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1-12-30曾祥明曹海月

南方论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研究文化

曾祥明 曹海月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北京 100083)

“文化软实力”在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占据着越来越为重要的地位,谁占据更为优势的地位,谁就拥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论述所体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文化发展乃至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也成为学术界亟待拓展的新课题。2012 年以来,学术界围绕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主要特征、实现路径和重要意义等几大主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研究概况

目前学术界对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

(一)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任何一种思想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折射出时代的特征。孟庆玲从全球化背景出发,认为文化交流是西方国家推行霸权主义的一种手段。当前我国正在经历更新和重塑社会文化认同的特殊时期,而国际上文化产业已然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保护我国文化市场、应对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入侵,打破对中国形象的误解、歪曲,对外文化沟通交流势必要加强。[1]师蔷薇认为,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与我国对外文化传播能力不匹配、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不断拉大、国际舆论格局“西强我弱”等多种不利情况需要并推动“讲好中国故事”。[2]张燕英认为,要实现“中国梦”,中国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让中国了解世界、紧随世界发展脚步,同时让世界倾听中国,真正地认识中国。为此,必须以迅速的反应、准确的解读、有效的传播方式开展广泛的文化交流。[3]张华春、季璟认为,国际二元对立格局引发的不公平、不对称,新全球化促使人类社会冲突的物质条件发生变革,互联网+高速发展带动人类生存生产方式的进步,在国际格局发生变化,国家间力量对比悬殊的共同作用下促使了新思想的产生。[4]

本文认为,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形成是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站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审视全球化视角下文化发展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方面,21 世纪以来,全球化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由于意识形态、价值取向不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明在相互碰撞摩擦中艰难前行。如何解决文化交流中和谐共生、共同繁荣的发展问题,促进不同文化的沟通与对话,成为时代课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需要以崭新的面貌树立国家新形象、传播中华正能量;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新的历史发展方位。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党的十九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我国文化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对外文化交流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体系宏大、立意深远,要深刻理解其科学内涵具有相当的难度。倪素香、吴清清认为,重要论述主要聚焦于“阐述好中国特色”和“讲好中国故事”以增强中国特色文化吸引力、提升国际传播力和扩大世界影响力。[5]张殿军从战略高度着手,指出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战略定位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战略目标是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战略核心是全力塑造具有中国特色且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战略主体是动员社会力量共同讲好“中国故事”,战略平台是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6]黄文悦以“一带一路”为例,认为其内涵是由文化交流的原则、内容、途径所构成的完整而科学的体系。具体内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文化产业的交流、教育和学术的交流。[7]周宇豪将其归结为全面阐释“中国梦”、系统阐释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全面推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创新塑造中国形象的方式方法等四个方面。[8]

目前学术界的总结概括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但也存在一些明显不足,如概括不够精准、研究角度单一,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其丰富内涵。本文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将其科学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首先,对外文化交流是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其既定战略目标;其次,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世界文明领域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再次,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其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奠定了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文化自信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前提;最后,善于发挥好新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原创力、传播力和感召力,让新媒体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全新平台[9]。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技术,实现了民族文明的跨时空沟通融合,应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战略平台。

(三)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是科学理论的集中表达,是理解理论内涵的关键表征。周赟等认为,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辩证思维,它体现了“守”与“变”的契合、“同”与“异”的结合、“内”与“外”的配合、“情”与“利”的融合。[10]黄超和郭橦霖从对外传播的角度出发,认为其主要亮点在于以国内国际经济格局为核心、鼓励传播主体多样化、重视充分发挥领导者示范作用、重视互联网与新兴媒体的传播作用、积极推动对外传播机制改革等。[11]李艳华认为,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鲜明特点在于以“既相向而行又和而不同”为思想核心,以“交流互鉴、超越偏见,创造和平国际环境”为交流目标,以“展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为战略定力。[12]李乔乔则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理念依托、对历代领导集体外交理念的继承与创新、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及贡献中国智慧。[13]苏思羽、杨星晖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着眼,认为其具有“三个坚持”的特点,即坚持“主流性与多元性的统一”“传承性与融合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14]

总体来看,学者们的看法有重合的地方,比如都认为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技术。除此之外,本文认为,习近平强调在交流中“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5],创造性地提出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前提下,坚持平等、多彩、包容、互鉴的文明观,使其不同于任何其他思想;从目的来看,用发展来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强调文化交流要根植于深厚的文化自信,创新文化产品双循环方式,既创造丰富营养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需要,又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最终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四)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重要意义

文明交流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途径,也是推动世界文化发展、丰富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史安斌、钱晶晶认为其重要论述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不但继承创新发展了历代领导人对外宣传思想,还有利于增强国际话语权,建立与国家硬实力匹配的强大外宣体系,建立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16]赵付科、孙道壮从文化自信观的角度出发,认为其“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方向,为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新思路及应遵循的方针原则”[17]。张国祚认为其重要意义在于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确立核心价值观,“以此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18]肖贵清、田桥认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话语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赞誉,进一步增强了“中国话语的国际辐射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为在全球治理中更好表达中国倡议和理念、阐释中国方案提供强有力的话语支撑”[19]。

本文认为,应该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考察其重要意义和价值,从方向性、发展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把握。首先,提供了对外文化交流的方向性指南,即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和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释放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其次,提出了对外文化交流的战略发展路径,即推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走向世界,打造独特文化形象和品牌,并且更加注重塑造不同以往的国家形象,更加注重对外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和文明的借鉴发展,让当代中国新形象更加持久的深入人心。最后,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从实践性出发不断探索对外文化交流新方法。如,“一带一路”由理论到实践,架起了沟通沿线六十多个国家文化的桥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造性提出,为实现人类文化交流包容互鉴、价值理念协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五)新时代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实现路径

在既有成果中,学者们不仅指出了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重要意义,而且还探讨了新时期实现对外交流思想主张的基本路径。雒树刚从文化功能出发,把其实现路径总结为三个方面,即发挥好政府、社会和市场三种力量,实现中华文化的新发展。[20]钟天娥认为,一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正确对待各民族优秀文化;二要吸收不同民族文化有益成分,努力在文明交流沟通中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觉;三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中国融入世界。[21]姜丽总结出五种路径。即“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内在驱动”,“主动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价值基础”,“积极创设跨文化交流机制: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平台支撑”,“遵循文化传播规律:切实注重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播效果”,“不断优化跨文化交流人才培养路径: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22]

本文认为新时代其实现途径,要从一个关系、两个大局着手。一是正确处理中外文化关系,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在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可和肯定、不断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中外文化的互通融合。二是立足国内文化发展大局。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文化建设水平是基础。要不断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养分,为对外文化交流提供充足的素材支撑。文化创新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推动力,创新文化作品和体制,构建以中国梦为支撑的理想信念。三是着眼国际文化互鉴大局。在对外文化交流时,要多主体协调互动,重视鼓励民间团体和个人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贡献力量;充分考虑对象的国情、民情,提供对方喜闻乐见的新型文化产品;充分运用现代传媒体系,借助“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和大众传播媒介,实现中华文化的跨时空交流传播。

二、对当前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研究的基本评价

目前国内学界的有关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完善之处。客观来看,对该领域的研究从2012 年至今,仅有不足十年的时间,尚处于初级阶段。并且习近平关于对外文化交流的讲话和著述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具体总结有一定难度,目前研究中出现的如研究成果匮乏、没有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广度和深度不够等,限制了对这一智慧结晶认同的扩大化,掣肘其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这与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任务极不相符。

(一)研究成果匮乏

截至2020 年9 月30 日,以中国知网(CNKI)为例,检索有关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研究的文献和硕博学位论文,与“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主题相关的文献共有168 篇,其中博士论文仅有14 篇。而专门或涉及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研究的著作少之又少,仅有《当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战略》《中国特色对外文化交流的理论与实践》等为数不多的作品。这显然不能满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流事业发展的需要。研究成果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界相关领域研究队伍的弱小和重视程度不够,对对外文化交流在促进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重大作用认识不清楚。

(二)研究广度、深度不够,缺乏系统性梳理

目前学界相关研究或侧重某一方面,或挖掘深度仍需提高,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并且没有经典案例和量化统计的研究。现阶段研究大多是从文化外交、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一带一路”、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某一角度阐释,没有系统梳理其整体内涵和意义,并缺少对理论来源与现实基础、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有关文化交流的思想比较等的研究,不利于可持续性研究的展开。如在解释“中国梦”、命运共同体等思想时,仅把对外文化交流看作“中国梦”中文化维度的组成部分,只看到整体对局部的统帅与领导,而忽视了局部对整体的巨大促进作用,基本上还停留在表层,关联性、系统性、深层次的研究成果极为缺乏。

(三)缺乏经典案例和量化分析,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研究方法的合理使用可以使研究对象更加生动、具体,研究方法单一、话语体系单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文章中,缺乏研究数据的有力支撑,对研究对象的定量分析不够,研究成果少有共识性的描述;另一些文章只是简单罗列习近平有关对外文化交流中的讲话或者学习体会,文章空谈政治理论现象时有发生,使得文章整体缺乏说服力。以上问题同时也导致了对外文化交流中典型案例分析的缺乏,不利于读者直观理解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阻碍了其思想的大众化传播。

三、关于深化研究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对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研究,针对当前研究现状的不足,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研究队伍建设

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长期事业,需要各地学者的共同推动。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向努力:首先,要建立全国性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研究中心,加强对全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统一指导,打破研究分散状态,促进各地区学者研究成果的交流和沟通,形成研究热潮;其次,应给予研究人员实际的物质和政策支持,激发更多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投入热情。如加强对相关从业者的资助,评选年度优秀研究成果并公开发表;最后,加强研究队伍人员、自愿流动沟通,通过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学术研讨会、学术调研等活动,密切不同地域、不同机构、不同学科学者之间的联系与沟通,集思广益、开拓创新发展局面。

(二)挖掘广度和深度,深化研究视野,丰富研究内容

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单从学科来说就涉及到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因此,对其内涵和意义的研究不应仅局限于文化交流这一视角,而应该拓宽视野,从不同学科角度丰富其内涵。另外,应当在挖掘广度的同时要深入时代背景、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实现路径等的每一个方面,如在基本内涵中探索其理论的哲学依据,发展历程;对外文化交流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建设密切相关,怎样取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弘扬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概,如何处理文化交流中的宗教信仰问题等,而不能只满足于蜻蜓点水似的浅尝辄止。

(三)努力拓展研究方法

当前学界关于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研究成果多采用对习近平有关文化交流论述的整理和概括,从宏观大处着手分析,实证分析类微观层次的成果较少。努力寻求新的研究方法,就要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定量研究法、实证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一方面遵循基本的研究规律,勾勒出研究框架,另一方面创造性的取长补短,整合大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使整体框架丰满充实,其思想内涵真实可感。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对典型案例的跟踪研究,善于通过典型案例研究总结出可复制推广的研究成果,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不断丰富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内涵。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研究文化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