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程思政建设
——教师的定位与认知,关键在于人
2021-12-30洪国慧董安定徐梅梅
洪国慧 董安定 徐梅梅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 江苏盐城 224000)
五彩斑斓、炫耀夺目用来形容如今的教育现状一点都不为过,信息化教学、云课堂慕课、微课比赛、微课程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三教改革、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个一线教师,从事一线教育26年,深刻能感觉到用心与达成度之间的隐形缝隙,这一切的根源,终究是在人。
一、认知是起源,思维是引领
事件的产生存在着多个方面,从制定者角度而言,出发初心不言而喻,教育教师要明白职责、教育学生让他们明白正确的运行方式,并竭尽全力去帮助学生接受知识,将教师的全部心血内化为更高效便捷的传输知识点,期望通过对散点的孕育最终成为回馈社会的动力。
作为一个不宜发声的存在,我自是非常清楚问题的根结在哪,一直到课程思政的提出,高职的课程思政项目开展的较本科要迟,第一次听到这个提法,深刻地感受到正确,虽然也明白,或许又将再一次浮于表面也未可知,但是终究是要踏出这一步,起码,这一步的初心,从最上层的设计理念而言,是没有问题的。[1]
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这个人,不仅仅是学生,也包括了教师的认知。无数次听到教师的抱怨,在每一个新的知识点(姑且用这个词,因为找不到更加贴切的词汇)下发的时候,更多的是抵触——又来了、为了改革而改革、就是折腾教师等等不一而足。试想,抱着抵触的心态,如何能做好一个事业,如果从内心都是排斥,形还能入木三分吗?
作为一个老教师,在每一个新的政策方案引领到来的时候,通常是先上知网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去体会制定者的初衷和用心,以探究正面指导思想为目标,购买相关的书籍、关注相应的公众号文章,以出发点设计思路、到个性的制作感悟,最终汇聚到名家的书作来内化其正面的积极因素,而后将内化的精神变成自身的行动指导思想,[2]思维是一切行动的最好引领,抗拒下的行动是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所以很难持久,且会严重影响你的幸福感。
以这样的心态,积极向上、正确应对,面对每一次课堂四五十分钟的,依旧是效果寥寥,这所有的一切,归根结底依旧是:教育的本质是面对人,再好的刀具对一个完全不懂厨艺的人而言,也只是一个摆设,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所以——课程思政,一个正确的方式指引,其真实尴尬的境遇,文章上恐怕是永远难以窥见真容,原因不叙。
二、对象是学生,本质在于人,关于虚空的正确应对解读
教育的本质最终是面向学生,需要通过教育学生,最终将知识和技能传承孕育,激发新的动力去回馈到社会生活建设的方方面面。[3]
教育的改革,无论是教学方法改革、现代信息化技术应用、实训器材建设、产教融合培育机制、更接地气的教材教程建设,这所有的目标均归结到如何提升教育质量,立德树人德为先,人为本。离开人的认同感谈教育,就好比天花乱坠精彩纷呈的剧作展现给一个不认识的人,你需要他起来对你说什么?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从来都是人的问题、人的认知问题、价值观引领问题。
有人说思政为空,好像意思是又一次是空谈,其实这话在某种程度上以他的生活经验而言是对的,因为中间的执行层很多人自身认为的就是空,到了下层这还怎么能不空?喜欢跨越执行层去看问题,不需要所有的层面都认真仔细的去研究,有些人或事就该忽略,对于这一点,常常会提到:针对某些人,你就该选择忽略,比如你一直探究厕所里有什么,这是不是你应该探索的范畴,如果你从事相关厕所保洁类工作那不谈——你尽管探索,如果你不是,你想从那里探究出来什么?你以为那里会有什么?你找到你想要的东西以后想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与其把时间都用在这个寻错的事件上,用在你该去的地方有多好?曾经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一个老师送了一本书给学生,对学生说:你要认真看啊。过了一段时间,老师问学生书看的感想如何,学生说看完了,不过里面有好几个地方有错字,我都给他标注出来了。方向、方向、方向很重要,你看书的时候,关注点如果就在错字上,或者你觉得最值得说的就是错字?如果换一个方式:书我看完了,书的主题思想是——我写了一点我的感悟,请老师斧正。同时书里有几个小的勘误瑕疵,我也一并标注出来了。这又如何得分?
所以,所谓的虚空、或者说不虚空,是你认为的空就是空,你认为的不空就是不空,这一点上,更多的警示应该是给我们的同行,而不是学生。如果教师的思想回不到正确引领的道路上,指引者都有问题,结果又能指向何方?当然高素质的行为个体具有极强的纠偏能力,但这样的高素质个体,在高职教育中真的是凤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
教育面对现在的现状,很多人都知道,但是谈到解决方案的时候,就开始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便是冰冻三尺,也需要一点一滴的变革去熔化去达成,一味地退缩与畏惧,那现状该如何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句话真的只能写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吗?显然,我们的指引者不是这样想的,一线的教师也还有大量的工匠精神的存在。
人生而为人,与动物的最大的区别是思维。饿了就吃、渴了喝水,本能与内化的行为指引之间存在着一个最根本的东西,就是思维的转换与引领,所以,课程思政,这不仅仅是教育学生的事情,首先是教育教师的事情,事物都有多面性,你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该承担这个职业背后赋予的社会定位和需求。
三、落地为实、知行合一、设计为本
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后,课程思政建设才开始有了意义,下面就来谈一点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制作体会与感悟。
本人所教授的课程是医学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医用X线机的应用与维护。抛开个体课程的个性不谈,从整体上梳理一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环节。
课程思政微课程建设是需要分层级的。从大的方面讲解专业职业岗位工作内涵以及素质需求,梳理自身课程的设计思路、章节目录,这很重要,磨刀不误砍柴工,认清方向和正确定位比糊里糊涂的开始一段旅行——对前方遭遇一无所知,两者的风险和心理认同感是有着天差地别的区别。所以在课程思政微课程建设中,首先设置了两个大的引领性的思政微课,目的是带领学生告知他们即将下来将要面对的是什么、对未来的作用是什么、需要达成怎样的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素质目标在不同的行业中绝大部分是通用的,技能目标因岗位不同会有很大的不同,但前者是引领,拥有了前者,其实后者的能力是可以整体迁移复制的(这样说都不为过)。离开了前者素质目标的支撑,后者永远也只能是一个工,成不了一个匠,且会随着时代变化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他的技能是死的,无法迁移复制可持续发展。
在明确了课程目标后,构建课程制作目录,这一点需要与实践工作岗位做对接,以职业岗位工作经历为指引,才能更好地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培养职业技能。按照岗位实际所需,以够用为原则(技能上是如此——重实践优于重理论,并非是理论不重要,但是针对很多人,他不思考,要理论又有何用)。将课程梳理成一个目录制作,这是第二个层级建设的目标,通过课程目录梳理,可以考察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与社会实际工作岗位的对接能力的高低,本思政微课程课程目录梳理得到了行业一线三十余年从业资深工程师的指引,实践教材也是由其亲手执笔完成编撰。第三层级建设为知识点微课程建设。如何能将知识点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即所谓的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这一点是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思想政治建设能力。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与素质目标相融合,使知识与素养不违和,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甚于对学生,言传身教,首先教育的应该是教师自身。
讲台与网络呈现两者之间还有着很大的差别,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走天下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针对时代的变化,在讲台的面对面的传授中,个人的语言力量和冲击力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具有更大的展示空间,这一点上我个人的感受是多开设一些公开课以供师生选择,名家讲堂依旧永远是一票难求的。回归到主题上)课程思政微课程建设,这是要作为系列课程在网络上加以呈现,配合以其它的教学手段如测试、资源、调研、互动等板块进行的教学行为。这对于每一个教师都是一种考验——信息化制作能力、思政融合能力、符合学习规律的设计能力等。
四、结束语
在考核方式上,在知识技能达成度的考核基础上,兼顾一些开放式命题的论辩答疑,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式学习情境越发深入一线,微课程作为最基本的移动学习素材,思政内容孕育其中并起着引导性作用,它必将与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形成高水平职业教育的主要两条指导线,身在其中的每一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概莫能外,无论出于只是技能的教育需求还是自身的事业发展需求,都需要正确认知、积极应对现时段下课程思政微课程建设,全面落实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