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除教师理念“内卷化”,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021-12-30李亚平

科学咨询 2021年2期
关键词:内卷化因材施教理念

唐 斌 李亚平

(1.重庆课堂内外杂志社 重庆 401121;2.重庆市兼善中学 重庆 400700)

“工业1.0”时代的主题是“标准化生产”。如今,“工业4.0”人工智能时代,强调的是“私人订制”。“不规则人才”的创新创意才是社会的驱动力。标准化的教学大纲和分类考试,或已背离社会发展的真实需求,并非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选择。但对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这种升学制度仍然重要并不可或缺,因为“她”——公平!

可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不能因为要“公平”,就被我们弃之不理。这是典型的教师教育理念“内卷化”[1]——公平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并非不可调和,只要我们破旧立新,摈弃那些时过境迁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各级教育单位用于指导教育行为与管理教育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是一切办学行为的逻辑起点与灵魂——理念领先,观念超前,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为未来培养人才。在新时代抛弃旧理念,重装新系统,兼顾公平与个性化,“因材施教”培养创新人才,并非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好教育的标准

原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校长认为“好教育”就是让学生“快乐且高效or 高效且快乐”地学习。他认为只有快乐才能高效,人们更容易记住快乐的事物;只有高效才能快乐,才能让学生有获得感[2]。

让学生的学习既快乐,又高效。这一理念乍一看,挺好啊。但这两点都可商榷。

一是快乐学习。快乐学习理念脱胎于“没有人会在厌恶、讨厌和不快乐的领域干出惊天动地的成就!”。但我们把这一理念的因果关系搞颠倒了——不是快乐学习,而应该是学习快乐!因为没有哪一门功课是不需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就能学好的!快乐学习只是一种幻想,一种教学表演。讲学习快乐比快乐学习更加真实可信。因为学习后的获得感、成就感与满足感是真实存在的,学习是可以令人快乐起来的。学习快乐是建立在兴趣之上的主动选择,越学越快乐。所以,学习快乐!

二是高效学习。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有不少谬误,其中最为致命的一条是认为“学习知识更快的孩子更聪明”“学得快的学生就是学得好的学生”!

这极易导致我们总是拒绝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作业或学习。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以至于我们极易失去耐心,只要学生的学习速度稍微跟不上,我们便会在内心判定学生是个“笨小孩”。

正因为我们在理念上认定“高效学习”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这导致孩子的学习特别不快乐!一是我们违背成长(生长、发育、学习)规律,提早让孩子进入功利化的高效学习、苦闷学习之中,败坏了孩子学习的胃口,导致他们终生厌食。二是老师为了高效,教得无趣,只重考点;脱离实际,照本宣科——“面对知识,背对学生;面对教材,背对需求;面对作业,背对生活”。三是任何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脱离了生活这个电源与转接头,就失去了发光发热的能力,只为考试而学而背的知识点,考试一结束,忘得飞快。这如何能让孩子快乐得起来?

芝加哥大学教授本杰明·布卢姆(Benjamin Bloom)在20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做过一系列著名跟踪研究及对比实验:一组学生按“学校规定的固定速度”学习,课程结束后,只有大约20%的学生达到了掌握知识的水平;而另一组按“自主速度”学习,课程结束后,“90%”以上的学生达到了掌握知识的水平[3]。

布卢姆的实验表明,若学生在学习速度上能有一些弹性时间,绝大多数学生最终都会表现得非常好。而将学习速度与学习能力等同起来,这种观点毫无疑问是错误的。实验数据还证实,所有学生的学习途径都不同,有些学科我们学得很快,而有些学科我们却学得很慢,即使同一人对同一课程的不同部分知识也是如此。

所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自主速度”学习,对学生来讲,肯定比“高效学习”来得更高效,也更快乐。

二、好老师的修养

原人大附中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王金战在《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一书中曾言,为何学生使用一样的教材、完成一样的作业,老师也采用一样的教法,学生的成绩却天差地别?这说明影响孩子的主要因素是家庭[4]。

这一观点是典型的归因偏差[5]。

剔除厌学的学生,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主要责任仍然在课堂,在教师。学生完全不一样——成长背景、启蒙早晚、发育快慢、知识储备……均大相径庭,为何老师要一样的教?两千年前,孔老夫子不就提出“因材施教”了么?因而,“好老师”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有适宜性——教学目标不仅是固定的,统一的,又是变动的,差异的,应当符合每个学生当下的学习实际。

我们时常批评学生在考试时很傻,花极短的时间,快速地做错他能做对的题目,然后花大量的时间,绞尽脑汁去解他解不出来的压轴题。当下老师的教学不也如此,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而不管学生水平能力如何!耗费大量的时间,来搞一些学生掌握不了的知识。

“好老师”的专业化有很多评价维度,但最直接的还是体现在教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上。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应从“给定性”到“生成性”——优秀学生,我们应该按120%来教;面对中等生,我们按100%来教,这也是教材编写、大纲实施的基准;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按80%来教,就是“因材施教”,就是科学专业,就是对学生负责。

三、好教学的核心

大多数一线教育工作者认为,面对中国庞大的适龄学童,一个班少则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学校教育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这一逻辑,似乎蛮合理,但也属于“理念不变原地转,理念一变天地宽”。

西南大学陈时见副校长认为,在给定性的知识传授下,学校推进的必然是简单划一的“标准化”的“质量管理”。教育逐渐背离了育人的初衷,渐次异化成“类工厂”:教育成为“知识加工流水线”,学校成为“知识加工场”,课堂成为“知识传输带”,学生成为“知识存储器”。以“批量生产”为特征的“班级授课制”强化了教学内容的统一、教学要求的统一、教学进度的统一、教学方法的统一,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学校教育“标准件生产”的属性;同时,强化了学校“标准化质量管理”的倾向,催生了“千校一面、万人一书、万教一法”的局面。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内源性弊病,教育“(培)育人”而非“(制)造人”的功能得不到发挥,“因材施教”更无法谈起,知识生成,民族创新也就成为纸上谈兵。

从知识就是力量到知识爆炸时代,知识通过互联网,成为最容易得到的东西。一个数据库便能远超专家学者的知识储量。全球化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每个人终身学习成为必然要求。如何让知识的传递不落后于时代?对学习方法的学习就成为教育的必然选择。于是,对一线教师来讲,我们教育的重心应从知识传授转向促进学生学习。

“好教学”只有注重人的独特性,才能让我们在新时代立于不败之地。教师只有成为学习促进者,推动每个学习者按自己的节奏去学习,个性化学习成长才成为可能。教师不再只是知识传授者,“因材施教”才能得以实现。

陈时见副校长建议,促进学生学习应成为教育有效性的核心标准。教育是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师的教学就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而学生是多样化、差异化的个体。因此,教师对学习者个性(成长和学习规律)的把握就决定着教育的成败。

综上,教育理念先进与否,对教育的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教育理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现代教育,各种教育设施“硬件”的升级换代,无疑对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教育理念这个“软件”的版本。如果版本过低,旧系统存在的某些BUG 未获修复,那么,再好的“硬件”作用也有限。从这个意义上说,但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革新理念,重装上阵。

猜你喜欢

内卷化因材施教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中国当代乡村伦理的“内卷化”图景
何以“内卷化”:我国警察权控制格局的审视
资本下乡真的能促进“三农”发展吗?
社会服务内卷化及其发生逻辑:一项经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