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三重逻辑

2021-12-30姚广利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思政课理想信念逻辑

姚广利

(河南师范大学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中原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河南 新乡 453007)

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大学生增强马克思主义认同,牢固树立“四个自信”,自觉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1]为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必须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2]。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主题的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对加强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应该深刻把握红色文化资源促进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以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一 情感逻辑——以鲜活材料赋能高校思政课

所谓情感,从广义而言,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从狭义而言,“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3]。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情感逻辑体现为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的社会需要之间发生关联时所引起的切身体验或反映,是大学生通过红色文化资源产生的思政课获得感、幸福感。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思政课的情感逻辑的形成与大学生在思政课认知方面的社会需要密不可分。首先,大学生对思政课有认知方面的需要,这是情感逻辑形成的基础;其次,红色文化资源能够满足大学生关于思政课认知的需要,这是情感逻辑形成的关键。如果大学生对思政课没有认知需要,或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的思政课认知需要错位,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思政课的情感逻辑就难以形成。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思政课的情感逻辑具有相对稳定性。情感在情绪基础上形成,如由喜、怒、哀、乐等情绪发展为审美感、爱恨感等情感。就此而言,情感体验包含情绪的反应过程。从社会需要的角度看,情绪主要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是一种感官体验,而情感主要与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实现了由生理性需要到社会性需要的升华。因而,情感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不仅影响人的情绪的表达,而且影响人的认知的形成。所以,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思政课的情感逻辑对于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水平、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使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思政课的情感逻辑成为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生理心理素质快速向成熟阶段发展,身体的各项机能显著增强,突出表现为自控能力、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的长足发展。这个时期,大学生的感觉知觉敏锐,情绪反应敏感,且已具备日益增长的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能够驾驭各种感性反应和体验,越来越能够把直观的情绪反应上升为情感反应。与此同时,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促使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从以往的单向接受向多向思维发展,已初步学会运用复杂的分析手段来反映事物的关系和内在联系,具备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理性的认知能力。当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日俱增时,其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开始从单纯获取知识向习得知识、能力和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转变,从象牙塔的封闭校园生活向“学校—社会”式开放环境过渡。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不断扩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多,书本和课堂教育已不再是获取知识、培养技能的唯一途径。比较而言,大学生更容易、更乐于从社会交往、社会实践中培养认知能力,加工由感觉、知觉产生的直观印象,实现由情绪体验向情感体验的上升,为树立立场、观点、方法,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造条件。总而言之,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为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思政课的情感逻辑奠定了基础,大学生所处的大学社会环境为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思政课的情感逻辑提供了条件。

红色文化资源为大学生思政课情感逻辑的生成提供了鲜活材料。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进行的革命、建设实践过程及其表现。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表现形态多种多样,既包含物质形态,也包含非物质形态。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展示革命、建设实践活动的遗迹、旧址、器物、纪念物等;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承载革命、建设实践活动的文字符号、理论遗存、实践宣传、文学艺术以及弘扬革命、建设实践活动的红色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的显著特点是鲜活性,它可以通过红色遗存再现革命、建设的实践场景,为思政课教学提供鲜活材料,为大学生情感体验的建立营造氛围。红色文化资源给大学生的第一印象是新鲜、活泼,容易触动大学生敏锐的知觉、触觉、感觉等,激发大学生的情绪体验,使大学生产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赋能的思政课以感性认识。以此为基础,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促使其对感性材料进一步加工,把暂时的、零碎的情绪转化为相对持久和稳定的情感。如大学生重走红军挑粮小道,第一印象是新奇、迫不及待,体验过程又充满惊险、疲惫之感,体验之后则会认识到当年红军战士的艰难。在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思政课的过程中,这种感性认知会上升为大学生对党的优良作风的认知,进一步受到情感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触动,流露出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和热爱之情。情感逻辑使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社会性需要与红色文化资源提供的实物实现了有效对接,大学生可以在兴趣、乐趣甚至休闲娱乐中建立对思政课的情感。

二 理性逻辑——以真理实践赋能高校思政课

思政课的理性认知,是指大学生运用抽象的逻辑思维,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推理、判断等实现对事物内部联系和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相较于情感认知,理性认知层次更高,是在情感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事物内部联系、规律和本质的认识。情感认知是直观的、表象的认知,而理性认知是对情感认知材料的思考、分析、加工、提炼,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过程,并最终形成了理性的认识、判断。理性认知的突出特点是能够运用抽象逻辑思维,摆脱情感的束缚,通过理性思维而不是感觉来认识事物。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思政课的理性逻辑就是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激发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使大学生通过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理性认知,建立起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性认知。理性逻辑首先以情感逻辑为基础,是对情感逻辑的升华。思政课上理性逻辑的形成离不开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需要在更深的程度上、更高的层次上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加工。就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进程而言,理性逻辑的作用机理体现为通过抽象逻辑思维,对已经产生的关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情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把红色文化资源提炼为其所要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发展规律,使关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情感认知升华为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发展规律的理性认知。事实上,红色文化资源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发展规律正是抽象的、概括的思政课所体现出的教学内容,这就实现了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目标与思政课育人目标的统一。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一些教育主体曲解列宁的“灌输”理论,导致思政课缺乏说服力,实效性不足,这是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思政课的理论逻辑生成的重要原因。有些人谈“灌”色变,认为“灌输”就是把一套脱离于现实的理论从外部强行植入人的思维,把“灌输”理论理解为强迫授予、强行洗脑,把“灌输”过程等同于填鸭式教学,这是对“灌输”理论本质的曲解。事实上,列宁在谈到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时指出:“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只有从一切阶级和阶层同国家和政府的关系方面,只有从一切阶级的相互关系方面,才能汲取到这种知识。”[4]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本源,其实质在于揭示工人阶级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般规律,即在实践中接受外部教育。显然,“灌输”理论的涵义体现了教育与实践的统一。在新时代,“灌输”理论仍然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其关键在于克服纯粹的理论说教,通过营造实践教育环境,影响大学生的理论认知。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思政课的理性逻辑是对“灌输”理论的坚持和创新,即把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特点和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结合起来,把红色文化资源营造的教育情境引入教育实践中,激发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使大学生在徜徉红色文化资源的实践中被感染、被说服。

在理性逻辑方面,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作用主要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红色文化资源彰显出来,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性认知水平,使大学生由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情感认可上升为对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性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套严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也是它具有深刻说服力的根本来源。红色文化资源向大学生们呈现的各种内容和形式,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结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一样具有理论上的说服力。在思政课中,与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不同的是,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展示了其鲜活的外在形象,而且把理论教条的真理性转化为实践的真理性。如果说经典马克思主义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理论枯燥性和经验教条性,在纯粹的理论说教中容易引起大学生的认知倦怠的话,那么,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其形象的鲜活性、实践的真理性,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吸引其情感并建立情感认可的基础上,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实践转化为大学生思政课教育的情境,推动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由情感认可向理性认同的升华。从认识论上讲,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般过程,理性认识不仅能丰富认识主体的系统知识积累、培养理性思维能力,而且能促进认识主体的情感、动机、兴趣等感性的发展,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识正是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良性循环中,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性认同。

三 价值逻辑——以理想信念赋能高校思政课

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内核,是人的精神追求的最高层次。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认知事物的立场、观点、方法。思政课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洗礼,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是思政课育人的归宿。那么,什么是当今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首先,当今的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其次,当今的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来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5]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高度凝练,是当今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思政课教育必然要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置于最高层次。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思政课的价值逻辑就是通过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升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不是通过教育,而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濡化来树立。濡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也必然是萦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周边的文化实践环境。红色文化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营造了文化实践的环境,把大学生已经建立的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情感认可、理性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在理性认同的进程中逐渐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红色文化资源高度凝练的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首先,红色文化资源凝练的理想信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源。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改革年代,红色文化资源都贯穿一条主线,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理想信念的高度凝练。这个理想信念,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红色文化资源之所以能够濡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因为其凝练的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在革命战争年代,红色文化资源凝练的理想信念就是价值观的本体。在建设和改革年代,红色文化资源凝练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红色文化资源凝练的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内容体现。邓小平说过:“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6]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7]从根本上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是精神领域的改造和淬炼,理想信念作为精神之“钙”,如同支撑人体强健挺拔所必需元素之“钙”,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从主要内容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树立大学生的远大理想信念,用远大理想信念指引大学生成长成才之路,增强大学生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勇气和信心。

红色文化资源为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了理想信念的文化实践环境。“红色资源教育,说到底就是理想信念教育。”[8]红色文化资源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为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9]在革命战争年代,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许诺给党和人民群众的革命前景不是眼前的个人利益,而是长远的家国关怀。人民群众选择革命道路就意味着随时舍弃自己的切身利益,甚至自己的生命。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所追求的革命目标、憧憬的革命前途已经超越了纯粹的个人利益,这种推动力正来源于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不只是给予大学生情感认可和理性说服,更在于弘扬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伟大精神,增强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动力。例如,大学生在倾听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事迹后,会首先感动于董存瑞的英勇之举,进而感叹于支撑这种英勇之举的强大理论,最终信服于其为革命献身的崇高理想信念。红色文化资源通过理想信念淬炼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容易使大学生在信仰追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找到契合和共鸣,逐渐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 结语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历史性遗存,是高校思政课优质的育人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成长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奋力开拓的建设史、气势磅礴的改革史,勾勒了一幕幕史诗般令人动容的画卷。红色文化资源可以是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让大学生在思政课教育中受到情感感染;红色文化资源可以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真理品质,让大学生在思政课教育中受到理性说服;红色文化资源可以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让大学生在思政课教育中受到价值洗礼。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情感逻辑、理性逻辑和价值逻辑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共同作用的有机统一体,体现了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耳入脑入心的内在作用机理。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课教育中的作用,必须根据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思政课的逻辑,探索因时因地因人的育人模式和路径,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

猜你喜欢

思政课理想信念逻辑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