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俄语本科翻译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探微

2021-12-30宁悦彤

科学咨询 2021年40期
关键词:俄语教学模式能力

宁悦彤

(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随着“一带一路”伟大倡议的推进,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地区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等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对俄语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要求也逐步提高,新时代背景下俄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为了更好地培养俄语人才,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贯彻新《国标》,2020年4月,教育部又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俄语专业教学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这两大国家级纲领性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校本科俄语专业人才培养跨上一个新台阶。

新《国标》提出,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此,首次在国家文件中将思辨能力作为外语类学生必备的能力提出来,可见思辨能力培养在外语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在《指南》中进一步明确提出“思辨能力”的要求:能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背景等要素进行阐释、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因此,思辨能力培养将是俄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思辨能力的概念内涵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逐渐关注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到90年代,关于思辨能力的理论已日趋成熟。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并进行了深入研究。

“思辨能力”是由英语critical thinking skills翻译过来的,最初很多人将其译为“批判性思维能力”,我国学者文秋芳对这一译法提出了质疑,后与业界人士商讨后一致决定将这一术语定为“思辨能力”。[1-4]

思辨能力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高层次思维能力。不同的学者对于思辨能力的概念理解有所不同。在借鉴美国哲学联合会对思辨能力定义的基础上,我国学者文秋芳将思辨能力界定为“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看法或事物做出有目的、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思辨能力可分为技能和人格特质两个维度。技能维度主要涉及思辨活动本身,体现为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等要素进行阐述、分析等的技能;人格特质维度是对思辨活动的信念、价值、态度与意愿,是人们惯常的动机,体现为勤学好问、谨慎判断、敏于探究等。

借鉴国内外思辨能力研究的成果,文秋芳提出了思辨能力的层级模型。该模型分为两个层级:第一层级为元思辨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即:对自己的思辨计划、检查、调整和评估的技能;[5-7]第二层次为思辨能力,包括与认知相关的技能(分析、推理、评价)与标准(清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灵活性)以及人格特质(好奇、开放、自信、坚毅)。

二、俄语翻译课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

俄语翻译课是高校俄语专业本科生高年级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培养俄语翻译专业人才的初级课程、基础课程。俄语翻译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技巧,具备基本的翻译能力,一方面,为以后从事翻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为学生的继续深造学习奠定基础。俄语翻译课程在高校俄语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尤金·奈达的《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总结出译者的首要条件是:必须熟悉源语;译者必须精通译语;必须充分了解所译题材;译者必须具备“移情”本领,即能体会原作者的意图;必须具备语言表达的才华和丰富的文学想象力。可见,没有一定的思辨能力,翻译活动就难以顺利进行。反之,俄语翻译课程教学也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在俄语翻译课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着手。

(一)教师层面

首先,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理念,接受新思想。教师要首先改变自己的观念。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合格的思辨者。教师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思辨能力”“思辨能力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等问题,才能进一步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如何将思辨能力训练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的问题。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时时为自己充电。只有教师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学生。

其次,教师要与时俱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学模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学技术不断进步,网络教学资源日益丰富。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发新的教学模式。近年来,SPOC、MOOC、翻转课堂以及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越来越多。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时间、地点、师资、学校的限制,让学生能够共享优秀师资和教学资源,同时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俄语翻译课中,受课程总课时量限制,经常出现课堂翻译实践不充分,无法让每一位同学在课堂上参与翻译实践活动,或者某些话题的讨论无法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完成,利用新的教学模式,就可以将翻译实践练习或话题讨论转移到线上教学平台。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隐性学习时间,又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开放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再次,教师可以改良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俄语翻译课中,除了常用的任务式、合作式、启发式等教学法外,还可以采用比较研究法。教师在讲解翻译案例时,可以给出几种不同的译文,让学生分组讨论,对译文进行分析、比较,并作出客观的评价,既要评价译文的优点,也要指出其中的缺点,并对错误之处进行修正。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吸收其好的方面,摒弃不好的方面,并进行自我反思,在以后的翻译中避免出现他人犯过的错误。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又可以让学生学会理性评价、主动思考问题、解释问题、勇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层面

第一,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活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及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活动是学生获取思辨能力的有效手段。翻译是一种创造性言语活动,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其背后隐含着两个国家的文化与语言意识,翻译必定要涉及两种语言、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因而,仅仅依靠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无法很好地完成翻译。一方面,学生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主动寻求学习资源,广泛涉猎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另一方面,学生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会议、辩论赛等讨论式、探究式学习活动,培养自己分析问题、阐释问题的能力。

第二,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是学生形成思辨能力的必要手段。就俄语翻译课而言,除了俄汉语言对比、翻译基础理论的讲解,教师还会讲授常用的翻译技巧。音译法、意译法、直译法、正译法、反译法、增译法、省译法、归化法、异化法等翻译技巧都是俄语翻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在学习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时,要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当今世界,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竞争的焦点。思辨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内核。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就在于提高其思辨能力。因此,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俄语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视角,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俄语翻译课作为高校俄语专业最重要的必修课之一,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应全方位、多角度、深挖掘俄语翻译课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学生进入社会或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俄语教学模式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浅议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俄语教学质量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时代背景下关于针对本科生的俄语学习APP的思考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改进俄语教学方法 提高俄语教学质量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