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效用、条件与路径: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研究

2021-12-31林心杰张雪薇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雨花育人精神

林心杰,张雪薇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

高校育人实践应放入一定的历史文化当中,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引领,使大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进而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并积极践行。雨花英烈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类型,它形成于共产党人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蕴藏着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质和革命斗争精神,彰显了革命先辈始终不忘的初心与使命,而且承载着红色的历史记忆和革命的光荣传统,蕴含着宝贵的高校育人实践资源,对高校育人实践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效用: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的重要意义剖析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指出:“雨花台烈士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1]精准系统地把握雨花英烈精神的时代内涵,深刻认识雨花英烈精神,挖掘其红色文化价值与德育功能,对高校育人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高校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抵御不良思潮

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气神的基因内核,是人生前行的明灯和罗盘,决定我们的前途和命运。崇高的理想信念是雨花英烈精神的总抓手和核心要义。总体上看,我国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总体趋势不断向好,教育成效显著,但信息开放时代多元思想的碰撞与交锋,容易让不良思潮钻社会主义的空子,一些有害的价值导向造成大学生动摇了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了怀疑,出现了思想上的模糊、动摇和滑坡,如最近盛行的“内卷”“躺平”等关键词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盛行,都明显反映了部分学生存在奋斗动力不足、价值虚无的问题。雨花英烈精神作为红色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精神标识,能够为开展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发挥营养剂、黏结剂的作用。雨花英烈精神背后蕴含的历史事件、英雄人物、文物遗迹等,铭刻着雨花台历史发展进程中难以抹去的伤痕,折射着雨花台革命先辈身上矢志不渝的信仰和理想。通过对大学生开展对一系列雨花英烈精神的学习,如观看红色歌剧的展演、理论宣讲会、知识竞赛等,感悟革命时期先辈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高尚品质,从而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怀和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二)有助于高校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培育良好品质

《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明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逻辑理路,为大学生做到明德修身、正心笃志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高校道德建设的基本方向,有助于强化大学生道德认同、指引大学生道德实践,使大学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雨花英烈精神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可以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起到提升的功能,其凝结着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折射着共产党人的高尚人格,雨花英烈背后所体现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价值取向、精神内核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主题和价值导向的优质资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可以弥补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不足,并且可以使之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2]。雨花英烈精神教育通过榜样的力量感染人、影响人,雨花英烈的先进事迹以及所折射出的崇高行为和人格魅力对大学生无疑有良好的示范教育作用。依托雨花英烈精神内涵的丰富性和外延的广泛性,开拓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相结合的可行教育模式,并将经验推广开来,能够有效解决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走过场、做样子等形式主义问题,也能够弥补教育过程中学生参与力度小、教育内容枯燥、宣传效果较差等不足之处。

(三)有助于高校学生践行初心使命、发扬无畏精神

“眼见国家将亡,不应徒作书生,默默以终也。”“身可杀,而爱国热血不可消;头可断,而救国苦衷不可灭!”这是雨花台烈士金佛庄、陈原道的价值取向,也是他们不惧反动派的暴力威胁、不怕流血牺牲、不为利益所动,为革命事业牺牲的无言书。雨花英烈用他们的言行书写着先进青年的家国情怀,用他们的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他们身上折射出的价值取向,无疑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指明了方向。具体来看,一是将个人的前途命运融入国家、民族的未来。大学生要学会走出自己的“小天地”,把自己置身于整个社会中,置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找准自身定位,把个人的幸福得失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紧密相连,个人理想才能落地生根、扬帆远航。二是发扬无畏精神,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新时代面临新机遇和新平台,也迎来了一系列的新风险和新挑战,作为民族复兴的生力军和主攻手,大学生应该随时准备迎接国家和个人发展新征程上面临的新挑战,投入新的斗争。要敢于同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做斗争,有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的勇气,要不怕吃苦、敢于面对挫折,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锐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二、条件: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的客观要求解析

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实践,必须以坚持“三进”为基本原则,增强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的可行性;必须以坚持三全育人为基本方法,增强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的实效性;以坚持立德树人为基本目的,增强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的导向性。[3]

(一)坚持“三进”原则,增强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的可行性

“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以“三进”为基本原则推进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实践,有助于扫清认知障碍,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雨花英烈精神,让大学生深刻领会它的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和指导意义等,有利于进一步开展育人实践。其一,进教材是增强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实践可行性的重要前提。教材是课堂教学和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编纂一本好的教材无疑对增强雨花英烈精神的育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雨花英烈精神解读》一书对雨花英烈精神进行了详细解读,是目前所公开发行的重要著作。但是目前这本书并没有成为高校育人实践的普遍教材,所以关于雨花英烈精神的教材仍较稀缺。在没有新教材的阶段,教师们应该主动将雨花英烈精神全面地渗透进相应的教学内容里面,向学生具体介绍雨花英烈精神以及重难点内容等。其二,进课堂是增强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实践可行性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是育人实践最主要的渠道,也是大学生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优秀文化资源的第一途径。但无论是传统的“第一课堂”还是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都必须在教学内容中增加讲授雨花英烈精神相关内容的比例,这是将雨花英烈精神渗透到大学生心中,内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外化为自觉行动,做到知行合一的主要渠道。其三,进学生头脑是增强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实践可行性的最终目的。教学应该将雨花英烈精神的思想内涵、时代价值等传授给大学生,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理论修养、道德教养,不断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教师必须把“进学生头脑”当作高校育人实践的最终目标,并在这个目标上下足功夫、下好功夫、下实功夫。

(二)坚持三全育人,增强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的实效性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高校育人实践的科学方法和改革重点方向,也是深化“三进”原则的现实抓手,其目的在于切实提高育人实践的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能够形成运行有力、成效显著、系统完备的育人实践体系,为促使大学生有效接受雨花英烈精神的优秀资源提供重要保障。其一,坚持全员育人是增强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实践主体广泛性的客观要求。高校育人实践包括“教育者”和“受育者”两大主体,实践过程中既要解决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也要处理好其与专业教师、思政工作负责人的关系。只有不断要求“教育者”强化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的主体意识和育人责任的担当,推动“受教育者”增强参与学习雨花英烈精神的主动性、积极性,认真领会雨花英烈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才能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其二,坚持全过程育人是增强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实践时间延续性的客观要求。发挥雨花英烈精神的育人价值,要求做到全时贯穿育人整体过程。一方面,要将雨花英烈精神教育贯穿到学生成长发展全过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使雨花英烈精神的育人效果涵盖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保持连续性;另一方面,要将雨花英烈精神教育贯穿高校育人实践全过程,不仅要融入课堂教学,更要融入课外教学,不仅要融入书本教材,更要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建设全时性、全局性、全过程的育人机制。其三,坚持全方位育人是增强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空间覆盖性的客观要求。一方面,高校应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联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网上与网下多个维度,实现协同并进、综合融通的全域性育人景象”[4],通过各种活动并举,发挥各个载体、各个组织的协同作用,让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每一处都充满着雨花英烈精神的育人气息;另一方面,以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通过挖掘和分析雨花英烈精神的科学内容和时代要义,加强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既突出重点又覆盖全局,实现育人内容和效果的整体性。

(三)坚持立德树人,增强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的导向性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是推动雨花英烈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最终目的,是将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践的本质要求。以立德树人为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的基本目的和价值导向,有利于实现高校育人实践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其一,坚持立德树人有利于增强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实践内容的导向性。育人实践导向性的彰显必然要求育人内容的选择有明确的主题,雨花英烈精神作为高校育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围绕其科学要义和基本特征,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出发点相联通并增强内容选择的导向性,这也是推动大学生更好地接受雨花英烈精神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的前提。其二,坚持立德树人有利于增强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实践过程的导向性。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实践过程的导向性的彰显和增强,也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鲜明主题,在发扬雨花英烈精神育人价值的全过程中解决好培育什么样的人、怎么育人等课题。如以培育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总抓手、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切入点、培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作为黏合剂等。其三,坚持立德树人有利于增强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结果的导向性。推动雨花英烈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必须要避免出现流于形式、生搬硬套等问题,要增强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增强雨花英烈精神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就必需明确育人实践最终结果的价值取向,包括是否增强了大学生对雨花英烈精神的了解和领会、是否提升了政治觉悟和理论信仰等,这一切的实现必然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展开。

三、路径: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的科学路径探析

在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的具体路径选择上,要着力于增强育人资源建设、优化育人内容选择、加快育人话语转换、注重育人载体完善四个方面,不断强化育人认知、提升育人质量、增进育人效度、扩大育人影响。

(一)增强育人资源建设,强化育人认知

优化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育人的实践效果和路径选择,必须要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既要净化高校文化资源为培植雨花英烈精神资源提供优良环境,也要搜集红色文化素材以建设雨花英烈精神资源库。一是要净化高校文化资源,为培植雨花英烈精神资源提供优良环境。要优化教育资源,前提条件就是净化高校文化资源,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培植雨花英烈精神资源提供优良环境,确保雨花英烈精神资源始终“血统纯正”。一方面,要从整体上把握资源优化的大局,高校领导层面要主动担起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化的责任,本着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的原则,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资源优化形成常态化、制度化、体系化机制。另一方面,加强对高校师生的雨花英烈精神教育,增强他们对雨花英烈精神的认知度和认同度,保证高校文化资源的合源性、正统性。作为高校育人实践的两大主体,高校师生在培植雨花英烈精神资源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他们对雨花英烈精神的了解程度如何、接受程度如何、信仰程度如何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资源培植的实际效果。二是要整合雨花英烈精神优秀资源素材,建设育人实践的文化资源宝库。高校应当结合自身资源建设优势和专业学科培养优势,加强对雨花英烈精神资源的搜集,通过实地考察深入挖掘雨花英烈精神资源,并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整理,在科学梳理、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为发挥雨花英烈精神本身所承载的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观教育等多重育人价值和高校育人实践建设丰富文化资源宝库奠定坚实基础。

(二)优化育人内容选择,提升育人质量

推进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实践,要在建立资源高地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教育内容研究,优化育人实践内容选择。一是要加强对雨花英烈精神的研究,为育人实践提供科学丰富的内容选择。现有的雨花英烈资源是比较庞大且分散的系统,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但同时体系繁杂,并不能直接融入高校育人实践,需要对其进行资源整合和梳理,优选出一部分内容投入教学中。高校要着力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在校园持续释放雨花英烈精神所承载的正能量,为开展育人实践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二是要优化对雨花英烈精神蕴含的丰富育人内容的使用。教师在进行育人实践过程中,要学会对现有教育内容进行有重点地选择,即要将雨花英烈精神与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讲话精神、社会热点问题等方面结合起来,选择符合教学要求、学生成长要求和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教学内容,增强雨花英烈精神资源内容选择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三)加快育人话语转换,增进育人效度

在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的过程中,雨花英烈精神需要采用适合当今时代特点的话语表达方式,以增强其在育人实践中的融合性、可行性。传统的红色革命文化话语体系多为权威的、革命的,“这种表达方式往往是直接的、灌输式的、简单化的、单一性的,在思想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可以有效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统一的理想信念,并将青年学生引入符合国家发展建设需要的生活轨道上”[5]。但在今天大众话语及校园话语不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社会思想潮流多元化的现实背景下,以往传统的教育方式不仅难以引起共鸣,反而可能因其过于教条的、权威的话语方式引起学生的抗拒,这也呼唤着雨花英烈精神话语表达的当代转换。

一是实现雨花英烈精神话语表达方式的通俗化。雨花英烈精神作为中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高校中实现宣传范围的普及化、效果的大众化,“首要的就要实现由一般的、抽象的理论,到具体的、通俗的和人民大众的实践紧密相连的理论的转换”[6]。对于雨花英烈精神的语言表达方式,要避免枯燥无味、空洞抽象,要使用广大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将高大上的原理通俗化,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二是实现雨花英烈精神话语表达方式的生动化。生动的话语表达方式能够营造出较为活跃的教学氛围,易于被学生们理解和接受。面向高校育人实践,必须创设雨花英烈精神的生动化话语形式,以更加开放、形象的语言方式展示雨花英烈精神,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雨花英烈事迹的震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对雨花英烈精神的自我吸收和自我运用,实现育人由“他育”转变为“自育”。

三是实现雨花英烈精神话语表达方式的时代化。雨花英烈精神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随着新时代的发展,雨花英烈精神必须采用富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学术语言方式来构建一套适应现实社会发展需要的话语体系,善于结合时代的变迁以及新的时代主题,使雨花英烈精神更加富有时代感,让大学生感受到亲合力。

(四)注重育人载体完善,扩大育人影响

在以往的红色文化育人实践中,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实践活动为辅。但随着高校教学要求等内容的变化,红色文化育人的载体逐渐从第一课堂转向第二课堂,从教材扩展到大自然。因此,要实现雨花英烈精神高校育人效果和影响的最大化,就要对雨花英烈精神教育的路径进行改革、创新和完善教育载体。

一是要将“两个课堂”载体共同利用好。一方面,要通过各项举措,把雨花英烈精神资源从校外引入校内,把雨花英烈精神教育与课堂知识教育、专业素质教育等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雨花英烈精神教育专题课、舞台剧演出、电影展播、宣讲报告团等,让雨花英烈精神浸润大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拓展校外教育实践载体。“道德具有实践性本质决定了只有学生通过活动或实践才能‘内化’而‘入脑’。”[7]要大力开展雨花台烈士陵园景区的红色实践教学活动,利用场馆、遗迹、故事、人物等要素开展启发式、体验式、浸润式教学,并借助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将歌舞、影视和实景剧等艺术手段融入其中,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启发大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认识、提高受教育程度。

二是积极借助大众传媒载体,夺取雨花英烈精神育人实践前沿阵地。要加快构建雨花英烈精神融媒体教育平台,通过多种载体、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弘扬雨花英烈精神,既注重传统报纸、电视等宣传教育,也要加快推进新兴网络媒体的建设、使用,推动两者创新融合,发挥最大的育人效应,将雨花英烈精神渗入高校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通过微故事、微视频等形式将雨花英烈精神背后的人物、事迹展现出来,又或者采取雨花英烈经典影片、话剧巡回放映的形式,让沉睡在历史中的雨花英烈精神得以苏醒,把雨花英烈精神中最具有价值意蕴、最凸显先进性、最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以有血有骨有肉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猜你喜欢

雨花育人精神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雨花·艺术 杨斌作品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雨花》总第800期出刊献辞
拿出精神
晴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