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路径

2021-12-31张军成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科学家育人思政

张军成,周 竞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大力弘扬和践行以“爱国、创新、求实、协同、奉献、育人”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家精神,为党和国家培育更多拥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年才干。高校思政课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课程,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培养具备“爱国、创新、求实、协同、奉献、育人”等科学家精神的高层次人才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义不容辞的责任,其教育教学目标与科学家精神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度契合性,故应大力推动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加强对广大青年学生的价值引领和政治引领,确保他们能够成为新时代坚强可靠的建设者和贡献者。

一、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要义

科学家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增强课程教学政治性和思想性,提升教学亲和力与针对性具有重要价值。

(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精神养料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内涵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高校思政课旨在为党和国家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帮助青年大学生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与理解,促使其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担起历史使命。而科学家精神正是形成于科技工作者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程中,源于科学家挺身而出的担当意识,也将作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当中。

科学家精神的融入有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爱国、创新、求实、协同、奉献、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高远的历史,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深邃的战略眼光对科技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这不仅是对几十年来我国科学家创立的一座座科技丰碑、铸就的独特精神气质的充分肯定,更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对推进我国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培育新时代科技人才的殷切期盼。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推动高校思政课立足新时代更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之需和时代之要。科学家的爱国奉献精神能够鼓舞青年立志报效祖国,把服务人民群众,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使命和责任。创新求实精神能够激励青年学生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使青年学生既具有丰富学识和扎实理论功底,又有为国家、民族奉献自我的高尚品格;既愿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又能勇担时代赋予的责任,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增强思政课政治性和思想性的宝贵资源

政治性和思想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本质,必须从政治引领和思想引领的高度理解高校思政课教学。科学家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够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能够教育高校学生自觉培养政治眼光和政治情感,端正政治态度,坚定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

科学家精神的融入有助于更加凸显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科技工作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背后都有政治,爱国精神集中体现了科学家精神的政治性。“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2]这句话旗帜鲜明地强调了科学家要有强烈的国家意识,恪守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基本原则,这是对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青年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从事科技工作和建设科技强国的主要后备力量,只有从政治上看问题,才能把握全局、看透本质、抓住根本。在思政课教学中突出科学家的爱国精神教育,能引导大学生将自己的学术追求与实现国家富强紧密结合起来,饱含热情地投身现代化建设事业,亦可以教育大学生心怀“国之大者”,培养其政治眼光,提升政治领悟力和判断力,争做“国之大才”。

创新、求实、奉献等科学家精神有助于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强化思想价值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始终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立场,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功能。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更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坚定信仰信念,坚持“四为”服务,为一生发展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帮助他们自觉对鱼龙混杂的思想观念进行辨析、甄别、过滤、净化,从而有效解决人生道路上的思想困惑,不断提升自身思辨能力和思想境界。

(三)提升教学亲和力与针对性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3]广大思政课教师应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在提高课程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方面“花心思”“下苦功”,而科学家精神背后有着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源,对于课程教学亲和力与针对性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科学家精神的融入有助于建设有温度的思政课,增强亲和力。科学家精神是我国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在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历程中孕育出来的伟大精神,每位科学家的优秀事迹都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鲜活生动的素材。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爱国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爱国科学家,从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深厚情怀的科学家,到“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等,都能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共鸣和亲近感,思政课教师讲好科学家背后的科学家故事,阐释好科学家精神,能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有情怀、有感触、有温度,提升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增强思政课感染力和吸引力。

科学家精神的融入有助于课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针对性。“思政课要增强‘针对性’,既针对课程教学的内容目标,又针对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最终形成教学的合力。”[4]推进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恰好可以增强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的针对性,提升教学合力。如针对我国对德才兼备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科学家精神能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确立建设科技强国的宏愿,练就建功立业的本领,担当民族复兴的大任;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立志成为杰出科技工作者、科学家的成才目标和愿望,科学家精神能推动思政课教师贴近学生实际,努力抓好增强针对性的备课要点,把科学家精神的主要内容有重点地融入课程教学中,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二、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之困

科学家精神是支撑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高校思政课宝贵的教学资源,但在实际融入过程中,科学家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发挥还不充分,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仍有待深化改进。

(一)价值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弱化科学家精神育人力度

2019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5],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营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但在一些高校中,科学家精神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尚不明显、不突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部分高校在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目标的修订中,轻视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学习和践行。未能深刻认知高校思政课关乎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没有用科学家精神明晰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增强教学的科学性、时代性和针对性,致使学生难以在日常的学术研究中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家精神,也影响了高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目标达成。二是部分高校对科学家精神的宣传教育尚不到位,未能形成校园浓厚的学习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氛围,制约了其对大学生价值引导作用的发挥。如部分高校在宣传教育上未能充分利用媒体融合优势将课堂与媒体有效融合,对科学家精神的宣传教育局限在课堂中,途径太过单一,宣传教育力度不够,致使部分大学生只闻科学家之名,对其人其事不甚了解,更谈不上全面了解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现状,掌握科技前沿动向。

(二)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深度不够降低科学家精神理论厚度

科学家精神是我国杰出科技工作者意志品质的集中体现,其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推动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就是要把科学家精神的本真内涵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实现二者的一体化。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科学家精神融入教学内容的深度还不够,也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对科学家精神深刻内涵进行阐释,导致青年大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缺少全面系统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部分思政课教师只注重将科学家故事和先进事迹作为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兴趣的素材来讲授,却轻视对其背后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的解析,更未能将科学家精神与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与学生自身成长成才有机结合,难以有效引起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价值认同。二是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设计中,未能有机结合高校思政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缺乏讲授、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主动意识,在教学环节中对其设计占比不重视甚至是轻视,严重制约了科学家精神在教学内容中的融入。

(三)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不当影响科学家精神融入效度

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达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能有效推动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但部分教师教学手段固化、方法单一,制约了科学家精神在教学中的有效融入。一方面,有的思政课教师仍然采用单一灌输式教学,不善于甚至是不愿意尝试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课程教学设计单一刻板,注重讲授,轻视课堂互动,学生被动听的现象突出,被动接受、消极应付的学习状态明显,造成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不强、体悟不深、认同感不足。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让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变革,如“多媒体的使用,是对以纯文本为主的教材及单纯以语言为主的教师授课的有益补充,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6]但也对教师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部分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足,尚不善于运用数字化教学工具优化课堂讲授、启发、讨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和师生交互的有效开展,影响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的效果。

三、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推进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现实难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在教学目标设定中、教学内容优化中、教学方法改进中、实践教学深化中合理融入科学家精神,力求破除困境,实现科学家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共赢式融合。

(一)以科学家精神的价值追求明晰思政课教学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新时代思政课开展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明晰自身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教学目标,为各项教学活动定基调把方向。推动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课,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就应把培育和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一是要以科学家精神的价值追求使教学目标层次化、系统化。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把科学家精神中的爱国精神作为首要教学目标,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积极向老一辈科学家看齐,为国家为社会尽责任、做贡献。其次,思政课应当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教学目标,这是将科学家精神中的创新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的必然选择,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创新创造是当今世界各国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动力,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教育学生像拓荒牛一般,不断开垦新地、开拓创新。最后,要将科学家精神中的求实、协同、奉献、育人精神作为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青年学生学会踏实用工、团结协作、乐于奉献,既做为民服务孺子牛,也当艰苦奋斗老黄牛,成长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如此,科学家精神的价值追求便能充分体现在思政课教学目标中,同时也使得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二是要将培育科学家精神作为教学目标贯彻入课程的全过程设计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时需紧密结合科学家精神的价值追求和思政课培养时代新人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靶向完成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在安排教学重难点时,多选用科学家典型案例支撑和丰富教学内容,构思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方法选择上,要善于运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方法,便于引导大学生积极思考科学家身上所蕴含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的可贵精神与品质;在教学考查中,要注重对大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隐性指标进行评价,如学生对科学家及其事迹的认知、认同程度等,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以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

我国科学家在不断的科学实践中展现出的独有的精神气质经由岁月的积淀逐步形成了以爱国、创新、求实、协同、奉献、育人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科学家精神,其内涵十分丰富且深刻。要将科学家精神有效融入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就需要对科学家精神的内涵进行细化分类及优化组合,进而丰富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

一是要注重对科学家精神本真内涵的研究与阐释。“爱国、创新、求实、协同、奉献、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既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长期进行科研实践的产物,也是时代发展进步的结晶,要结合时代条件联系实际探求其深刻内涵,这是进行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爱国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不竭力量;创新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义,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领先机的制胜法宝;求实精神体现了科学家严谨务实的可贵品质;协同精神展现了科学家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奉献精神表达了科学家宁静致远的高尚人格;育人精神诠释了科学家奖掖后学的责任担当,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贯穿于科学工作始末。高校思政课教学应从这六方面充分挖掘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拓展教学资源,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二是要将科学家精神有侧重地融入思政课各门课程及章节教学中,要做到结合得“无缝对接”和融入得“有机一体”。如将科学家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学习“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可以在“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内容中突出科学家的奉献精神,使大学生能够深刻体会老一辈科学家为民族复兴、为国家强盛做出的贡献与牺牲,教育学生潜心钻研基础理论,刻苦锤炼本领,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发光出彩,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奉献国家、奉献社会、奉献人民,成就灿烂人生。学习“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容时,可以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内容中把科学家的爱国、创新、求实等精神阐释清楚,更充分地让学生感受到十八大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离不开科技工作者们的不懈奋斗,凝聚着科技工作者们的智慧和心血,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大力进行创新创造等等。

(三)以科学家精神的创新思维优化思政课教学方法

我国科学家在向科学进军的路上,不断探寻真理,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最终迎来了中国科技的突破与强大。创新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世界高层次人才所必需的一种精神品质,理应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促进教师优化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是要改变枯燥的理论讲授法。将科学家精神生动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求思政课教师从提高教学亲和力着手,摆脱理论满堂灌的教法,要善于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鲜活具体的中国故事,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故事是思想和叙事的结合体,其中叙事是外壳,思想是内核。”[7]要通过讲好科学家故事,让学生领悟故事之中蕴含的朴实道理,学习科学家身上珍贵的意志、品质以及始终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的高尚品格。首先,思政课教师要选取典型科学家故事,以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为主要素材,突出真实、可信的特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程度,综合筛选科学家故事。其次,要采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话语表达方式来讲述科学家故事,拉近故事人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真切感。要将讲故事与说道理结合,把科学家勤奋努力、踏实用功的故事讲清楚的同时,也要把科学家为建设祖国事业、实现民族复兴而奉献自己的热情和理想道明白,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境界。

二是要结合学生学习特点,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学生本位”意识,直面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聚焦大学生的现实诉求,把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深入研究问题,有效解答学生困惑;另一方面,要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探索运用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大胆探索翻转式、混合式、研讨式、对分式等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能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此外,思政课教师还应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利用好网络思政课堂,发挥线上教学的特点与优势,做到线上线下育人整体推进,协调一致,最大化提升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育人成效。

(四)以科学家精神的求真务实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要增强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育人效果,就应深化实践教学,用科学家的求真务实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自觉将个人所学所知运用到建设科技强国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去。

一是要教育学生求真。“学习就必须求真学问,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识。”[8]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提出的学习要求,也是青年应有的学习态度。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教育广大学生立足自身志趣,以追求真理为目的进行学习,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引导学生向优秀科学家学习,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实际情况,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认识事物,了解事物,学会用战略眼光分析事物,敢于从解决实际问题着手,淡泊名利、潜心研究。

二是要引导学生务实。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曾谈到:“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你只有在田里面才能种出水稻。”不亲身实践,就难以形成对事物具体、透彻的认知,就无法摸清事物成长及发展规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动员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当中体悟科学家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切身感受中国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社会保障、文化建设、城乡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成就。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实践活动,如创新创业大赛、辩论赛、宣讲会等等,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这类活动来体会科学家们大胆探索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兢兢业业的求实精神,并以此激励自己,以实践增见闻、提能力。

三是要鼓励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汲取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拥有无穷的智慧。科技工作者们历来与人民群众联系密切,他们将科学成绩应用于百姓生活方方面面,极大便利了人民生活。思政课教师要鼓励青年学生深入基层,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学习人民群众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奋斗精神,学习人民群众爱党爱国、忠于祖国的朴素情感,学习人民群众乐观进取、务实求真的生活智慧,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以自己的学识和才干为人民服务。

四、结 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爱国、创新、求实、协同、奉献、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是激励广大青年学生报效祖国、奉献人民、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层次人才意义重大。我们要通过明晰教学目标、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深化实践教学等方法有效推动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促使大学生勇担使命责任,敢于创新创造,乐于协同奉献,潜心学习研究,早日成长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栋梁之才。

猜你喜欢

科学家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假如我是科学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