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服装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探索
——以《服装制作工艺》课程为例

2021-12-31张丹丹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1年9期
关键词:服装岗位工艺

张丹丹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应用技术学院,重庆 402160)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逐渐走向国际化,同时也吸引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到校学习研究,因此,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也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体现出来。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创新改革,融入文化传承与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的引导,这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装制作工艺》这门课程不仅融入了文化传承的情感因子,也体现了对我国中国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对其进行改革尤为重要。

1 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融合文化传统的必要性

1.1 服装设计专业改革背景

近年来,重庆市高职院校结合“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契机,逐渐尝试招收来自国外的学生。如何对来华留学生进行人才的培养,提升他们的教学质量,真正地为“一带一路”背景下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这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服装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中,为契合“一带一路”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可以通过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还能让来华留学生感受到我国的文化背景、历史人文和不同的民族情感,从而起到很好的文化传播桥梁作用[1]。

1.2 《服装制作工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服装制作工艺》 作为服装设计专业一门必修专业课程,包括服装制图基础、服装基础工艺、成衣制图与工艺、常用服装款式制图与工艺等内容,而民族文化作为设计之根本,没有民族特色的服装与设计是很难在世界进行传播与推广,比如日本以精细设计著名,德国以理性设计著名,意大利以激情设计著名,北欧以人文设计著名,这些都说明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内涵的设计才能被人们记住并传播[2]。因此,服装设计教学中只有融入了传统文化内涵,才能让学生的设计有灵魂,才能让设计的服饰有性格,才能在国际大舞台上维护民族的自尊。

2 《服装制作工艺》课程总体设计思路

该课程基于工作任务进行模块化课程组织与重构,整个教学设计体现“将民族工艺融入零碎知识点形成具体任务”的特色,实施过程体现“理实一体化、对接岗位技能要求”的特点,实施效果体现“学有所用、品有所售”的特质。

2.1 融入民族特色优化教学内容

依据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服装制作工艺》课程标准及岗位技能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地方特色,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同时加入少数民族传统贴布绣工艺,以假领设计与制作为载体将章节重点和难点串联起来,培养学生知识点和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2.2 结合岗位要求确定教学目标

通过调研行业企业需求,发现学生在基础岗位(如车工、烫工、质检、营销等)工作能够胜任,但涉及需求综合能力较多的岗位(如样衣工、设计师助理、生产组长、技术组长等)职位比较吃力,对所学知识的整合能力较差,针对各级岗位能力需求,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能描述如何用立裁的方式完成服装领面结构,能叙述缝制规范,能说出色彩搭配原理,能描述图案拷贝的方法及顺序等知识目标;能熟练使用缝纫机,能熟练运用形式美法则设计图案,能熟练拷贝图案,正确排序并配布等技能目标,最终能够感受传统工艺之美,能有民族文化传承的意识,能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3 结合学情确定重难点

教学内容结合岗位技能要求确定教学重点,结合学生基础和特点确定教学难点。特别是对于假领结构立裁的方法,模板制作的方法等就是教学重点,而对于松量处理的方法,领外口线的确定方法等则是教学的难点。

3 《服装制作工艺》课程教学策略

3.1 地域文化融入教学活动

从地域文化找切入点,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活动,将民族手工工艺“贴布绣”在领面上的应用作为课程设计亮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民族文化传承意识,实现传统贴布与现代工艺的融合。

3.2 多种资源支撑教学环节

对教学内容深度剖析,开发活页教材、自制微课视频,充分利用学习平台、微课视频和公众号等信息化资源,进行课前准备、课中技能重难点突破与课后拓展。根据任务重难点在不同节点设计活动,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与趣味性。首先,与企业共享销售渠道,在校内搭建“跳蚤市场”,将作品转化为收入,激发学生创作能力,从而实现多种方式、多个维度、多个平台以及教学各个环节都有资源支撑。比如可以利用学习平台,在课前进行任务发布,课中进行交流互动,课后进行学习评价,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其次,开发活页教材、自制微课微视频,将课程内容进行拆分,用于课前实训预习,课中参考和课后复习;再次,制作教学公众号,用于发布教学任务图文流程,学生作品展示,师生作品制作过程心得分享;最后,校企共建校内跳蚤市场,用于学生作品售卖,通过交易刺激创作。

3.3 紧扣任务目标确定教学过程

围绕学习任务目标,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实行教学前预设知识点发布任务、教学中重难点突破和教学后知识迁移能力组织教学。

3.4 制定平阿基标准实现多元评价

根据课程目标,建立以学生职业素养、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教育与产业、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标准。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的多层次、多元化的考评方法,引导学生全面提升和个性发展。采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形成评价报告[3]。

4 《服装制作工艺》课程实施过程

4.1 任务建立对接职业岗位

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强化工学结合,优化教学内容,以企业产品为载体,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建立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与职业岗位对接。

4.2 任务实施凸显知行合一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采取项目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实现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凸显自行合一。比如任务一是“假领结构设计”,教学前可以通过在平台上发布图片及布置搜集假领图片任务,让学生初步了解课程内容,并制作发布立裁操作视频,布置学生准备坯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教学中利用人台分析颈部结构,直观演示用立体裁剪的方式得到领子样板的方法,利用制版或者薄塑料板制作模板,探索节约环保思路。教学后课归纳制图要点,在平台发布领型变化方法的操作视频,拓宽知识,并统计学生观看视频次数,留意学生反馈问题并及时解答。

5 《服装制作工艺》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5.1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课前线上发布任务及教学视频,以学生自学任务打卡激发学生兴趣,强化自主学习行为。课中针对重难点设计游戏互动,对知识点进行拆分,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课后及时将课堂教学成果在教学资源库展示,公众号实时推送拓展案例,有效实现知识迁移和技术拓展。相比传统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5.2 技能掌握率大幅提高

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对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评分。课程期末成绩显著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都能独立完成假领的制图、工艺、图案绘制及上色和自选面料配布,并完成贴布的操作,为整件服装的制作打下良好基础。

5.3 沟通与合作能力增强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互相纠错、互相指导等环节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沟通的积极性、有效性增加。通过小组任务分配,共同完成任务。结果显示,学生基本了解与人合作练习的流程方法。

5.4 民族文化传承意识明显增强

教学内容融入民族文化,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课后学生自发到民族博物馆参观,尝试将民族文化元素在作品中进行运用,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明显增强。

6 结语

我国职业教育中,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特别是针对《服装制作工艺》等专业核心课程,更应该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对接职业岗位,实现产教融合,并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民族工艺带进课堂,传达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可以优质衔接的理念,真正地做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服装岗位工艺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某压力容器模拟锻件制造工艺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小方坯连铸无塞杆保护浇注工艺实践
工艺的概述及鉴定要点
道具服装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石油化工工艺的探讨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