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浅析
2021-12-30罗文娟
罗文娟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素质教学部 重庆 40005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古老的华夏民族绵延五千余年所创造和积淀的文化精粹,具有恒久而旺盛的生命力,对中华民族具有十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2014年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新时代的大学生担负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往开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非常有必要加强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高尚的道德操守,高雅的审美情趣,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加强高职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
当今中国已全面进入了信息时代,互联网是个相对来说自由和开放的空间,随着中国形形色色各大网站的建设发展,网络直播平台的普及,QQ、微信、微博等沟通工具的应用,海量信息和思潮蜂拥而至,世界多元文化的冲突日益明显。在各种文化思潮中不乏光怪陆离之说,这对于一部分好奇心强但又缺乏辨识能力的大学生来说,极易迷失其中。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较低,……对西方文化过分崇拜,盲目认同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2]。不少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认知几乎是一片空白,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不屑一顾,甚至认为中国传统习俗就是糟粕,但谈到国外的一些礼仪习俗他们却津津乐道,倍加追捧,出现了“哈韩”族、“哈日”族,这其实就是对自身的传统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要培养学生对自身传统文化价值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始终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抱有坚定的信念,其基础和前提是让学生去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切身体会传统文化的底蕴,才能从内心深处萌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信仰,树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外来糟粕文化造成的冲击与侵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树立大学生健康三观和培养优良道德品质的源泉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多年以前这曾是引发一代大学生广泛思索和探讨的话题。曾几何时,草原英雄小姐妹、救火小英雄赖宁是学生学习和崇敬的偶像,先人后己、乐于奉献是学生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标准。但反观当今的一部分大学生,有的推崇“个人主义”,过分地关注自我得失,事事从自我出发,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集体的利益;有的践行“金钱至上”,认为只要能够拥有巨额财富就是人生的赢家;有的认可“享乐主义”,羡慕奢侈肆意的生活,把光鲜亮丽的影视明星歌星当作人生的榜样;还有的虚荣心极重,从电子产品到衣帽服装甚至到一只小小的签字笔,都一味盲目地追逐国外品牌,而对本国产品却嗤之以鼻。“甘于奉献的人生”这句话在部分大学生眼中简直就是一句笑话。对这一部分大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华夏民族自古奉行的道德素质、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等思想内涵,积极挖掘和精心挑选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对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健康三观和培养优良道德品质,大有裨益。例如,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百事孝为先”的观念,培养学生对父母家人的感恩意识,继而上升到对家庭和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思想,教育学生要胸怀天下,志存高远,有勇气有胆量去主动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利用传统文化中的“言必信,行必果”以及“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名言警句,让学生懂得讲求诚实守信的可贵之处,而不是随意轻诺寡信;运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古诗句,激励学生在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崎岖时不畏惧不退缩,而应抱着乐观豁达的气概,坚定执着地追求人生理想。
(三)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健全的人格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的审美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娱乐化的特点,部分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过于单纯,辨析美丑是非的能力较低,整日热衷于满足猎奇心理,盲目追随某些社会潮流,形成了肤浅恶俗的审美观。例如,在我国民众的观念中,历来是男性以阳刚健硕为美,女性以婉约含蓄为美,但目前大学生中不乏追逐“中性风潮”的人群,他们迷恋“网红脸”,自称“颜值控”,过分看重容貌形象,女生的衣着装扮透露出帅气沉稳还可用英姿飒爽来形容,但部分男生傅粉描眉涂唇,忸怩作态,模仿所谓的“日系美男”,这就属于低劣粗俗的审美观了。再如不少大学生竞相追看都市言情、仙侠修真、玄幻穿越类网络小说和影片,整天插上耳机沉浸在重金属音乐的强烈节奏中去追求感官的刺激,却不肯沉心静气地来仔细阅读品味一部经典名著、不肯屏气凝神地来认真倾听感悟一曲《春江花月夜》, 对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审美标准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真是何其悲哀!
早在19世纪初,蔡元培先生就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人生观教育”。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热爱中华经典、增强文化自信[3]。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精美绝伦的美育素材,是教育工作者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价值观,培养真善美的审美情怀的不竭源泉。例如,通过吟诵“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古典诗文让学生感受塞外风光的雄美壮阔,通过欣赏郑板桥的《墨竹》图来领会疏密有致、清雅脱俗的中国文人审美情趣,通过经历采茶、制茶、泡茶、饮茶等传统工艺活动和生活体验来感悟“和、静、怡、真”的中国茶道精神……借助传统文化中异彩纷呈的内涵精髓来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较灌输式的说服教育而言,成效更为显著。
二、“新媒体”时代施行高职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一)积极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丰富专业课程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大量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非常欠缺的学生涌入高职院校。要对他们实施诸如《中国传统道德修养》《中国古典文学》等讲究系统性、理论性的传统文化课程教育,难度可想而知,学生也会因认为此类课程无法提供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就业助力”而不予重视。因而如果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秉承适用性和实用性的前提,科学合理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那么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无形中也接收到传统文化教育的洗礼。例如,在我校的“市场营销”这一专业的教学中,就从晋商文化中汲取了大量营养。在讲到《财务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相关内容时,通过引入介绍晋商科学的经营模式和创新的财务会计管理体系,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意识;通过梁启超的赞誉——“晋商笃守信用”,宣扬晋商“诚信为本,以义制利”的经商理念,启发学生树立讲究诚信的职业道德;通过播放明清晋商历时数月,翻越千山万水,每年将数以万担计的各类商品运送到苦寒的俄国腹地的影视资料,激励学生要富有勇于开拓、不畏艰险的创业精神。让专业知识与晋商文化水乳交融,使学生隐形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大大地丰富了专业课程的教育内容,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利用新媒体积极开发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
找到专业教学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的共同之处只是备好了一份美味的原材料,但原材料毕竟是寡淡无味的,如何通过施加油盐酱醋进行煎炒蒸煮,将一份回味无穷的佳肴呈现在就餐者面前,牢牢拴住他们的胃口,需要教育工作者打破旧规,积极学习,结合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断开发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教师“要深入研究青年学生群体的语言体系和交流模式,根据他们的交流特点,选择恰当的话语模式和传播工具,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与青年学生群体的交流模式尽可能贴合,提高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4]。现在在校的“00后”大学生是接受新媒体影响最为巨大的群体,他们的学习呈现出追求个性化、碎片化、视听化等特点,而各具优势的新媒体恰好能为大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带来新的契机。校方应在校园网站上设立专栏用于宣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固定平台,定期推送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文章。直播间、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移动有声App等流行的文化传播新媒体都是学生学习新知、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移动有声App,根据2020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对外发布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有声阅读继续较快增长,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移动有声App平台已经成为听书的主流选择”[5]。教师或制作短小精悍的微课、趣味盎然的小视频、生动活泼的有声阅读资料,或精挑细选经典的影视音乐资源,依托新媒体发布,并创建QQ群、微信群、网络论坛等开展探讨交流,借助评论、留言、师生问答等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行合作学习,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三)结合信息技术努力营造充满浓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
和课堂教育教学的直接施教不同,校园文化对学生起到的是潜移默化的熏陶培育功能。一个充满了浓郁的书香气息和高雅艺术氛围的校园文化,可以成为一股激励鼓舞学生奋发力求上进的内在动力,成为一架学生在精神修为上去粗存精、淬炼高尚道德情操的炼钢炉,成为一个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提升艺术品位的大舞台。因此要大力营造具备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从物质文化建设方面讲,高校应尽量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校园的建筑、雕塑、宜传栏、标语等设施都可以利用起来,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阵地。例如,通过打造具备中式特色的亭台楼阁和园林艺术的校园环境、摆设张挂书画作品、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讲,高校应尽量运用信息化技术,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在校园中营造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例如,大力组建以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的各类型社团,以社团为依托,开展古诗词朗诵品读、民族乐曲戏剧欣赏、中国书画大赛、传统陶艺制作、汉服表演和剪纸艺术赏析等各项活动,活动形式可以是线下实体活动,也可以通过线上播放音乐视频资料进行欣赏或聆听专家学者的讲座,并开展互动,还可以利用AR技术模拟逼真情境体验感受,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感知并内化于心,外化于日常的言谈举止之中。
三、结束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6]。大学生是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栋梁,作为高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育高校学生的价值理念和道德品质的深远意义。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网络文化背景下,我们既要善于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又要勇于面对时代发出的挑战,要积极挖掘和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优势,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教书育人,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乐章的一代代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