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劳动能力培养的幼儿种植活动的开展

2021-12-30范玉华

科学咨询 2021年1期
关键词:种植园豌豆劳动

范玉华

(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 江苏张家港 215600)

种植活动是幼儿园的重要内容,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在此实践活动中应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创新教育方法,包括合理规划种植园地、明确种植活动内容、健全完善教师能力、开展多样种植活动等,教师应从多方面调动幼儿参与种植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的有益经验。本文主要探究如何在种植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劳动能力。

一、幼儿种植活动的意义

(一)创设种植环境,激发幼儿的劳动欲望

幼儿园的种植活动,不仅是纯粹种植,而且是具有诸多教育价值的种植课程。幼儿对植物认真、持续地研究能够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劳动的欲望,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幼儿园可以适当地对区域进行改造,将班级一角、户外的种植园地或围墙周边的灌木丛、天台空间等场地改造成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种植区。幼儿园将种植区合理划分给每个班,各班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种植合适的植物。教师可以在天台建造种植大棚,满足幼儿多样化种植环境的场地需求。在幼儿园的围墙四周还可铺设自来水管道,幼儿通过水管可以随时给自己心爱的植物浇水。平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用废弃的瓶、碗、小桶等容器来收集雨水,用另一种方式对植物进行浇灌。幼儿在种植园中可以根据季节种植具有实践性研究的农作物及其他时令果蔬等。教师还应该往种植园里放些锄头、花篮、铁锹等工具供幼儿种植时使用,并且还要准备一些笔记本、铅笔、尺子、放大镜等工具供幼儿边种植、边观察、边记录。幼儿在种植园里劳作、观察和学习,体现了幼儿园做中玩、玩中学的教育理念。这种和谐、友爱、平等的种植环境一定能够激发幼儿对周围其他植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再结合季节特征引导幼儿调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现象,锻炼幼儿观察力的同时,提供机会供幼儿观察、实验、记录等,让他们通过亲自动手种植来获得知识,从而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使其产生劳动的欲望。[1]

(二)准备种植材料,提高幼儿的劳动技能

种植其实就是植物栽培,教师们可以通过种植来提高幼儿的劳动技能。以种植豌豆为例,首先,教师要进行材料的准备:豌豆种子、一些种植用的工具(铲子、喷壶、铁锹等)、足够的种植园地。其次,教师在开展种植活动时可以让幼儿先观察豌豆的形状,了解豌豆是圆的,而且豌豆不怕冷,喜欢生长在冬天。因此,豌豆的种植一般在秋天进行。最后,教师和幼儿一起选出颗粒饱满的豌豆备用,并共同整理种植园地。最后,幼儿可以在观看教师的示范后尝试自己播种,先用铲子挖坑,每个坑可以放2~3粒豌豆,盖上土,浇水。此时,教师需提醒幼儿操作时要正确使用铲子,注意安全。另外,坑既不能挖得太深,也不能挖得太浅,深了豆苗不易长出,浅了会被雨水冲走。种植完毕,教师要让幼儿经常到种植园地关心豌豆种子,观察它们什么时候发芽,是怎样长大的,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豌豆成长的过程。整个种植过程,幼儿不仅认识了种植工具,了解了豌豆的种植、生长特性,而且在实际种植操作中提升了劳动技能。

二、开展种植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一)实地体验,在观察中萌发劳动意识

劳动意识是产生劳动愿望和发起劳动行为的基本前提。有些家长从事与种植有关的工作,教师可以找到他们的联系方式,并让他们带领幼儿到田地实地观察。种植人员可以为幼儿讲解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播种、收获等过程。例如,使用铁锹翻地时一定要用脚先把铁锹踩下去,这样翻出来的泥土较多。种植人员讲解过后可以让幼儿亲自尝试操作。因为幼儿的年龄小,力气有限,所以他们即使用力踩下铁锹,也几乎翻不出泥土来,必须要使用很大的劲才可能会翻出一点。通过这样的实际观察、体验,幼儿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劳动的不易,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初步萌发劳动意识。[2]

(二)幼儿在亲手种植中体验劳动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通过实地体验,幼儿已经萌发了劳动意识,产生了种植欲望。此时,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在规划好的种植园里进行劳作练习了。每个班级种植的作物不一定都一样,比如,有的班级可以种植土豆、尖椒、茄子;有的班级可种植萝卜、土豆、西红柿;还有的班级可以选择种植豌豆、黄瓜、菠菜、冬瓜等。这个可根据幼儿的爱好自行选择。种植前,教师要给幼儿准备好种植工具如铁锹、锄头、水桶等,还可鼓励家长参加亲子种植活动。教师和家长一起指导幼儿翻土、挖坑,插苗、埋土、浇灌等种植工序。这样和亲近、熟悉的人一起劳动,幼儿会感受到巨大的快乐,不仅体会到了劳动独有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而且能加强师生、亲子关系。

(三)在种植活动中积极解决问题,提升劳动能力

为了让幼儿积极参与到种植活动中,为了让幼儿的意志品质、生活技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师可以让每个班根据种植计划和实际情况,每周带幼儿到种植园地劳动一次。幼儿可以通过为植物拔草、除虫、浇水、施肥等过程来开阔眼界。这样,不仅使幼儿认识了很多种子和植物,而且还了解了植物的基本生长规律。比如,每个幼儿拿一个小水壶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给大蒜均匀地浇水。当幼儿志康看到紫轩把一大壶水全浇到了几棵大蒜上,他着急地说:“快来,快来救它,大蒜被水冲走了。”他其实想表达的意思是你如果水浇太多的话,那么大蒜会养不活的。可见,幼儿在活动中增强了质疑精神,在探索中提升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四)寓教于乐,在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

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做游戏。教师将游戏运用到种植活动中能极大地提高幼儿的种植兴趣,这也更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植物种植到成长需要经过一段过程。有些幼儿可能刚开始种下的时候天天去看小苗的生长情况,如果连续几天看不出变化幼儿就会失去耐心。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适当的游戏,避免幼儿对种植活动失去兴趣。例如,教师可以让幼儿在种植园内比赛拔草,看谁拔得又快又好,还可以让幼儿在种植园里捉蝴蝶,找出对植物生长有害的昆虫,并将害虫收集到瓶子中。这样下来,幼儿的天性得到了解放,种植热情会一直高涨,在快乐中得到了劳动教育。

(五)结合主题,在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劳动技能

种植作物不能总是单一类型,劳动应该注重其综合性、趣味性和活动性。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种植园,深入挖掘、研究,设计各种种植主题,如“向日葵对我笑”“不一样的圣女果”“冬瓜王子历险记”等。这些既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又能拓展幼儿的劳动经验,让其通过各种种植、尝试,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长。教师还应该让幼儿带着感情去关注自己种植的作物,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幼儿可以在这样的种植活动中积极探索,并进一步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规律。

(六)家园携手,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幼儿智慧的发源地。教育与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不只是教师的责任,幼儿园应该积极配合家长,争取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例如,教师可以请家长配合收集一些有关种植方面的资料;请从事种植业的家长开放农田给幼儿参观、了解种植活动;请有种植经验的家长到幼儿园对幼儿的种植活动进行相关指导等。家长应该积极配合教师,注重家园的互动与合作,不要忽视幼儿在家庭中劳动习惯的培养。这些活动使家长对幼儿的劳动活动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也改变了一些家长认为幼儿劳动无用的思想。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努力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今家庭教育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从小娇生惯养,任何事情都由长辈包办代替,导致幼儿的劳动能力及自我服务能力越来越弱。很多幼儿要家长抱,不收拾玩具,不会自己动手吃饭,不会穿鞋袜、衣服,事事依赖家长。幼儿园开展种植活动能很好地改善这些问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以后的生活有着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种植园豌豆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某花卉种植园区天然气管道在建工程造价争议的司法鉴定
美国:种植园安全举措事关食源性疾病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小种植园里的劳动故事
热爱劳动
豌豆笑传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豌豆笑传之拔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