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科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摇篮

2021-12-30曾桂添

科学咨询 2021年4期
关键词:动脑酸奶动手

曾桂添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洲心街青联小学 广东清远 511500)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保护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堂探究活动,在好奇中探索,在乐趣中求知。在亲历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和内化,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获取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

小学科学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钻研,这种好奇心若不加以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事情时,教师应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对学生加以引导。

例如,教学“摩擦力的秘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一课时,让学生在不同的地面体会拖人游戏的奥秘,原来教师选定的是走廊和课室两种同样的瓷砖地面,实验对比效果不明显,可是有一个小组的效果却很突出——在走廊特别省力,原来他在走廊地面洒上了一点水。虽然他们的做法与实验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个不一致,使他们发现了省力的一种方法。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会把学生探究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应大力表扬,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启发,唤起探究意识:除了洒上水,还有哪些办法也能使拖人的游戏更省力呢?请你自己设计实验动手试试。这时学生的求知欲会更强烈。这正如有人曾说,“孩子能想别人没想过的,说别人没说过的,做别人没做过的,这是一种创新行为的表现,我们不仅不能批评,反而应大加称赞……”为此,教师依据学生的好奇心设计探究活动,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

二、兴趣是探究的动力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组织与教学要兼顾知识、社会、儿童三者的需求,将科学本质、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学习内容镶嵌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科学主题中,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累生活经验,增强课程的意义和趣味性。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某个角度上说,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很大程度上由兴趣决定,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巧设悬念,诱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做酸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讲述故事的情境,引出探究活动的问题:一天小小和玲玲来到小花家做客,小花从冰箱里取出酸奶招待同学,她告诉同学,这些酸奶是她自己制作的。各位同学,你是否想知道,酸奶是怎样制成的?这一提问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酸奶制作的关键步骤——加新鲜酸奶,了解牛奶制成酸奶的原因是细菌(乳酸菌)在起作用,让学生初步知道细菌的存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扶持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空气的性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一课时,为引导学生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我特意创设一个情境:把一个气球的嘴套在一截约10厘米长的轻塑料管上并扎紧,然后把气球吹胀,用手捂紧塑料管口,当把捂着塑料管口的手放开时,气球飞快地往上飞,这引来学生的好奇心:是什么力量使气球飞呢?恰当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思维之门,教师为学生构建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深入探究的愿望油然而生。

四、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升华与拓展

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是亲自经历探究过程,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会创造出一些奇迹。知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提出问题,获取知识,并对自然现象作出科学解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自然会随之提高。在科学教学中,我提供充分的实验机会,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其获得知识。

例如,教学“研究磁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上册),探究磁铁的性质实验时:在两块磁铁的中央系一根线绳,把它们分别悬吊起来,让它们自由转动,静止后,让学生观察磁铁的方向,摆放的位置,怎么总是不变的。原来指南的一端就是南极,指北的一端就是北极,使学生体会到磁铁能够指南北。在科学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探究是否正确,能使学生通过实验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的要点,增强探究能力。

五、在实验中培养科学探究的习惯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其实质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来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实验中发现,在实验中体验,在实验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培养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例如,教学“声音的传播”(义务教育教科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科学三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在学生认识到声音可以在空气、金属等物质中传播后,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两只截断且带底部的塑料矿泉水瓶、一根直径约1毫米、长10米的小麻线,并给出一小段双面胶。学生看到这些实验器材后,都莫明其妙:老师要我们做什么呢?这时老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这段小麻绳软绵绵的,我们可以把它轻易地攒在手上,但你知道吗,这根小麻绳可以帮我们传递声音呢?你们猜猜,小麻绳怎样传播声音的。这时,每个学习小组都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纷纷提出预测,利用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答案——做一个土电话。在实验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及对活动的感悟,都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其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并不深奥,也不陌生,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师在科学课堂中要引导学生亲身探究,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让科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摇篮。

猜你喜欢

动脑酸奶动手
我也来动手
酸奶一定要凉着喝吗?
酸奶的12个健康真相,你知道几个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看谁填的快
动脑动手轻松闯关
多吃酸奶可缓解抑郁焦虑
动手动脑多快乐
动脑填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