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背景下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室信息化建设研究
2021-12-31钟耀军
钟耀军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430)
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高职院校同样肩负着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学重任,而高校实训室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辅助作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还能提升他们的实践技能。基于此,高校应将建设实训室工作提上日程,增加对实训室建设的资金投入,引进先进设备、增加设备数量,以此来满足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基础需求,并有效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1]。但是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很多院校在建设信息化实训室的过程中仍面临一定的建设困境,为此,高校应需要积极探索在互联网背景下提升轨道交通专业信息化实训室建设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现阶段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实践性较强的轨道交通专业存在实训室管理规模大、管理难度高、管理人员紧缺等问题,实训室建设问题变得更加急迫和尖锐,以下就现阶段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室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室设备管理困难
很多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较为精细,容易使得学生就业渠道较窄,并不利于他们的日后的岗位竞争。其中所建设的实训室也多是针对多个专业开设的,使得实训室教学设备多样繁杂、教学内容广泛,涉及有不同专业的师生。其中以分析轨道交通实训室为例,其中为满足铁道运输类专业的教学需求,实训室不仅包括铁道机车、复兴号模拟驾驶器以及综合检修实训设备,还有铁道信号实训设备以及轻轨电车模拟驾驶器,这些精细的实验设备与仪器给管理人员带来了繁重的管理任务,工作量较大、管理难度较高。并且现阶段,多所院校仍聘请管理人员来进行设备管理,人工化管理模式存在管理效率低、工作不全面、精细度不足等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信息化、数据化、自动化管理体系,使得在进行实训室及设备的使用管理、维修更换、登记记录等管理工作时的效率较低、方式单一,最终导致实训室管理水平滞后,信息化水平不足,无法有效提升实训室的利用率。
(二)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室学生管理困难
高职院校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在参与实训活动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负责管理学生安全和实践环节。但是所属高职院校在组织实训专业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时并未对其进行专业、科学的指导,安全教育工作也不到位[2]。现阶段,在院校领导的督查下,部分专业的实训安全管理模式正处于改革中,其中将开展实训安全知识讲解、制定实训室安全管理制度纳入到了工作范围内,并结合本校实训开展现状编创实训指导书,以此来提升实训专业参与实训活动的安全系数。其中有些教师会在实训项目开展之前向学生讲解实践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实验仪器使用方式、物品存放方式,并向学生介绍安全管理制度的具体条例,但是很多教师无法及时获取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信息延迟,可能无法及时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一方面则是实践环节管理,与室内教学相比,在实训室参与实践学习的课堂管理难度较高。其中在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下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实践动手操作中,期望能够在实践练习中实现工学结合,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但是根据笔者调查发现在实训室内的学习氛围比课堂氛围差,学生容易在实践操作中分散注意力、散漫无纪律,甚至还有的学生存在摸鱼的心理。另外一般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将实践结果总结成书面报告的形式,这种评价方式也增加了学生作弊的可能性,并不能有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三)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室利用率较低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并未全面开放实训室,教师与学生需要完成提出申请、领导审核、批准使用等环节才能够获得实训室的使用权限,其中一般都是在领导视察、课程所需的情况下才获得准许资格,进而使得实训室的使用效率较低,并未发挥其自身的辅导作用。很多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实训内容也较为陈旧和单一,进而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练习多是浮于表面,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其中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在参与实训活动时需要提前预习理论知识,并整理好笔记要点,使得实践学习任务能够顺利完成。这种实训模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将其运用到实践操作中,但是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与创新,学生无法进行创新实训操作,进而无法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力和联想力,无法充分体现实训室的使用价值与辅助作用,也无法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二、信息化技术运用于轨道交通专业实训教学的优势
(一)为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现阶段高职院校所招收的学生逐渐向“00后”群体靠近,该新生代学生所处的生长环境与之前有所不同,多是在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其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与其他时代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新生代高职学生接触网络技术较早,亲身体会到互联网技术传播快、体量大的特点,并对一切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同样对新兴事物的接收能力也比较强。若高职院校能够将信息化技术与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深度融合,将先进的思想观念引入课堂,能够有效增强人才培养模式的趣味性和新颖度,进而推动人才培养的质量。比如轨道交通专业教师可以将现下最流行的二维码引进到人才培养模式中,让学生通过扫码来获取实训室的安全教育内容,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学生的阅历。借助信息化技术来革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积极地学习和了解安全教育知识,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相关问题来检测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为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高职院校轨道交通专业教师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制定健全的评价体系,即通过搜集学生信息、分析其信息数据来为教师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有效依据。针对教师而言,可以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来改善培养方式、调整培养计划,从而优化培养效果;针对学生而言,学生可以通过实训评价中反馈的信息来查漏补缺,进而及时转换思维、调整职业生涯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后续实训内容,以此来取得更好的实训效果。很多高职学生在参与轨道交通专业实训课程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很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探索与研究中。除此之外,学生并未形成及时提问、敢于质疑的良好实训习惯,对于那些难懂的内容也不如深究,教师也无法及时获取学生的掌握情况,基于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及时获取学生的实训情况,可以通过问卷调查、阶段测试来了解学生的实训进程,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的培养工作。
三、互联网背景下构建轨道交通专业信息化实训室的有效措施
很多高职院校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信息化实训室建设举措,使得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室设备管理困难、学生管理困难、利用率较低,并不能有效发挥实训室的作用与价值,基于此,高职院校应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积极探索构建轨道交通专业信息化实训室的有效举措,以此来提升实训室信息化管理水平,满足师生实训操作需求。
(一)开展信息化设备管理
为了给轨道交通专业的师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高职院校应由人工化实训管理逐渐转向信息化实训室管理模式,使得实训室及设备使用登记、查询和交还等管理环节变得高效起来。为此,高职院校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和专业实训需求来开发实训设备管理系统,将设备信息、使用情况和借还信息录入到计算机中,以此来提高实训室设备管理效率。
(二)落实信息化学生管理
院校交通轨道专业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终端平台来开展“安全知识在线学习”“安全知识在线测试”,从而及时掌握学生对实训室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后续开展安全教育提供参考[3]。其中教师开展安全知识在线测试能够帮助学生回顾知识要点、掌握操作细节,从而有效内化所学知识与技能。
(三)积极建立开放式实训室
高职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室的使用率,对师生全面开放,使得学生能够按照自己情况来进行实训操作练习,充分发挥实训室的有效性,提升技能和专业素养,为后续学习与就业奠定基础。基于此,高职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信息化平台来提送实训指导资料,使得学生能够自主了解和学习实训设备的操作信息;并给学生建立独立的信息账户,将每次进出实训室的信息记录在案,以此来保证实训室的安全;另外学生在开展某项设备的实训操作之前应先登录个人账号,进行安全教育测试,在考核通过后方能获取设备使用权;教师需要时刻观看学生的实训活动,及时给予指导和意见,并保证学生的实训安全,充分发挥实训室的辅助作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发展趋势,高职院校交通轨道专业应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构建轨道交通专业信息化实训室,其中可以通过开展信息化设备管理、落实信息化学生管理、积极建立开放式实训室来满足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基础需求,并有效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