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哲学审视
2021-12-30武威利
武威利
(喀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1]。”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明确方向。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恩格斯阐明城乡四个发展阶段的最终阶段,符合中国城乡发展并正在被历史证明。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历史过程,而城乡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新时代城乡关系正是在继承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认识到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现实和统一发展的趋势;在城乡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提出的价值追求是要回归人本身,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创造现实条件。基于以上认识,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内审视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辩证思维: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哲学基调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人们运用辩证法正确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正是建立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认为城市和乡村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并在发展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着城市和乡村整体发展。因此,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有着明显的辩证思维。同时,新时代的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矛盾逐渐缓和,从而构造一个新的城乡发展模式的时机已经成熟。
1.1 对立统一:此起彼伏的辩证关系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其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成为改善人民生活的有效推动力。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首先从总体性的角度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新的要求。党和国家深刻认识到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关系,逐渐将发展的重点放到了乡村,通过促进乡村社会、经济、民生、生态等全方位的发展,力求缩小与城市之间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面对百废待兴的社会经济和亟待完善的社会制度,制定了相关减小城乡差距的政策措施。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城乡建设、农业和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关系做了明确的论述,认为城乡建设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农业和轻工业、重工业的关系更应该突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但是由于当时面临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稳定国内的社会发展和抵御外在的战争威胁,在实际的经济工作中将中心放在了重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大跃进”以及“大炼钢铁”的发展口号,致使我国城乡关系越发对立,城乡发展严重脱节。同时,为控制城市人口数量,保障城市人口的利益,1950年公安系统在内部颁发了《特种人口管理暂行办法(草案)》,开始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来区分城市和农村人口,户籍制度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使城市资源能够在城市内部充分利用,推进了工业的进程。但不可否认的是,户籍制度的实施造成了城市和乡村的对立,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所享受的社会福利和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有着显著的差别。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人口的难度很大。
改革开放后,我国及时拨乱反正,意识到城乡之间的对立对于改善民生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因此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经济发展从此步入正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关系问题也逐渐被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城乡之间的对立逐渐演化成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建设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发展模式,也成为开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新时代融合发展首先解决的就是城乡对立的问题,缓解城乡之间的各种矛盾,使城乡融合大于城乡之间的对立,因此实现这种融合并不是完全消除城乡之间的对立,而是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乡村文化、乡村记忆,使当代人和后代人在乡村中继续探寻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轨迹,正是这种差异性造就了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承性。城乡融合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城乡关系的科学预测,在新时代成为发展的现实,更加重视的是城乡之间的统一性,真正实现融合发展。
1.2 否定之否定:新旧事物的更替
城市和乡村的分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个社会中的两个基本面。马克思、恩格斯对城市和乡村的论述十分丰富,认为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那么城市和乡村发展的最终归宿自然也成为了马克思恩格斯关注的重点。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之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对城乡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城市和农村最重要的区别是城市是政治集中地,但仍以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为主;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城市从农村中产生出来,迅速成为人口集中地、生产资料集中地和资本集中地[2]” ,为适应经济的发展,维护市民社会的稳定,这个时候城市就成了一个完整的、彻底脱离了乡村的综和体。
由此不难看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但是这种快速发展也势必造成城乡之间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这一现象,认为城乡对立只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其发展逻辑是可以被认识和把握的,总体上来说是“乡村育城市——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融合”。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就是城乡关系的最终环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预测趋势的具体实践。自改革开放起,国家就对乡村进行改革,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土地流转”制度,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农民的收益,农民在基本土地的收入供应下还可以得到额外的收入,从而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有了保障。1984年改革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新的劳动力需求促进了人员之间的流动,人员流动进一步促进了其他各要素的流动。
从统筹城乡发展到提出城乡一体化建设,从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到提出城乡融合发展。这个过程既是对中国城乡关系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的过程,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思想中国化的过程。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提出基于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社会物质财富达到一定的水平,二是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构成了新旧事物交替的历史现象,是一种积极的扬弃,具体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符合城乡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建设的最后阶段,是生产力水平和物质财富获得快速提升与积累的历史发展趋势。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用于城乡建设的资金投入也逐年增大。纵观世界城乡建设的历史可以发现,当城镇化率接近60%的时候,城乡建设应该转型乡村发展,充分发挥出乡村的经济效益,保障农民根本权益,促进乡村资源要素与全国大市场相对接,释放改革红利,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自2018年城镇化率达到58.56%,针对这一变化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构建,遵循了城乡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次,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是更好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我国最大的不平衡其实是城乡关系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其实是乡村发展的不充分。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仍然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没有改变,体现在城乡关系方面就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融合发展能够协调城市和乡村之间各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适度提升乡村的作用,保障农民利益,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最后,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是对城镇化的扬弃,保留了城镇化的底色。城镇化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承载着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空间,带动着乡村的跨步发展,刺激着农业科技化水平与现代化程度,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2 历史思维: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主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指出全部的历史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意识所特有的认识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作用的结果。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也是人在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资产阶级利用自己的“资产”对整个城乡分布结构的现实改造。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城乡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各个方面的融合式发展。当然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如户籍制度的限制、生产要素向乡村地区流动性小、城乡公共服务不均、基础设施差距大、产业发展水平差异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而要解决存在的诸多问题,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确保正确认识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模式,并通过科学有效的实践切实改造城乡关系。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3]。”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具体来说,一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可以通过分析与思考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模式;二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民群众,可以在城乡建设的实践中改造现实世界。
城市和乡村是社会中人的社会关系的外在体现,连通城市和乡村的各种社会关系,发挥优秀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为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构建“规划蓝本”,发挥人民群众的群体性、实践性,为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创造“现实大厦”。优秀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人民群众的群体性、实践性相互作用,从而改变整个城乡现状。
3 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价值追求的体现。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不难发现,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价值追求的发展方式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经济盲目发展、伦理道德淡化、人际关系紧张、贫富两极分化、社会差别扩大等,进而可能在诸如社会福利、平等感、安全感、生存权利等方面造成更多的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4]。”由此可见,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引导人们树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必须从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出发。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所包含的价值追求是多方面的,不仅要满足农民直接的经济收入,还要满足农民的精神生活,在物质和精神方面不断地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历史进行了唯物主义分析,体现在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创始到形成,无不体现了对人的关注和人类解放的价值追求。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 “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下无产阶级生存状况的真切关怀,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类终极理想生活的价值追求,同时,这种价值追求也浸润了追求自由的精神层面关怀和自由所需基础的物质层面关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指导下的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正是体现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如今经济发展多以刚性指标化的制度模式推进,这样一来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可能产生了足够多的物质财富,而物欲控制下的城乡居民却不能享受自由和愉快的生活。因此当下的努力在于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就是要把多维价值追求的意图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推行;把民主政治制度化建设渗透在关于经济发展的决策和管理中,有计划、有目地扩大城乡居民有序参与政治的力度,保障他们依法实现自身的民主权利,并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政治水平;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中,倡导城乡居民自由的理想人格,创设有利于个体精神发展的良好环境,培养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下实现自我价值。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价值追求在空间结构中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城乡融合的最终归宿。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城乡对立时认为,城乡对立的出现直接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即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断裂。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形态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城市和乡村是混沌一体的,没有严格的界限,城市主要表现的是一种行政中心的职能,此时人们主要是以“自然工具”进行物质资料生产,从自然社会获取必要的生存与生活的物质需求,是改造自然的初始阶段。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工业机器和科技手段运用于物质生产,这时人们可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和改造自然界,同时,致使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开始断裂,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发展,断裂的程度越来越深。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旨在修复直至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断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城市和乡村之间没有了差距,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实现真正的融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也会基本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也将会充分显现。
4 结语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后,将会达到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人成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的主人,人都会拥有同样的身份,不再被区分为城市人口和乡村人口,脱离了地区或地域的分界,所有的人口以及工业和农业等一切生产部门都将按照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均衡地分布。由此,城乡对立所造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断裂将在城乡融合的条件下被修复,人不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