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

2021-12-30刘盟姣

科学咨询 2021年4期
关键词:创设实验教学科学

刘盟姣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金阳小学 浙江宁波 3156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课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教师探索的问题。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发现,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科学教育怎样才能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科学课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向40分钟要质量这一目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顺利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能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的精华。教师在教学中应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素材,创设一个有效教学和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境。一个好的情境创设能将学生置于愉悦的学习情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气体的热胀冷缩”时,我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我先演示一个“喷泉”实验,即把一个带有橡胶塞的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热水浇瓶,烧瓶内的冷水便会立即从玻璃管口喷出。学生被这一现象吸引了,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科学课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用科技史设置故事情境、利用游戏创设情境、利用想象构思情境等。科学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创造出适合学生且富有情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简单易行、生动形象、图像清晰、色彩艳丽、可静可动、信息量大等特点,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制作课件,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变得充满动力。

例如,教学“寻访小动物”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各种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将书中的蜗牛、蚯蚓、蚂蚁、金鱼也放到其中,让学生在观看中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动物,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教师要充分结合信息技术让,学生真实直观地看到这些动物,提高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走进课本学习知识。

如探究“水的三态变化”,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视频,使其了解液态的水冷却凝固成固态的冰,冰加热后又融化成液态的水,继续加热又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停止加热水蒸气受冷又变回液态的水。这样,学生清楚地看到水在自然界存在的三种形式,也知道了云、雾、雨、露、霜、雪、冰的变化过程,教学难点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变得简单轻松明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质量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利用实验操作,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探究式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可见,实验教学在科学课教学中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一)实验前,准备充足的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器材就无法开展实验教学,所以,在实验教学前,教师一定要准备好充足的实验材料。教师还必须先试做实验,选择好合适的材料提供给学生,为实验的开展提供保障。

对于如何准备材料,小学科学实验室的器材配备虽然已考虑各个方面,但某些实验器材仍然不够。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一切能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资源都可以转化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如校内的各类场馆、设施,校外的各种场所、用品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例如,在“寻找淀粉的踪迹”这一教学环节,要提供的食材很多且最好是新鲜的,我充分利用学校的食堂资源,从食堂中获得所需的土豆、鸡肉、青菜等十余种食材。又如,教授“油菜花开了”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的菜园中,实地观察油菜,并带回油菜花进行解剖实验,学生兴致高昂,培养了学生爱护植物的意识。

(二)实验中,注重对比性和规范性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绝大部分实验是对比实验,学生进行设计、分析时应注重对比,确保只有单一变量,对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不同现象进行对比,以及对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即要知道对比什么,怎样对比,对比的结果与实验过程条件的变化存在哪些因果关系。

科学实验同样要注重规范性,通过规范的实验操作,能使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锻炼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的思维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操作的规范化程度往往决定实验的成功系数,关系到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典型、最真实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思维活动顺利地形成概念,总结出规律。例如,教学“温度与气温”时,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如何规范使用温度计,否则学生随意操作,会使结果出现很大的误差。

(三)实验后,及时汇报分析数据

科学实验教学不仅是为了实验而实验,还要解决问题,从而引发更多的思考。“动手做”之后我们更应强调“动脑思”。因为真正的实验探究不是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头脑里。所以实验之后的汇报及分析环节很重要,教师要加大培养学生数据意识的力度,逐步提升实验教学效率。

例如,学生在进行实验记录时,我常下发大的A3纸和记号笔,这样就能将每组的实验数据全部呈现在黑板上,全班一同分析,一目了然,容易得出结论。又如在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时,我借助Excel,让学生先后分组将数据输入电脑,形成柱状图、折线图等,便于学生理解等。

实验操作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丰富,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与教学效率。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现在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在进行小组合作时,教师应注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合作学习不仅能构建一个比较融洽的课堂气氛,也能让学生之间找到正确的相处模式,促进每个学习小组组员之间的共同进步,让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取长补短,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避免时间的浪费。也能使教师讲课更有针对性,可提高课堂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绿豆芽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组实验: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豆芽的生长需要水分吗?豆芽的生长需要氧气吗?豆芽的生长需要土壤吗?学生分组探究、实验、观察、记录,在合作中学习知识,开展实验内容,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观察的同时要做好记录,如种子的数量、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再详细记录下观察一周。一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汇报,要结合它的发芽、生长过程进行思考。在各种操作下,明白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但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借助实验也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未来茁壮成长。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合理运用教材,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兴趣,完善科学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在教学中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态度面对科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创设实验教学科学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科学拔牙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简介