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2021-12-30张冬
张 冬
(广东理工学院 广东肇庆 526100)
受办学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受到更多因素制约,管理质量有限。在信息化时代中,互联网逐步融入高校教学中,渗透在高校师生的教学学习及生活中。互联网不仅为学生管理带来了机遇,让高校能借助不同信息平台完成学生管理,同时也为学生管理带来了挑战,加大了学生思想管理的难度。因此高校应基于时代特色、学生特征做好学生管理创新,以此提高学生管理质量,为高校教育事业的进行打好基础。
一、互联网为高校学生带来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首先,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可在网络平台中自由发表个人见解和观点,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便捷的信息交流[1]。而该类交流方式和传统方式相比更为便利,已经是更多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平台。其次,在互联网中,信息更新及传播的速度较快,学生可利用网络在最短时间中掌握国内外、各领域内的不同信息资源,而当遇见陌生知识时,也能通过网络搜索、线上教育等形式及时学习,这为学生提供了增长知识的条件。最后,互联网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它灵活多样的信息资源形式,让专业知识也能更富趣味和生动性,进而发展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二)负面影响
首先,网络环境下的社交交流虽然更为便利,但网络社交改变了以往见面交流的传统形式,学生和外界的交流仅需借助信息数据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与人间的情感交流频率,在长期影响下,不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培养。其次,互联网中的信息类型多,不良信息混杂,对高校学生而言,他们是非辨别力偏低,社会经验少,在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下,虽能学习更多知识,但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印象,进而培养错误价值观和人生观。最后,网络学习模式虽更为便利和趣味,但相对而言,网络学习存在知识碎片化的明显特征,过多利用网络途径进行学习,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框架的构建,同时也因师生交流及生生交流不足的因素影响,无法保障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特色
(一)管理方式多样化
在广大高校中,以往的学生管理存在手段单一的问题,部分高校也采取强制管理的方式,无法保障管理效果,也易引发学生的不满反感[2]。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可利用网络管理平台,用互联网对学生学习等状况进行掌握,及时找出其中的问题。在全新形势下,高校也应了解网络及学生间的关系,利用校园网解决学生管理问题,达成网络教育的目标。
(二)管理过程复杂化
在现阶段中,更多高校完成了校园网络的构建,但也因此导致学生管理的环节变多,让管理过程更为复杂。在网络虚拟环境中,高校学生的情感、身份等也不断虚拟化,因此高校无法对学生真实状况准确掌握,导致管理措施有效性、准确性不足。最后,网络学生管理需要高校深入网络,但网络环境虚拟性高,管理者无法在庞大网络体系中对不利影响因素进行有效剔除,该项工作的难度较大。
(三)管理层次多元化
在以往的学生管理中,高校运用由上至下的传统管理模式。而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生活学习和虚拟网络世界的关联较大,使其改变了生活及学习方式,同时让学生管理也更为多元化。因此在现阶段中,高校不仅应管理学生校园学习及生活,还应管理学生网络学习及生活,导致学生管理层次逐步多元化。此外,在学生管理中,高校还应从精神管理、物质管理的双重角度出发,以此保障学生管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创新
(一)重视网络文化建设
在学生管理中,高校应重视网络文化建设,根据学生管理需求、学生发展需要,明确网络文化建设的正确主题,并对学生网络生活不断丰富,避免学生出现沉迷网络等问题[3]。例如高校可设计“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等探究主题,鼓励学生通过不同途径进行交流,而高校应收集好学生交流信息,以此对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准确的掌握。为丰富学生网络生活,高校可利用线上征文比赛,借助激励制度,促使校园网络文化得到丰富,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更好平台。高校应构建和谐校园网络环境,以此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及学习的条件,促使学生团队合作等能力得到培养,引导学生发展优秀人格。
(二)构建网络教育平台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思政教育是一项重要工作,它影响着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影响学生道德观、价值观及人生观的形成[4]。在以往的思政教育中,高校设置了思政理论课程,并将更多时间投入在团队活动的开展中,引导学生系统性的学习,促使学生树立正确政治信仰,培养正确价值观及人生观。而在新时期中,高校应利用互联网教育平台的搭建,借助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网络平台,展示思政教育的不同内容,如校园思政实践活动视频、思政教育理论、校园思政建设等内容,让线上思政教育得到落实,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促使学生提升思想政治觉悟。
对新时期高校学生而言,互联网对学生本身有着更大影响,且互联网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因此为保障教育教学工作贴合学生需要,高校教师可借助互联网平台,以讲故事、树榜样等手段,让主流思想得到宣传,并在线上平台组织对应的思政教育活动,为学生拓展学习思政的便利途径。在线上教育平台的构建下,互联网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功能作用也能得到有效发挥,高校也可借此完成现代化、系统性的教学及管理,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充分提升。
(三)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和网络世界的联系较为紧密,因此为做好学生管理,培养学生正确行为习惯和价值观,高校应勇于创新,以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促使学生培养自我管理的习惯意识,进而使其在日常的学习及生活中,能学会鉴别网络不良信息,避免被错误价值观所影响。在学生自我管理中,高校应立足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学生的目的,以此设计合理的学生管理目标,利用高校的正确引导,促使学生提高自我管理积极性及主动性,以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自我整合,在制度管理影响下,完成自主分析及评价。[4]
在学生管理中,学生自我管理的地位明显,它是真正影响学生管理效果的因素。而在广大高校中,学生因社会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其行为自控能力、识别能力等较差。针对这一问题,在现阶段中,高校应协助学生达成自我管理目标,不断完善其能力及观念,重视学生内在精神、自我修养的培养,以讲座、辩论赛等形式完成学生教育,促使学生满足自我发展需要及社会人才需求。
(四)利用网络互相交流
在广大高校中,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需要高校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对人文情怀不断融入,促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凸显。在管理工作中强调人本思想,才能提高学生对管理工作的认可度和接受程度,促使其完成自我管理,让共同发展、相互协调的目标得到实现。而为达到上述目标,高校应在管理工作中积极进行师生交流,主动承担应承担的责任,协助学生解决不同问题。在互联网环境中,网络成为了学生交流沟通的便利平台,网络的虚拟性能提高学生自我表达积极性,对个人情绪主动表达。因此高校在学生管理时,也应对网络媒介灵活利用,对学生及时关注,把握学生的真实思想特点,以此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例如高校教师可利用微信、QQ等平台进行师生交流,通过网络问卷等形式,做好学生调查工作,以线上形式避免学生因内向等因素拒绝交流的问题,利用互联网的虚拟性、便利性,为学生构建乐于交流和表达的平台,逐步促使学生管理工作提高有效性,让学生发展及学习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五)学生管理者的改变
在各高校中,要创新学生管理工作,各管理人员应主动学习,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促使个人提高学生管理及创新的能力。首先,高校可定期组织针对网络教育、学生管理的学习会议,引导各教师熟悉掌握现阶段学生使用广泛的线上平台,并提出以线上平台和手段完成学生管理、线上教育的方式方法。在此工作影响下,各教师能逐步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在学生管理中积极尝试新方法的应用,为学生管理的创新提供环境。其次,在网络时代下,思政教育、德育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点,高校应不断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及管理的能力,构建高质量的思政德育教师队伍,促使思政教育、德育教育不断突破模式限制,使其冲破传统教学法的束缚,适应新时期学生的发展需要。最后,高校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偏低,社会经验不足,在学习及生活中易受不良信息所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应不断提高个人是非辨别能力,以此保障在学生管理中能站在客观、正确的角度,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社会舆论、应对网络诱惑,促使学生发展正确价值观及人生观,保障学生管理效果。
(六)优化班级管理模式
在网络环境中,线上平台是学生了解不同信息、了解社会的重要媒介。当下高校学生具备使用社交平台的能力,能通过线上平台完成信息知识的搜集和学习,但网络世界中的信息复杂,金玉及糟粕并存,负面信息会使学生健康发展的空间受到影响。尤其在智能时代中,智能设备的普及、社交平台的流行,让大量信息出现在了学生面前,为其带来娱乐学习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隐患。为应对这一状况,高校教师应基于德育教学、媒体发展状况,统一现阶段教学思想,坚持全程育人、全体育人的理念,对班级管理的深度进一步加强,让班级发展的空间得到提升。
为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为其发展及学习构建坚实基础,高校教师应对不同网络资源积极运用,促使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多元性得到提升。在信息化时代中,各高校应借助丰富的网络信息平台,为教师拓展班级管理平台,为学生拓展德育学习渠道,让学生思想教育趋于随时性和日常性。此外,高校教师应利用关于德育、环保等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学习项目,让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让学生在亲手操作和体验中培养正确行为意识,以此提高高校的思政教育水准,协助教师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
四、结束语
结合以上,在信息化时代中,以往的学生管理模式不断落后,需要高校基于时代特点、学生特点做好创新,让学生管理充分发挥功能作用。在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时,高校应以网络环境为前提,全面分析现阶段网络对学生的正面、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互联网优势灵活利用,使其融入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中,提高学生管理便利性和全面性。高校应重视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我管理,提高其行为自控、是非辨别等能力,以此避免不良信息对学生思想行为价值观等带来负面影响,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