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设计审美观念的变化对20 世纪80 年代日本服装设计的影响

2021-12-30景阳蓝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1年5期
关键词:三宅阴翳山本

景阳蓝,李 正

(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325)

1 二战后的时尚风潮

回溯世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穿衣的方式,时尚界也随之悄然变化。

1.1 战后女装“中性化”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至1945 年结束,战争带来的政治动荡以及引起的经济萧条对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个特殊阶段,整个西方的时尚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简洁、实用的服装款式变得更加受大众的欢迎。

日本作为战败国,整个国家满目疮痍,为使经济快速恢复生机,政府提倡节约,颁布了节俭条例,限制服装风格、布料运用和服饰细节的发挥,服装很多不适用的装饰花边明显减少,裙装上的褶皱和缝纫的线迹都受到一定的数量限制,甚至西装也以单排扣居多,上衣贴袋减少或者取消。色彩上,更加偏好灰色、黑色、棕色和灰蓝色等低调朴素色系。面料也转向实惠呢料和针织等面料,各种低廉的人造面料和粘胶面料开始被大量运用到服装设计上。战争期间,男性被抽去从军,很多妇女因此加入工厂的纺织工作中,女性服装开始出现很多裤装,宽松的连体裤受到劳动女性追捧。女性服装也受到军装款式的影响,开始融入男性化元素,西装作为常见的款式也加上了锐利的垫肩元素。整体服饰往简单、轻便和舒适的方向发展。

20 世纪80 年代,山本耀司作为日本新浪潮设计掌门人首次在巴黎时装周亮相,宽大的版型,大面积的黑色,带有解构主义的剪裁,“雌雄同体”的美学理念,这是它区别于以往巴黎其他设计师最为突出的特点。

山本耀司追求的是女性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美,讨厌通过裸露去展现女性的性感,他认为宽大包裹下的衣物更能体现女性的魅力,而这种独特的设计理念源于山本经历的战后的童年生活。二战后,山本的母亲靠缝补衣物维持着家用,母亲辛苦劳作的身影给童年的山本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直到现在他都非常注重服装后背的设计。可以说山本耀司“雌雄同体”的风格受到了二战的影响,他设计的服装既是自己内心灵感呈现,也是对独立女性的歌颂。

1.2 “破坏性”的时尚

作为日本20 世纪80 年代最杰出的设计代表之一的川久保玲,1942 年出生于东京,在大学毕业后的2年内,没有接受过传统艺术教育的她成了独立设计师,并在1973 年创办了如今的时尚帝国——Comme des Garcons,法语译为“像男孩一样”[1]。而她的设计风格也如同品牌名称一样,体现出如男孩一般的顽皮之气。

与山本耀司十分相似的是,她的设计也是大量地使用黑色。她的黑色十分具有“破坏性”的特质,黑色对于她而言是充满力量的,寂寞又生动的。川久保玲起初带来的黑色具有颠覆性,被称作“破坏主义者”,在1982 年秋季发布会上,一件带有破洞的黑色宽大针织衫在巴黎时装周上亮相,这种仿佛乞丐一般的服装给西方追求华丽精美的潮流强烈冲击。《国际先驱论坛报》 的时装名记Suzy Menkes 日后回忆起Comme des Garcons 的这场处女秀时说:“服装都是遭毁的,一些套头衫浑身都是大洞。我们私下里称它为‘瑞士奶酪’。但在那时候,这场秀真是太震撼了。”[2]带有破败感的服装,衣衫褴褛的形式,带有缺憾感的破洞,彷佛是战后的伤口,川久保玲具有“破坏性”的服装一直在以女性的声音表达对权力的蔑视,力求为女性摆脱标签化的枷锁。

2 传统日本美学下的设计

除了战后带来的影响,日本的服装设计大师在服饰造型和用色方面一直具有鲜明的日本传统风格,而正是这种根植于日本传统文化、具有日本性格的设计,才使他们的设计在当时仍以西方时尚为主流的情况下使得日本设计避免后退和萎缩的命运。

2.1 “阴翳之美”下的黑色

黑色在西方人的思维中很长一段时间内寓意着死亡。19 世纪,一种被称为“Black Tie”的正式场合穿衣规则应运而生。黑色在此之后也多被运用于正式场合。具有反叛精神的一代对黑色进行了时尚革命,打破古板主流是他们的目标,20 世纪50 年代,出现了黑色高领衫、黑框眼镜、黑色贝雷帽等单品,20 世纪80年代早期,伦敦出现了朋克、新浪漫主义,具有黑色反叛的风格,哥特风也再一次流行。20 世纪80 年代后,仍有设计师不断对黑色进行创新。

在日本,将黑色作为标志性设计的就是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两位设计师,而山本耀司更是有“黑色魔术师”的美誉。作为一名日本设计师,他的黑色运用则受到了另外一位日本文学大师的影响,代表了一种“阴翳之美”。在日本文学家古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这本书中提出了阴翳美学并非是单纯的黑色,而是光与影的交错,讲究黑暗中的层次与光感,简单来讲,即一种黑暗中的光亮,具有黯淡、朦胧和暧昧的特质。黑色在阴翳之美中是重要的存在,它代表了神秘与包容。

山本耀司热衷于黑色,他创造的黑色具有东方的沉稳细腻与西方的浪漫风格,因而山本耀司设计的服装具有一种包裹下的神秘。宽松的版型,看似随意的披、挂、缠、绕,只露出脚踝或领口等小面积肌肤,在模特行走过程中,衣袂摇曳,优雅含蓄。山本耀司的黑具有丰富的语言,他擅长多材质的混合搭配,例如毛呢与薄纱的搭配,使黑色在动态中具有浓淡之差,毛呢在薄纱的笼罩下,显得轻盈优雅。山本耀司常用重叠、褶皱、磨破、搓洗和印染等破坏性的手法对黑色面料进行处理,增加面料的层次感,表现不一样的浓淡和性质,例如使用黑色的涂料,在面料上产生硬质半透明的效果,在舞台的光影照射下,折射出暗处的光亮。薄纱之间黑色的暗影,舞台上行走时留下的阴影,黑色胶印反射的微亮正是阴翳美学的一种体现。

2.2 禅宗美学下的日式剪裁

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的设计将日本传统的服装风格与西方风格做了很好的融合,服装不仅仅是躯体的覆盖物,还成为着装者、身体与设计师精神意韵这三者交流的纽带。如果说这两位设计师在剪裁方面具有一种变化下的日本风格的话,那么三宅一生的设计则更具有鲜明的日本特质。

三宅一生生于1938 年,他的设计风格在面料方面以极富特色的褶皱出名,三宅一生打破了时装材料光面整洁的思维定式,将白棉布、针织面料或亚麻等传统面料进行再研究,表现了传统面料的独特实用性[3],有着“面料魔术师”的美称,能将二维的剪裁方式通过穿着方式轻易营造出三维效果,剪裁上看似随意却疏而不散。在服饰设计上,静止之时面料在身体上呈现合体状态。行走之时,面料的褶皱随身体的走动,形成新的空间,人的身体没有受到束缚,反而在活动时不断呈现出新的、不断变化的形态。这种褶皱的产生有一种线性流动的美感,稍纵即逝的形态恰恰体现了“物哀美学”中的“重瞬间,轻永恒”[4]。“物哀美学”也是禅宗思想的一种表现,禅宗思想最早出现于中国,通过日本艺术家不断提炼和吸收,结合日本的传统民族文化,最终衍生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禅宗美学。

三宅一生非常喜欢用线条图案,将服装中的褶皱看成是一种立体的、有疏密的和动感的竖线条,他常常用横向的条纹打破东方传统纵向上的线条限制,传统纵向线条在视觉上具有优美的流动感,用不同块面交错的拼接重叠穿插其中可形成特殊空间感,在给与服装一定的张力的同时,体现出具有重构精神的反叛之气。

3 结语

山本耀司的“雌雄同体”设计理念,川久保玲的“破坏性”时尚或是三宅一生对面料工艺的深入探索,在受到时代影响吸收西方设计语言的同时,表现出了国际化的设计,其根源深深根植于日本的民族文化。以此为鉴,我们必须站在本国优秀文化的立场上,同时又必须展望广泛世界的文化,海涵其优秀之处,在保持自身文化性格的基础上找到与世界视野链接的桥梁,由此可以在时代审美的观念与设计美学之间找到那个交汇点。

猜你喜欢

三宅阴翳山本
拆掉思维里的墙
谒子美
三宅一生:构建新的语言大厦
螳螂之夜
安慰
《春琴抄》的阴翳之美
二次元美少女
因为
“自卫队歌姬”在日本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