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学生亲子沟通现状成因分析与对策
2021-12-30樊佩佳
樊佩佳
(西安思源学院 陕西西安 710038)
一、 问题的提出
“亲子沟通”指父母与子女通过信息、观点、情感或态度的交流,达到增强情感联系或解决问题等目的的过程[1]。亲子沟通作为家庭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开始研究,并取得了较一致的结论,即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存在相关,有问题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孤独、抑郁和犯罪行为呈显著正相关[2]。“00后”成长于提倡开放、独立和自由的时代,有更强的自主性,他们重视个人权益的保护,追求个性化发展[3],因此对于中国传统“父母之命不可违”发生了更加激烈的冲突。2018年起,“00后”开始步入大学,有研究显示,相比“90后”,“00后”的亲子关系亲和度和支持性增强,冲突有所缓和,依赖性有所上升[4],但调查结果显示,依旧有50%的“00后”大学生认为与父母沟通存在问题。那么目前“00后”在校大学生群体的亲子沟通现状如何,亲子间的沟通通常有什么问题,亟需解答,这对我们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想法与年轻人的时代特征至关重要,以此试图探究改善亲子沟通问题的方法。本研究希望通过了解当代“00后”大学生亲子间的沟通频率、内容、性别、学历、沟通主动性等方面着手,发现问题,分析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推动“00后”大学生亲子沟通与时俱进,引导家长读懂子女,了解子女,成为子女人生路上合格的倾听者与引路人。
二、 研究发现
本研究以西安市某高校在校“0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 266份,其中男生587人,女生679人;独生子女503人,非独生子女763人;本科540人,专科726人,所有被试均出生于2000年~2003年,发现00后大学生亲子沟通现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子女学历与亲子沟通频率相关。统计分析显示,“00后”专科生比本科生平均每个月给家长多打1次电话,通话时长无显著差异,即专科生相比本科生,与父母沟通更多。
2.子女性别与亲子沟通频率、主动性相关。统计分析显示,“00后”女生比男生每月给家长平均多打2次电话,平均每次通话时长比男生多3分钟。女生中“主动联系父母占多数”的群体,比男生多6%,而男生中“父母主动联系子女的情况占多数”的群体中,比女生高13%。综上可见,“00后”女大学生在亲子沟通上相比男生更加主动。
3.亲子沟通主动性与是否独生子女相关。统计分析显示,“00后”独生子女在校期间平均每月比非独生子女多与父母通话一次,平均每次通话时间多2分钟;“主动联系父母占多数”的群体中,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多7%,独生子女中“父母主动联系子女的情况占多数”的比非独生子女多7%。因此可见,非独生子女更倾向于主动联系父母,而独生子女的父母更倾向于主动联系子女。
4.亲子沟通内容局限。统计结果显示,“00后”大学生最不愿意与父母交流的话题中,感情挫折、交友情况与生活费去向属于公认的“雷区”,另外,还有75.8%的“00后”被试大学生认为,自身的亲子沟通内容很少涉及“心里话”,局限于日常琐事与常规问候。
三、 分析与讨论
通过了解“00后”大学生的亲子沟通频率、内容、性别、学历、沟通主动性,研究者发现了当下00后大学生的亲子沟通现状,通过对问卷结果的进一步分析,研究者试图分析与讨论造成亲子沟通现状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业压力差异降低亲子沟通频率
被试“00后”本科生们普遍认为学业任务重、家长期望高是降低亲子沟通频率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本科生与专科生的一个较为显著的差异。相比专科生,本科生感受到的压力更大,背负着更多的期待,渴望证明自己的意愿非常强烈,入学后忙于参加各类活动。父母在电话中督促并询问学习情况也成了亲子沟通必不可少的议题之一,这就促使本科生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以及对自我的期待,倾向于降低联系父母的频率,一方面可以用忙碌来回应父母的期待,另一方面,也可缓解来自父母的询问压力。
(二)性别角色期待差异影响子女沟通主动性
父母针对不同性别的子女,会产生不同的角色期待,同时子女由于性别不同而受到教养方式与社会文化的影响,对自身产生不同的角色期待。大学男生在勇敢、强壮、稳重、现实等特质上对自己的期待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则更希望自己温柔、可爱、体贴、细心[5]。研究表明,较之男生,在中国传统观念和社会竞争中女性一直被视为弱势群体,因此父母对女生给予更多的温暖、理解与保护,女生向父母求助和交流的时候更加自然,而男生受到传统社会角色影响,不轻易向父母表露情绪情感,即使遇到困难,碍于面子或维护自尊心,较少主动求助[6]。因此由于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更能主动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
(三)关注度差异影响沟通意愿
通过对比多子女家庭与独生子女家庭,发现子女所受到的关注度与父母的期望值也不尽相同。在多子女家庭,父母的期望和关注是分散在多个孩子身上的,当有限的关注面临分配,非独生子女会为了获得更多关注而主动吸引父母的眼球,因此非独生子女有更强烈的主动沟通意愿。但在独生子女家庭里 ,父母所有的关注都只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7],独生子女不必费力就可以收获所有关注,因此独生子女不需要为讨好父母而想办法主动问候,反观独生子女的父母,他们为了确保唯一的孩子在校期间“一切正常”,主动沟通的意愿更加强烈。关注度的差异造成了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更主动,独生子女的父母比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更主动。
(四)不平等交流影响亲子沟通质量
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家长习惯说教,无法与已经步入大学的“00后”子女进行平等的交流。被试“00后”大学生最讨厌与父母交流的话题是婚恋观、交友观与消费观,这些恰巧是最需要正确引导的话题,遗憾的是,最值得被讨论的话题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不得不说是亲子沟通中失败的一环。在婚恋观话题上,51%的学生表示父母习惯性“单向输出”,即直接告诉子女应该怎么做,例如“大学不许谈恋爱”“找对象要看对方的……”等,而不是一起讨论,这种不平等的对话,导致大学生往往选择向父母隐瞒自己的真实情感状况,为避免冲突,也倾向于选择不交流真实想法;在交友观问题上,48.6%的学生表示父母曾质疑过自己选择朋友的标准,认为子女没有交到正确的朋友;在消费观问题上,89.2%学生表示经常与父母讨论生活费话题,44%的大学生表示与父母在消费观问题上经常有较大分歧,在消费意愿不一致的情况下,讨论与解释也很难达成意见统一,双方无法理解彼此。
四、 应对策略
本研究也对亲子沟通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统计分析,数据显示,57.14%的被试大学生认为亲子沟通出现问题是由于思想观念与价值观不同,41.8%的被试大学生认为是由于亲子沟通方式和技巧不当,89.7%被试大学生认为亲子间应换位思考,相互理解。针对已经发现的亲子沟通问题,研究者提出四个沟通策略用于解决亲子沟通问题:
(一)建立平等型沟通模式
尊重和包容是有效亲子沟通的基础。家长应与时俱进,将已经上大学的子女当作与自己平等的成年人来交流,接纳双方在看待问题角度的不同,学会倾听,在亲子沟通中需要张弛有度,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节制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子女共同进行话题讨论,而非全盘否定子女意见,建立“一言堂”,获得子女的信任,促进亲子沟通的良性循环。
(二)建立深入型沟通模式
当亲子之间的沟通能够兼顾理解和深入,亲子关系的亲密度就会上升。一方面要加强男大学生与父母的交流,规避因性别差异导致的亲子沟通匮乏,深入了解不同性别孩子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亲子沟通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有限的亲子相处时间里进行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使沟通内容不拘泥于学习等单一话题,在子女成长相关的重要话题上例如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等,都有必要花费与精力进行探讨。
(三)建立主动型沟通模式
主动沟通不惧难。年轻人步入社会的第一课,是在家庭中学会的,沟通看似简单,实际上不但促进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积累人际交往经验,在年轻人的社会化成长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很多家长与子女沟通不良就避免交流,搁置问题,某种程度上可以暂时缓解冲突,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被掩盖,有很大隐患。回避沟通,让子女失去了成长的机会。我们应接纳“有沟通就有分歧”这一客观事实,学会在讨论中解决分歧,在主动交流中处理矛盾。家长与子女主动进行沟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就是学习的过程,是子女人生中的第一节情绪管理课,也是第一节人际沟通课。
(四)建立成长型沟通模式
新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父母建立新的沟通模式。现在依旧还有众多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等教育理念,不尊重子女意愿,喜欢说教,忽视倾听,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喜欢打压甚至贬低,殊不知这种沟通方式已经削弱了子女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也应与子女一起学习成长,共同进步,努力了解学习新思想,新理念。家长通过学习改善沟通方式,相互倾听意见与建议,在反思中提高,让家长成为子女人生路上的“纠错本”和引路人。
五、结束语
用20世纪的教育方法来教育21世纪的孩子,是行不通的。为了“00后”更好地成长成才,亲子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探究。如今的亲子沟通还有很大发展上升空间,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为了给国家培养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为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00后”的家长们需要紧跟时代,了解子女的所思所想,学会平等地与子女交流,双方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创建更好的亲子沟通环境,让子女在沟通中感受理解与支持的力量,在沟通中积累社会经验,在沟通中建立正确的三观,在沟通中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引起家长与子女对亲子沟通的重视,也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些思路,发掘出更好的亲子沟通模式,使当代大学生在成长道路上,父母能够成为合格的倾听者与指导者,为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引领他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