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评价应侧重社会效益的考量

2021-12-30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社科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岳 岭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2488;2.南阳师范学院 期刊部 河南 南阳 473061)

在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进程中,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无疑起着重要的旗帜作用,而制定完善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不仅是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风向标,也是助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试金石。新时代语境下,期刊的传统评价方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现有的评价体系也受到多方质疑,如何构建科学、完善、顺应时代要求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也是当前社科界和评价机构应承担的主要职责。

一 当前学术期刊评价的现状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介绍和引进国外期刊评价理论和方法,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将期刊评价应用于实践,至今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期刊评价体系,尤其是当前科技的发展、统计手段的改进以及众多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取得,创新了评价方法,丰富了期刊评价理论,影响了学术期刊的发展,与此相应,对于学术期刊评价的社会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当前,学术期刊评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学术期刊评价的理论越来越深入。从最初学习国外的布拉德福定律(又称“文献分散规律”)、加菲尔德文献集中定律到今天替代计量学方法的引入,期刊评价的理论探索和研究越来越深化。新的理论层出不穷,研究视角也呈现新的变化。如对评价指标的不断剔除及对评价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定性和定量评价模式的此消彼长,都呈现出期刊评价不断完善和进步、力图能反映期刊的全面影响力的发展方向。

二是实施学术期刊评价的机构越来越多。由于期刊评价的社会关注越来越广泛,应运而生的各类评价机构越来越多,不仅专门的期刊评价机构创建自己的评价体系,各大型引文数据库和学术论文数字资源平台也有自己的评价体系,甚至一些期刊行政主管部门也来做期刊评价。我国最为著名的几家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有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等。还有一些行业协会也会通过评刊等活动对自己的期刊成员进行评价。

三是评价体系越来越多元化。由于评价机构各自不同的评价目的,采用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也各不相同,评价原则互有差异,评价指标取舍不一,指标权重各有侧重。

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虽然日渐完善,但是仍存在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评价体系多而杂乱。当下名目繁多的评价机构,令人眼花缭乱的评价指标,由此衍生出各种排行榜,造成评价结果各异。各个评价机构各有各的评价体系,你方唱罢我登场,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造成评价机制上的混乱,究竟哪一种评价体系更为科学,并无相应的行业规范和标准,本应以此促进学术期刊的繁荣发展,结果反而使学术期刊无所适从,并不利于学术期刊的长远发展。

第二,对于学术期刊评价的过度关注,造成了认识上的偏差。当前,学术期刊评价的结果成了荣誉、资源和奖励分配的依据,利益相关者对荣誉、资源和奖励的追逐,导致学术界对学术期刊评价的极端重视,因此也由于过于看重期刊的评价功能而忽略了科研成果内容的质量和影响力,形成了“以刊评文”的局面,造成学术期刊评价功能上的异化。学术期刊评价的初衷应是为学术研究服务,但结果是,学术期刊为迎合并满足学术评价的各项指标体系而只关注量化指标,忽略了自身的办刊宗旨和内容质量本身,学术评价变成了指挥棒,引领着学术期刊的办刊方向,学术研究与学术评价双方的角色发生了错位,变成了学术研究为学术评价服务。

第三,当前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不适合人文社科期刊的发展特点。当前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大多以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等为关键指标,这种以计量为中心的量化评价对于人文社科期刊来说非常不公平。人文社科期刊有其特殊性,考察其价值和影响力有更为多元的考量,而不是单纯靠一些统计数字就能衡量的,即使是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评价方法,对于人文社科期刊来说操作的难度也很大。

目前有不少学者呼吁,学术期刊评价应回归学术本真,以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等为关键指标的量化评价导向严重影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先生在中国知网举办的“2018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专家对话中指出:当前的学术期刊评价对期刊功能认识不够,学术期刊应回归到应有的功能;被评价指标牵着走,忘记了本源,只盯住影响因子,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蒋重跃先生也指出:期刊评价应不忘初心,回归本源;在学术期刊致用与求真的关系上,目前更强调致用;在学术文章好不好的问题上,被引频次高的文章未必就是好文章。由此可见,学术期刊评价需要明确几个问题,即为谁评价?谁来评价?怎么评价?尤其是对于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来说,学术评价需要遵循人文社科学术规律,重视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结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特点和功能,寻找适合的学术评价方法和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二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特点及其功能

人文社会科学具有与自然科学不同的学科特点。一是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双重属性和双重功能。双重属性系指科学性和价值性,双重功能系指科学认识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1]。二是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滞后性或后起性,无论是从人文社会科学的产生、发展上看,还是从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传播、实践运用上看,它都比自然科学较为滞后。三是人文社会科学具有价值性和功利性。人文社会科学不仅有助于营造一个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环境,而且注重探讨与人类生存、发展、幸福有关的价值与意义。“如果人文科学想要求得自身的生存,它们就必须关心价值。这种关心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最明显的区别。”[1]也就是说,人文社会科学必须对研究对象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

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相一致,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其特点有:就其分类来说,人文社科期刊所承载的知识量、信息量更为密集,表现出学科门类庞杂、研究范式多元的特征;就其内容来说,人文社科学术研究必须自觉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社会实践的鲜明反映,因此人文社科期刊往往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本土特色;就其目的性来说,人文社科研究的思想性、文化性、价值性和功利性,使人文社科期刊往往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特征和宏大理论建构的取向;就其学术质量评判来说,人文社科研究的“效用主要在于唤醒历史,彰显人文的活力,传承优秀的文化”,“判断人文解释类论文的质量不可以创造新知为标准,而是要评估其所释文本的价值、解释的水平及所阐发意义的新旧与启发性”[2],因此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评判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

人文社科期刊的特点决定了其功能的特殊性。人文社科期刊具有促进学术交流和为科学发展服务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治导向功能。人文社科期刊的意识形态特征,决定了它必须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一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在政治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二是学术引领功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作为学术理论刊物,其宗旨是引导和推动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弘扬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既要倡导学术争鸣,鼓励研究者大胆探索,不断认识真理、发现真理、发展真理,不断推进学术创新,又要引领正确的学术思想潮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术思潮。三是资政育人功能。人文社科研究的功利性特点,决定了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在学术传播方面较强的目的性,即刊发的文章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帮助,能发现、阐释或者解决重要的现实问题。2017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向决策咨询、教育教学转化,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普及活动”,强调社会科学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功能。四是舆论引导功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作为一种传播载体,是倡导优良社会风气、弘扬正确道德风尚的舆论阵地,其所承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的问题意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怀,彰显出中国文化的新风貌。同时,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也是抵制不良学术风气的前沿阵地,学术期刊是增强学术规范意识的窗口,有责任、有条件也有能力坚守学术道德底线,拒绝弄虚作假、欺诈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风气,推动风清气正的科研氛围。

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特点和功能可以看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相较自然科学期刊来说更偏重于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价值取向等学术方向,强调科研活动对社会的影响,重视价值导向的作用。因此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评价如果仅靠一些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其质量的高低,就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更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特殊价值,难以得出真正科学、公正的结果。面对当前的评价困境,必须按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内在规律,加快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

三 引入社会效益评价指标是创新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的重要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创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并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把优秀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2018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科学设置评价标准,“着力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问题,合理设置和使用论文、专著、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实行差别化评价”,上述讲话精神和各类文件中有关学术期刊及学术评价的描述和意见,反映了国家层面对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高度重视,也对当前创新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指明了方向[3]。

对于期刊评价,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为什么评价。期刊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繁荣发展科学研究、加强期刊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而对于期刊来说,其核心任务就是传播优秀学术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以及展现科学研究体系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发挥导向作用。基于此,期刊的评价也不能偏离期刊的中心任务而造成评价上的偏误。否则,即使是形式上很完善、指标体系很科学的评价方法,也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一串数字,既耗费人力、物力资源,又不能产生显著社会效益;既无益于学术期刊的发展,也无助于对现实社会的服务[4]。

基于此,我们认为推动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的创新与完善,必须认清人文社科期刊质量评价的特点,遵循学术期刊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在质量评价中避免片面化和简单化。根据人文社科期刊的特点和功能,在期刊评价的实践探索中,应引入社会效益的评价指标。

期刊的社会效益,是指有益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效果[5]。具体来讲,社会效益应该包括:其办刊宗旨、理论导向、选题内容及产生的社会反响等,即是否坚持为现实服务,是否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服务;是否有利于传播人类共同创造的科技文化成果,是否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人才,推动学科发展等[6]。所以说,社会效益是期刊发展的根本,与期刊的特点、功能、任务是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的。评价体系如能引入这一指标,更能反映期刊的办刊水平、学术质量、社会影响力和发展前景。

根据社会效益所包含的内容,我们认为在制定评价指标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是处理好政治与学术的评价标准问题。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指出,改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必须“更好地发挥科研评价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导向、激励与诊断作用”,这种导向作用既有政治导向,又有学术导向,也就是说评价时要制定科学的政治质量评价指标,引导期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同时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复杂多样,因此也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尤其要分辨清楚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坚决抵制以学术名义混淆政治问题的倾向,处理好“行政权力对评价主体构成、评价标准的筛选和评价程序设计的适度参与”等问题[7]。

二是准确把握人文社科期刊的定位,尊重差异性。由于期刊办刊宗旨的差异,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定位,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准确把握期刊定位是办好期刊的前提。因此,在评价标准上,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期刊的不同特点、不同类别,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比如对于人文社科研究中的基础性、理论性研究要体现出对重大学术前沿问题的导向作用,评价周期不能过短;对于应用性研究,要看其解决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对政府决策有何影响;对于公益性的学术研究,要看其对社会的影响如何。

三是要关注人文社科期刊的知识服务功能。人文社科期刊在促进学术交流、资政育人、政府决策、社会舆论等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相应,学术期刊的评价也“应当研究社会服务功能,探索各方认同、产业支持、协同发展的学术期刊评价服务”,在制定评价指标时要考虑期刊对个人、行业、组织、政府部门等是否“提供个性化、权威化、常态化的知识服务”[8],以此衡量出人文社科期刊的社会价值。

四是加大对学术不端的惩治力度,促进科研诚信。求真、求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关键,学术不端和学术浮躁的行为,将会破坏学术研究的良性秩序,阻碍社会发展。但是社会上刮起的“四唯”“五唯”之风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滋生,造成了学术道德的失范。在制定学术评价指标体系时,适当加入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考量,势必对于学术诚信建设具有引领和正向激励作用。

当然,由于期刊的社会效益有时间方面的久远性、潜移默化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等几个方面的特点[9],所以在设计量化指标时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实践探索中会面临许多挑战。因此在创新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集中多方力量,利用新媒体时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评价作用,对于评价理论、方法、指标等进行积极探索,辅以良好的评价环境,从而推动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体系的建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社科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社科成果展示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西安交通大学社科三刊简介
我校首次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
人文社科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