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下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认识与治理作用

2021-12-30钟国祥李怀攀

科学咨询 2021年1期
关键词:民俗体育文化

钟国祥 李怀攀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重庆黔江 409099)

渝东南地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渝鄂湘黔四省(市)边区结合部,地处亚热带,雨水丰富、山川秀美,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是重庆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由于当地特有的气候、山川、风物、习俗等,创造传承了具备经济、审美、精神和社会和谐价值的民俗体育文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价值发挥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空间保障。基于此,本文以前人相关研究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当地78个传统村落,多角度认识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并着眼于乡村治理,试图通过发挥民俗体育文化的价值,在推动其传承和发展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一、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项目及其分类

村落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生活群体的载体,是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基本单元。在原始农耕文明基础上,受自然生态环境和生存方式的影响,衍生了繁多的民俗传统体育项目。从内容和形式出发,通过文献资料、访谈和实地考察当地村落等方式,将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项目分类如下:1)体育竞赛类:荡秋千、竹铃球、划龙舟、玩牛、爬花杆、举石、射击、射弩、打陀螺、摔跤、抵杠、扁担劲等。2)表演类:摆手舞、铜铃舞、爬杆、板凳龙、高台狮舞、芦笙舞、傩戏、秀山花灯、上刀梯、庙池甩手揖、普子铁炮火龙等。3)游艺类:三六福字牌、牵羊肠、抢山头、打铁、土地持拐棍、丢帕帕等。4)武术气功类:粘功、策手、苗拳、牙功、铁头功、铁辫功、帕子功、手劈卵石等。经重庆市各地区或单位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15项,其中国家级5项,市级10项。

二、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特征

民俗体育文化是居住在一定地域的民族世代继承发展的文明结晶,因时间、空间以及民俗信仰的差异而绚丽多姿。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主要体现出:1)民族性和多样性。民族性存在于民族文化心理素质,是民族文化类型中的一种表现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殊烙印[1],受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宗教信仰等的影响。例如,苗族龙舟赛的船只样式与比赛方式和白族、傣族的大相庭径、各不相同。其多样性主要由于渝东南地区多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现象和山脉纵横延绵在特定历史时期带来的交流屏障,这种多样性主要体现为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组织形式多样。2)地域性和流变性。每一民俗体育的形式都是在一定区域产生的,作为民俗体育在空间上所展现出的一种特征,主要受生产方式、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土家族、苗族的高脚马,最开始是为了采摘较高树枝上的野果和闲暇时的娱乐,为了适应渝东南地区当地气候,逐渐演变成了雨季代步、涉水过溪的工具。民俗体育文化,是在不断传承和演变中发展起来的,在文化的碰撞与吸收、融合与发展过程中,稳定性与变化性互为存在。就变化而言,是随着社会环境、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的流变性。3)时代性和实效性。民俗体育文化建立在民族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中,反映特定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社会需要和发展水平,体现当下时代性特征。苗拳、摆手舞等民俗体育项目,源于渝东南地区先民的劳动生产、社会实践和生活需要。随着时代变迁和不同文化形态的影响,被不断挖掘整理和重新编排,在内容和展现形式上有所改变,但无一不反应着时下的社会面貌和价值取向,体现出显著的健身、娱乐和教育等功能。

三、乡村振兴战略与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同步推进。民俗体育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一定族群的文化积累,承载了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水准,是凝心聚力、教育群众、弘扬乡风的重要构件。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10多个少数民族世居于渝东南地区,创造了民族特色鲜明的民俗体育文化。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渝东南地区需要文化支持,充分用好颇具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集成块”。

(一)提高文化认识意识

乡村振兴离不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三者之中,经济是振兴基础,没有经济的振兴,乡村很难发展起来,但是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应该是文化。民俗体育文化作为各个时期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历史、传承了文明,具备良好的社会功能。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由于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必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这特殊的节点上,提高对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的认识,是研究、传承发展民俗体育文化的需要和时代要求。

1.系统认识民俗体育文化的当代价值。人们对文化价值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不断统一、深化的过程。对于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价值的认识需要系统性观念,其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要全面把握,如此才能认识到其应有的当代价值。如土家摆手舞,我们认识它就不能单从身体活动方面简单、片面、孤立地去分析,必须从整体出发,掌握和明白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意义所在,同时注重其继承关系和历史文化内涵。

2.拓宽空间维度,全面认识地方文化。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民族国家间的交流日渐频繁,不同民族文化利益交融,相互影响,在共融共生的同时,也挑战着彼此的生存空间。民俗体育文化作为全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承载着民俗体育发展的历史,积淀着广大民众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智慧结晶,为不同地区民众增进感情,发展壮大提供着丰厚滋养。鉴于此,将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放置在地方场域、国家场域、世界场域中进行价值认识和判断,是生存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3.用发展的视角看待民俗体育文化。民俗体育文化内涵的积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的。对于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的科学内涵、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我们应用发展的视角去衡量,尤其是同人类生存需要、时代发展需要、当代价值理念密切联系的成果,我们应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趋向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融合。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只有不断提高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的程度,并以选择吸收、不断创新的思维,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3],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剂,并得以有效传承和发展。

(二)利用民俗体育文化助力乡村治理

党的十九大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报告指出,必须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笔者认为,这一治理体系的有效建立,应充分重视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耦合。正式制度的建立应坚持科学性与政治性的有机统一,并和民众日常生活世界相结合;非正式制度的调适或变迁必须遵循公共利益的调整,改俗迁风。民俗体育文化作为独具特色的非正式制度,它的产生与所依附民族的信仰追求、生活习性、文化积淀等有着密切关系,可以作为一种社会善治的手段来辅助乡村治理。

1.强化文化认同感,提升村民自治意识。自治,需要共同参与、决策和管理。强化村民文化认同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使其树立共同价值观和信仰追求,从而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提升自治意识。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具有突出的群众性特点。渝东南地区的花灯、划龙舟、高台狮舞、芦笙舞等群体性项目的开展均需广大村民的共同参与、积极策划和组织。开展这类群体性活动,往往可以让村民从中收获荣誉感、成就感和归宿感,而这些因素正是强化文化认同感的关键。为此,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丰富民众文化生活,还能强化文化认同,提升自治意识。

2.加强道德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实施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而乡风文明的核心在于道德建设。所谓道德,就是用来协调、处理社会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动力。民俗体育,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反映着人们的道德观及行为模式,其开展多以村寨为单位进行。每逢节庆、祭祀等活动,广大村民相聚一堂,在观赏表演的期间,热情交流、相互祝福、共同欢乐,在无意识当中受到了道德的熏陶,促进了共同道德的形成。渝东南地区各村落沟谷交错、交通不便,村民平时又忙于生产,而通过民俗体育这一媒介,可以有效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同时还能凝心聚力,强化道德建设,提升乡风文明。

3.发挥民间组织活动能力,创造经济价值。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民间组织,特别是老年协会、传承协会等,他们往往具有很高的威望和德行,能够将丰富的社会经验、工匠精神、伦理道德思想带入组织,影响参与活动的人。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过文艺演出、民俗旅游、体育盛会等活动以及“文化生态旅游村”建设、“一村一民俗文化品牌”打造,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活动能力和自我粘合的作用[4],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振奋精神、增进团结,同时还能增加从业人员的经济收入,激发参与热情,从而实现文化和经济的良性互动与双赢,推动文化传承和乡村治理的有效运转。

四、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社会流动性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化建设与发展切不可松懈,之于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应进一步深化认识,并不断挖掘、整理,强化内涵建设,创新传承发展机制,同时立足地方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民俗体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民俗中的“牛”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民俗节
漫画民俗
谁远谁近?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