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医药学研究生教育:思考与反思

2021-12-30李厚丽郑巧伟姚鸿萍封卫毅

科学咨询 2021年40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医学研究生

李厚丽 郑巧伟 姚鸿萍 马 瑛 封卫毅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陕西西安 71006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医疗卫生行业是一次全方位的考验,包括应急反应、物资储运、疫情防控等方面的组织与管理;患者救治、病源调查、消毒隔离、个人防护以及感染控制等方面的设置和调配;诊断试剂、药品、防护用品等方面的攻关与研究;大众科普、防控宣教、不良情绪疏导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等。参与此类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医学研究生是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另一方面,开展这些工作,需要大量实践经验丰富、知识相当专业的医疗卫生人才。而已经完成基本大学教育、正在进行基础或临床研究、具有相当专业理论知识的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基础医学、护理学、实验医学等专业的医学研究生则是最佳的参与群体。在本次公共事件中,前期因安全等原因将这些医学研究生与理工人文等其他专业的研究生隔离在事件之外,无论对工作还是对医学研究生的专业成长都是重大损失。期间,曾有多位教育界的资深专家基于我国医学教育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1-3]。目前本次国内的艰难时期已经过去,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各医药院校已陆续分阶段复课,但有必要对医学研究生参与此类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利弊进行分析与评估,以便在后续工作中提高认识,平衡利弊,从社会、高校和学生三方综合考虑选择最优策略,减少此类事件的负面影响。

一、参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是对医学研究生心灵和人生观的一次震撼教育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及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一些历史遗留的深层次结构性基础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由此引发了的一系列问题短期内尚难以解决,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不断,伤医事件时有发生。医药卫生行业处于改革的重点领域,社会关注度高,工作强度高,风险高,职业回报低,加之各种媒体近年来负面报道不断,而且很多明显带有夸大和歪曲,使医药卫生行业的从业者职业挫败感强烈,对前途感到迷茫。由于从业环境较差、医患关系堪忧、舆论环境恶劣、经济补偿不合理,直接导致人们的职业选择意愿大打折扣。有资料显示,医务人员子女有从医意愿的比例仅10%,明确无意向的高达70%[4]。2015年5月27日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也显示,近七成医务人员不希望子女从医,中国医师对执业环境不满意并影响职业成就感,反映出行业所面临的职业尴尬境遇。另一方面,专业特征也决定了医学生学业课程负担重,行业学历普遍高,后续职业压力大,晋升竞争激烈。加之收入待遇与付出不成正比,必然导致医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迷茫与困惑。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每年最优秀的高考学生较少选择医药行业,同时每年会有大量医药学优秀毕业生流失到销售、管理、金融等更易谋取经济利益或更具升迁前景的行业。

然而在疫情来临之时,广大医务人员闻召而动,逆向前行,攻坚克难,书写着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凸显了大爱无疆的医者情怀,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医者的神圣使命。与此同时,媒体和社会舆论对医药卫生人员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责任担当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使人们对整个医药行业的认识有了一个难得的纠偏机会。这场抗疫战争中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无畏勇气,也正是医学教育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大好时机。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深切感受到这种社会荣誉和职业自豪感。但非常遗憾,在这当中缺少了医学研究生这一准医务人员群体,使他们错失了一次感同身受的受教育机会。

在面对疫情、直面生死的危机情形下,广大医务人员以崇高的职业使命感奋勇向前的英雄壮举,也必然是对医学研究生的心灵和人生观的一次震撼教育,可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社会对于医务人员及其职业的需求和尊重,坚定未来履行救死扶伤义务的历史责任感和职业自豪感,对其树立正确的职业使命和人生规划均具有重要意义,必会成为他们值得珍藏的人生财富。再多的课堂教育或说教恐怕也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是医学研究生得到锻炼和充实专业知识的最好时机

医药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应该是培养未来医药卫生行业的高级人才,他们是未来国家和社会在未来面对公共卫生危机事件考验时的中坚力量,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在未来能够熟练处理应对类似的医疗卫生灾难。因此对医学生研究生的锻炼实际是在打造未来的人才防线。

针对面临的实际问题,研究生作为主要参与者配合导师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可以及时获得防疫抗疫所急需的专业知识,提供科研支持。与此同时,公众、管理决策部门和医护防疫人员都有大量的专业知识需求,需要查阅、搜集和跟踪有关病毒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传播途径、治疗方法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而整理、总结并进行汇报、通报或宣传。但身处防疫科研一线的医务人员往往很难腾出时间和精力,研究生则是完成此项工作的最佳人选。研究生可以通过文献检索、信息收集,帮助一线医务人员迅速获得和掌握最新的前沿专业知识,为抗疫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研究生参与类事件可以提高从临床或实际需求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研究生通过直接参与,可以切身感受到自己的贡献和价值,获得正向的学习反馈,产生更强的学习动力,对未来职业生涯产生良多获益。[4]

三、亲身经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是医学研究生身心成熟的绝佳锻炼机会

面对未知的重大危险包括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人们通常会产生担忧、紧张、焦虑、沮丧乃至恐惧等负面情绪,尤其当这种负面情绪在群体中传播、共鸣,并经过反复地加强和放大,最终会导致很多个体产生难以调适的心理冲击,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5-6]。因此,重大事件之后需要心理疏导的病患人数常常剧增。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是专业人士的职业责任,参与其中自然会得到更多的正面或负面信息,尤其是当需要实际面对或应对灾难时,必然会产生更大的压力和心理冲击,经历严重的身心考验。因此,在经历重大公共卫生或健康事件时,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一般并无太多困难,但如果缺少相关的经历和锻炼,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分析和应对,经验相对欠缺的医务人员则有可能会经历更为艰难的处境,需要克服更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这就不难理解本次新冠疫情当中多个国家医务人员自杀的新闻报道。因此,如果让医学生在此类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能尽早得到锻炼,对于其未来职业生涯中遇到类似事件时能保持专业理性地冷静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有偶然性,多数从业者一生经历的次数也往往有限。因此,医学生通常很少有应对历练的机会,如果能让医学研究生切身体验并参与其中则是一次难得的锻炼。即使让学生仅以一个辅助参与者的身份,旁观灾害来袭时老师和其他专业人员在困境中的各种应对和决策过程,也肯定会获益匪浅。这些经验和感受极其宝贵,绝非书本或课堂能够获得,对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是宝贵的财富。

面临灾害时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应该成为培养医药院校学生的关键内容之一,只有积极参与此类事件,才能使医学生感受到肩负的责任,让学生置身事外则与上述目标背道而驰。温室里培养不出栋梁之材,只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锻炼,才能让学生真正成长,具备更强的心理素质,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的专业危机事件。因此,本次疫情前期各医药高校让医学研究生离校隔离,远离抗疫各项工作,虽是当时形势所迫,但并非最佳策略,有必要让医学研究生及早参与灾害救治并从中得到锻炼。

四、参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是医学研究生展示其才华和人生抱负的难得机遇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人们对于医药卫生知识的需求急剧增加,提高普通民众的科学素养对其理解并积极配合应对事件的解决措施至关重要。然而实际上,每当爆发类似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民众又急于了解真相,于是江河横流,泥沙俱下,各种真假信息铺天盖地。其中有人或出于博取眼球并牟利为目的,或通过不实信息恶搞、发泄自己的不满为目的,编造各种骇人听闻的消息四处传播。这些虚假信息不但抢夺媒体资源,分散舆论注意力,干扰抗疫工作,误导社会舆论,而且加重民众的紧张和恐慌,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本次疫情中就有人宣称喝高度酒能抵抗病毒;抗生素能预防和治疗病毒;还有人依据简单的体外实验就宣称某些药物具有抗病毒的作用,一时间造成民众的聚集抢购,有人甚至因此而导致感染。此类现象并非我国所特有,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有人散播5G信号传播病毒的谣言,而且相信者众多。对于这些谣言或不实信息,没有基本医药学知识的普通人常常很难分辨,但对于专业人员只要认真查证则不难发现其中的破绽。因而此时不但需要具有相当专业知识的人士及时识别和纠正社会上流传的虚假信息,而且应依据情况及时向民众提供大量有科学事实支持的科普知识,宣传正确的知识和理念,引导普通大众科学防疫抗灾。对于处于一线防疫救治患者的卫生专业人员并没有太多的精力来应对此类问题,而研究生群体则是从事此项工作的最佳人选。第一,医学研究生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通过文献查阅可以及时了解到最新的专业信息,同时又与行业资深专家距离最近,在导师等专家的指导下可以进行最专业的判断,很容易对这些信息或传闻进行辨识或鉴别,并提出相对客观的见解向公众宣传;第二,研究生群体思维活跃,对外界反应灵敏,可以迅速捕捉到社会上的敏感话题并予以回应;第三,年轻人有热情,也充满奉献精神,在国家危难之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展示自身才华的内在动力;第四,研究生群体的学习任务和工作时间相对有弹性,适宜参与此类活动。总而言之,这是研究生展示其个人才华和实现其回报社会人生抱负的难得历史机遇。

五、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客观上需要医学研究生的参与

研究生在科研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科研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和操作人。研究生的身份是学生,但本质相当于科研人员,是科研团队不可或缺的骨干和主力军。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往往会有大量的基础性科研问题急需解决。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很多身为研究生导师的医务人员身兼三职,首先作为医务工作者需要做好本职工作,投身于疫情防控主战场;同时作为研究者,需要对疫情防控中遇到的大量未知问题进行探索;此外还要兼顾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在疫情发生时,样本采集、分析、数据收集及验证等工作非常方便,是进行相关研究的最好时机,而且这样的机会往往稍纵即逝,甚至无法弥补。在这样特定的时间点,如果作为研究团队成员、直接参与和实施研究工作的研究生缺位,则大多数研究难以开展,工作实质上处于瘫痪状态,对于疫情防控非常不利。学术研究与疫情防控是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让医学研究生参与到疫情防控中,对于科研和防疫工作的推进有非常大的帮助。本次新冠疫情中,大量实验室处于关闭状态,研究工作停滞,与医学研究生被遣散在家隔离有直接关系,客观上削弱了防疫抗疫的能力。

此外,防疫期间需要大量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志愿者,研究生群体具有相当的专业素养,也具有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和诉求,让其参与疫情防控中既能得到最佳锻炼机会,也对防控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六、医学研究生积极参与公共卫生事件是对医药高校教育理念和组织能力的一次检验

本次新冠疫情在国内能够很快得到控制无疑与包括医药高校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努力密不可分。隔离和封校,学生停课不停学,极大地减少了地域之间的人员流动。事实也证明高校学生统一离校居家隔离简单、风险小且易于操作,效果确实非常好。但如前所述,这种管理方式对医学研究生的专业成长、对长期的疫情防控却并非最佳选择。但如果放开与疫情防控有关的部分医学专业研究生返校复课,同时又要做到预防可能发生的交叉感染,对于学校的组织管理、后勤保障及感控工作都是极大的考验。因此,如何在疫情期间依据专业差异和需求,有次序、分阶段地开放不同专业门类的研究生有计划地返校,返校后又如何依据防控要求合理安排学生的食宿和生活,保证学生在工作、生活中最大限度地避免交叉感染,对于高校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付出大量心血去组织和筹划。

我国的医学教育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医药卫生专业不同于其他的理工科专业,参与疫情防控过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最佳时机,错过这样的机会非常可惜。正因如此,教育系统和医药院校应该改变教学理念,直面困难和挑战,认真组织和筹划,放手让学生参与这样的卫生事件,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真正地栋梁之材。

七、医学研究生投身和参与公共卫生事件体现了医药高校的责任和担当

每当重大灾难来临,高校从保护学生安全的角度出发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无可非议。但对于已完成大学本科系统教育的医学专业研究生来说,在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中是否应将其与本科生或其他专业学生一样管理则值得商榷。从学生自身来说已经完成医学大学教育,是具有相当医学专业知识的成年人,参与疫情防控是难得的专业锻炼和提升的机会。从国家、社会角度来说,危机来袭正是国家用人之时,急需大量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员参与防疫工作。当然,高校组织学生参与此类疫情防控则意味着压力、责任和风险,稍有不慎或疏漏,就有可能造成学生感染或疫情传播。因此,高校管理部门个人的小利益与国家、社会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大利益之间存在着不一致。而放手让医学研究生复课参与抗疫工作实际是需要很大地勇气和担当,是要承担一定责任风险的。高校统一化管理虽是保证学生安全的最简单最高效的方式,但这种无差别的管理实际上又是一种最低级的管理方式,值得教育管理者深思。

八、医学研究生参与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与应对

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国内、国际交流的急剧增多,加之抗菌药物滥用、自然环境破坏和气候变化等原因,未来导致疾病、瘟疫等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的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越来越多,对培养大量具有丰富理论和经验的高级医学人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紧迫,这也成为高等医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医学教育管理部门应将能满足此类需求的合格的医学人才纳入到教育目标的实践中,出台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办法,鼓励医药高校放手探索培养适应未来应对各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实用型高等医学专业人才。同时,承担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高等院校应该制定详细的制度、规则、流程和应急预案,以便事件发生时能从容实施和应对。

医学研究生虽然大多是经过系统专业训练的成年人,但终归还属于学生群体,在类似新冠肺炎爆发这样的重大公共卫生灾害事件中也存在感染风险。学生的聚集生活对学校管理也会带来很大挑战,目前在应对和善后措施上均存在空白。因此也应充分考虑并评估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研究生参与的风险,制订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第一,医学院校在管理上应区分本科生和硕博士研究生。两类群体在专业技能、工作责任等方面存在差别,应依据情况区别对待。第二,是否参与最好遵从其个人意愿,以自愿参加为前提。第三,要依据各专业的特点,分层次、有步骤地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推进和安排。第四,要仔细筹划,认真安排,做好相应的隔离和防控组织工作。

九、结束语

公共健康人才培养是建设强大和有效卫生健康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护人民生命安全、保障全民健康福祉的根本需求,应该成为支撑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社会人员流动频繁,公共卫生灾害事件一定还会以其他形式出现,疫情发生后的补救和发生前的未雨绸缪同样重要。新冠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是对我国高等院校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一次全面检验,而在本次疫情中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方法也确实值得分析与思考。

培养具有专业水准、能够应对当今各种复杂问题的高等医学人才不但涉及组织理念、意识能力,而且涉及到行动担当、制度和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短板都会影响整个体系的效能发挥。本次疫情也促使大家反思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人才培养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疫情的发生有偶然性和突然性,但医药高校的教育工作则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有必要对本次疫情中好的经验进行总结,对需要改进之处进行反思。

目前国内疫情虽已得到控制,很多高校学生已经有计划地陆续返校复课。但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肆虐和慢性化发展趋势则显示未来的任务依然艰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抗疫之路可能还需要持续很长一段时期。希望在未来的防疫或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能把医学研究生纳入其中,一方面可以增强一线卫生技术人员的力量,同时也培养了人才,可谓一举两得,进而使我国的医学教育能真正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高级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医学研究生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供暖系统整改方案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医学、生命科学类
公共卫生
医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