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探究性学习初探
2021-12-30梁贵春
梁贵春
(重庆南开中学 重庆 400030)
在开展高中化学教学时,学生需要见识什么是化学,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化学知识带来的奇迹。教师应该与高中学生一起承受应试压力,帮助学生增长见识,获得感知。尤其是在高中学校推进新课改之后,学科教育展现出本色,化学教学实践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与实践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要解决高中学校教育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展现出自己的“人力价值”,激活所有的“物力元素”,让学生不仅能深入探究化学,还能在生活中应用科学。此时,学生能够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搜集相关信息,拓展自己的认知域,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不断地动手操作,进而形成创客意识。那么,如何才能让高中化学教学展现出最大的教育价值呢?笔者对此提出的建议是,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给学生一个开放化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亲身解决现实问题的体验,给学生一个自主化的学习空间,调整学生的学习节奏,让高中学生见证自己的成长[1]。
一、研读教材
在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研究的内容就是“教什么”,只有明了要“教什么”,我们才能将这些作为载体来研究“怎样教”。在高中学段,教师、学生可以应用的学习时间很有限,他们在学校中只能凭借短短的几节课完成学习活动,在课后可以应用的时间也很有限。此时,积极研读教材资源,可以有效解决这种问题。我们可以用最快速的时间找到教的主题,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切入点。而开展探究性学习时,教材资源仍然是最适宜的载体。高中教材中安排了一些探究性课题供学生选择,如让学生进行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在实验中用感官或仪器观察,记录观察结果,分析、思考和综合。例如,观察什么,在这个实验中要认识金属钠的状态、颜色、硬度的相对大小、密度的相对大小、熔点的相对高低,观察金属钠与水的反应。高中学生在学习科学性学科的过程中其实可以收获颇多,一方面他们会形成科学化解读现实生活现象的能力,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真科学,另一方面,他们会改变认知,想要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实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探究性学习可以让高中化学的科学性全面展现出来,教材是联系学与用的纽带之一,让学生养成研读教材资源的习惯,可以使学生转变为自主求知的学习者[2]。
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高中学生往往是网络社交平台中的“风云人物”,他们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搜集更多信息,生成属于自己的资源库,他们还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交流共享的学习空间。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见识,进而对化学知识有深化的解读,还可以让学生有效解决自己个性化的问题,并生成可以共享的学习成果。如有实在不理解的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及时与化学教师进行沟通,让化学教师帮助自己答疑解惑。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化学教师也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对哪些知识点还不够熟悉,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工作。如我们可以改变已有的作业模式,让学生从做试卷、背知识点改变为探究自己喜欢的课题,应用知识辨析生活现象,让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完成“预习”与“复习”活动。而高中化学教学空间中从来都不缺少这种课题,生活热点话题中的环保问题就非常适宜。学生可以在获取课题之后,搜集背景资料、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生态知识的宣传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如我们可以借助学生成果的展示,让学生生成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他们会为了得到赞赏而积极地行动起来。此时,互联网信息平台会让学生遇到更多知音人[3]。
三、优化实验教学
提及化学探究性活动,人们想到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实验,能够最大化展现出化学学科本色的教学活动也是实验。不过,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为了节约时间,教师会不断压缩实验所占的教学比重。当前,要想推进新课改,让学生成为有科学素养的“科学家”,教师必须积极主动组织化学实验,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动手、动脑,在实验中去进行已有知识的温习和新知识的探索,同时要加强对于学生的肯定,通过鼓励、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乐于自主进行知识探索,培养其创新思维,使其跳出传统学习模式的禁锢,让学生能够全面、多角度地看待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得到有效提升,不仅有助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其逻辑思维的发展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非常有好处。例如,讲解高中化学盐类水解实验时,除了课堂的知识讲解,教师也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纯碱蒸馒头实践,进一步掌握金属腐蚀和酸碱原理,综合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对高中学生而言,科学知识是需要“探”才能获取的,而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忽略的恰恰就是这种“探”平台的构建,应试教育带来的束缚是造成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过于陈旧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还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认知与学习习惯,让学生形成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