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导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改革路径

2021-12-30何宗耀赵永锋

科学咨询 2021年37期
关键词:导向专业能力

何宗耀 赵永锋

(河南城建学院计算机与数据科学学院 河南平顶山 467036)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连年递增,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此,必须立足于毕业生的就业导向和社会对新型创新型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和课程教学的深入改革。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实在在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1]本文以河南城建学院计算机与数据科学学院的教学改革实践为例,结合河南城建学院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时代大学的心理特点、个性特征和认知规律,探索就业导向背景下教学改革路径的新途径。

一、就业导向背景下高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等教育的功能和任务所决定的

高等教育相对于技能型的职业教育,以及学生研究型的硕士和博士的培养相比,更要发挥学校人才培养的功能,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是今后高校人才培养所必须研究和面对的。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率、就业质量,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校必须要加强各专业学科之间的融合。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情况,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2]

(二)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对高校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就新时代大学的特点而言,从2018年开始,随着第一批 “00”后进入大学校园,“00”后大学生已经逐步成为高校学生的主要群体。相较于“90”后,其生活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优越环境中,而且受到多元化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了个性鲜明、敢于创新与挑战的独特性格。这也对新形势下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学生就业情况对高校发展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在企业中的实际表现,不仅会影响学校专业的社会影响度,而且会直接影响到本专业的综合排名状况以及次年的招生计划。综合而言,生源和就业存在辨证统一的关系,各个专业招生计划的合理性、科学性能够直接影响到本专业的就业情况。相反,一个专业的就业率能够能动的作用于专业排名,进而影响到本专业的生源状况,并且毕业生较低的就业率会让学生和家长对于学校的教育丧失信心,学生的职业素养不高,会让企业嗤之以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于本科院校的招生、家长认可度、企业信任度、社会地位等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就业导向背景下高校教育改革,是提升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促进高校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就业导向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路径探索

就业导向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才能够培养更多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需求。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时代背景下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是教育在发展的历史洪流中被时代赋予的必答题。

(一)加大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政策扶持与监督

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必定要掀起一场“质量革命”。提高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是21世纪的时代命题,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也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但是在就业导向背景下要想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就必须唤醒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意识。一方面要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激励和引导。并在院校评估方面,加大对于高校教学质量、在校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毕业生就业率会让及专业对口率等方面的评估和审核力度。另一方面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设高等教育全覆盖的质量监测网络。构建科学、完善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监督体系。

(二)结合专业特点推进高等教育变革

结合专业特点推进高等教育变革。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引导和促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保障和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以河南城建学院计算机与数据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可以充分结合工程专业的特点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3]。一方面在常规教学中将企业项目纳入课堂教学,以行业实践标准和具体岗位职能为依据,对现有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考核标准进行改革。比如目前就业形势良好的软件工程师或者软件开发人员,结合目前岗位招聘要求的程序设计与开发、适应性维护、项目系统分析、数据库开发与英语、手机端开发应用等具体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并根据课程内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实践等。另一方面根据行业需求和“1+X”证书要求,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在开设新的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所获的“1+X”证书也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就业,提升企业对于学生就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认可度。

(三)教育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和产业发展

我国正处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对于新时代的人才需求具有更高、更新的要求。同样新型经济结构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要面向未来布局新型工科专业等。[4]主动应对未来战略呼唤新工科的产生,中国“人口红利”需要逐渐升级为“工程师红利”,才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产生颠覆性影响。[5]因此,高校教育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和产业发展,主动出击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以及企业对于就业学生专业能力、岗位技能的需求与变化,让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比如在《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时,可以引入目前发展比较火热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知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发展前沿知识和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想。并且可以将课程内容、作业呈现方式等与虚拟现实项目实践相结合,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就业技能。

(四)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样为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对教育教学中心、教育教学方式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挑战。

首先,要充分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充分了解新时代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把握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探索其成长成才的规律,才能有针对性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根据学生不同的就业、创业需求,一方面与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通过企业实习、企业专家进校培训、项目实践等方式进校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创业意愿,开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其次,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教学改革,我们更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让学生在未来职场中具有更好、更长远的发展前景。[6]在日常课程教学中课程目标由以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式学习方式的形成。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和空间,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切实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另外“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企业专家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评价等,全方位、深层次实现对学生评价考核,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教育改革指明方向。

(五)构建学校教师、企业专家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就业导向背景下教学改革,要以企业实际生产的项目为载体,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让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教学活动,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实现对于学生知识素养、专业技能的培养;又实现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也能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研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转变学生的就业价值观。[7]而教师作为高校所有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专业素养和企业项目实践能力,构建学校教师、企业专家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也是就业导向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在开展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可委派专职教师进入企业,进行相关技术研究和提升工程应用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提升的相关教育、解决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结束语

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高等教育教学是人才成长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夯实基础知识、培养综合职业素养的重要环节。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高等教育要勇于承担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任。从学生、教师、学校、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等多个角度对高等教育教学进行改革,才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培养符合高等教育目标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导向专业能力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偏向”不是好导向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