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2021-12-30张志明
张志明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湖南张家界 427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高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包括学生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多方面内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水平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谓“大思政”,指的是一种立足全局改进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教育观念。这种教育观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当中蕴含的“整体观”,其工作理念是以人为本,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育内容、教育环节、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相互之间的统一整合和有机融合,逐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亲和力以及吸引力。[1]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育主体不重视,与开展“大思政”教育的契合度不高
新时代,网络信息的发达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难题。高校教育主体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他们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没有太大的教育价值,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上。比起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更注重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与开展“大思政”教育的契合度不高。在“大思政”视域下,有的高校虽然开始推行了相关的改革,努力搭建思政教育的平台,但还不能充分发挥平台的教学价值,教学效果不理想,与构建科学的“大思政”教育机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教学模式较传统,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还是比较传统,以教师灌输式的讲授模式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近几年,围绕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开展学习;通过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兴趣等,但是取得的效果还是不是很理想,学生“低头族”现象较普遍。
(三)教学内容固化,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较固化,体现在两方面:其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趋向理论化,学生主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缺少实践教学内容;其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趋向知识化,大部分学校在思政理论课程设置中,过度集中于品德认知教育、品德情感教育、品德意志教育和品德行为习惯教育这一知识理论体系。[2]
此外,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以网络和手机客户端为主体的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越来越深。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重要影响。这种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凸显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改善这种不良教育局面,在“大思政”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背景下,高校教育主体必须对现有的思政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借以提高思政教学的成效,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发展。
二、“大思政”视域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时既要改变教育主体重视度,改革思政教育内容,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等。既要凸显思政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强大的师资队伍。还要积极搭建思政教学的实践平台,改革创新思政教学的考核机制,改进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凸显思政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开展思政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当前“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应该在教育体制内明确思政学科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对学生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纪教育等的培养。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专业教育提升到同等高度。通过提升教育主体的重视程度,积极建设强大的思政课程教育体系。根据高校思政教材内容,结合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境界。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开展思政教学活动,培养新时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促进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构建强大的思政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校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合理调整师资队伍结构,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提升教学水平的关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见,加强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扩大思政教学师资力量,提高师资教学水平至关重要。高校在引进教师人才时要结合教师自身学历、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综合考量。另外,还应定期对在校教师进行培训、进修等,通过学习不断提升思政教师教学能力。除了教师外,还要对辅导员、班主任等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工作者进行培训,组织参加各种学习,通过强化他们的思政水平,扩大和优化思政师资队伍,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教师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现代新思想,根据需要更新教学方法,根据实际的教学效果,适当做出调整。
(三)积极搭建思政教学的实践平台
在大思政教育视角下,通过不断拓展思政教育的实践教学平台,帮助学生建立思政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这就需要高校利用高校教育资源,拓展课外实践基地,实现社会资源和高校资源的完美整合。教育工作者除了科学合理地安排思政教师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教学任务,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思政主题的社团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课堂以外的思政知识,获得思政教育的实践机会,拓展他们的思想发展空间。例如,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思政教材内容,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喜好,开展有关文明礼仪,我的大学生活等各种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政教育思想体系,高效完成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四)改革创新思政教学的考核机制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考核都是通过期末测试的形式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单向性的考核根本无法体现学生的思想政治综合水平。在大思政教育形势下,高校应该对传统的成绩考核标准进行改革创新,应使用多元化、动态化的考核标准,建立健全教学考核机制,全面反映高校思政教学成效和水平。建立和完善思政教学的考核机制时,应该注意淡化对思政理论知识的单纯记忆模式的考核,加大对思政知识理解和应用方面的考核力度。通过考核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对思政教学进行科学、全面的考核评价,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五)改进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力提高学科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在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在遵循“全方位育人”教学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探索科学的思政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除了运用传统的灌输讲授法外,还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榜样激励法和情景教学法等,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课堂上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课外调查,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等视觉教具将收集到的知识展示出来,改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上,教师还应适当地调节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加深学习印象,增强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在开展思政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提升教育主体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引导学生增加对思政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扩大高校思政教学师资队伍,吸收辅导员和班主任等成为思政队伍的新生力量;和社会、企业建立思政实践教育平台,加深思政教育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的紧密性联系;改革思政教学成效的考核机制,通过多元化、动态化的考核摸清学生真实的思政水平,以便进行对症教学;改进思政教学方法,利用创新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高校思政教学的效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思想政治觉悟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