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传统水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2021-12-30乔再超

南方论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水利精神传统

乔再超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杭州 311300)

水是万物之源。水孕育了生命,也孕育了中华文明,传统水文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品格与观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我们更需要与时俱进,充分挖掘传统水文化的精髓,使之在当代继续发挥光芒。

一、水文化内涵

研究水文化,首先需要界定文化的概念。中国古代典籍《周易·贲卦·彖传》中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记载,大意是指观察人文伦理从而达到教化天下百姓的目的。不同学科对文化有不同的界定,但都明确了人及其活动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可以将“文化”理解为人在认识、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水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关于水的文化或人水关系的文化,当前学术界关于水文化的界定有以下倾向:广义上的水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科学、人文等方面的有形与无形的文化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水文化是指观念形态水文化,是人们对水事活动一种理性思考或者说人们在水事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1]。本文认为,传统水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处理人水关系的实践中形成、积累、传承下来的关于水的一切成果的总和。

二、传统水文化分类

关于传统水文化,不同学者有不同分类,如将水文化三种形态: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及制度形态。以下从传统角度将水文化分为水精神、水崇拜及水管理,并论述之。

(一)水精神

所谓水精神,是人们在处理人水关系过程中将水人格化后所体现出来的品质。

1.奉献精神。在盘古开天的神话中,盘古身体化为江河湖海从而开辟天地之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腓无肱,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体现出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另外“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也体现出古人为治理水患、解决现实困难而赋予神话人物超自然力量以期获得安定生活的理想寄托。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利”即奉献,“不争”即无私。水作为生命之源,滋养万物,离开水便“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中华民族在治理水患过程中积累了丰硕成果,都江堰、郑国渠、西门渠、京杭大运河体现出中华民族在同自然抗争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智慧和奉献精神,成为民族精神的积淀与民族力量的源泉。

2.实干精神。中国治水史上,李冰父子通过实地考察,结合先辈治水经验,修建了具有防洪、运输、灌溉功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誉,造福一方百姓。古代工程京杭大运河历经三次大规模兴修而贯通南北,具有军事防守、水路货运、农田灌溉等功能,是无数劳动人民勤劳勇敢、不畏自然开拓拼搏的见证。上世纪河南林县人民修建的红旗渠,展现出人民群众向难而行,克服一切艰险的决心。现代水利工程三峡大坝,从孙中山先生开始构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最终修建成,时间跨度近百年[2],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克服万难、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从治水的历史反映出,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踏实肯干,努力开创自己的美好生活。

3.包容精神。老子云:“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可见水包容万物而无私心,以其奉献精神成就百事兴盛,也因其包容品格才有了“海纳百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的境界。水精神的包容性使民族文化也具有包容性,使得不同学派、观点、思想能够相互融合、借鉴。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很好的例子,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与外来文明的交流中汲取优秀成果作为自身发展的养料,不断开拓中国发展的新局面。

关于水精神,还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惜时精神、“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奋进精神、“滴水石穿”的坚韧精神、“平之如水”的公正精神等,总之,水精神蕴含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渗透于生活的点点滴滴。

(二)水崇拜

水是万物之源。原始先民大都依水而居,以便满足汲水之需。水在促进作物生长的同时提供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活资料,因而水成为农耕文明得以延续的首要前提。水崇拜主要有以下两个目的:

第一,祈求降水。原始先民主要依靠采集、狩猎为生,很早便认识到水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进入农耕文明后,原始农业对风调雨顺的天气条件依赖更加紧密。从河姆渡遗址发掘出来的骨耜表明先民已学会引水灌溉农田,殷商出土的甲骨文中卜雨之辞占很大比例,表明先民对水的严重依赖性,祈水求丰收便顺理成章了。水神信仰伴随着水崇拜,如黄河流域的民众信奉河伯,而龙王是水神的典型代表,几乎全国各地都有龙王庙,民众以进献牲畜、美女、财物的形式祭祀水神,以求来年风调雨顺。

第二,祈求繁殖。彝族典籍《六祖史诗》有“人祖来自水,我祖水中生”的记载,哈尼族、藏族、景颇族创世神话中均包含水创造人的思想[3],管子也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体现古人的水创生观念。古人寿命较短,生存环境恶劣,为维持生存必须大量繁殖后代,白族先民将特定植物作为图腾祖先,认为水使植物生长,同样能使人繁殖,因而其水崇拜的目的之一便是祈求生育[4]。纳西族、彝族妇女有沐浴求子的习俗,认为通过与水接触就能使其孕育新生命,傣族等少数民族的泼水习俗最初也具有祈雨、求子的意义。

(三)水管理

水管理是人类在治水、用水、护水的实践中积累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风俗习惯、乡规民约、技术手段等的总和,是制度形态的水文化[5]。

西周的《伐崇令》中有“禁止填水井”的记载,春秋时期出现“无曲防”条约,修建有“芍坡”、邗沟等水利工程,至战国时期已有管理水资源的专门机构——司空[6],先秦至汉朝出现了人工灌溉、井灌、引水灌溉的技术,唐代颁布的《水部式》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水管理专门法典,自此至清朝水管理制度变化较少[7]。少数民族在水管理规章制度、风俗习惯方面积累了丰厚经验,如哈尼族用刻木分水的方法分配水资源灌溉梯田,已演化为当地传统习俗;彝族一些地区每年农历二月举行米嘎哈节祭以期涵养水源和调节自然生态;壮族在旱年制定用水章程以防争水、抢水,头甲制度也为解决用水纠纷提供遵循;傣族水倌“板闷”是水神在民间的“代理人”,兼具水神祭祀和管理水渠的权力。

三、传统水文化的当代价值

传统水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及内涵,在当代具有多方面价值。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从传统水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传统水文化的核心是人水关系问题,实际反映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几乎都能从传统水文化中找出缩影,我们应当认识到这些“缩影”无不蕴藏在神话传说、典故书籍、谚语俗语、乡规民约之中,贴近人民的生活体验与观念认知,具有天然的亲民性且容易获得民众的价值认同,因而就地取材挖掘当地传统水文化,不仅能起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同时辅以宣传教育手段还能达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

另一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应通过全民教育的方式提高民众对传统水文化的认知与体会,培养其文化自觉,让水文化进入民众生活并成为真正享用的生活文化。重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传统水文化中尚德、公平、坚韧、包容、实干的精神品质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以新颖的水文化题材和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同时能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使传统水文化真正成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推进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

水作为社会发展必需的自然资源,如果产生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水问题,必将威胁到社会的正常运作及可持续发展。多年治水实践表明,我国水资源问题与长期以来人们的行为和观念有关,一方面是对水的开发利用不当行为,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水文化教育的严重缺失。传统水文化中的人水和谐思想维系着人与自然的共生,在当今人水关系紧张的时代,积极提倡人水和谐理念,引导社会建立正确的用水方式,通过弘扬水文化呼吁全社会以实际行动参与到水资源保护中来,养成惜水、护水、节水的生活习惯,对于国家、企业和公民树立科学用水观念、增强节水意识具有启示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为人们处理好生态文明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指明了方向。我们应当从文化的角度,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在尊重、保护、顺应自然的前提下,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水文化建设,构建符合生态文明的水文化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挖掘传统水文化中关于治水、管水、用水的思想精髓,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其中的科学成分并转化为现代发展思路,从而在处理人水关系上做到统筹兼顾、标本兼治,以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引领当代水利事业发展

水利事业建设关乎国计民生,我们应以传统水文化为引领,构建当代水利事业发展新格局。

第一,启示新时期治水思路。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应当加强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的思想建设,提高对民生水利事业的认识,明确新时期水利发展新定位。我国治水实践促使水文化不断繁荣进步,从改善民生的角度入手推动水利事业建设,使实践成果与理论指导落实到水利事业发展中,并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摆在工作首位,保障人民的用水安全,同时广泛开展水文化活动,提高全民水文化认知。

第二,促进水利人才队伍建设。文化建设是提升行业综合素质的基础工程,坚持以人为本,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水文化知识的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是推动水利事业发展的智力因素。将传统水文化实干、奉献、包容精神融入到水利人才教育中,切实增强其价值判断力与思想凝聚力,使传统水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为行。同时加强对水利行业的先进事例的宣传,积极培育水利行业新气象,不断推动我国水利事业朝着科学、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水利精神传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低碳经济下水利行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对水利规划的作用研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水利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分析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