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儿童“生”课程,让学习看得见
——以《我是小小兵》生成课程为例
2021-12-31丁银彬
文 丁银彬
班本课程是一种微型的课程组织形式,是依据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围绕某个感兴趣的主题,在师幼合作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知。班本的生成课程不是教师预设的,其“设计”与“实施”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其活动开展的过程是由“教与学互动而来的”,是与幼儿共同建构的。
生成课程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集体、自由、分组、小组等多种形式并存,能够最大限度地支持幼儿自主学习。
一、立足幼儿兴趣,寻找课程生成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幼儿的自身经验是课程开展的前提。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可以随身携带笔与小纸条或用照片、视频的方式随时记录,以便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
例如,幼儿会对从小池塘“越狱”的小乌龟感兴趣,会对雨后操场出现的小蚯蚓感兴趣,会对冬天树木穿上“白衣服”追问不休……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生发班本课程。
二、拟定课程目标,明确主题思路
在课程实施前,教师要先考虑此课程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时间与空间,收集与此课程相关的信息和资料,与同班教师、年级组教师以及园课程核心组教师进行讨论、梳理,并进行课程前审议,形成班本课程思维导图。同时,通过谈话、绘画表征等方式,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现有需求拟定班本课程的目标。
在实施班本课程的起初阶段,课程目标不一定是明晰的,因为在实施过程中,幼儿有可能会出现新的疑义或兴趣。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计划,依据《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
三、开展项目活动,促进深度学习
在前期经验调查中,教师发现有15 名幼儿想知道“解放军叔叔的枪长什么样”。由于疫情未结束,教师无法组织幼儿走进军营,幼儿便将家里的玩具枪带到幼儿园。幼儿在教室内玩打仗游戏时,发现容易误伤他人,或者影响他人自主活动。幼儿决定将游戏场地调整到户外进行,由此“户外打仗游戏”活动诞生了。
故事一:第一次户外游戏
教师分析:
幼儿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游戏,但游戏中更多是模仿子弹发出的声音“嘣嘣嘣”,或者拿着“枪”在操场上自由奔跑。
教师期待:
一是初步建立游戏规则。
二是尝试与同伴合作设计、搭建自己的营地。
三是学习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子弹”、“枪”。
教师支持:
一是引导幼儿自主分组对战,建议幼儿为自己的战队取名。
二是引导幼儿分组讨论,制定营地的设计图,并尝试搭建。
三是提供纸黏土、皱纹纸、塑料瓶、纸箱、小松果等制作材料。
四是观看电影《闪闪的红星》《地道战》,丰富幼儿的作战经验。
故事二:第一次搭建营地
在第一次玩打仗游戏后,幼儿通过讨论、绘画表征等方法,记录游戏中发现的问题。如都把爬网作为隐蔽的地方,很多人都躲在爬网下面,且人员分工不明确。解决策略是分成三个战队,分别为勇敢战士、超级战士和超级兵队,各自搭建营地。搭建营地前,幼儿迁移建构区的经验,小组合作设计搭建图纸。
教师分析:
幼儿在搭建营地时能初步进行小组合作,知道营地的作用是隐蔽己方,躲避敌人。他们垒起了高高的轮胎山,并充分利用操场上的梯子、圆桶等器械。
教师期待:
一是下一次搭建的营地能够更加稳固,不会轻易被碰到。
二是营地除了有隐蔽作用,还有防御作用,敌人不能轻易地进入。期待下次搭建的营地更坚固。
三是进一步明确小组任务,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按照设计图进行搭建。
教师支持:
一是指导不同战队正确使用搭建材料的方法,使营地更加坚固。
二是观看电影《地雷战》《小兵张嘎》,丰富幼儿对“战法”的了解,为搭建营地做准备。
故事三:第二次户外打仗游戏
教师分析:
幼儿踊跃参与作战游戏,相较于上一次游戏,角色更加丰富,如哨兵、司令、军医和前线战士。在讨论环节,幼儿能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发现的问题。
教师期待:
一是下一次游戏时能计划并实施一个需要耗时两天才能完成的项目,事先做好人员分工和材料统计。
二是幼儿学会保护自己、照顾队友,并学会一些简单的救助方法。
教师支持:
一是满足作战需要,提供听口令、匍匐前进、包扎伤口等学习机会。
二是共同制定作战规则,包含安全规则。
故事四:第二次搭建营地
幼儿第二次搭建时,在场地布置、稳固性以及战法等方面都有了质的变化。比如,营地设有隐蔽地、指挥部与医院,周边设置了陷阱。但幼儿也发现了新问题,主要是搭建时间过长。
四、反思与收获
幼儿的变化让教师体会到,探究式班本课程的实施对于师幼发展的积极作用,《我是小小兵》生成课程的探究仍在持续进行中。
(一)幼儿成长
在设计军旗、搭建营地过程中,每名幼儿都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倾听同伴的想法。冯晓霞教授提到深度学习的三个特点是“批判与理解”“联系与建构”“迁移与运用”,其学习状态是积极主动的。而幼儿在一次次设计军旗、搭建营地的过程,恰恰体现了深度学习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批判理解的学习特点。幼儿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能以积极的态度想办法解决。
(二)教师感悟
在与幼儿讨论、分析过程中,教师看到幼儿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施课程中,教师对幼儿想法表示尊重与支持。正如王海英教授所指出的:“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完美,也不必追求完美,因为一旦完美,我们就会苛求。”教师追求的是一段并不完美的旅程,但在旅程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班本课程只有来源于幼儿,在实施中给予幼儿自主权,提供合适支持,让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得到提升,才能发挥生成课程的最佳效果,让幼儿得到富有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