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
2021-12-30蒋劼
蒋 劼
(南京理工大学党政办公室,江苏 南京,21009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中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实现创新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因而科技创新也成为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了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号召全国上下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2020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江苏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建立促进产学研有效衔接、跨区域通力合作的体制机制,加紧布局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实验室建设,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水平,激发各类主体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
“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进入了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然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尤为明显,发展的不平衡体现在不同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差距明显,不同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发展的不充分体现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总量不充足、质量不高、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发展后劲和可持续性不强。只有当科技创新的成果成功转化为效益时,才能更好地发挥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这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和质量以及能力和水平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的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整体仍然偏低,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张鸿等研究指出,我国城市的科技创新研发效率略微高于成果转化效率,但仍具有协同提升的空间[2]。熊曦等认为,部分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研发效率均值高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均值,成果转化效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3]。张耀天等强调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高校科技成果洞悉市场需求滞后、产出的科技成果技术成熟度较低、科技成果与“中试”开发环节缺乏有效衔接[4]。姜文宁等指出,我国高校每年有大量的科技成果通过鉴定,但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少、效果欠佳,备受诟病,如何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5]。基于此,本文立足新发展阶段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通过分析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剖析内在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从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来看,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 298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 19 657亿元,平均每年增幅超过11%[6]。但是科研投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科研产出的大幅增加,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依靠加大资金投入,更应重点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美英等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远远高于我国,而且成果转化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也更大[7-8]。许多研究认为,科技成果转化对国家整体科技创新体系效能的发挥至关重要,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不能只关注科技投入规模而忽视产出,必须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我国当前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我国城市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且发展相对不平衡
创新型城市作为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支点,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了坚实支撑[9]。近年来,我国城市在发展中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对在该领域人财物的投入逐年递增,科技创新研发成果和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但大多城市仍然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低甚至远远低于研发效率的现象。国内不同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存在一定差距,东部沿海省会城市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均值约为0.59,西部省会城市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均值约为0.51。同时,经济发达城市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相对较高,经济发展一般的城市相对较低,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高达0.8以上,贵阳、兰州等城市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仅为0.4左右[2]。出现这种发展不平衡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部分城市受经济发展和所处地域的制约,科技投入力度和对外开放程度还不够。
2.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
科研院所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平台[10],每年产出大量的科技成果,但总体看来,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成果推广和转化通常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内部转化,核心技术拥有者或科研院所自行办企业实施成果转化,或以技术作价入股等方式联合其他企业共同实施成果转化;另一种是外部转化,核心技术拥有者将成果一次性有偿转让他人实施成果转化,多以合同的形式转让专利权。两种转让方式各有利弊,有的科技成果适合采取内部转化方式,有的则是采取外部转化方式效果更好。部分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合作还不够深入,没有形成协同推动成果转化的强大合力。
3.高校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不足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创新源头的蓄水池,是提升国家原始创新能力的中坚力量,也承担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高校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一直走在前列,但是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总体偏低,尤其是在科技成果转入实现阶段的效率较低,这说明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面临着诸多挑战。原因可能有多方面,比如:高校基础研究和企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缺乏市场导向[11],科技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科研总体规模还不够大,教师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有待改进,对取得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的科研人员激励力度不够,导致一线科技工作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意愿不强、实践较少等诸多问题。
二、影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主要因素
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阻碍了科技创新发挥强大引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1.政策的长期性和系统性还不够强
政府和行业系统在制定政策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变化,对于部分科技创新项目缺乏整体性和持续性的投入,导致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等载体缺乏目标牵引。比如,2012年启动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到了2015年被迫中止。对于首批和第二批的38家牵头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单位而言,在没有了政策支持的情况下,陷入了继续运行还是放弃的两难境地。同样,部分城市对于创新人才引进政策的力度不够、持续性不强,无法形成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导致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人力资源基础不强。
2.科研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
科研管理效率不高是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科研经费投入到产出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科研管理体制的问题,比如:科技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不同单位之间得到的经费支持差距很大;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对科研人员引导不够,没能形成有效激励;科研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对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还存在不足等等。这些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导致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均受到了负面影响。高水平科研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进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提升。
3.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仍需完善
当前,对于科技成果的评价大多还停留在一般性和常规性评价阶段,关于一线科研人员职称晋升和评优评奖依然采用比较传统的方式,大多是以重大项目、专利以及高水平论文作为主要依据,科技成果转化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很少以科技成果转化成效高低作为评判工作业绩的标准。正是由于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不完善,科研人员才会更加重视项目申请和专利申请,追求发表高层次论文,对成果转化方面工作缺乏重视,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水平长期处于较低的状态。
4.科技成果转化方式还需进一步优化
我国每年产生的科技成果很多,国家级和各类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也有不少,但实现成功转化并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情况却不是很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很大程度上是转化方式的问题。有些科研单位内部转化的效率较低,与地方企业合作不紧密、不深入,在促进科技成果联合转化方面做得还不够好。有些科研单位采取外部转化方式的效率较低,专利等知识产权转让、许可数量较少,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强化政策引导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为在新发展阶段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理论指导,但在推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难点和堵点。顶层设计部门应尽快研究形成一套具有规范性、权威性、可操作性的制度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的政策协同,建立政策咨询机制,加大政策宣传、贯彻力度,组织好各类学习培训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推动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等创新载体组织学习贯彻,加快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层层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2.推进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国内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网、中国科技创新网等等,还有科易网、科创帮、中索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大量第三方网站平台,这些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不少便利,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综合资源较少,行业覆盖面窄、针对性不强,信息更新较为滞后等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由于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把握理解不到位、专兼职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缓慢,不具备建设高水平技术转移转化机构的条件,而现有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还不够健全,无法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支撑。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大力推动科技成果、技术合同登记等信息互联互通,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同时,持续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和鼓励行业打造一批优质的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和专业化平台,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降低转化成本,提高转化成功率,为科研院所和高校提供更加优质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3.健全技术转移机制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产学研合作,打通科技成果到市场需求的“最后一公里”,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回归主责主业,将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等转让给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进行成果转化,同时增加专利等知识产权转让、许可数量;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反哺机制和收益分享机制,充分保证各方权益,建立成果发明人、企业、投资机构三方的有效沟通机制,构建多方共赢、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循环局面。在科研平台共建、重大项目联合申报、技术难题协同攻关、科技成果共同培育孵化以及人才培训与交流等方面,政府应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有力推动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全方位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4.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和高校院所主建”的发展模式,高校和科研院所应集中优势资源,打造科技创新研究总部基地,充分发挥在行业领域的吸引力和科技创新的引领力,构建基础前沿中心、集成创新平台等重大载体,组建从协同创新到融合创新的新型研发团队,吸引行业集团和骨干龙头企业的研发中心入驻总部基地,促进“聚集”和“聚变”效应;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无效投入,着力解决高投入低产出问题,实现效益最大化。
5.改进科技成果评价
高校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尤其是在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和改进教师评价上下功夫,将科技成果评价的相关标准和要求,融入到科研人员的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聘期考核、绩效分配等方面,积极听取市场、社会和第三方的评价和反馈,坚决破解“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更好发挥科技成果评价导向作用,激发科研人员创新与转化的活力;建立基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岗位贡献评价制度,强化激励和免责机制,完善收入分配,采取多种措施改进科技成果评价,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培育具有创新导向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结合。
6.加强考核监督
政府部门要尽快制定激励科技成果转化履职尽责的办法,完善容错纠错和尽职免责机制,树立担当导向,鼓励科技创新载体积极参与成果转化,以取得更多经济效益;加大监管和考核力度,推动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等建立责任清单和成果评价与转化行为负面清单,建立专家智库,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定期开展检查和评估,牢牢把握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要素和全过程,落实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相关单位及人员评价和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建立定期信息报送制度,科研院所和高校应当定期上报科技成果转化情况,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建议,便于各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针对性指导。
四、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需要持续建设科技强国,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水平。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一系列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制度,展示出空前决心和力度,专家学者也聚焦该领域,不断提出新的科学合理建议。随着新一轮改革举措全面铺开,科技成果转化的量质齐飞,必然能够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好地支撑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