找寻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契合点,不仅能够促进终身学习实践的开展与完善,而且能够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

三、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路径

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从发展的理念出发,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各方协同助力,将“终身学习”融入大学生学习的各领域各环节之中。宏观上来看需要政府部门及学校政策引领与教育改革的创新,微观上来看需要教与学的参与者,尤其是学习者具有深刻的认识、正确的态度并付诸实践。

(一)注重顶层设计,改革高校教育体制机制

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建立发展首先需要对高等教育制度与体系进行顶层设计,从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终身学习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明晰政府、高校、社会在知识生成中的职能定位,推动终身学习系统化落实机制的建立。一方面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划,在高校教育体制转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评价评估监测等多个方面做出指导规范,为高校实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提供基本依据。[1]另一方面应充分尊重高校的独立办学自主权,避免出现以行政权力过度干涉高校人才培养的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健全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上已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我国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进程不断加速,在未来的政策和规划中,一定会愈发强调终身发展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以进一步指导和改进高校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方式。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打造终身学习的校园环境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与基础,抓好本科教育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实质上与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强调的内容是一致的。[2]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才的具体实施主体,要按照政策和规划要求,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为导向,从手段、方法、理念等角度进行变革,优化大学生培养方案。

具体来说,高校要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定制符合自身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3]在课程选择上,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在注重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将通识教育纳入课程选择范畴。在需求服务上,尊重大学生个体化差异,坚持为学生提供精细化、精准性教育服务,处理好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优化教师队伍管理,建立教师持续专业发展机制。[4]在治理文化层面上,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实现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在学习空间上,利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科学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资源配置整合上,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建立高校、政府、研究机构、企业多元主体之间的立体化合作机制,形成产学研合作共同体,为学生搭建教育实践平台。在信息化建设上,升级学校智能化硬件基础设施设备,提高师生教育信息化素养与能力。[5]总之,坚持学习者为中心,创新运用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壁垒,营造校园终身学习的良好环境,使大学生的学习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任务的基本途径,课堂是培养大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学习的主阵地。随着当代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6]大学课堂不再局限于封闭空间内的正式学习场域之中,翻转课堂、颠倒教室、学习共同体、走班制、远程教学、人工智能协调教学等创新的混合教学模式逐渐兴起,5G智慧教室、虚拟现实、可视化的悦趣化学习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教与学逐渐向在线化和同步化转变的趋势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脚手架”的作用,转变教学方式,使得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激发。[7]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树立现代化的终身教育与学习理念,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关系,了解、尊重和认可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无论是传统的课堂还是基于现代科技混合式的创新网络课堂,教师都要坚持学生为中心,注重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搭建支架式的学习网络,注重构建类知识的应用场景,增加生长类知识的模块,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其次,教师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契机,利用数字化学习情境,发挥个体在学习方面的特长和潜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和兴趣。[8]最后,教师在教学评定上应采取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自评、他评、互评等多元的评价方式,综合看待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的取得的进步和发展的能力,从而增强大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促进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四)丰富学习的方式,树立终身学习新认知

大学生在本科阶段首要任务是学习,更重要的任务则是学会学习。信息化时代和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促使社会和高校加速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和学习支持,学习不再仅是简单的接收、训练与结果,而是向知识境域化、供给多元化、模式多元化、资源共享化转变。[9]学习方式和载体的改变对大学生的认知和动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和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大学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新认知,在课内外自觉地尝试和锻炼自身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探索式学习的能力。还应养成积极的终身学习态度,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走出书本,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学术讲座、科研项目、课题研究、社会团体、各类竞赛、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活动。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只有成为活跃的学习主体,大学生才能真正具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的终身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大学生能力发展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