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学习数感培养策略探究

2021-12-30杨玉清

科学咨询 2021年37期
关键词:数感新课标知识点

杨玉清

(甘肃省舟曲县城关九年制学校 甘肃舟曲 746300)

数感的主要定义是指人和数之间的“感情”,数感可以帮助学生用相对简单的方法来进行难题的解决,对于小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升至关重要。因此,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数感数如今教学当中的重点任务。一个学生如果有良好的数感,不仅可以加快解题的速度,还能够为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生活中需要的问题以及经验,仅供参考。

一、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意义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都是一些比较基础性的知识点,因此在该阶段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够为学生打开一个良好的开端,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利用数感来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在培养数感的过程中主动进行学习,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需要明确了解在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务必要在掌握数感的切实意义之后再进行讲解。[1]

培养小学生的数感,还能够增强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于数字的敏感程度。在学习当中,学生大概率需要通过一些教学情境,才能够对此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因此,教师为学生精心创设每节课的教学情境,也是当下比较重要的一项任务。不仅如此,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通过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数感,进而开拓学生认知世界的能力,而这项能力也是当下学生适应社会的一项基本能力。

二、现阶段数感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部分教师未真正理解数感内涵

由于数感是在《数学课程标准》当中所提出来的一个词语,因此很多的教师还未真正的理解数感的内涵,知识指导数感的基本含义为:对数字的直觉,其中包括理解数字含义、数与量的对应、数字间的大小关系等等。尤其是一些数学前辈们,已经习惯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对于改革当中提出的一些要求无法真正理解,这也是导致课改缓慢的原因之一。而正是因为教师对于数感的理解出现偏差,因此也将会直接的影响到学生的理解。

(二)教师对数感存在教学误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个观念,就是每天上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知识点的教学,而不会去通过一些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因此,数感的培养就会被教师直接忽略,这也是教师在数感当中存在的教学误区。就算是有的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数感,但是却无从下手,不知道通过怎样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所以,教师在进行备课时,也不会把数感相关的知识放入到备课内容当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数感上的教学几乎为零。

(三)学生对数感了解片面

虽然说新课标改革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是不少的学校仍然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过分的注重对于解题技巧和基础知识的教学,导致很多的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无法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数感不强。新课标当中明确说到: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将生活与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大多都来源于生活,而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只能够让学生片面的理解知识,无法对知识点有更加深刻地巩固。就拿数感来说,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导致很多的学生对这些数学名称出现混淆,因此,所理解的知识也是片面的。

三、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探究

(一)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培养数感

新课标改革中,小学数学教师延伸出众多的教学模式,而这些教学模式大多都是以新课标内容为基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情境教学就是如今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当中的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注意力感知到新鲜的教学内容,因此就会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格外的关注,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在对数学产生积极性之后,会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相应的生活景象,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所学的知识点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进行设计。比如:低年级的学生更加喜欢童话故事、动画角色等,而高年级的学生就会比较喜欢富有挑战的生活情境,像是赛车、航天之类的,更能够吸引高年级学生的注意。例如,对于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在进行“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内容时,想要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加减法题型“1+4”,对于一些幼儿园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这道题能够迅速地得到答案,但是对于基础薄弱,并且数感不好的学生来说,可能就是一道致命的难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这一课程教学时,可以利用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来展开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小马过生日,先来了1位好朋友小鹿,后来又来了4位好朋友小象,那么一共来了几位朋友来给小马过生日呢?”这样的动画情境,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教师为学生准备几个小动物的头像挂件,让学生通过扮演的形式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由于小马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小动物,并且角色扮演又能够释放学生活泼的天性,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跟随教师的教学所进行下去。教师在一边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一边引导学生对问题精心相关的思考,让学生自己选择该用加法还是剪发,并且如何列出算式等等。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对于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并且提高学生的数感,让学生熟练运用加减法运算。

(二)利用生活实践培养数感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思维从形象变为抽象的一个过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新课标强调要通过体验和实践的方式进行,并且对每一步骤进行总结。如果教师只是利用板书形式进行教学,那么一些抽象的内容学生是难以理解的,很有可能会让学生对知识产生错误的判断,对于以后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当遇到抽象的数学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或者让学生利用生活实践自主进行操作,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进行生活实践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状态,并且针对错误及时的进行调整,还要为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利用知识点进行演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感。[3]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时,学生很有可能会混淆两个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操场上利用木棍分别摆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且对这两个图形进行比较,在操作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讲解相关的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体验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简单,梯形由于上下边不等,因此面积公式比较复杂。教师还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让两个小组之间分别为对方摆出大小不一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最先得出答案的小组获胜,并且获得相应的奖励。通过以上的实践与练习,学生能够对一些抽象的公式有一个具体化的认识,进而增强了学生的数感能力。

(三)引入数学猜想培养数感

新课标政策实施之后,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当中引入数学猜想,其主要内容是,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为根基,让学生就此展开思考,通过假设、相比、总结等多个方式对问题的结果来进行猜想,以此让学生通过猜想的方式来培养数感。例如,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当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牢固的掌握本节知识点,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乘法知识来计算3×2和9×2,在学生得出结论分别问6和18之后,教师提升难度,让学生对3×18和6×18进行猜想。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的是学生猜想的过程,因此结果的正确并不是十分重要。猜想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提升数字灵敏度,并且寻找数字之间的规律。不仅如此,教师通过猜想的教学模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符合当下新时代人才的发展需求。

(四)通过估算方法培养数感

如今很多的教师都会让学生学会估算,因为估算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大致地估算到自己的结果是否在正确范围内。而且估算在生活当中也十分重要,比如要去超市购物时,可以先根据自己手中的金额,对购买商品的价位有一个大致的定位。或者出门时,还能够根据路程的长远和代步工具的速度,来估算出到达指定位置所需要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将估算方法融入到课程当中,进而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上文中提到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那么这一情境也可以用在估算教学当中,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来掌握数字之间的关系,进而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估算,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4]学生在掌握基础的估算方法之后,就可以采取“换汤不换药”的形式,来解决其他相关的问题,对于培养学生数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例如,一个笔记本9元,全班52个人,每人买一本,全班买下来需要多少钱?大部分的学生都会采用估算的形式算到10×50,最后得出大约需要500元。随后教师可以进行延伸,将问题修改为:一个笔记本4元,全班52人,每人买一本,大约需要多少钱?这时有的学生答道:5×50=250,有的学生答道:4×50=200。由于学生的想法不同,因此会产生不同的估算方法,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就能够多学到很多方法。教师还可以对问题进行这样的修改:一个笔记本4元,全班52人,每人买一本,大约需要多少钱?200元够吗?教师采用这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来让学生进行估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在得到答案的同时收获鼓励,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在创新思维方式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借助反思教学培养数感

反思教学指的是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纠正,以此来提升自己的过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开展反思教学,让学生对自主思考的问题进行总结,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很好地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且解决相关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教师在让学生学习“表内乘法”时,让学生们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单运算,可以先列举一个例子,让学生明白加法和乘法的关联性,金额引导学生推算出乘法口诀表当中的数字规律,因而能够让学生对乘法表的记忆更加牢固。在学生自主学习完之后,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反思,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提升学生的数感。

四、结束语

小学生数感的培养并不是三两日就能够完成的,而是一个漫长且逐步巩固的过程,学生需要在长时间的学习当中进行积累,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数感。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当中,穿插数感训练展开教学,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进而在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数感新课标知识点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关于G20 的知识点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