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灵世界”支持下的儿童自主生长行动

2021-12-31课题组

好家长 2021年10期
关键词:童心心理儿童

文 课题组

“泛灵心理”是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是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泛灵心理”行为,是一种意识发展不充分的表现,不能用简单的“模仿”与“想象”解释。教师在利用“泛灵心理”教育儿童同时,应指导儿童学会人物识辨、物物识辨,促进儿童从本质上认识事物。

一、存在问题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期的儿童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且有思想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教师要培养儿童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世界,有良善品格、良好行为习惯、身心健康的儿童。但在现实生活中,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幼儿的心灵教育处于被忽视的状况。

(一)社会层面

在当今社会,儿童的本真被过多物欲功利化的现实稀释。例如,层出不穷的电子产品代替了家长对儿童心灵的陪伴,家长忽略了儿童内心的需求,使儿童在家庭里得不到尊重和接纳;居住环境进入了“水泥盒子”时代,儿童亲自然、亲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少。这些现象容易导致儿童过于自我、孤僻、兴趣狭窄、交际困难等,影响了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二)园所层面

幼儿园在培养儿童良善品格、行为习惯等方面关注度有所减弱,不能满足儿童内心的需要。虽然教师能蹲下身子关注儿童,但离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三)家长层面

我园经过调查发现,小班儿童的言行举止越来越早熟。儿童的价值观发生了偏差,很多儿童的愿望是想当明星、做“网红”、挣大钱。有的儿童说:“我爸爸说的,长大要当老板,不要当老师。”此外,家长“唯分论”意识强烈,唯恐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家长采用灌输的教育方式,忽视儿童的内心需求,造成儿童远离了童年生活的本真。

二、行动路径

(一)“泛灵心理”构建,实现教师与儿童同频共情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教师缺乏儿童的“泛灵心理”,不能真正走进儿童的世界,不能满足儿童的快乐成长。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读书、培训、探究、交流等方式,不断转变教育观,充分理解儿童特有的心理特点,尊重和接纳儿童,与儿童同频共情,提升陪伴质量。我园聘请专家定期来园指导;成立“名师工作室”,以园长、骨干教师组成核心成员;搭建“教师成长营”,充分发挥教师主体地位,教研重心下移,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泛灵场景”构建,实现教师与儿童同频共振

教师追随儿童的脚步,与儿童共建所喜爱的“泛灵场景”。例如,阳光、雨露、四季都能激发儿童的幻想,增加了园所的文化氛围;让儿童在童话世界中与大自然、花鸟鱼虫、经典童话人物进行对话,体验遨游童心世界的乐趣。每个班级都有主题鲜明、富有个性的童艺工作坊、童本创作间、童心美食街、童年小镇、童幻舞台等一系列充满无限想象和童趣的“泛灵场景”。在教师的支持下,儿童赋予了环境鲜活的生命力(下图为大班幼儿设计的童梦场)。

(三)“童话资源库”构建,丰富儿童的童心世界

3~6 岁是儿童认识世界的起点和支点,是儿童认知社会去自我中心化的敏感期。在这一阶段,教师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可以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我园充分利用儿童“泛灵心理”,遴选优秀的童谣、童歌、童诗、童话故事等,培养儿童尊重他人等良好品质,提高儿童亲社会行为水平,建立起初步的社会情感。陶冶幼儿情操,丰富儿童的童话世界。

在实践中,我园始终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让儿童在自主参与、积极体验、互动对话中获得发展,在安全、自由的环境里浸润童心。

猜你喜欢

童心心理儿童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童心绘天下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