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2021-12-30夏杰长刘培林王娴毛中根

农村金融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差距消费

◎夏杰长 刘培林 王娴 毛中根

【编者按】2021年10月27日,西南财经大学、农工党中央研究室、农工党中央经济金融专委会联合主办的推进共同富裕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全国2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就共同富裕话题从不同角度展开了深入研讨。《农村金融研究》杂志作为支持单位受邀参加会议,现将部分与会专家观点摘编如下。

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挑战与策略夏杰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一)问题的提出

从时间上看,中国实现更高水平和层次的共同富裕目标的过程正好与数字经济时代相吻合。共同富裕是一种经济社会状态,必须依存于所处的经济阶段。所以,中国的共同富裕不是农业和工业经济社会形态下的共同富裕,而是嵌入于数字经济时代的,这与欧美在工业化时期进入福利社会迥然不同。中国目前逐步进入数字时代,未来共同富裕必然是以数字经济为依托来积极有序推进。

(二)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作用路径

主要包括:一是数字经济为实现一般性经济增长增添了新动能;二是数字经济为实现均衡性经济增长创造了新条件;三是数字经济有助于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便利化。

第一,数字经济促进一般性经济增长。一是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越来越重要。已有实证研究证明了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数字经济正在改变经济学范式,与传统经济学定义的要素投入规模报酬递减不同,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背景下,规模报酬可以实现递增,进而有助于经济增长。二是降低交易成本。以生活中最常见的出行、买书、吃饭为例,数字经济时代,利用滴滴、京东、当当、美团等平台,可以节约时间成本和支出成本,提升消费体验。三是数据累积与线上声誉机制。再以携程酒店预定为例,酒店物美价廉靠的是线上长期以来累积的声誉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通过更加精准的匹配,提高服务质量。四是扩大市场。互联网和平台经济催生了丁真、李子柒等网红现象的出现,打开了国内广阔的旅游市场,创造了新的增长动能和增长机会。

第二,数字经济促进均衡性经济增长。均衡性增长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一是推动产业分散和区域协调。过去资源集中在中西部,生产在东部沿海。数字经济时代,依托互联网,可以在中西部地区复制东部的市场。从对中西部地区的调研情况看,许多来自广东、福建、浙江的农民工成长起来后,把资源、资本、技术、经营才能,通过返乡创业带回中西部。二是有助于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要通过数字赋能,而不是走过去传统工业化或农产品加工的老路。数字技术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如发展农村电商,可解决“最后一公里”和“最前一公里”的问题,又如发展乡村旅游,能不断提升数字化、场景化、体验化水平。三是有助于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地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是造成部分地区贫困落后的原因。一些学者主张打破地区分割,建立更高水平的全国统一大市场。除了通过市场化改革外,数字经济对打破行政垄断和地区分割也具有重要作用,如线上销售有助于降低经营者进入其他地区的成本,从而形成更加完整统一的市场。

第三,数字经济有助于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便利化。一是弥补公共服务短板。以大数据弥补公共卫生服务短板为例,疫情期间通过大数据可将许多公共卫生的外部性遏制到极小化,如借助大数据查行程码,可判断是否去过有疫情的地方,再通过隔离控制疫情扩散。二是提升政府服务能力。最主要的表现是电子政务更加便利、高效、友好。三是促使公共设施更加充分、平衡。全面乡村振兴的一个最大短板就是农村基础设施,通过数字化的新基建,可以把公共设施延伸到广大农村,缩小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三)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面临的挑战

一是数字经济对就业结构产生冲击。数字技术冲击导致对低劳动技能群体的需求量减少。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充分就业,没有充分就业,共同富裕无从谈起。被冲击的这部分群体需要更多关注。二是新业态从业人员的权益保障有待健全。对新业态从业人员的劳动福利,如五险一金等,一般企业负担不起。但这些人员又直接与消费者接触,如果损害到消费者权益,责任不好界定、纠纷不好解决。三是“数字鸿沟”依然存在。“数字鸿沟”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以及不同年龄层次之间。四是区域差距在数字经济时代可能被拉大。有实证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更有利于东部地区的创新发展,但随着数字经济的普及,落后地区有可能迎头赶上并逐渐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五是数字平台可能会形成垄断。垄断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行政赋予的权力垄断,这种垄断要坚决遏制打破;一种要辩证来看,比如某些平台企业开始很小,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垄断,这种垄断与依靠权力形成的垄断要区别对待。一方面要反垄断,另外一方面也要包容审慎监管,在反垄断和鼓励创新发展之间寻求一个更大公约数的平衡。

(四)政策建议

一是规范数字经济监管,推动数字创新。二是拓展乡村振兴的数字产业链。浙江正在先行探索共同富裕示范区,通过调研发现,丽水、衢州这两个在浙江相对落后的地区与浙江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小,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用数字经济重构乡村产业链,而不是简单的推广民俗、乡村旅游以及销售土特产品。乡村振兴的高级阶段就是要利用数字技术重构乡村产业链。三是全力消除“数字鸿沟”,加快推动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推出适老、适农的数字产品和服务。四是以数字化改革推动公共服务质效显著提升。五是完善促进共同富裕的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教育、收入分配等公益组织的作用,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刘培林,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我主要讲两方面内容:第一,共同富裕是一个远大而艰巨的目标;第二,实现这个目标要解决好一系列难题。

(一)共同富裕是一个远大而艰巨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收入水平有很大提高。按照世界银行数据,2019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达到1.04万美元,比改革开放之初的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横向比较的话,2019年生活在高收入国家的约12亿人的平均收入是4.6万美元,与他们相比,我国要实现共同富裕,还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继续把蛋糕做大。

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做大蛋糕外,还要分好蛋糕,提高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把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贫富差距通常用基尼系数来衡量,而基尼系数可以从收入和消费两个角度来计算。从收入角度看,我国的基尼系数2008年达到了0.49的高点后波动下降,2020年下降至0.468,仍然是比较高的。从消费角度看,按世界银行数据,我国消费基尼系数有一个上升的过程,2010年之后呈波动下降态势,2016年是0.38。按可比口径,把2016年一些国家的基尼系数和人均收入放在一个图里,横轴是基尼系数,越往右代表越不公平;纵轴是人均收入,越往高代表越富裕。这个图大致可以分为四个象限,右上角是富而不均,基本没有这样的国家;左上角是又富又均,可以认为是共同富裕;左下角是共同贫困;右下角是穷而不均,收入很低且基尼系数很高。从中国在这个图中的位置可见,要实现共同富裕,一是要把蛋糕做大,二是把蛋糕分配均匀。综合起来就是往图的左上方向走。能走多远、走多快,取决于我国许多政策。

除了做大和分好蛋糕以外,也要看到实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其实还有社会结构变化方面的含义。从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看,我国流动人口中,跨省流动和省内流动人口规模高达3.7亿,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增加了2.2亿。如果仍然有大规模的人口长期处于流动状态,也不能叫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应该有一个标志,就是这些流动人口应该稳定下来,长期融入其就业地。

(二)实现共同富裕要解决好一系列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指出,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对解决贫困问题有了完整的办法,但在如何致富问题上还要探索积累经验。的确,实现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个人认为以下难点值得关注。

第一,如何提高全民全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本。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要提升人们的技能。我个人认为,为落实这一点,需要实施预分配(predistribution),就是在3岁之前给予婴儿足够的营养、胎教和早期教育,从而能够提高终身的认知能力,让其一辈子受用。这种做法花钱少、效果好,而且能够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目前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对子女教育投入还不够,国家应该给予足够的支持。

第二,如何让绝大部分勤劳的人过上体面的生活。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理解主要着力点就是让绝大部分勤劳的人进入中等收入阶层。这应该是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难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提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来源是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以及进城农民工。促进这些群体尤其是进城农民工进入中等收入群体,难度很大,需要实施多方面的政策。

第三,如何克服为做大蛋糕所推动的创新活动可能对就业和收入分配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大蛋糕本身就很难,需要深化改革、促进创新、扩大开放、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难上加难。这是因为做大蛋糕必须推进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但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也可能给就业和收入分配带来负面影响。这其实也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美国过去的技术进步导致一些行业消失、另一些行业新生。对就业和收入分配的总体效应到底是怎样的,并无定论。而且,还要认识到,即使长期看最终的总体效应是正面的,也不能否认中短期内有不少人会受到负面冲击甚至是严重的负面冲击。对中国而言,下一阶段做大蛋糕、推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也必须应对好类似挑战。

第四,政府如何在初次分配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分好蛋糕有两种思路:一种比较主流的思路是倚重再分配中税收和转移支付;另一个可替代的思路是政府在初次分配领域就加强监管,力推工资集体协商,规范社保缴纳,缩小在初次分配里所形成的分配格局差距。按照国际劳动组织数据,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较低,尽管近些年的趋势是上升的,但目前仍低于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在今后通过政府监管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第五,如何集聚尽可能多的可用于第三次分配发挥的财富。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很多财富,但高净值人士外流问题却不容乐观。今后应该实施全球财富积聚战略,把在中国积累的财富留下来,并且努力把中国打造成对全世界财富有吸引力的地方,为我国实施三次分配提供更多的财力。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制度和政策上做出非常大的调整和改革。

第六,如何进一步有效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城乡和区域都是地理空间上的概念。这里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是缩小“营盘”的差距,还是缩小“兵”的差距?我个人认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应该让“兵”在流动过程中缩小“兵”的发展差距,而不应该把“兵”固定在“营盘”上之后去缩小“营盘”的差距。所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流动起来,缩小城乡差距,进而缩小区域差距。举个例子,兰州和杭州作为两个城市的差距,小于甘肃和浙江作为两个省的差距。城乡和区域差距的缩小在未来很大程度将同一于一个过程,实施高质量的城镇化战略,不仅会缩小城乡差距,同时也会带动区域差距缩小。

第七,如何实施宏观调控,助力实现共同富裕。我国财富差距扩大的很重要原因是财富结构中房地产占比提高,而这又是因为房地产价格快速提高。供给没有弹性的房地产价格和一般性的竞争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要形成一个合理的价格关系,如果这个关系不合理,竞争性产品行业的投资者和劳动者就很难挣到钱。宏观调控应该把这个相对价格关系调整好,这也能对促进共同富裕起到重要作用。这也是我们持续面临的难题。

中小企业与共同富裕王娴,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中小企业有大作为,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尤其重要。但是,中小企业发展受到融资难的严重制约,我将从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中小企业在共同富裕中有大作为

中小企业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基础。按照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18年末我国共有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1807万家,占全部规模企业法人单位的99.8%,全年营业收入达188.2万亿元,占全部企业的68.2%。中小企业的发展将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是增加社会总财富,而且在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公共品供给的均等化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丰富化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共同富裕以充分就业为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和物质的富裕,更重要是精神上的富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裕、和谐、文明”等的基本要求。只有实现了充分就业,全体人们才能过上有尊严的富裕生活。共同富裕要通过较高的劳动参与率实现,社会救济和输血式扶贫,既难以持续保证脱贫贡献的成果,也会挫伤其他劳动者的积极性,导致平均主义引发的低效率和返贫的出现。中小企业是扩大就业最重要的力量。2018年,全国的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2.3亿人,占全部企业就业人员的比重高达79.4%。受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一些中小企业破产倒闭,对就业形势造成不利影响,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积极推动充分就业。

中小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当前世界引领科技创新前沿的企业,在十年前、二十年前都还是中小企业。在我国,中小企业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创新性发展,必须依靠和促进中小企业的作用。

(二)融资难严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因为中小企业都存在业绩不稳定、融资风险高、治理不健全等问题,天然存在“麦克米伦缺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还有其他制约。

一是间接融资占主导的金融结构。成熟市场国家,直接融资是大型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我国的金融结构是间接融资占主导,银行更倾向于为风险相对低的大中型企业提供信贷,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挤出效应较大。尽管中小企业对GDP、税收的贡献超过50%,但是中小企业获得的贷款只占20%。

二是贷款的合同属性与银行风险偏好。贷款的回报是固定的利息,不可能分享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的收益。我国银行的内部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如贷款风险追责制度的存在,决定了银行的风险容忍率较低,中小企业就难以获得贷款。中小企业融资难导致了融资贵,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

三是银行创新不足。银行只能收取固定的贷款利息,一方面承担了较高风险,另一方面又难以通过有效的合同结构实现“收益共享”。中关村银行在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贷款时,对贷款合同进行了调整,银行可以获得一定的期权,如果中小企业发展迅速,银行就可以通过期权分享高收益。这种激励兼容的制度设计,可以激发银行的贷款意愿。但是这套新的信贷技术和方法,却是一些不具有高新技术企业贷款和融资经验的银行难以效仿或者受到监管制度制约的。

四是资本市场天然是为大中型企业服务的。我国已有上市公司4000多家,最近成立的北交所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其姊妹机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已有7000多家挂牌公司,但是相对于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还是非常小的部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无缘资本市场。

(三)优化中小企业支持服务体系,系统缓解融资难题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功夫还在金融体系之外,这就是全面建立中小企业支持服务体系。

首先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推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产业政策应该做大的调整。一是转向功能性产业政策,即主要是反垄断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放开市场准入,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二是传统产业政策的退出,减少通过产业政策对大中型企业的资源配置和优惠政策,本身也是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第二是通过政府支出政策调整支持中小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品,而政府支出、政府采购向中小企业倾斜,是采取市场化的手段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对于中小企业存在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不可靠的问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由财政出资为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购买责任保险,防范中小企业采购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

第三是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和金融服务创新。扩大直接融资,使大中型企业都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权融资,降低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挤出效应。同时,可通过信贷合同的优化及鼓励采用大数据等新技术,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和风险。

消费视角的共同富裕毛中根,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我主要从消费的角度来谈共同富裕。

(一)消费视角的重要性

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富与“全面”富裕的有机融合。消费作为满足人民需要的根本方式,是人民全面富裕水平的直接体现。从消费视角研究共同富裕有以下优势:一是消费与居民福利水平直接相关。消费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居民福利现状和福利差距。二是消费可测度性更强。中国收入构成复杂,相对而言消费含义更加明确,数据更接近真实情况。三是消费包含更多信息。消费是多种因素作用的最终结果,体现了家庭财富累积状况、不确定性、信贷获取能力等信息。四是消费稳定性更高。按照消费的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居民习惯平滑消费,消费的波动性较小。

(二)“全面”富裕:消费的广度和深度

从消费发展的广度看,全面富裕是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全面发展。以人均最终消费衡量消费的广度,中国的人均最终消费水平比较低,居民最终消费率也很低。中国的消费不足是居民消费整体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结果,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一方面说明未来居民消费发展的空间很大,另一方面表明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要把居民消费提升作为重点议题,促进消费平稳快速增长。

从消费发展的深度看,精神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提高。2000-2019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2017年突破30%的临界值,已经达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富裕水平,正在逐步接近初等发达国家水平。这表明我国居民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比重越来越高。一般用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讯表示发展型消费,反映居民精神生活满足程度。2000-2019年中国发展型消费比重稳定在30%-35%之间,超过中等收入国家墨西哥和初等发达国家希腊,并接近中等发达国家韩国。中国发展型消费比重领先于中等收入的发展阶段,说明尽管消费不足现象长期存在,但是中国居民消费深度不断扩展,居民美好生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利因素。

(三)“全民”共富:消费的均衡性

一是消费不均衡的测度。全民共富的关键是全民共享发展成果。消费基尼系数整体低于收入基尼系数,但消费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消费不均衡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和不同群体之间,说明逐步缩小区域、城乡和群体之间在物质、文化、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消费差距,才能全面提升共同富裕。

二是消费不均衡的分解。住房消费是导致消费不均衡的重要因素。发展型消费(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对消费不平等的贡献率呈现不同程度的态势。因此,促进消费均衡发展需要从住房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入手,规范房地产市场和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消费助推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径

第一,加速消费扩量增面,助力“全面”富裕。共同富裕以实现人民全面发展为目标,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统一体,须扩展消费广度和深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一是促进实物消费不断提档升级,有序推进房地产税试点,加快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二是推进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增加文体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服务消费的有效供给,满足各类群体日益多样化的精神消费需求。

第二,推动消费均衡发展,实现“全民”共富。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需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补齐消费发展短板,将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民。一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着力壮大中等收入群体,精准施策,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二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全民共享,逐步消除消费在区域、城乡和群体间的不均衡问题。

第三,着力消费提档升级,深化“共同”富裕。进一步提高消费质量,使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更高层次和更加优质的满足。一是推进供给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新技术新产品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供给水平,以新的消费热点引领消费升级。二是推动消费转型,完善消费重点领域的质量标准体系,强化消费品质量监管,维护消费安全,提高更好、更优、更合意的产品服务数量和比重。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差距消费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多去“扳手腕”——实际是跟差距较劲
40年消费流变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